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化之境,卻道真切
——讀《牡丹亭》有感
因情生夢,因夢生戲。
人生如戲,真真假假,虛虛實實。
接觸《牡丹亭》并不是因為它本身的戲曲,而是兒時看電視劇《少年包青天》里有一集關(guān)于牡丹亭少女的情節(jié),那是一張牡丹亭少女圖,雖然那幅圖與《牡丹亭》沒有關(guān)系,但正是這幅圖讓我對“牡丹亭”這個名字記憶猶新,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聽到過《牡丹亭》這一戲曲,才知道了《牡丹亭》這千古一夢。對于熱愛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我來說,這無疑又是一個寶貴的資源。我喜愛戲曲,喜愛古代溫文爾雅的禮貌,喜愛風靜而安的生活。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壁殘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賞心樂事誰家院!”這句是《牡丹亭》中最著名的詞句,一個千金小姐,對于自己身邊的環(huán)境卻毫不知情,這雖然看起來很可悲,但正是這樣一個角色設(shè)定,使得故事有了發(fā)展下去的動力,才會讓他們的感情顯得真實而深刻。只是一個淺寐,便引出了情之緣,夢中的幻化之境,似真似假,迷迷幻幻,讓人分不清,但就是在這一片幻境之中,他們卻相遇相知相愛,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也只有湯顯祖敢于這樣的想象,夢中情人在生活中固然是會有的,但因相思而逝,又因相思而生,這樣一種敢愛敢恨,穿梭于生死之間的純情卻是難見的。一份感情可以寫的轟轟烈烈,可以寫的蕩氣回腸,也可以催人淚下,但幻化之境本就給人不真實的感覺,而湯顯祖卻能巧妙運用這一特殊環(huán)境勾畫出一曲千古真情,一個人為愛可以死,然而為了愛又可以復活,這該是一種怎樣的愛。正如湯顯祖自己的評價“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當今社會,很多人都在追尋愛情,總在說著不相信愛情的話,但是何為愛情呢?我們的所謂的愛情真的是愛情嗎?愛情又該是“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般的甜蜜諾言,還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相思,又或是待失去后才有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悼念,執(zhí)子之手的那個人最終可能選擇了別人,為伊憔悴的人也漸漸遠去,思量的人最終也有了新的歸宿,我們只是在懷念愛情。因為社會變化的太快,我們已沒有一花一凈土的寧靜之心,快餐似的愛情讓我們漸漸迷失,我們最終也陷入了一種幻化之境,霧里看花,水中看月,誰能分辨真假,我并不是要抨擊當代人的愛情觀,只是想說很多事物是我們并沒有真心對待,傳統(tǒng)的東西我們拋棄的太多。
還記得小時候豐收的時候村里面都會有戲曲表演,那是我對傳統(tǒng)文化喜愛的起點,那時候總覺得戲服很美,就連上面的一針一線看著也很美,蝴蝶的花案,柳枝的紋理都在當時的腦子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記。特別是覺得那舞步,一顰一笑,看著都是那么地優(yōu)雅婉轉(zhuǎn),仿佛世間的美皆聚集于此。時間的推移,不只帶來了現(xiàn)代文明的傳播,也帶走了傳統(tǒng)文化的美麗,現(xiàn)代舞取代了傳統(tǒng)戲曲,舞臺上出現(xiàn)的是一個個濃妝艷抹的演員熱辣的舞蹈,魂牽夢縈的優(yōu)雅臺步不見了??傆X得是惋惜的,可是也沒有人去關(guān)注到這點,來到了大都市更是見多了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那一股骨子里的韻味也漸漸失了。是人自己拋棄了自己。
在現(xiàn)實中越來越多的是關(guān)于假的消息,于是人們都轉(zhuǎn)向夢,夢總是可以自己控制的吧,其實幾百年前的湯顯祖也是這樣的,現(xiàn)實對他也并不公平,所以他也就把自己的一腔想法投注于夢中,在他的夢中他又為杜麗娘構(gòu)建了一個夢,因為杜麗娘也是一個不得自由的人,她也不能實現(xiàn)自己的想法,盡管是夢,卻是展現(xiàn)人最真實的好去處,在夢中她不再是軟弱無力、溫婉賢淑的千金小姐,而是一個展現(xiàn)自我,追求幸福的小姑娘,她的活潑俏麗在夢中一一呈現(xiàn),這情這愛卻都是真切存在的。湯顯祖也是借這樣的夢來表達自己特立獨行、不與世俗同流的決心吧。
劇本中有著太多的優(yōu)美詞句,直到現(xiàn)在都還是讓人為之魂牽夢繞。“驚覺相思不露,原來只因入骨”這句似乎是模仿溫庭筠的“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這樣一種刻骨的相思之情,真切之意溢于言表。“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很美的句子,卻有一絲為美人惋惜的哀傷。當時驚嘆于這句,感慨了許久。關(guān)于青春與歲月,永遠是讓人神往的話題。
醉過方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如果你不能成為我的詩,那么我也不能變成你的夢,幻化之境中卻是一片真切,千古一夢牡丹亭,換得真心與白頭。
延伸閱讀:牡丹亭經(jīng)典語句賞析
1 “雖則俺改名換字,俏魂兒未卜先知?定佳期盼煞蟾宮桂,柳夢梅不賣查梨。還則怕嫦娥妒色花頹氣,等的俺梅子酸,心柳皺眉,渾如醉。”(第二出,言懷)男主人公柳夢梅改名的原因是因為夢見了梅花樹下立著個美人,與后文中杜麗娘春園夢柳生相應(yīng)成趣。情節(jié)既然相互對應(yīng),那么這段文字就是對后文的伏筆了,所謂人未見而心為所戀。比較有趣的是湯顯祖非常善于運用諸如“花”,“梅”,“柳”來比喻人心。“梅子酸”,“心柳皺眉”還嵌用劇中人物的名姓,達到諧意的效果。因此既表現(xiàn)出了柳生對期望見到夢中情人的迫切心情,而且用語對象的指示十分鮮明而透徹。
2 “經(jīng)史腹便便,晝夢人還倦。欲尋高聳看云煙,海色光平面。”(第六出,悵眺)前半句口語化很強,顯得通俗;后半句又有著唐代詩歌的意境??梢哉f俗中見雅,是《牡丹亭》全劇的特色所在。柳生的這句感嘆也代表了古代讀書人在未入第之前的矛盾心理:飽讀詩書卻于國于家沒有大的作用;渴望攀高門又有點力不從心,但還是有著飛黃騰達的理想和追求,因此還是在積極入世。“經(jīng)史腹便便”這一分句很有調(diào)侃意味,它出自《后漢書》卷一百十上本傳。
3 “老書堂,暫借扶風帳。日暖鉤簾蕩。呀,那回廊,小立雙鬟,似語無言,近看如何相?”(第九出,肅苑)這是老腐儒陳最良的臺詞,書堂,扶風帳,鉤簾,回廊,距離永遠及近,只點出幾個物象,老翁漫步走進的情態(tài)就顯得非常有層次感了。另一方面這也表現(xiàn)出陳最良書讀得老眼昏花,竟連杜麗娘得貼身丫鬟梅香也分辨不清了。陳最良這個形象有點像《儒林外史》中得某些人物,他三年一考,考了十五次還只是一個小秀才,經(jīng)史子集的寒窗苦讀另他對現(xiàn)實生活一竅不通??梢哉f他是青春被科舉制讀葬送,思想被封建教條僵化的老學究的典型,對于全劇來說也是很可憐的小人物。
4 “裊晴絲吹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停半響,整花鈿,沒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步香閣怎便把全身現(xiàn)。”(第十出,驚夢)杜麗娘的這段臺詞體現(xiàn)出了小女人的小心理,可以認為是她春情萌發(fā)心理的最細膩描寫,“沒揣”就是驀地,沒意識到的意思,菱花指代銅鏡,這里采用比興的手法將鏡子擬人化,“迤逗的彩云偏”言外之意,就是這擬人化的鏡子偷偷地照見了她,害得麗娘羞羞答答地將發(fā)卷也弄歪了。似乎銅鏡在杜麗娘的心里已經(jīng)變作男孩子的面龐,對美麗的追求,對愛情的渴望,這種以比興的手法塑造,頗有情趣。
5 “鶯逢日暖歌聲滑,人欲風情笑口開。一徑落花隨水入,今朝阮肇到天臺”(第十出,驚夢)杜麗娘在后院生活了十八年,卻連后院的花園也沒來過。這還是在小丫頭梅香的發(fā)現(xiàn)下,麗娘第一次來圓中賞玩。滿園的春色正象征了她愛情的到來,在睡夢中,柳夢梅的形象第一次出現(xiàn)在她的腦海里,柳夢梅也正是吟誦著這一首詩走進了她的心房。“今朝阮肇到天臺”摘引自元雜劇《誤入桃源》里的典故,指劉晨、阮肇二人在天臺山桃源洞遇見仙女以后,又回到人間。后來重新到天臺山去找尋仙女。柳夢梅,杜麗娘之間也是由夢境里的初見,回到現(xiàn)實,之后又是病死后的麗娘借以柳生的幫助,魂魄重歸陽世。這就同劉阮的典故產(chǎn)生美學上的“擬照均衡”效果,夢境與現(xiàn)實,陰陽兩世,擴大了劇本的時空表現(xiàn)力。
6 “他青梅在手詩細哦,逗春心一點蹉跎。小生待畫餅充饑,小姐似望梅止渴。”(第二十六出,玩真)成語活用是《牡丹亭》臺詞的另一大特色,“畫餅充饑”的原喻有名無實。結(jié)合上下語境,這里指柳夢梅得到杜麗娘遺留下的畫像后,聊以自慰的意思。“望梅止渴”比喻可望不可及。《三國演義》和《世說新語》中都有典故,而在這里則與杜麗娘的題詩“不在梅邊在柳邊”相對照來比喻對愛情的徒然渴望。
7 “喜的一宵恩愛,被功名二字驚開。好開懷這御酒三杯,放著四嬋娟人月在。立朝五更門外,聽六街里宣傳人氣概。七步才,登上了寒宮八寶臺。沉醉了九重春色,便看花十里歸來。”(第三十九出,如杭)這是杜麗娘重生后,同柳夢梅到臨安赴考激勵柳生的話,大家可以看到,這段臺詞以從一到十的數(shù)字為線索,將夫妻恩愛之情,對功名利祿的向往,街市景致,榮登科考榜首,喜悅而歸等多個情境串聯(lián)起來,文詞隨著數(shù)字的累加而顯的鏗鏘有力。類似的句法結(jié)構(gòu)在元雜劇《迷青鎖倩女離魂》中也能看到。
8 “從今后把牡丹亭夢影雙描畫。虧殺你南枝挨暖俺北枝花。則普天下做鬼的有情誰似咱。”(第五十五出,圓駕)《牡丹亭》大團圓的結(jié)局代表著的正是和《西廂記》同樣的主題,那就是廣大勞動人民對有情人忠誠眷屬的美好祝福,“普天下做鬼的有情誰似咱。”這樣的反問也透露出杜麗娘的自豪之情。正如湯顯祖在自序中說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也正是這種“至情”成就了柳杜二人浪漫迷離的愛情。作者為什么要以情字貫穿全劇,因為當時的封建社會無情,這點我們從杜麗娘的父親杜寶在最后也沒有直接認他的女婿這一情節(jié)中能夠看到,這也多少反映出作者對于當時封建禮教守舊與頑固的無奈心情??傊赌档ねぁ肥且杂星槿说墓适卤薏邿o情的社會,這就是這部曠世奇作最核心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