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游詞范文2則-岳陽樓

字號:


    《岳陽樓記》是北宋文學(xué)家范仲淹應(yīng)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于北宋慶歷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為重修岳陽樓寫的。其中的詩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兩篇關(guān)于岳陽樓的導(dǎo)游詞,歡迎大家批評指正哦!
    范文一:
    各位游客你們好!很高興也很榮幸今天能為大家介紹著稱“我國江南三大名樓”的岳陽樓,我是今天的導(dǎo)游何露,大家可以叫我小何。
    岳陽樓洞庭湖風(fēng)景名勝區(qū),位于湖南省岳陽市,包括岳陽樓古城區(qū)、君山、南湖、芭蕉湖、汨羅江、鐵山水庫、福壽山、黃蓋湖等9個景區(qū),總面積1300多平方公里。
    洞庭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渚清沙白,芳草如茵,朝暉夕陰,氣象萬千。”自古以來,洞庭湖就以湖光山以引人,歷代著名學(xué)家為之傾倒。唐李白詩云:“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詩人劉禹錫也吟道:“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fēng)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洞庭湖是楚文化的搖籃,在歷史的長河里,留下許多名勝古跡。
    雄踞岳陽市西門城頭的岳陽樓,建筑精巧雄偉,為我國江南三大名樓之一,是我國古建筑中的瑰寶,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譽。 岳陽樓是什么時候建的,說法不一。一般都認為它始建于唐,北宋年間重修和擴建。
    岳陽樓的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范仲淹(989-1052)寫了一篇不朽的散文《岳陽樓記》。據(jù)說當(dāng)時巴陵郡守(岳陽在宋時屬巴陵郡)滕子京是很有才學(xué)的人,在樓落之時,憑欄遠眺,不禁詩興大發(fā),寫了一首詞:“湖水邊天,天邊水,秋來分澄清。君是小蓬瀛,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帝子有靈能鼓瑟,凄然依舊傷情。微聞蘭芷動芳馨,曲終人不見,江上數(shù)峰青。”59個字寫景抒情,很有氣勢。但是范仲淹應(yīng)滕子京之請,為岳陽樓作記。寫得就更好。《岳陽樓記》共360字,文情并茂,讀之感人肺腑。文中許多警句已成為后人處世待人的格言。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兩句,更為人所傳誦。
    但是,滕子京重修的岳陽樓,在明崇禎十一年(1639年),毀于戰(zhàn)火,翌年重修。清代多次進行修繕。清光緒六年(1880年),知府張德容對岳陽樓進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整修,將樓址內(nèi)遷6丈有余。解放后,政府多次進行維修,1983年又進行了一次落架重修,把已腐朽的構(gòu)件,按原件復(fù)制更新。
    岳陽樓所處的位置極好。它屹立于岳陽古城之上,背靠岳陽城,俯瞰洞庭湖,遙對君山島,北依長江,南通湘江,登樓遠眺,一碧無垠,白帆點點,云影波光,氣象萬千。
    岳陽樓的建筑很有特色。主樓3層,樓高15米,以4根楠木大柱承負全樓重量,再用12根圓木柱子支撐2樓,外以12根梓木檐柱,頂起飛檐。彼此牽制,相互咬合,穩(wěn)如磐石。其建筑的另一特色,是樓頂?shù)男螤羁崴埔豁攲④婎^盔,既雄偉又不同于一般。
    歡樂的時光總是過得很快,今天很高興和大家一起觀賞岳陽樓,希望大家今后有時間多來岳陽樓游玩!
    范文二:
    各位游客:
    大家好!歡迎大家游覽江南三名樓之一的岳陽樓。
    現(xiàn)在聳立在各位面前的就是岳陽樓。樓頂懸掛的“岳陽樓”三字橫匾,是1961年毛澤東主席提議,請離沫若先生題寫的。岳陽樓高21.35米,為四柱,三層,飛檐,盔頂,純木結(jié)構(gòu)。中間的本根楠木大柱從地到頂承載大部分重力,再用12根“金柱”作為內(nèi)圍,支撐二樓,外圍繞以20根檐柱,彼此牽制成為整體,飛檐與屋頂用傘形架傳載荷重。三樓用如意斗拱層疊相襯,拱托樓頂。全樓沒用一塊磚石,全都用木料構(gòu)成門縫對榫,結(jié)構(gòu)嚴整,工藝精巧,造型莊重。飛檐和樓頂,都是蓋的黃色琉璃筒瓦。各層檐面都有四條脊,第一層脊上飾以荷花、蓮蓬,翹首為鳳凰;第二層為昂首的龍頭;第三層飾以卷草,翹首為回紋形如意祥云。整個樓閣重檐鰲突,藻井鎖窗,雕梁畫棟,丹柱彩楹,金碧輝煌,莊嚴壯麗。特別是三樓樓頂,很像古代將軍的頭盔,被稱為盔頂,這在這國古代建筑中是相當(dāng)罕見的。整個岳陽樓的建筑在美學(xué)、力學(xué)、建筑學(xué)、工藝學(xué)方面都有驚人的成就,因而自古就享有“岳陽天下樓”的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