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讀后感

字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這篇文章自古以來都是儒家必讀經(jīng)典,解放后歷次被選入中學教科書。出國留學網(wǎng)為您整理編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讀后感,歡迎閱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讀后感(一)
    崇尚儒家學說的封建王朝之歷代新君“大赦天下”,賢明智慧的李世民也明確提出“水能浮舟,亦能覆舟”等,這無不重視人的重要因素——“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多助之至,天下順之”。這里的“人和”是指團結(jié)、求大同存小異:“道”是指統(tǒng)治的方向、方法和道理。其次是其文學性強,言簡意賅:
    一、作者經(jīng)過精雕細刻,恰倒好處。增之則累贅,刪之則意疏;
    二、駢散結(jié)合,瑯瑯上口。闡述觀點用駢句,分析論證用散句;
    三、例證、類比推理的完美結(jié)合。既通俗易懂,又韻味無窮;這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闡釋主張,語言簡約,達到了深入淺出的效果;
    四、古代文學的典范之作,起承轉(zhuǎn)合,行文流暢,過渡自然,一氣呵成;
    五、對比強烈,形成反差,褒貶適宜,涇渭分明。“環(huán)而攻之”與“委而去之”,“天下順之”與“親戚畔之”……,其韻味無窮,無不突出了“人和”與“道”的重要,更是孟子“仁政”思想的集中反應。
    我們學習這篇文章,要緊密結(jié)合當前的國際形勢去思考,面對錯綜復雜、風云變幻的當今世界,特別是面對超級大國的霸權(quán)主義和強權(quán)政治,兜售其“自由”、“人權(quán)”的單邊主張,大有一統(tǒng)天下之野心,“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它可以狂轟南聯(lián)盟,審判米洛舍維奇;可以濫炸伊拉克,逮捕薩達姆。侯賽因;可以支持以色列,軟禁阿拉法特;可以干涉北朝鮮,制造“威脅論”;。一言以蔽之,“只準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只要有霸權(quán)主義,世界就不會安寧;只要有強權(quán)政治,世界就沒有絕對的人權(quán)。鋼艦利炮航母群,戰(zhàn)斧愛國隱形機。壓迫愈劇,反抗愈烈。惡性循環(huán),恐怖四起。道之何在,權(quán)之何存?一貫主張“仁愛、和平”的中華民族韜光養(yǎng)晦,靜觀其變。武力征服是野蠻,統(tǒng)一天下靠人文。順應世界潮流,講求平等互利。我們應繼承傳統(tǒng),冷靜對待。“聚精會神搞建設(shè),一心一意謀發(fā)展”。以史為鑒,對于帝國主義,我們要從“對著干”、“摸著干”、“韜著干”做起,無論是“唬著干”、“哄著干”都成。只有我們強大了,“道”才能推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體現(xiàn),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才會有希望。
    我們學習這篇文章,要結(jié)合我國的改革開放去思考。改革開放是振興中華、增強國力、啟迪競爭、提高素質(zhì)的重要途徑。不改革,優(yōu)勝劣汰便無法實現(xiàn);不開放,先進技術(shù)就無法引進。“三個代表”是對改革開放幾十年的科學總結(jié)和論斷,先進生產(chǎn)力、先進文化、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無不囊括了“人和”與“道”的豐富內(nèi)涵。發(fā)展了先進生產(chǎn)力,物質(zhì)便文明了;掌握了先進文化,精神便文明了;保障了人民群眾利益,政權(quán)便穩(wěn)固了。我國幾十年的建設(shè)飛躍發(fā)展,人民的安居樂業(yè),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無不顯現(xiàn)出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的正確和英明。
    我們學習這篇文章,還要結(jié)合個人的修身養(yǎng)性去思考。蒞事者要平安一方,為人者要豁達處世,都要講“人和”。和藹可親、和平仁愛、和為貴、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是國人有口皆碑的。“廣交天下客”、“朋友多了路好走”是和的效應,“與人方便,自己方便”是和的結(jié)果。“和”就是同舟共濟、通力合作,眾志才能成城:“和”就是上下一心、令行禁止,步調(diào)才能一致。只有和,道才能實現(xiàn)。安居樂業(yè),國泰民安,小康社會也才能達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讀后感(二)
    這一周開始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前對孟子的了解僅限于他的“仁政”學說,沒有深入的去思考,今天再讀這篇文章,又有了新的認識。www.liuxue86.com
    孟子生活在兼并戰(zhàn)爭激烈的戰(zhàn)國中期,在孔子的“仁”學基礎(chǔ)上,提出了系統(tǒng)的“仁政”學說,主張行“仁政”以統(tǒng)一天下,曾游說梁、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但是這并未阻止他推行“仁政”的腳步,退而與弟子著書立說。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孟子依然執(zhí)著的提出 “仁政”。指出“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仁政。施行仁政則“多助”,“多助”則“天下順之”,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這是治國之道。“人和”是戰(zhàn)爭勝負的決定因素,為了進一步說明“人和”的重要性,孟子找到了兩種人:“得道”的人和“失道”的人。這兩種人都不是普通的個人,而是一國之君。一國之君既是戰(zhàn)爭的總指揮,也是政治上的領(lǐng)袖。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謂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擁護和幫助。所謂的“得天下”,是指通過施行仁政來“王天下”,而不是單靠武力來爭奪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悅誠服,自動來歸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來,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今天我們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句話來表示,合乎正義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與幫助,違背正義的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在這里,我們把“道”理解為“正義”。那么,什么叫“正義”?“正義”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這是富于現(xiàn)代氣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義一脈相承的。
    當今社會上這種“得道”的人實在不在少數(shù),他們?yōu)榱俗约旱男拍钚凶咴诟餍懈鳂I(yè),雖然他們不是君主。相信,孟子的思想在今天異彩紛呈,以后更會發(fā)揚光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讀后感(三)
    人活在世間,就應多行善事,廣行仁政。事不能做盡,凡事皆要以大眾利益為主,這樣的人就是得道者,助人者人助之。如果壞事做盡,不休會他人的感受,把一些有害他人的事強加于別人,這樣的人不但害別人也害了自己,最終會導致眾叛親離,人人得爾誅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讀后感(四)
    曾國藩說過:“成大事者必以多得助手為第一要義。”怎樣才能多得助手呢?孟子早在2 300多年前就給出了一個答案,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意思是說,如果你懂得真正的管理之道,就會有很多人忠誠地支持你,幫助你,甚至連全天下的人都愿意追隨在你的身后;否則,就不會有多少人對你忠誠,甚至連夫妻這樣的親人都會與你同床異夢。
    愛是唯一的管理之道。如果你能夠懂得愛,你就能夠深諳管理學的奧秘。所以,孟子又 說:“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作為一個企業(yè)家,你的強大,不是因為你的企業(yè)規(guī)模有多大,也不是因為你的產(chǎn)業(yè)有多么朝陽,甚至也不是因為你的市場營銷有多么強勢,而是因為員工們和顧客們對你認同、愛護與支持。當一個懂得愛的君子和一個不懂得愛的勢利小人對弈的時候,就會因為這樣的認同、愛護與支持,出現(xiàn)仁者無敵的文化現(xiàn)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讀后感(五)
    孟子得出一個結(jié)論:“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我不能說劉備在每一件事情上面都做得對,但作為一個義無反顧的反曹英雄,他的確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君子。以赤壁大戰(zhàn)這個案例而言,劉備和孫權(quán)面對氣勢洶洶的曹操,也的確可以稱得上是“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了。
    赤壁大戰(zhàn)成就了孫權(quán),成就了周瑜,也給劉備的事業(yè)帶來了迅速發(fā)展的機會。正是因為這次機會,才使得劉備從一員寄人籬下的客將,迅速成為三分天下的王者。不幸的是,劉備并沒有最終實現(xiàn)他復興大漢王朝的夢想。公元223年,漢昭烈帝章武三年四月二十四日,他因為痢疾并發(fā)癥,病逝于白帝城。
    漢昭烈帝是劉備的謚號。為什么稱他是漢昭烈帝呢?因為在曹丕篡奪了漢獻帝的皇位之后,諸葛亮等人在成都擁立劉備繼續(xù)做大漢王朝的皇帝。所以,漢獻帝并非是大漢王朝的末代皇帝,劉備的兒子劉禪才是。大漢王朝的歷史,也并非只有426年,而應該是483年。
    有人說,劉備只是漢獻帝的遠房親戚,從血緣關(guān)系上,似乎不宜把他看作大漢王朝的皇帝。我卻以為不然,因為漢光武帝劉秀,也曾經(jīng)有過和劉備一樣的經(jīng)歷。劉秀在幼年時期就失去了父親,劉備也是從小就成了孤兒。劉秀在少年時代做過農(nóng)民,劉備在少年時代做過小商販。劉秀是前朝漢平帝和孺子嬰的遠房親戚,劉備也是漢獻帝的遠房叔叔。劉秀創(chuàng)造過輝煌燦爛的“光武中興”,如果劉備能夠多活20年,誰說他不可以創(chuàng)造出大漢王朝的第二次中興?雖然劉備在軍事謀略方面不如曹操,也不如諸葛亮,但他的領(lǐng)導力卻足夠與漢光武帝劉秀比肩。從這兩位皇帝的謚號上講,漢光武帝的“光武”與漢昭烈帝的“昭烈”幾乎就是同一個意義。只要大漢王朝的國號在繼續(xù)沿用,以仁愛治理國家的施政綱領(lǐng)還在一脈相承,我們當然應該把蜀漢的歷史看作大漢王朝的延續(xù)。對于老百姓而言,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一個好的皇帝、一個好的國家領(lǐng)導人,而不是什么皇室的血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讀后感(六)
    讀了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覺得孟子真不愧為“亞圣”,對戰(zhàn)爭的勝敗分析得蠻透徹的。遍觀此文言文,哲理深刻,文采飛揚,不失為一篇無論從軍事角度還是從文學角度看都非常精彩的好文章。
    作為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當然不會提倡戰(zhàn)爭。所以他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戰(zhàn)略后,話題一變,強調(diào)“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從而得出“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的結(jié)論。
    1, 黃沙百戰(zhàn),“人和”至上
    這是孟子所強調(diào)的第一點——“人和”至上,不難理解,得人心者得天下嘛!“天時不如地利”這句話說得就有些勉強了。當年諸葛孔明把司馬懿誘到一條山谷中——對于諸葛亮來說,這可是絕佳的“地利”:蜀軍點燃大火,眼看進退不能的司馬懿和大批曹軍就要被燒死在山谷中,可此時突然天降大雨,把火澆滅,使曹軍得以逃脫,真是人算不如天算。由此可見“天時”與“地利”是相輔相成的。但“人和”是絕對至上的,沒有“人和”的戰(zhàn)斗是很難勝利、得民心的。正所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2,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所推崇的“不戰(zhàn)而威天下”正是儒家所推崇的。通俗點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跟“強扭的瓜不甜”“致人而不致于人”有點相似,提倡以“仁”或“德”威天下。雖說秦橫掃六國、元鐵騎踏遍亞洲,二戰(zhàn)時德國想以閃電戰(zhàn)征服世界,都是以兵革之利威天下的,想“不戰(zhàn)而勝”好像不可能。但唐太宗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他改變了“貴中華,賤夷狄”的觀念,力求平等對待少數(shù)民族,被少數(shù)民族的人們尊稱為“天可汗”,從而完成了唐朝大一統(tǒng)局面。唐太宗沒有“動兵革”卻“威天下”,正所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多行不義必自斃”,這就是失道寡助;“一個好漢三個幫”,這就是得道多助。隋煬帝暴政,游江都、征高麗、修運河,人民怨聲載道,于是農(nóng)民起義不斷,國家狼煙四起,隋不久便滅亡了。袁世凱不顧人民的反對,龍袍一披就人模人樣地由大軍閥變成了皇帝,想維持我國幾千年的“帝制”,結(jié)果龍椅還沒坐熱就被趕下了臺。寡助之至,一事無成。而中國紅軍、解放軍因為是正義之師,紀律嚴明,所以有群眾基礎(chǔ),深受人民愛戴,取得抗日、解放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這真叫“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正必壓邪。正所謂:“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這篇文言文,確實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得“人和”終不還!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讀后感(七)
    今天在騎車上班的途中,聽下載到MP3上的古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有“域民不以封彊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對“固國不以山溪之險”,突然聯(lián)想到建國初期,我們與臨國邊界劃分上有個特點,幾乎都是以“山溪之險”為界,尤其是與緬甸、越南、前蘇聯(lián)等國,有些甚至不惜搬回國民為代價,如緬甸。說明我們對古人心得的理解還不夠。
    對“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我想應該改為“威天下不僅以兵革之利”才對。如現(xiàn)在的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