2014群眾路線心得體會應該怎么寫(精選)

字號:


    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了“群眾路線”這個概念。
    本文由出國留學網為您提供的群眾路線心得體會。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與人民群眾就是這種不可分離的血肉依存關系:什么時候黨密切聯系群眾,執(zhí)行了正確的路線和政策,事業(yè)便會成功;什么時候脫離群眾,就會遭受挫折和損失。我們黨90多年的歷史,就是一部創(chuàng)造、堅持、發(fā)揚群眾路線的歷史。
    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在長期斗爭中形成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堅持黨的群眾路線,這是我們黨在長期革命和建設中制勝的法寶,要在新形勢下發(fā)揚光大;要帶領群眾發(fā)展致富,把解決好群眾的利益問題作為堅持群眾路線的重要內容,維護好群眾合法權益。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講的是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觀點,是群眾路線的核心內容。如果說一切為了群眾講的是目的,就是為什么要這樣做,那么一切依靠群眾則講的就是手段的問題,就是如何去做、采取什么方式去做的問題;這是因為:第一,一切為了群眾,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是黨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fā)點和歸宿,是無產階級政黨區(qū)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第二,一切為了群眾,就必須對人民負責,善于為人民服務。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第三,一切依靠群眾,首先要相信群眾能夠自己解放自己,要尊重和支持人民群眾的革命首創(chuàng)精神;一切依靠群眾,既要反對命令主義,又要反對尾巴主義;第四,一切依靠群眾,就應該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應該善于從群眾的議論中發(fā)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針和政策;第五,一切依靠群眾,必須在一切工作中發(fā)動群眾、組織群眾。要在新形勢下努力創(chuàng)造發(fā)動與組織群眾的新方式、新方法。
    人民群眾是推進黨和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的力量源泉。在解放戰(zhàn)爭年代,我們黨自覺地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與群眾建立起魚水關系,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擁護,最終取得了革命的勝利;黨執(zhí)政后,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過程中,我黨涌現出一批像焦裕祿、孔繁森、沈浩、楊善洲、郭建南等優(yōu)秀共產黨員代表,在群眾心中樹起了豐碑。這些都是黨始終堅持群眾路線,真正做到“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所取得的重大成效。
    堅持群眾路線,必須融入大眾之中。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從人民偉大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堅持群眾路線,不能坐而論道,必須深入實際體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經誤者在諸子。”人民群眾是生活的先知,冷暖甘苦感受最深刻。人民群眾是智慧的源泉,改革發(fā)展體會最清楚。人民群眾是施政的基礎,政令得失反映最真實。惟問政于民方知得失,問需于民方知冷暖,問計于民方知虛實。如果不聞不問、閉目塞聽、剛愎自用、一意孤行,那么,制定的政策就難以體現民意、實現民利,作出的決策難以做到民主、科學,所想往往非民之所想,所急往往非民之所急,所辦往往非民之所需,所干往往非民之所盼。要引導領導干部堅持眼睛向下,融入大眾之中,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愿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使之形成了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的決策機制,推進決策民主化、科學化。
    堅持群眾路線,必須讓群眾滿意。國以民為本,黨以民為基。時代在變,但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沒有變,群眾滿意度仍是一切工作的根本衡量尺。能否真實反映群眾愿望,是檢驗我們的決策和舉措是否科學、民主的“試金石”。那些真實反映群眾愿望、虛心吸納群眾智慧、充分發(fā)揮群眾力量、經過科學論證和提煉的決策和舉措,往往能夠經得起實踐和歷史的經驗。相反,則會極易使我們黨陷入執(zhí)政后的最大危險。我們的黨員干部做任何事情,都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全黨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對不對、做得好不好的一個根本標準,充分調動起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
    堅持群眾路線,必須努力謀民利、解民憂。民生問題無小事,群眾利益大于天。明代于謙 “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的詩句就體現了古代官員那種“鐵石雖硬,但依然存有為國為民造福之心,即使歷盡千辛萬苦,他也癡心不改,不畏艱難,舍身為國為民效力”的志向。要實現“十二五”規(guī)劃目標,必須解決好群眾觀點、群眾立場、群眾感情的問題,把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上持續(xù)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
    堅持群眾路線,必須培育和弘揚黨的優(yōu)良作風。修于內而形于外。作風是黨的性質、宗旨的外化,直接而深刻地反映了黨對人民群眾的態(tài)度。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第一次系統(tǒng)概括并闡發(fā)了黨的三大作風,即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指出這是我們黨區(qū)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作風就是形象,作風就是軟實力。黨的優(yōu)良作風是黨聯系群眾的強力粘合劑,是凝聚黨心民心的巨大力量。在長期執(zhí)政的條件下,在改革開放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保持和發(fā)揚黨的優(yōu)良作風,事關黨的先進性和執(zhí)政能力建設,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關鍵所在。必須堅持一靠教育、二靠制度,切實解決好黨的思想作風、學風、工作作風、領導作風和干部生活作風方面的突出問題。要從廣大黨員干部做起,反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反對奢侈腐化、鋪張浪費,倡導勤儉節(jié)約、勤儉辦一切事業(yè)。努力做到在感情上貼近群眾,思想上尊重群眾,行動上深入群眾。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一個無限循環(huán)、永無止境的過程。堅持群眾路線,就能保證黨與群眾的血肉聯系,保證黨的各項工作的成功。群眾路線的實質,就是代表人民群眾,為人民謀利益,就是要執(zhí)政為民。
    群眾路線是我們的事業(yè)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也是我們黨不斷煥發(fā)生機與活力、永葆先進性的力量源泉。歷史經驗充分表明:黨的成長與壯大、革命的勝利與發(fā)展,都與群眾路線息息相關。當黨正確地制定和實行群眾路線時,革命就勝利、發(fā)展;反之,黨和人民的事業(yè)就會遭受損失、失敗。
    小編精心推薦
    群眾路線心得體會 | 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心得體會 | 三嚴三實心得體會 | 三下鄉(xiāng)心得體會
    
    小編精心推薦
    群眾路線心得體會 | 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心得體會 | 三嚴三實心得體會 | 三下鄉(xiāng)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