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為何殺掉僅剩的幾個兄弟

字號:


    李世民是明君,這是很多史學(xué)家認可的,但是人無完人,李世民的上位確實是他一生僅有的幾個污點之一,下面是出國留學(xué)網(wǎng)為你提供的李世民為何殺掉僅剩的幾個兄弟,歡迎閱讀。想了解更多史記中的故事,請繼續(xù)關(guān)注本欄目。
    【李世民為何殺掉僅剩的幾個兄弟】
    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自古皆貴中華,輕夷狄,朕獨愛之如——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中國唐朝皇帝(626—649年在位),世民即位為帝后,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xué)習(xí)文治天下,成功轉(zhuǎn)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
    人物生平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在位,年號貞觀。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李世民是一位杰出的軍事家,在位期間,其對唐朝的建立與國家的統(tǒng)一,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并取得了決定性的作用,他愛好文學(xué)與書法,并有墨寶傳世。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為秦國公,后晉封為秦王,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最終統(tǒng)一中國。公元626年發(fā)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弟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被迫讓位,李世民即位。李世民即位為帝之后,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并開疆拓土,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明君。唐太宗虛心納諫,在國內(nèi)厲行節(jié)約,并使百姓能夠休養(yǎng)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xiàn)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后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chǔ)。
    早年經(jīng)歷
    唐太宗李世民,據(jù)唐朝史記記載:太宗皇帝是開皇十八年12月戊午(公元599年1月23日)出生于陜西武功別館(今陜西省武功縣),是唐高祖李淵與竇皇后的二子。隋朝末亂世,李淵和李世民父子趁勢于晉陽(今山西太原)起兵,興建唐朝。
    公元617年(大業(yè)十三年)六月,與其兄李建成率兵攻西河(今汾陽),首戰(zhàn)獲勝,促使李淵決意西向關(guān)中。李世民任右領(lǐng)軍大都督,統(tǒng)右三軍,封敦煌郡公。不久攻克長安,立楊侑為帝,遙尊楊廣為太上皇,楊侑被封李淵為假黃鉞、使持節(jié)、大都督內(nèi)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進封唐王,李世民為京兆尹,改封秦公。
    公元618年(義寧二年)三月,李世民為右元帥,封輔祭國公。
    同年五月,隋恭帝楊侑禪位于唐朝,唐王李淵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唐朝,改元武德。武德元年,以李世民為尚書令、右翊衛(wèi)大將軍,進封秦王。武德四年被封為天策上將。
    唐朝建立以后,為統(tǒng)一全國,先后進行了六次大的戰(zhàn)役。這六個戰(zhàn)役李世民就指揮了四個(其他兩個戰(zhàn)役是由李孝恭、李靖指揮的平定江陵梁王蕭銑之戰(zhàn)與平定江淮輔公祏之戰(zhàn)),全部取得了勝利,為唐朝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
    第一次是對隴右薛舉父子集團的戰(zhàn)役,唐武德元年,薛舉率軍進攻關(guān)中,雙方在現(xiàn)陜西長武縣發(fā)生激戰(zhàn),由于李世民生病,劉文靜不聽元帥告誡而聽殷開山之計,出戰(zhàn),被薛舉所敗,退回長安。但不久,李世民便在淺水原之戰(zhàn)徹底打敗薛軍,消滅了隴東集團。
    第二次,劉武周依附突厥,南下進攻唐朝,攻占了晉陽,李世民不畏艱險,終于擊潰了敵人主力,并乘勝追擊,兩天不吃飯,三天不解甲,一日八戰(zhàn),八戰(zhàn)皆勝,徹底消滅了敵軍,收復(fù)了丟失的土地。
    第三次是對王世充和竇建德的戰(zhàn)役。這次戰(zhàn)役規(guī)模為唐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最大的。在這次戰(zhàn)役中,李世民先將王世充擊敗,圍困在洛陽,令其無糧草供應(yīng),待其自斃。就在洛陽將下未下之時,河北的竇建德軍10余萬眾號稱30萬為救援王世充,突然出現(xiàn)在唐軍背后,李世民力排眾議,親率3500人在虎牢之戰(zhàn)中大敗竇建德軍,生擒竇建德。洛陽的王世充也只得投降,這次李世民一舉兩克,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第四次是平定劉黑闥的戰(zhàn)役,劉黑闥是竇建德的部下,他打著為竇建德復(fù)仇的旗號,在河北起兵反唐。李世民指揮了平定其第一次起兵的戰(zhàn)役,僅僅兩個月就取得了勝利。
    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zhàn)后進入長安時,受到部分軍民以皇帝的禮儀招待。武德四年冬10月,封為天策上將、領(lǐng)司徒、陜東道大行臺尚書令,食邑增至二萬戶。高祖又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儼然形成一個小政府機構(gòu)。
    李世民在戰(zhàn)斗中注重戰(zhàn)前偵察,雖屢次遇險,但每次戰(zhàn)斗都能作到知己知彼,善于制造戰(zhàn)機,當(dāng)敵強我弱時,他經(jīng)常用“堅壁挫銳”的戰(zhàn)法拖垮敵人,戰(zhàn)斗中身先士卒,親自率領(lǐng)騎兵突擊敵陣,勝利后勇追窮寇,不給敵人喘息之機,因此獲得了每次戰(zhàn)役的勝利。在統(tǒng)一邊疆的戰(zhàn)爭中,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明于知將選拔良才,取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李世民用他卓越的軍事才能,為大唐盛世的建立和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登基
    玄武門之變發(fā)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月4日(626年)。618年,李淵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為太子。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謀略,李淵曾答應(yīng)他事成之后立他為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淵卻猶豫不決。太子李建成隨即聯(lián)合四弟齊王李元吉,排擠李世民。李淵的優(yōu)柔寡斷,也使朝中政令相互沖突,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李建成曾經(jīng)下毒害李世民。武德九年,突厥犯邊,李建成向李淵建議由李元吉做統(tǒng)帥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馬,并準(zhǔn)備在昆明池設(shè)伏兵殺李世民。太子府率更丞王晊把這一密議告訴了秦王。李世民在危急時刻決定背水一戰(zhàn),先發(fā)制人。搶先一步殺死大哥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3天后(癸亥),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詔曰:“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后聞奏”。2個月后李淵退位,李世民登基。唐太宗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賢良,虛懷納諫,實行輕徭薄賦、疏緩刑罰的政策,并且進行了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終于促成了社會安定、生產(chǎn)發(fā)展的升平景象,史稱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中國封建時代最著名的“治世”。貞觀四年(630),唐太宗遣李靖平定東突厥,俘虜頡利可汗,解除了北邊的威脅;九年,平定吐谷渾,俘其王慕容伏允;十四年,又派侯君集平定高昌氏,于其地置西州,并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置安西都護府。唐太宗對東突厥降眾及依附于突厥的各族執(zhí)行比較開明的政策,受到他們的擁戴,因而被尊為“天可汗”。十五年以江夏王李道宗送文成公主和親于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發(fā)展了漢、藏兩族間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但唐太宗晚年還親征高句麗。唐太宗最初立長子李承乾為太子,后來又愛重第四子魏王李泰,李承乾由此產(chǎn)生了奪嗣之懼,企圖發(fā)動政變刺殺李泰,沒有成功,被廢為庶人。唐太宗為防止身后發(fā)生兄弟仇殺的悲劇,貶魏王李泰,改立第九子晉王李治為太子,即以后的唐高宗。
    武德九年(626年)8月,因唐朝發(fā)生玄武門之變,政局不穩(wěn),東突厥伺機入侵,攻至距首都長安僅40里的涇陽(今陜西咸陽涇陽縣),京師震動。此時,長安兵力不過數(shù)萬,剛剛即位的唐太宗李世民被迫設(shè)疑兵之計,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6騎在渭水隔河與頡利可汗對話,怒斥頡利、突利二可汗背約?!短普Z林》記載唐太宗“空府庫”贈予頡利可汗金帛財物,以求突厥退軍,并與之結(jié)“渭水之盟”,唐太宗于629年八月任命李靖、李勣、柴紹、李道宗等為行軍總管,出兵征討東突厥。630年三月頡利兵敗被俘,東突厥滅亡。
    
   去世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唐太宗撰寫《帝范》十二篇頒賜給太子李治。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得了痢疾(一說是服用丹藥暴病),醫(yī)治最終無效,命太子李治到金掖門代理國事。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駕崩于終南山上的翠微宮含風(fēng)殿,享年50歲,在位23年,初謚文皇帝,廟號太宗,647年加謚文武圣皇帝,749年加謚文武大圣皇帝,754年加謚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葬于昭陵(位于今中國陜西省禮泉縣東北50多里山峰上)。
    歷史點評: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位偉大政治家、書法家,卓越的領(lǐng)袖、影響中華乃至世界進程的杰出人物,他為古代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受到人們的崇敬。筑東陽先生所說“他是繼孔子之后中國數(shù)一數(shù)二的偉人。在李世民統(tǒng)治其間,唐朝國力強盛,被稱為貞觀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自然是個好皇帝,但他也有殘酷冷血的一面,玄武門之變就是一例。
    唐太宗的老爸唐高祖李淵偏愛長子李建成,這也可以理解,因為李建成是太子,未來的接班人。李世民是老二,上有兄,下有弟,正好處在一個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尷尬地位。也不知是李建成害怕功勛卓著的李世民動搖他的太子之位,還是李世民不甘心屈居二線,想再進一步,反正兄弟倆明爭暗斗地掐上了。俗話說“無毒不丈夫”,李世民和他的文臣武將在公元926年的那個夏天上演了“玄武門”之變,要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的命(后來李世民又殺光了二人的兒子以絕后患),然后就去逼宮。當(dāng)尉遲恭提著李建成李元吉二人的腦袋出現(xiàn)時,李淵正在皇家公園度假,一看這陣勢,李淵嚇得當(dāng)即宣布讓位給李世民,自己縮到后宮去當(dāng)太上皇了。
    要說李世民奪皇位殺了太子李建成就行了,為何連李元吉也不放過呢,畢竟也是自己的兄弟呀!可事情的關(guān)鍵就在于被殺的這兩人自認是兄弟,可他們并不把李世民當(dāng)兄弟。為何呢?
    毫不夸張地說,李元吉可以算得上是元老級的太子黨黨員了。從始至終他都堅定不移地支持和擁護著李建成。唐皇李淵與老婆竇氏一共生育了四個兒子,分別是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元霸和四子李元吉。歷史上的李元霸早在十六歲的時候就夭折了。史書上根本就沒有關(guān)于他建功立業(yè)的只言片語,縱然他真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本領(lǐng),可惜時不與之,英年早逝,徒喚奈何啊。
    我們重點來介紹一下李四。此人正是太子黨的第二股勢力。毫不夸張地說,李元吉可以算得上是元老級的太子黨黨員了。請注意偶的用語--元老級。之所以稱李元吉為元老級黨員,倒不是因為他的年齡有多大(實際上,李元吉被殺害的時候也只有二十八歲),而是因為他入黨時間最早,在黨內(nèi)的地位僅次于李建成,最重要的一點是:從始至終他都堅定不移地支持和擁護著李建成。
    為什么呢?
    首先,建成和元吉兩兄弟之間的關(guān)系打小就十分和諧,兄弟之間情誼甚篤。
    李氏四兄弟,老大建成一表人才風(fēng)流倜儻,老二世民也是一副魁偉的男人模樣(具體參見李世民同志的宮廷畫像),老三元霸雖然早年夭亡但想來也不至于太差,唯獨這李四卻是丑得出奇。同是一母所生,這形象上的差距怎么就這么大呢,真是邪了門兒了。常言道,兒不嫌母丑;其實反過來也是一樣的,母也不嫌兒丑??墒沁@個定律到了李元吉這里就失靈了,因為李元吉實在是太丑了,丑到連他的親生父母都不愿意搭理他。
    雖然是爹不親、娘不愛,但是李元吉依然頑強而執(zhí)著地活著。和許多同齡的孩子一樣,有一件事情對李元吉十分之重要,,那就是:玩。但是,找誰玩呢,或者說誰可以陪他玩呢,這是個問題。父母是沒指望了,三哥死得早也沒指望,二哥不愛吃喝玩樂只愛行軍打仗更沒指望,只有找大哥了,那個比自己大十四歲的大哥。
    所幸,這一次,李元吉并沒有一如既往地失望。因為,在李建成這里,他找到了作為孩子所應(yīng)享有的快樂,甚至還找到了他從未體驗過的父母般的關(guān)愛。
    因為,李建成也很閑。和李世民不一樣,李建成是嫡長子,在未來繼承唐王爵位的人只能是他,他是李家未來的希望,所以,必須要像保護珍稀野生動物一樣保護他。正是出于這樣的想法,所以李淵每次出征都把李建成留在家中。這樣,李建成就有了大把大把的時間,可以和家人們進行廣泛而深入的情感交流。
    正是在這樣的主客觀條件下,李元吉和李建成走到了一起。
    諸位博友們,你們說說看,李元吉到底對誰的感情深,是成天吃睡玩樂在一起的大哥建成,還是一年都見不了幾次面的二哥世民?
    這是其一。
    其二,李元吉和李建成的兄弟情誼經(jīng)受過生與死的考驗。
    那是在大業(yè)十三年五月,李淵正式在晉陽起兵。當(dāng)時,李建成、李元吉和李智云(李淵的庶子)都遠在河?xùn)|。為了確保這幾個兒子的安全,老李暗中迅速派人送信給李建成,讓他帶著兄弟們趕快逃離河?xùn)|,來晉陽團聚。
    可是,當(dāng)時的形勢十分危急。河?xùn)|地方政府聽說太原留守李淵居然謀反作亂,便迅速調(diào)派人手搜捕李氏三兄弟。李建成只好帶著弟弟們東躲西藏。
    此去晉陽路途遙遠,而且道路阻隔,只能走偏僻險峻的山路。為了便于行動,李建成撇下了異母弟弟李智云(后被捕,在長安為陰世師所害),卻帶著李元吉踏上了北上晉陽的生死征程。這一年,李建成二十九歲,而李元吉只有十五歲。
    這一路上,二人是跋山涉水、翻山越嶺,餓了只能吃野果,有時甚至連野果也吃不到,只好去啃樹皮、吃青草,渴了也只能喝山澗里的冷水,至于睡就更簡單了:以天為被,以地為褥;到了夜半時分,山中氣溫驟降,兄弟兩只好緊緊地相擁在一起,靠彼此的體溫溫暖對方,好熬過這漫漫長夜。無數(shù)個夜晚,當(dāng)野獸的叫聲在山中響起的時候,李建成也只能用瑟瑟發(fā)抖的雙臂將李元吉緊緊地擁在懷里。吃了無數(shù)的苦,克服了無數(shù)的艱險,兄弟兩最終達到了晉陽。
    有了這段一起吃苦的往事,有了這段被呵護的經(jīng)歷,李建成在李元吉心目中的形象日漸高大,他深知,如果沒有哥哥的悉心照顧,自己根本就無法活著到達晉陽。
    這或許就是人們常說 “患難見真情”吧!
    這是其二。
    綜上所析,可以看出,李元吉和李建成之間的兄弟情誼十分深厚。李元吉對李建成的支持和擁護是完全發(fā)自真心的。
    也許有的讀者會問了:那李元吉為什么會那么恨自己的二哥呢,即便他和大哥的關(guān)系好,也不至于如此的仇視二哥啊?
    問得好,這說明你們動腦筋了。
    主要的原因可能有這么幾點:
    一、李元吉和李世民相處的時間十分少,交流感情的時間更少,基本上就沒有什么感情基礎(chǔ)。
    二、在李元吉的眼中,大哥李建成和二哥李世民完全是兩個極端。他對李建成愈愛,對李世民也就越討厭。當(dāng)李世民表露出與李建成爭奪皇位的意圖之后,李元吉對李世民的討厭也就迅速地轉(zhuǎn)化為濃濃的恨意了。
    三、李世民曾經(jīng)在無意當(dāng)中得罪過自己這位心胸狹隘的四弟。
    李元吉和李世民的部將尉遲敬德都是當(dāng)時公認的使槊高手,但是似乎“尉遲敬德是天下第一”的呼聲更高一些。好勝心極強的李元吉聽說了這個消息之后,就坐不住了,特意找到李世民,強烈要求同尉遲敬德切磋一下。
    話說到了比試當(dāng)天,為了避免發(fā)生意外的流血事件,李元吉命令下人把槊刀去掉,只用桿來刺。正在這個當(dāng)口,大老粗尉遲敬德卻突然冒了一句:“殿下,我看您就不用這么做了。您即使有槊刀,也傷不了我一根汗毛。”李元吉怎么也沒想到這個大黑臉居然如此的囂張,當(dāng)眾下了他的面子。好啊,你可真狂啊,那就別怪本王長槊無眼了。事實證明,尉遲敬德還真不是吹牛,任李元吉怎么刺,就是刺不到他。李元吉的臉比屁股都白了。
    李世民也是存心想落李元吉的面子,在一旁添油加醋道:“躲槊和奪槊,哪個更難(明知故問)?”尉遲敬德回答說,當(dāng)然是奪取敵人的槊更難了。李世民趁機就說:“既然這樣,那你就和王弟比試一下奪槊的本領(lǐng)吧。”李元吉剛剛用槊沒刺著尉遲敬德,面子已經(jīng)是掛不住了,現(xiàn)在又聽到尉遲敬德在一旁夸口能空手奪取自己手中的槊,更是氣不打一處來,不由分說,縱馬上前,挺槊便刺。令人驚奇的事情發(fā)生了,李元吉手中的槊連續(xù)三次都被尉遲敬德用手給奪走了。完了,這下丟人可丟到家了。
    事實證明,李元吉并不是一個寬宏大量的人。他恨尉遲敬德讓自己當(dāng)眾出丑,更恨李世民添油加醋,存心落自己的面子。那個恨啊,真是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又如黃河泛濫,一發(fā)而不可收拾。后來,當(dāng)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因為爭奪皇位徹底鬧翻了的時候,李元吉旗幟鮮明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并且堅定地站到了李建成這一邊
    與此同時,李建成為了更好地籠絡(luò)自己的弟弟,甚至提出了十分誘人的想法:等到我李建成登上皇位之后,就立你元吉為皇太弟。
    皇上啊,誰不想當(dāng),有了李建成開的這張巨額支票,受到巨大鼓勵的李元吉更加有恃無恐,充當(dāng)了太子黨的急先鋒,處處挑李世民的不是,多次尋找機會置李世民于死地。
    這就是結(jié)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