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wèi)·科波菲爾》是英國小說家查爾斯·狄更斯的第八部長篇小說,被稱為他“心中最寵愛的孩子”。為此,出國留學網(wǎng)為大家提供了此書的讀后感:《大衛(wèi)•科波菲爾》通過主人公大衛(wèi)一生的悲歡離合,多層次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真實面貌,突出地表現(xiàn)了金錢對婚姻、家庭和社會的腐蝕作用……
狄更斯《大衛(wèi)科波菲爾》簡介:
大衛(wèi)·科波菲爾尚未來到人間,父親就已去世,他在母親及女仆辟果提的照管下長大。不久,母親改嫁,后父摩德斯通兇狠貪婪,他把大衛(wèi)看作累贅,婚前就把大衛(wèi)送到辟果提的哥哥家里。辟果提是個正直善良的漁民,住在雅茅斯海邊一座用破船改成的小屋里,與收養(yǎng)的一對孤兒(他妹妹的女兒愛彌麗和他弟弟的兒子海穆)相依為命,大衛(wèi)和他們一起過著清苦和睦的生活。
大衛(wèi)回家后,后父常常責打他,并且剝奪了他母親對他的關懷和愛撫。母親去世后,后父立即把不足10歲的大衛(wèi)送去當洗刷酒瓶的童工,讓他過著不能溫飽的生活。他歷盡艱辛,最后找到了姨婆貝西小姐。
貝西小姐生性怪僻,但心地善良。她收留了大衛(wèi),讓他上學深造。大衛(wèi)求學期間,寄宿在姨婆的律師威克菲爾家里,與他的女兒安妮斯結下情誼。但大衛(wèi)對威克菲爾雇用的一個名叫希普的書記極為反感,討厭他那種陽奉-陰-違、曲意逢迎的丑態(tài)。
大衛(wèi)中學畢業(yè)后外出旅行,邂逅童年時代的同學斯提福茲。兩人一起來到雅茅斯,訪問辟果提一家。已經(jīng)和海穆訂婚的愛彌麗經(jīng)受不住闊少爺斯提福茲的引誘,竟在結婚前夕與斯提福茲私奔國外。辟果提痛苦萬分,發(fā)誓要找回愛彌麗。
大衛(wèi)回到倫敦,在斯本羅律師事務所任見習生。他從安妮斯口中獲悉,威克菲爾律師落入詭計多端的希普所設計的陷阱,處于走投無路的境地。這使大衛(wèi)非常憤慨。但這時,大衛(wèi)墮入情網(wǎng),愛上斯本羅律師的女兒朵拉。他倆婚后生活并不理想,因為朵拉是個容貌美麗、但頭腦簡單的“洋娃娃”。姨婆也瀕臨破產(chǎn)。這時,大衛(wèi)再次遇見他當童工時的房東密考伯,密考伯現(xiàn)在是希普的秘書。密考伯經(jīng)過激烈的思想斗爭,揭露了希普陷害威克菲爾并導致貝西小姐破產(chǎn)的種種-陰-謀。在事實面前,希普只好伏罪。后因他案并發(fā),被判終身監(jiān)禁。貝西小姐為了感謝密考伯,送他一筆資金,使他在澳大利亞發(fā)財致富,事業(yè)上取得成功。
與此同時,辟果提多方奔波,終于找到了被斯提福茲拋棄后淪落在倫敦的愛彌麗,決定將她帶到澳大利亞,重新生活。啟程前夕,海上風狂雨驟,一艘來自西班牙的客輪在雅茅斯遇險沉沒,桅桿上攀著一個瀕死的旅客。海穆不顧自身危險,下海救他,不幸被巨浪吞沒。當人們撈起他的尸體時,船上那名旅客的尸體也漂到岸邊,原來是誘拐愛彌麗的斯提福茲!愛彌麗懷念海穆,去澳大利亞后在勞動中尋找安寧,終身不嫁。
大衛(wèi)成了作家。朵拉卻患了重病,在辟果提去澳前夕離開人世。大衛(wèi)滿懷悲痛,出國旅行,其間,安妮斯始終愛著他。他倆終于結成良緣,與姨婆貝西和女仆辟果提愉快地生活在一起。
大衛(wèi)科波菲爾讀后感400字:
《大衛(wèi)·科波菲爾》是英國小說家查爾斯·狄更斯的第八部長篇小說,小說采用第一人稱敘事,述說了主人公大衛(wèi)·科波菲爾從幼年至中年的生活歷程,以“我”的出生為源,將朋友的真誠與陰暗、愛情的幼稚與沖動、婚姻的甜美與瑣碎、家人的矛盾與和諧匯聚成一條溪流,在命運的河床上緩緩流淌,最終融入寬容壯美的大海。
《大衛(wèi)·科波菲爾》是世界文學寶庫叢書48本中的一本,盡管世界文學名著寶庫中的書我已經(jīng)看了好幾本 ,但我還是對狄更斯的這本自傳情有獨鐘。
文中的主人公大衛(wèi)·科波菲爾的父親在大衛(wèi)出生六個月就去世了,大衛(wèi)八歲時,她的母親又嫁給了摩德斯通先生,而摩德斯通先生和他的姐姐都是鐵石心腸,他們不喜歡大衛(wèi),總想著法子虐待大衛(wèi),還將大為的母親給折磨死。
大衛(wèi)的母親死后,他的繼父就不再讓他上學,并逼著大衛(wèi)去做童工,做了童工的大衛(wèi)生活變得更加困難,一個星期6個先令讓大衛(wèi)省吃儉用,很快他就偷跑了出來,投奔他富有的姨婆,并被姨婆送進學校,受到了好的教育。
盡管大衛(wèi)童年時受盡了磨難,但他善良,樂于助人的性格沒變,并且他最終也取得了幸福美滿的愛情。
《大衛(wèi)·科波菲爾》讓我懂得了自傳的書寫方式,也讓我明白了只有磨練自己,你才可以成功。
大衛(wèi)科波菲爾讀后感600字:
熟知本書作者查爾斯·狄更斯的讀者應當知道,他是英國十九世紀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不錯,這本書,正是如此。
作者寫這本書時,由于受一八四八年工人運動影響,都現(xiàn)實的認識和描繪都比曾經(jīng)深刻。書中,狄更斯通過對一個孤兒的遭遇,揭露了資產(chǎn)階級對兒童教育和勞動的殘酷剝削,司法界的黑暗腐敗和欺壓人民的社會制度。與此同時,作者也成功塑造了大衛(wèi)·科波菲爾——這位歷盡艱辛,卻從未倒下的堅強的勞動者形象。
David是個孤兒。上帝對他來說是不公的。然而,他沒有抱怨這生來的逆境。他在從未停止的壓迫中學會了笑對,在貴族一次次的譏諷中找到了堅強。
對于此書,我就不再多說什么了,印象最深的,便是主人公的面對挫折、面對逆境的頑強。這正是我們所缺少的,正是我們所需要的。
記得一位名家舉過這樣一個例子:我們遭遇挫折,實際就像拳擊比賽一樣,你被一拳擊倒了,還爬不爬起來?不再爬起來,就永遠的失敗了;再爬起來,就有勝利的希望。
不錯,David最終也沒能成功,沒能做出一番所謂的大事業(yè),但他的堅強,足以讓我驚嘆。
記得一句話:“當死神露出他的尖牙對我笑時,我能做的就是報以一笑!”很欣賞作者的風度,也想學著吟一句:當挫折一步步靠近時,我們能做的是操起自信的矛和堅強的盾,勇敢迎上去!是的,自信和堅強是戰(zhàn)勝挫折的有力法寶,怯弱和退縮只能助長挫折的氣焰。試想,一個人還沒有與挫折交鋒就已發(fā)抖,又怎么能戰(zhàn)勝不幸呢?
面對挫折,我們不應過分地沉迷于痛苦失意的陰影中不能自拔;不應整日浸泡在悲傷痛苦的泥陷中越陷越深;不應長期頹廢不振而迷失眼前的方向。要懂得像主人公那樣,遭遇不幸,縮小痛苦,才是明智的選擇。
遭遇不幸,放大痛苦,只會讓生命暗淡。遭遇挫折,讓微笑去代替痛苦,讓進取去代替沉淪,讓振作去代替失意,不要因為一次小小的挫折而放棄美麗的一生。朋友,再一次面對一切不幸,你是否會在心底吶喊:“站直了,別趴下!”
大衛(wèi)·科波菲爾的讀后感,來自新華文軒網(wǎng)上書店的網(wǎng)友:拿在手里很踏實。英國幽默大師狄更斯的長篇小說。小說以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講述了主人公大衛(wèi)幼年與中年的生活歷程,將朋友的真誠與陰暗、家人的矛盾與和諧匯聚成一條溪流,在生活與命運的河床上緩緩流淌,最終融入寬闊、壯美的大海。小說展示了19世紀中葉英國社會的廣闊畫面,反映了狄更斯希望人間充滿善良、正義、人道、博愛的生活理想。
大衛(wèi)科波菲爾讀后感800字:
在人物的塑造上,大衛(wèi)·科波菲爾無疑傾注了作者的全部心血。不論是他孤兒時代所遭遇的種種磨難和辛酸,還是他成年后不屈不撓的奮斗,都表現(xiàn)了一個小人物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尋求出路的痛苦歷程。經(jīng)歷了大苦大難后嘗到人間幸福和溫暖的大衛(wèi),靠的是他真誠、直率的品性,積極向上的精神,以及對人的純潔友愛之心。安妮斯也是作者著力美化的理想的女性。她既有外在的美貌,又有內心的美德,既堅韌不拔地保護著受希普欺凌的老父,又支持著飽受挫折之苦的大衛(wèi)。她最后與大衛(wèi)的結合,是“思想和宗旨的一致”,這種完美的婚姻使小說的結尾洋溢一派幸福和希望的氣氛。他們都是狄更斯的資產(chǎn)階級人道主義理想的化身。
這種思想的形成與狄更斯個人的經(jīng)歷和好惡是分不開的。他始終認為,處于受壓迫地位的普通人,其道德情操遠勝于那些統(tǒng)治者、壓迫者。正是基于這種信念,小說中許多普通人如漁民辟果提、海穆,盡管家貧如洗,沒有受過教育,卻懷有一顆誠樸、善良的心,與富有的斯提福茲及其所作所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當然,這種強烈的對比還反映著狄更斯本人的道德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部小說里各類主要人物的結局,都是沿著這種脈絡設計的。如象征著邪惡的希普和斯提福茲最后都得到了應有的懲罰;而善良的人都找到了可喜的歸宿。狄更斯希翼以這樣的道德觀來改造社會,消除人間罪惡,這是他的局限性所在。
《大衛(wèi)·科波菲爾》在藝術上的魅力,不在于它有曲折生動的結構,或者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而在于它有一種現(xiàn)實的生活氣息和抒情的敘事風格。這部作品吸引人的是那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具體生動的世態(tài)人情,以及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大衛(wèi)的姨婆貝西小姐,不論是她的言談舉止,服飾裝束,習慣好惡,甚至一舉手一投足,盡管不無夸張之處,但都生動地描繪出一個生性怪僻、心地慈善的老婦人形象。至于對女仆辟果提的刻畫,那更是維妙維肖了。
狄更斯也是一位幽默大師,小說的字里行間,常??梢宰x到他那詼諧風趣的聯(lián)珠妙語和夸張的漫畫式的人物勾勒。評論家認為《大衛(wèi)·科波菲爾》的成就,超過了狄更斯所有的其他作品。
大衛(wèi)科波菲爾讀后感1000字:
19世紀英國現(xiàn)實主義文學查爾斯"狄更斯一生作品無數(shù),光流傳于世的長篇小說就是14部之多,而其中最為人熟知的則屬《大衛(wèi)·科波菲爾》了。這部小說曾在1935年被改編成同名電影,不過影響似乎不是很大,而反觀由泰盛文化出版的BBC于1999年拍攝的同名電視電影版,倒頗有些看頭。
與老版相比,此版色調較為明亮,取景與服裝等亦更為考究,在近3個小時的時間內,以主人公大衛(wèi)"科波菲爾的視角為出發(fā)點,同時以其成長經(jīng)歷為主線,通過場景的精心布置、選用以及演員們的出色表演,為我們徐徐展開了一幅生動的英國19世紀世俗“浮世繪”。
而說到片中最牽動人心的部分,則依舊是大衛(wèi)·科波菲爾那跌宕起伏的半生經(jīng)歷。其中又以他幼年時代的坎坷遭遇更令人關注。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效果,一來是狄更斯妙筆生花,精彩的原著小說為影片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二來則是一眾演員的表演皆頗得原著精髓,將各自的角色詮釋的十分到位,尤其是小大衛(wèi)的飾演者丹尼爾(他之后曾在《哈里波特》系列電影中飾演哈里波特),雖然當時演技還略顯稚嫩,但勝在乖巧懂事、天真可愛,真真是“我見猶憐”,因此每當看到他在片中遭繼父或老師虐待時,便不禁為其大抱不平;反之,當看到他最終脫離苦海、否極泰來時,亦又由衷地為其感到高興。
比較而言,大衛(wèi)成年后的故事則相對平淡一些,未有童年時候那般大起大落,戀愛與婚姻的人生經(jīng)歷雖稍顯曲折,幸而有驚無險,有情人最終皆成了眷屬,故而雖有遺憾,但還算圓滿,反倒是片中其他的人命運或遭遇更令人感懷不已:大衛(wèi)幼年玩伴艾米麗成年后大婚在即,卻為情私奔,結果被始亂終棄,淪落他鄉(xiāng),被搭救后幡然醒悟,終身不嫁,辛勞終老;艾米麗未婚夫漢姆雖身份低微,但品性高潔,淳樸善良,為救情敵,不惜以身犯險,結果不幸與之雙雙死于非命;大衛(wèi)忘年之交米考布潦倒半生,移民之后卻平步青云;陰險小人希普步步為營,機關算盡,到頭來“偷雞不成反蝕把米”……這些的人命運之線彼此縱橫交錯,再加上大衛(wèi)本身經(jīng)歷的喪妻之痛,子夭之傷,一時間,可謂是演盡人間生離死別,道盡人生悲歡離合,令人觀之不勝唏噓。
有人說,《大衛(wèi)·科波菲爾》除了對殘酷現(xiàn)實主義的批判以及對腐朽資本主義的揭露之外,其本身亦可算是一部“男性勵志傳奇”。不錯,主人公在逆境之中從不曾消極絕望,而是滿懷希望自強不息,奮力改變自身坎坷命運,這種頑強精神確實值得我們學習,但竊以為這樣一部作品其實想要表達的不僅僅是上述這些,它還告訴我們:成人世界的背后總有殘缺,生命總免不了最初的那一陣痛,因此每當我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要懂得該何去何從。
大衛(wèi)科波菲爾讀后感1200字:
“這是一個大約40歲的人的臉,有一撮小胡須,臉色紅潤。他正在笑,笑聲中有一絲怒意,但是沒有得意,沒有惡意。這是一個總是在對什么東西進行斗爭的人的臉,但是他是在公開斗爭的,而且并無懼意,這是一個雖有怒意但生性寬容的人的臉……”,比起大多數(shù)的現(xiàn)代作家,19世紀的狄更斯,他的故事并不幸福,可是他這樣帶著詼諧的同情去寫,字字句句,連不幸都變得溫暖起來。記得當初看《Billy Eliot》,有人說,這部電影俗就俗在Billy最后成功了,若他拋棄一切奔向理想最后卻寂寂無名,不知有多震撼。可倘若Billy最終仍淹沒在人潮中,這部電影又有什么意義?這就像我們親愛的狄更斯,他永遠都只能做19世紀的好好先生,對一切鄉(xiāng)下打鐵匠和漁村老實人報有堅實的信心,即便是對所謂的 “壞人們”也只是帶著笑意調侃兩句。他的世界,黑白分明,善總能夠戰(zhàn)勝惡,老奶媽永遠都那么忠誠,貪慕虛榮的少年也總有噬心懺悔的時刻。如果他生在20世紀,語氣冷漠好似卡夫卡,言詞譫妄宛若喬伊斯,震撼是震撼了,可這又有什么意義?
蕭伯納對狄更斯的后期小說推崇備至,相反喬治·愛略特和亨利·詹姆斯則責難狄更斯的小說“太真實了”,“簡直是用鐵鏟和十字鎬挖出來的”,怎么會呢,因為狄更斯的小說本質上根本就是浪漫主義的傳奇,你能在后世卡夫卡那些魔幻但又機器般精確的作品中清楚的看到他的強大身影。相比巴爾扎克的巴黎,狄更斯的倫敦永遠是霧氣騰騰和充滿夢幻的。在狄更斯的小說里一切都是超自然和預知的,往往從小說一開頭的氛圍已經(jīng)強烈的預示了故事的基調或結局,最著名的莫過于《荒涼山莊》開始的那場大霧。這在《大衛(wèi)·科波菲爾》里甚至是很刻意的,大衛(wèi)初見摩德斯通小姐,就把她的手提包比作了監(jiān)獄,關閉手提包時啪嗒一聲響,像狠狠咬了一口。希普從一開始的謙卑形象就令大衛(wèi)厭惡至極,想想那冰冷黏濕的手,朵拉和大衛(wèi)的婚姻悲劇和她的早逝不停的在他們表面的甜蜜中冒出悲劇性的預告,斯蒂爾福思可悲的真面目除了大衛(wèi)本人所有讀者必然從一開始就感到了,小說所有的進程都只是推動了他們宿命的行為與結局。
唯一的例外是米考伯先生,他不該有這么美好的結局,大衛(wèi)在小說的某一章里嚴正的警告特拉德爾斯不要借錢給米考伯,此時其實我們已經(jīng)清楚的看到了米考伯先生 只是一個可憐的騙子,他幫希普干的壞事驗證了這點,但善良的狄更斯終究還是硬不下這顆心,就像他對《遠大前程》原本悲劇的結尾做了朦朧的妥協(xié),他最終讓米考伯先生在新大陸澳大利亞完成了他的轉變,但誰都知道狄更斯的人物從來都不會轉變,性格和命運都是注定的,這世界仿佛充滿了一種統(tǒng)治一切的黑色力量。
狄更斯對米考伯夫婦的善意可能多少因為他們的原型就是狄更斯的父母,就像所有人知道的一樣,《大衛(wèi)·科波菲爾》是一部半自傳體小說。狄更斯奇怪的把米考伯夫婦變成了他的忘年好友,這是一種在小說中逃避現(xiàn)實的補償,誰都不會否認米考伯夫婦的可愛,但當他們真成了你的父母,那就倆說了,狄更斯在幸福的大衛(wèi)身上重新塑造了自己。事實上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大衛(wèi)·科波菲爾成了他最疼愛的孩子,他把自己的一部分完全交給了這個陰影中的世界,這是一個完全靠小說家的想像支撐的夢幻世界,里面生活著所有狄更斯難忘的怪人,狄更斯霧蒙蒙的雙眼透過他創(chuàng)造的傳奇直刺維多利亞社會的黑暗最深處。正如哈羅德·布魯姆所言,再也不會有人像狄更斯一樣把社會主義的故事當成浪漫主義的傳奇書寫,他的想像一直有種詭異的正確性,這就是傳奇的力量,無法用理智解釋的一切真實。
在我標榜喜歡狄更斯很多年以后重讀他的一部部作品才明白其中濃得化不開的溫情。不管這世間有許多不如意的,只要保持希望和努力就會有時來運轉的一天。而惡人如希普和斯提福茲總是會有惡報的。其實這是多么淺顯的道理,只是我們年少時讀不懂,長大后卻不再相信。黑暗籠罩下的英國,宛如大霧籠罩的霧都:倫敦,但仍有許多人的心靈在迷霧中閃閃發(fā)光,照亮夜行的路,是光明和燦爛的,不被陰霾所污染,不因世俗的觀念而改變,這是仍然擁有一顆純潔、善良的人性在發(fā)散著偉大的光輝,迷霧漸漸散開……
大衛(wèi)科波菲爾讀后感1500字:
我用了相當長的時間讀完《大衛(wèi).科波菲爾》,上下冊,厚厚的兩本書。值得自豪的是,我沒有走馬觀花地瀏覽一遍,因為是狄更斯的作品,因為狄更斯是《雙城記》的作者,大文豪,更因為小說的開頭具有強烈的吸引力——精明強悍的貝西姨婆從天而降,突然出現(xiàn)在窗外,咄咄逼人的氣場使大衛(wèi)孩子氣的母親(姨婆評價她簡直是吃奶的娃娃)害怕,使前來接生的大夫齊利普先生(男性中脾氣最柔順的人)膽戰(zhàn)心驚,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姨婆聽說生的是男孩兒,而不是她期望的女孩兒(姨婆甚至早已取好名——貝西.特洛伍德.科波菲爾)時,“一言不發(fā),只揪著帽帶,可能把它當成了投石器,砸向齊利普先生的腦袋。帽子被砸扁了,也就這樣戴著扁了的帽子走了”,她像一陣風一樣,或者如鬼魅般消失,從此再也沒有回來過。甚至都沒有上樓看一眼產(chǎn)婦和新生兒。姨婆神秘的出場以及其怪癖果斷的性格不能不叫人喜歡,那個可憐的遺腹子、新生兒大衛(wèi).科波菲爾的命運又將如何呢?這部自傳性質的長篇小說開端如此精彩,怎能不叫人用心去往下讀呢?雖然工作繁忙、瑣事纏身使我少有閑暇,但每當我抽出時間,舒適地倚在床頭,心情愉快地打開嶄新的書,翻到上次讀到的頁數(shù),就立刻沉浸在大衛(wèi).科波菲爾的人生經(jīng)歷中了,這是多么幸福的享受啊!
讀完后我想寫一寫心中的感受,卻發(fā)現(xiàn)有些力不從心。如此的鴻篇巨著,可提煉的主題很多,可分析的典型人物很多,值得品味的情節(jié)很多。閱讀的過程中,我的感受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而變化,千頭萬緒的,該從何寫起呢?
小說的上部,寫大衛(wèi)童年的那部分,曾讓我深深地感到憤怒?!痘夜媚铩返墓适略缱屖廊祟I略了后母的惡毒(當然不是所有的后母都那樣),但繼父虐待孩子的事情還是相對較少的。可是在這部小說里,大衛(wèi)的后父摩德斯通先生及其姐姐摩德斯通小姐就像魔鬼一樣可怕。當摩德斯通先生娶了大衛(wèi)的母親后,立刻控制了這個美麗柔弱的人。當分別兩周的兒子回家時,做母親的甚至不敢表現(xiàn)出和孩子的親熱,因為摩德斯通先生不許她激動。摩德斯通小姐一搬過來就要走了家里所有的鑰匙。
大衛(wèi)母子倆就像一對可憐的小鳥兒任人宰割,看著摩德斯通姐弟倆的臉色過日子。原來他們和女仆皮果提一起在客廳的火爐邊說笑的日子不見了,大衛(wèi)的臥室被換了,他從優(yōu)越的小少爺變成了被虐待的小奴隸。摩德斯通先生以繼父的身份第一次和大衛(wèi)談話說:“如果我要對付一匹犟馬或一只兇狗,你認為我會怎么做?”“不知道。”“我揍它,”他接著說,“我要讓它害怕,讓它學乖。我一定要征服這家伙,哪怕要讓它把血流干,我也會那么做。”有一次,摩德斯通拿著鞭子聽大衛(wèi)背書,因為害怕,大衛(wèi)背得很糟。摩德斯通先生把大衛(wèi)的頭扭到胳膊下打他,大衛(wèi)咬破了他的手,差點兒被打死。在屋子里禁閉了五天后,八歲的大衛(wèi)獨自一人被趕到離家很遠的一所寄宿學校。校長是摩德斯通先生的朋友。大衛(wèi)一到那里就被勒令在脊背上掛一塊牌子,上面寫道:“當心他!他咬人。”失落、屈辱、絕望,可以用來形容大衛(wèi)的這段生活。兩年后,母親被折磨致死,大衛(wèi)被送到摩德斯通格林拜公司做童工。如果不是后來他逃跑找到姨婆并被姨婆收留,他可能來不及長大。
關于人物的描寫,精彩之處太多了!比如尤利亞.希普的外貌——頭發(fā)剪得很短,像貼地皮刈過的麥茬,幾乎沒長眼眉,一根睫毛也沒有,紅褐色的眼睛。瘦骨嶙峋,手很長,骨骼根根突起。說話激動時,身子像蛇一樣扭來扭去。和大衛(wèi)握手時,那手又濕又冰,摸上去真像只癩蛤蟆。他掛在嘴邊兒的語言是:“我很清楚我是世上最卑賤的人,我母親也是一個很卑賤的人,我們住在一個卑賤的地方……我父親先前的職業(yè)很卑賤,是個教堂看墓人。”
說到語言,我不得不提到許多人的招牌語句,米考伯先生:“我冒昧懇請老友科波菲爾先生或老友內寺成員特拉德爾先生(若此人尚在人間,可呼之即出者),枉駕趨彼處一會,重敘舊誼。若蒙首肯,幸甚,幸甚。”米考伯太太:“我絕不拋棄米考伯先生。”迪克先生:“我就要寫那呈文了。你的姨婆是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女人。”斯梯福茲稱呼大衛(wèi):“我親愛的雛菊,你這可笑的雛菊。”達特爾小姐:“哦,真的?你知道我很無知的,我只是請教,可是不是總是那樣呢?我認為都認為那種生活是——是不是?”朵拉:“喲,賣肉的當然知道怎么個賣法,還用得著我知道怎樣買嗎?我說,你這個傻孩子!姨婆稱呼朵拉:“小花朵在哪兒呀?””米爾斯小姐:“照一般道理講,溫馨的茅舍勝似冷漠的宮殿,愛情所在,一切皆備。”安妮:“夫妻之間的不和,莫大于志不同道不合。……我的愛情立基于巖石之上,是能歷久不變的!”
至于這本書的主角大衛(wèi).科波菲爾,無論是童年時歷盡艱辛長途跋涉去找姨婆的歷程,還是姨婆破產(chǎn)后他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的那種精神,就像姨婆評價的那樣:“堅忍、獨立、克己”,這些,都讓人敬佩。
最后,讓我以書簽上的一句話來結尾吧:“你可以不了解社會,但你不得不看《大衛(wèi).科波菲爾》。”的確,這本書讓人受益無窮。
大衛(wèi)科波菲爾讀后感2000字:
昨天一個人在家里上網(wǎng)看視頻。看到一段精彩絕倫的大衛(wèi)•科波菲爾的魔術表演,于是第二天把好友L君叫到家中,將這段魔術視頻也叫他欣賞了一番,在驚嘆過后,他突然好象想起了什么,對我嘿嘿一笑,說:“這個魔術家叫大衛(wèi)•科波菲爾是吧?可你知道嗎?19世紀英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大師狄更斯也寫過一部世界國寶級的名著,叫做《大衛(wèi)•科波菲爾》,你看過這本書沒喲?”我搖了搖頭,第二天就去找他把書借回了家。
大衛(wèi)•科波菲爾尚未來到人間,父親就已去世,他在母親及女仆辟果提的照管下長大。不久,母親改嫁,后父摩德斯通兇狠貪婪,他把大衛(wèi)看作累贅,婚前就把大衛(wèi)送到辟果提的哥哥家里。辟果提是個正直善良的漁民,住在雅茅斯海邊一座用破船改成的小屋里,與收養(yǎng)的一對孤兒(他妹妹的女兒愛彌麗和他弟弟的兒子海穆)相依為命,大衛(wèi)和他們一起過著清苦和睦的生活。
大衛(wèi)回家后,后父常常責打他,并且剝奪了他母親對他的關懷和愛撫。母親去世后,后父立即把不足10歲的大衛(wèi)送去當洗刷酒瓶的童工,讓他過著不能溫飽的生活。他歷盡艱辛,最后找到了姨婆貝西小姐。
貝西小姐生性怪僻,但心地善良。她收留了大衛(wèi),讓他上學深造。大衛(wèi)求學期間,寄宿在姨婆的律師威克菲爾家里,與他的女兒安妮斯結下情誼。但大衛(wèi)對威克菲爾雇用的一個名叫希普的書記極為反感,討厭他那種陽奉陰違、曲意逢迎的丑態(tài)。
大衛(wèi)回到倫敦,在斯本羅律師事務所任見習生。他從安妮斯口中獲悉,威克菲爾律師落入詭計多端的希普所設計的陷阱,處于走投無路的境地。這使大衛(wèi)非常憤慨。但這時,大衛(wèi)墮入情網(wǎng),愛上斯本羅律師的女兒朵拉。他倆婚后生活并不理想,因為朵拉是個容貌美麗、但頭腦簡單的“洋娃娃”。姨婆也瀕臨破產(chǎn)。這時,大衛(wèi)再次遇見他當童工時的房東密考伯,密考伯現(xiàn)在是希普的秘書。密考伯經(jīng)過激烈的思想斗爭,揭露了希普陷害威克菲爾并導致貝西小姐破產(chǎn)的種種陰謀。在事實面前,希普只好伏罪。后因他案并發(fā),被判終身監(jiān)禁。貝西小姐為了感謝密考伯,送他一筆資金,使他在澳大利亞發(fā)財致富,事業(yè)上取得成功。
而后,辟果提經(jīng)過了重重困難,終于找到了被斯提福茲拋棄的愛彌麗,并將她帶回了家,可是,好景不長,海穆因為救人而喪命,不過令人驚訝的是,海穆所救的人原來就是負心漢斯提福茲。在故事的最后,善良的辟果提在去澳大利亞的前夕離開了人世,朵拉也身患重疾,大衛(wèi)悲痛交加,出國旅行了。三年后,他與安妮絲結婚。
我對本書中感到最為親密的莫過于大衛(wèi)先生的朋友們了,這些都使我在看到你遭受的苦難而心涼感到一絲慰藉,對于大衛(wèi)那位特殊的朋友斯提福茲的問題,我與大衛(wèi)的看法卻似乎有著原則性的分歧,也許這是我思想的局限所致,沒辦法,請勿怪。不錯,他對薩倫學校那位只靠毒打為教育手段的無知的暴君校長克里古爾是唯一具有反抗和震懾能力的人,也是讓大衛(wèi)免遭同學欺負和耍戲的恩人般的角色。但是,他所犯下的罪惡與他所行善事不可相提并論,二者也是不能抵消的,即使能夠相互抵消,剩下的肯定是很大的負數(shù)。
要說在大衛(wèi)的朋友中我最喜歡的,大概是文中那位俠肝義膽的特拉德爾了,沒錯,我想大概人們都會有一種想法,對于那種行俠仗義,熱心助人的人有著莫名的好感,雖然他被提及的篇幅不多,但他的確是書中我所見到的少有的“好”角色之一,而且,作者在對他的處理上我感覺做得很好,沒有太多的描繪,這樣反而使人物的特點鮮明起來,反而只僅僅讓人看到了他的美。
《大衛(wèi)•科波菲爾》通過主人公大衛(wèi)一生的悲歡離合,多層次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真實面貌,突出地表現(xiàn)了金錢對婚姻、家庭和社會的腐蝕作用。小說中一系列悲劇的形成都是金錢導致的。摩德斯通騙娶大衛(wèi)的母親是覬覦她的財產(chǎn);愛彌麗的私奔是經(jīng)受不起金錢的誘惑;威克菲爾一家的痛苦,海穆的絕望,無一不是金錢造成的惡果。而卑鄙小人希普也是在金錢誘惑下一步步墮落的,最后落得個終身監(jiān)禁的可恥下場。狄更斯正是從人道主義的思想出發(fā),暴露了金錢的罪惡,從而揭開“維多利亞盛世”的美麗帷幕,顯現(xiàn)出隱藏其后的社會真相。
是的,從上面的那一段話可以看出,我要對本書的中心思想來作評述了。本書的第一大諷刺對象就是社會上的某種“拜金主義”的現(xiàn)象。作者用使人極為反感的事例來斥責這種現(xiàn)象,相信大家看過書后一定都會很討厭摩德斯通吧,都不會再喜歡斯提福茲吧,對!這就是作者的意圖,他想讓讀者們都去厭惡這些人從而深刻的認識到以金錢為中心會給人帶來多么大的傷害,那樣的人會多么惹人討厭。在這種強烈的憤慨情緒的指引下,在讀這本書的人都會不由得產(chǎn)生出一種對金錢所帶的種種社會問題強烈的憤怒,從而大手筆的批判的當時的“金錢社會”。
《大衛(wèi)•科波菲爾》在藝術上的魅力,不在于它有曲折生動的結構,或者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而在于它有一種現(xiàn)實的生活氣息和抒情的敘事風格。這部作品吸引人的是那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具體生動的世態(tài)人情,以及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大衛(wèi)的姨婆貝西小姐,不論是她的言談舉止,服飾裝束,習慣好惡,甚至一舉手一投足,盡管不無夸張之處,但都生動地描繪出一個生性怪僻、心地慈善的老婦人形象。至于對女仆辟果提的刻畫,那更是維妙維肖。
更多中外名著讀后感請點此鏈接
小編精心推薦
讀后感范文 | 讀后感怎么寫 | 讀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讀后感 | 中外名著讀后感
小編精心推薦
讀后感范文 | 讀后感怎么寫 | 讀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讀后感 | 中外名著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