墻頭馬上讀后感

字號:


    一枝紅杏出墻來
    ——《墻頭馬上》讀后感
    元雜劇《墻頭馬上》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樸創(chuàng)作的一部婚姻愛情劇,《錄鬼簿》題作《鴛鴦簡墻頭馬上》,正名作《裴少俊墻頭馬上》。這部雜劇由唐代白居易的樂府詩《井底引銀瓶》引發(fā)。白居易詩作“妾弄青梅憑短墻,君騎白馬傍垂楊。墻頭馬上遙相顧,一見知君即斷腸”。白詩之末“寄言癡小人家女,慎勿將身輕許人”,有明顯的警戒之意。但在白樸的劇中輕化了這一意義,主要表現(xiàn)女性的獨立自由以及尊嚴捍衛(wèi)。
    劇目之初,裴少俊代替父親到洛陽尋找奇花異卉,路途經(jīng)過李家的后花園,與李家小姐李千金一見鐘情。李家小姐正如《牡丹亭》中的杜麗娘一般是個標準的大家閨秀,年方一十八歲,尤善女工,深通文墨,志量過人,容顏出世,也有著一般的思春傷春之懷。然而這位女子的行為卻是不同一般,與裴少俊四目相對時,她便敢直言心意“一個好秀才也!”,更表明心意“既待要暗偷期,咱先有意,愛別人可舍了自己”,在古代女子中,這樣敢于熱烈表達愛意并勇于追求愛情的實屬難見。相比之下,裴少俊在意的可能只是一刻的心動,“如此佳麗美人,料他識字,寫個簡帖兒嘲撥他”,“這小姐有傾城之態(tài),出世之才,可為囊篋寶玩”,從這些內心想法中便可知他對小姐的心意并非完全出于一種平等的感情觀。
    深閨怨女總是對愛情帶有幻想和沖動,李千金亦不例外,當夜便邀請裴少俊在房內相見,卻不巧被嬤嬤發(fā)現(xiàn),這里又可以看出李千金在這段愛情中的主動性,被發(fā)現(xiàn)后裴少俊并沒有說太多話,李千金卻是用各種方法說服嬤嬤,引經(jīng)據(jù)典甚至愿意用傷害自己做代價,嬤嬤終得同意讓他們私奔而去,李千金此時才想起“母親年高,怎生割舍”,卻又想著“你道父母年高老邁,那里有女孩兒共爺娘相守到頭白?女孩兒是你十五歲寄居的堂上客。”終究是在愛情與親情的比較中選擇了前者,一切都源于對愛情的熱切追求。
    憑著這一腔熱血,她跟隨著他回到了他的家中,懦弱的裴少俊卻一直不敢和父母說起妻子的存在,時間一過就是七年,已經(jīng)有了兩個孩子的他們卻還是不敢告訴父母,直到他父親發(fā)現(xiàn),很難想象,如果他的父親沒有發(fā)現(xiàn)他們,又需要瞞多久呢?然而,在封建思想中,“婦人家共人淫奔,私情來往,這罪過逢赦不赦”,這使得公公認為千金是介優(yōu)酒肆之家,千金立馬反駁“本是好人家女艷冶”,此處表現(xiàn)出她的不卑不亢。而她的丈夫卻是被父親訓責后乖順地寫下了休書,并讓千金離開。男子對封建禮制的死板恪守更突顯出該女子的自由率真。后來裴少俊做官后去洛陽找回妻子,從他們的對話中我們已經(jīng)可以看出成熟之后的千金已不再是視愛情為重的癡情女子,最終答應他和好只是為了孩子。
    雖然故事最后以團圓結尾,也被列為喜劇愛情故事,看完之后卻不忍唏噓,是為這女子,也是為這一段情緣,不禁想到杜十娘,一個同樣可憐同樣對愛情抱有幻想的女人,只是千金比她幸運,最終還是有一個家庭。“一枝紅杏出墻來”形容的是她們這樣的女子,并不是風流淫逸,而是對生命對愛情的積極追求,是這些大膽自信的女子對封建制度的挑戰(zhàn)。
    只是要看她們的枝蔓是否伸出的有意義,接枝的如果是唯唯諾諾的男子,那必然得到的只是青春易老,熱情退卻,便也如“當壚賣酒”的卓文君只空余“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的奢望。特別是處在封建制度下的男子,大多并不是以愛情為主要的追求目標,“官職”、“錢財”都是他們所眷戀的,在這部戲劇中也是如此,裴少俊做官之后才想到要去接回妻子,而他的父親也是在知道千金實為官宦之后才愿意接回兒媳婦,不難看出是帶有一點諷刺的。
    戲劇的最后千金所說“怎將我墻頭馬上,偏輸卻沽酒當壚”已經(jīng)可以看出她對這份愛情沒有太多熱情和期待了,她的回歸可能只是像其他大家閨秀一般盡一個妻子、母親的責任,斷然沒有了少女時的沖動,正是封建的社會以及薄情的男子使得這滿枝的紅杏凋落一地。
    小編精心推薦
    讀后感范文 | 讀后感怎么寫 | 讀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讀后感 | 中外名著讀后感
    
    小編精心推薦
    讀后感范文 | 讀后感怎么寫 | 讀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讀后感 | 中外名著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