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出國留學網(wǎng)整理的對科舉制度的認識,歡迎參考。
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極其深遠的制度,觀察隋唐科舉制以前的歷史和科舉制實施以后的歷史,存在若干分水嶺。以科舉制度為脈絡,可以貼近中國大歷史的發(fā)展線索。
科舉制是大國政府歷經(jīng)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約700年歷史分合探索實踐的結果,科舉制的建立實質上在一個前現(xiàn)代的國家完成了科層制官僚機構的建設,同樣的事情英國是工業(yè)革命以后才建立了類似的文官制度。
一、人才選拔方式大變革
三顧茅廬、蕭何月下追韓信、姜太公釣魚、楚才晉用、穆公求賢、王猛與前秦苻堅一邊摸虱子一邊談天下等傳奇的君主禮賢下士的故事從此成為絕響,讀書人們逐漸成為祿蠹,而不是獨立精神和自由人格的士人。在科舉制下,連升三級的張好古屬于官僚腐敗的典型,古代一舉登壇拜相的事情成為絕響。
好處是社會垂直流動渠道形成,舉孝廉、察舉制等容易走不正之風的制度從此拋棄,寒門弟子取得了讀書獲取功名的機會。中國社會由此進入統(tǒng)一期、穩(wěn)定期,世襲貴族階層風光不再。
二、尚武精神不再
漢民族在秦漢唐時代其實是非常尚武的,打匈奴、突厥都不在話下。在科舉制度之前前,立軍功是寒門弟子唯一可以通向社會上層的通道,因此尚武是民族的精神。
科舉制度之后,整個民族變成尚文不尚武了,加之君主專制政權對武將的防備之心,整個民族不再尚武。唯有特殊時期尚武。
三、超穩(wěn)定社會機制形成
不無巧合的是,1905年科舉制廢除,1911年清王朝就滅亡了。失去了科舉制的王朝,沒有重新建立高考制度的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亂成什么樣子,我們應該是深刻感受到的??梢哉f,這些制度一旦沒有公信力,甚至是廢止,中國社會就會由超穩(wěn)定變得超不穩(wěn)定。
中國科舉制度弊端在于內容形式,不在于制度本身??婆e制度早熟于中國,1993年乃重新引入公務員考試制度,乃回歸科舉制度之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