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小說集《彷徨》里的一篇,魯迅的小說從娛樂的角度來講是比較沒意思的,甚至是比較枯燥的,所以讀魯迅的小說有時是一場心靈的搏斗,有點像讀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樣,是一種心靈的拷問。出國留學網(wǎng)為您整理編輯孤獨者讀后感,歡迎閱讀。
孤獨者讀后感(一)
人難免孤獨的。我一直認為孤獨者也有不同,有的人站在了時間和時代的前列,一覽眾山小,感到了孤獨;有的人被歷史的車輪碾壓遺棄,也感到了無望的孤獨。 在眾人認為連殳被社會殺死了的時候,我反思。 時代環(huán)境固然惡劣,難免有人彷徨,但覺不至于死啊!連殳是被自己的無望殺死了,許多時候,許多方面他可以站在時代前列,但是他的內(nèi)心并不夠堅強。當他放棄了自己的操守和堅持,為五斗米折腰時,內(nèi)心是痛苦的,一種絕望的痛苦,連對自己的身體都不再愛惜。
然而,為什么要絕望呢?歷史的車輪會因你的絕望而停頓么?有幾個可以稱得上成功人士的人,背后沒有傷心故事?成功的背后支撐的甚至是屈辱啊! 這或許有些讓人感到冷。我是極其厭惡自殺的人的,連死的心都有,為什么沒有活的勇氣?寧可滿懷信心戰(zhàn)斗而死,也不要無望悲哀而亡。 我想,鴻鵠總是懂得愛惜自己的羽毛的。不能飛時,就先整理一下自己的羽毛吧!
孤獨者讀后感(二)
《孤獨者》是一個獨戰(zhàn)多數(shù)的孤獨者的悲劇。魏連殳常說“家庭應(yīng)該破壞”,樂于接待失業(yè)、失意的人,認為孩子總是好的,將老屋無限期地租給女工住,愛發(fā)沒有顧忌的議論,可見不乏進化論、人道主義、個性主義的思想及民主、自由的新觀念,是個敢于獨戰(zhàn)多數(shù)的具有五四新時代精神的新青年,對于閉塞、停滯、守舊、自私、愚昧而且容不得異類的一般大眾而言,他確乎是個異類。魏連殳的思想、個性與強大而守舊的環(huán)境的沖突,決定了他孤獨者的悲劇的命運。通過魏連殳的故事,魯迅在小說中展開了“現(xiàn)代”受到傳統(tǒng)中國圍困的主題,其提出的“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歷史命運與道路”的主題,在中國現(xiàn)代思想史、小說史上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
“送殮”一場表現(xiàn)了魏連殳獨戰(zhàn)多數(shù)的豐采。族人排好了陣勢,村人們興奮地等待兩面的爭斗,可是魏連殳一句“都可以的”,便以無戲可看向看客們復(fù)了仇。雖然復(fù)仇,被那些呆滯、冷漠、麻木的“群”包圍著,其內(nèi)心是痛苦、孤獨的。魯迅小說中曾經(jīng)反復(fù)寫過孤獨的個體被麻木的“群”圍困的場面:路人向“狂人”射出吃人的目光,黑暗中看客們伸長了如同鴨頸般的脖子品味夏瑜的就義,咸享酒店的長衫客與短衣幫合力賞鑒孔乙己的尷尬、頹唐,魯鎮(zhèn)的人們用研究的眼色盯著祥林嫂額上“恥辱的記號”的傷疤,(它們都是魯迅在日本仙臺學習時“幻燈片事件”經(jīng)驗的紛繁多樣的表現(xiàn),參見《吶喊•自序》、《朝花夕拾•藤野先生》)。這些眼睛對于被圍困個體意味著什么?魯迅在小說中曾寫過懵懵懂懂的阿Q和復(fù)仇者眉間尺對于看客們眼睛的感受。在阿Q,它比“又兇又怯”“遠遠地穿透了他的皮肉”的“狼的眼睛”更可怕,“又鈍又鋒利,不但已經(jīng)咀嚼了他的話,并且還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東西,永是不遠不近地跟他走。這些眼睛們似乎連成一氣,已經(jīng)在那里咬他的靈魂。”對于眉間尺,“遇到這樣的敵人,真是怒不得,笑不得,只覺得無聊,卻又脫身不得”,置身于此的魏連殳的感受則二者兼而有之,如同置身無物之陣、荒原,“像一匹受傷的狼,當深夜在曠野中嗥叫,慘傷里夾雜著憤怒和悲哀。”孤獨導(dǎo)致悲傷,卻并不必然就失敗。
他有所希望(“孩子總是好的,他們?nèi)翘煺?hellip;。”“我以為中國的可以希望,只在這一點。”),有所眷顧(“還有人愿意我活幾天”),“有所為”(“喜歡發(fā)表文章”,“發(fā)些沒有顧忌的議論”)。他有韌的精神,他“愿意為此求乞,為此凍餒,為此寂寞,為此辛苦。”然而,不久,愿意他活幾天的“已被敵人誘殺了”,對于孩子的信心也動搖(“一個很小的小孩,…指著我道:殺!他還不很能走路…”),而且他被解職了?;畹囊饬x、的價值、的條件均已失去,這是內(nèi)外雙重的壓迫。生命已經(jīng)沒有意義。“我自己也覺得不配活下去;別人呢?也不配的。”為愛、為希望而活既不可得,乃為恨而活。“偏要為不愿意我活下去的人們而活下去”―――“躬行”“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以自己的生命向社會進行復(fù)仇。魏連殳的悲劇不在于他的死,也不在于他的失業(yè),他的悲劇在于生命意義的喪失。生命已經(jīng)無處立足,死亡就不是悲哀,死亡只是他自由地使用生命進行復(fù)仇的盛典――為了恨!然而這樣的復(fù)仇除了啃嚙自己的心――目睹自己的腐爛――之外,于大眾的愚昧、于社會的守舊、于舊勢力無損絲毫。倒是那戴著肩章“不妥貼地躺著”的帶著“一柄紙糊的指揮刀”的尸體,對于主人公不啻是個諷刺,人物的尷尬結(jié)局顯示了作者對于其人生道路的冷峻態(tài)度。小說的深刻之處還在于,這是一個幾乎無事的悲劇,“這也是向來如此的”,“S城人倒并非這一回特別惡。”并沒有特別的人、特別的事件、特別的迫害,圍困是由“無主名”的日常性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完成的,如此,小說顯示了社會改造的艱巨性。
小說如一首詩,具有峻峭幽深的藝術(shù)風格。小說中的人物“我”既是敘述者,也是一個與魏連殳在精神、氣質(zhì)上頗有相通之處的人物,他們仿佛是精神上的孿生者,然而他與魏連殳的取向頗有差異,他不信進化論,對魏連殳的多疑,看得人們太壞也不以為然。他對魏連殳是牽掛的,但又會不由自主地在內(nèi)心對于魏連殳的“我還得活幾天!”的聲音冷峭地反問“為什么呢?”。
這兩個人物其實可以看作雙重性對偶式主人公,他們的關(guān)系正是一種論爭性關(guān)系,它是魯迅對于中國傳統(tǒng)小說中正副人物分身法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眾所周知,無論是魏連殳還是人物“我”都帶有魯迅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某些特征,魯迅運用這一獨特的方法表現(xiàn)了他對于孤獨的知識者的命運的復(fù)雜情思。
孤獨者讀后感(三)
詩意地說,孤獨是一種遠離人間冰冷的美麗;哲理地說,孤獨是一種人生旅途上美侖美奐的境界。但現(xiàn)實中的孤獨大多數(shù)時候以痛苦、無奈為伴,并無美麗或者美輪美奐的感覺。身處各個時代的人們,都需面對“孤獨”這一心境。有人站在時代前沿,一覽眾山小,感到孤獨;有人被歷史的車輪碾壓遺棄,感到孤獨;有人不能得到親朋好友之愛,感到孤獨……魯迅《孤獨者》中的主人公魏連殳基本性格特征就是“孤獨”,其處境和精神的孤獨同當時社會不協(xié)調(diào)。一種“我心傷悲,莫知我哀”的糾結(jié)。
魏連殳作為寒石山唯一出外游學的學生,“人們提起他的名字,都說他很有些古怪”,從村人看來他是“異樣”之人。新思潮的影響使他成為舊勢力的堅決叛逆者,舊習俗的孤獨異路人。他的議論“往往頗奇警”,身邊也常聚集一些時常自命為“不幸的青年”或是“零余者”,因此便不幸的被那個社會視為“異類”。為自己的信念,他也曾愿意“為此求乞,為此凍餒,為此寂寞,為此辛苦”。然而他的思想言行終為社會所不容,為人們所不解。之后他受人排斥于流言中失業(yè)。最終被迫投靠有權(quán)有勢的杜師長,不得已“躬行我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了”,他為五斗米折腰,其內(nèi)心是一種絕望的痛苦,那刻他的靈魂死了。忍讓退縮以至于走進自己先前所憎惡的泥坑,顯示了當時知識分子雖然許多方面可以站在時代前沿,但內(nèi)心懦弱與自卑的一面。再之后,他“含著冰冷的微笑”在慘傷里夾雜著憤怒和悲哀死去了。魏連殳選擇在外表喧囂繁華的生活假象中走向終結(jié)。魯迅為這世界增加了一種經(jīng)典而又永恒的哭聲:“忽然,他流下淚來了,接著就失聲,立刻又變成長嚎,像一匹受傷的狼,當深夜在曠野中嗥叫,慘傷里夾雜著憤怒和悲哀”。 一個徹底的孤獨者形象,凄厲哭聲勾勒后人對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深深的同情與悲哀……反思魏連殳的“孤獨”,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孤獨?開始站在時代前沿,一覽眾山小,感到異類的孤獨,后又被歷史的車輪碾壓遺棄,感到絕望的孤獨。這是孤獨者極端的異類感和絕望感。
“孤獨”這個詞在當前忙碌社會并不罕見,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常用詞。人們之間說出親切的話,做出親切的笑臉,卻可能只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之間的“社交禮儀”。
人們之間相互冷淡,用愛構(gòu)筑的溝通之橋被現(xiàn)實的功利之心腐蝕,孤獨似乎變成一種時髦。事物一旦變成時尚,就易迅速被解構(gòu)。于是孤獨就走向它的反面,成為矯情的孤獨,變成對孤獨的調(diào)侃。
當前社會,為利而奔波的忙人,在繁華之后的蒼涼,紛擾過后的空虛中產(chǎn)生莫名的孤獨感。在魯迅先生的《孤獨者》面前,這是一種現(xiàn)代社會為利而忙的孤獨版本。輕聲地問自己--孤獨嗎?孤獨,一種心靈的搏斗,一種心靈的拷問。對前方之路的迷惘,不啻是水中月,鏡中花。似在樹林中迷失了方向,焦急地尋找能領(lǐng)我們回去的羊腸小道。最后找累了,索性咬緊牙,于密林中穿行,踏著糟爛的枯樹枝和沼地上溜滑的草墩。內(nèi)心堅信:最終總會走出一條路來。
孤獨者讀后感(四)
孤獨者向我們講述的一個新式學者在舊社會的一段悲慘故事。其開始的喪禮,中途的落魄,最后的發(fā)跡到死亡。無情的告訴了我們舊社會里知識分子渴望改造社會,卻被社會反過來迫-害的結(jié)局?魯迅寫到,這樣的知識分子,關(guān)心,熱愛國家,國家卻反過來迫-害他,為什么?不得不說是吃人社會里的殘酷寫照。而小說“孤獨者”采用了一些近乎意識流的寫法,使我們領(lǐng)悟了一些難以吐出內(nèi)心的彷徨,內(nèi)心的掙扎反復(fù)糾結(jié)著希望開拓,即壓抑,又渴望通脫。這種鋒利的文筆可謂出神入化。當然,孤獨者之所以寫得好,既是反映了中國社會需要改革,文人們需要改變斗爭方式,也做了抨擊黑暗勢力,把文筆做為投槍,匕首,尖刻的刺向了黑暗的舊社會!
孤獨者讀后感(五)
一直都不太喜歡讀魯迅的作品,它從娛樂的角度來講是比較沒意思的,甚至是比較枯燥的,文字又太深刻,所以讀起來就像讀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樣,是一場心靈的搏斗和拷問。你好像要拷問作者,有時又好像要拷問自己。亦或許是自己的知識太過淺薄了。
如今,靜下心來讀過才知道,他的文章并沒有想象中的晦澀難懂,只是一開始,沒有深究他所在的時代特征,忽略了行文背景,文章自然就無所依了。這其中,《孤獨者》是我比較喜歡的文章之一,無奈的時代,無助的生活,從開頭到結(jié)尾,字里行間滿滿的都是刻骨銘心的凄涼,徹底的孤獨和絕望,一種“我心傷悲,莫知我哀”的糾結(jié)。
小說的開頭就讓人心頭為之一震——“我和魏連殳相識一場,回想起來倒也別致,竟是以送殮始,以送殮終”。仿佛我和連殳的故事就是死亡的輪回。沉重的陰影籠罩小說人物的命運乃至整篇小說。
從“送殮”始:魏連殳從小就和他的祖母生活在一起,祖母死后,他從城里趕回來奔喪。因為是寒石山唯一出外游學的學生,是村民眼中的異端人物。所以大家都特別緊張,緊張他回來會不會按照舊的傳統(tǒng)規(guī)矩辦事。于是便提出三個條件:穿孝服,跪拜,請和尚道士。想要難為連殳,卻沒想到他毫不猶豫的答應(yīng),并耐心的裝殮祖母,使得村人分外驚奇。其實,并非他識時務(wù),或是向舊勢力屈服,而是因為他是真正的孝子,從那個站在“我”前面的花白頭發(fā)的老太太羨慕感嘆聲中,我們可以了解老人所想要的東西,我想:連殳的祖母一定也是滿足的。因為是真孝,所以他不在乎從新學堂出來仍然一切照舊。骨子里,他是真正的講禮,他反對的只是禮俗。以至于在許多女人又哭又拜的時候,他一聲不響,等到大家哭完了,要走散了——“忽然,他流下淚來了,接著就失聲,立刻又變成長嚎,像一匹受傷的狼,當深夜在曠野中嗥叫,慘傷里夾雜著憤怒和悲哀。”他要的不是虛假的形式,也無謂于別人的驚異和不滿,他要的只是宣泄心中的傷痛,抒發(fā)失去祖母的傷感。
由此,讓我聯(lián)想到了嵇康,阮籍。魯迅曾經(jīng)也說過,嵇康阮籍表面看上去是反禮教的,其實他們是最守禮的。而連殳耐心的為祖母裝殮,以及他的放聲一哭,使得他們不僅在行為方式上很接近,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接近。因此,從連殳身上看到的,正是魯迅本人與魏晉文人的共通之處,同時,也看到了魯迅本人的一些精神本質(zhì)的東西。
連殳無疑是孤獨的,周圍的人不僅不理解,甚至還想要當做笑話來看——“或者還會釀成一種出人意外的奇觀”“都可以就是照舊,本來就無足觀了,但他們還是要看,黃昏之后,便欣欣然聚滿一堂前”……何等的不幸!新思潮的影響使他成為舊勢力的堅決叛逆者,舊習俗的孤獨異路人。
在小說的第二小節(jié)中,可以看出連殳是喜歡孩子的——“手臉和衣服都很臟,而且丑的可以,但是連殳的眼里卻即刻發(fā)出歡喜的光來”,他還從為數(shù)不多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給孩子們買禮物,對幾個孩子看得比自己的性命還寶貴。
為什么呢?只因為他認為“孩子總是好的,他們?nèi)翘煺娴?hellip;…。”他認為他們孩子的本性是純潔的,后天的壞,平日里所看到的壞都是環(huán)境教出來的;他認為人的生存還是有希望的,而唯一的希望就在這些天真的孩子身上,既然是環(huán)境造成的就有改造的可能。但是,在文中,“我”對他的觀點提出了質(zhì)疑:壞花果不是無端的。這場關(guān)于人的生存有無希望的爭論是沒有結(jié)果。在最后,“我猜不出他是無話可說呢,還是不屑辯。”所反映的正是魯迅自己內(nèi)心的矛盾。
現(xiàn)實是殘酷的,當你背離社會的主流時,即使你是真理,也難免要接受社會的考驗。小報上的攻擊,學界上的留言,使他深陷泥潭,淪為失業(yè)者。之后的他,被社會孤立了,沒有憂郁慷慨的青年前來交流,沒有懷才不遇的奇士拜訪,先前圍著他打轉(zhuǎn)的孩子們連他的東西都不要吃了;嗜書如命的他賣掉書籍,賣光了所有。只是想要活下去。
如此困苦,為什么想要活下去呢?在文中,多次出現(xiàn)這樣的字眼——“我還得活幾天……”“然而要活下去……”“滅亡時不愿意的”……為此,他連抄寫都可以遷就,愿意求乞,凍餒,寂寞,辛苦。只因為他還有理想,還有信仰在心中,即使理想破滅了,也還要為愛著的人活著,最后,連愛著的人都沒有了,他是在為仇視他的人活,為不愿意他活著的人活,活的是一種不成全敵人意念。
因為這個意念,這個殘酷的選擇,時代的潮流迫使其投靠有權(quán)有勢的杜師長,不得已“躬行我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了”,他放棄自己的操守和堅持,為五斗米折腰,忍讓退縮以至于走進自己先前所憎恨的泥坑,其內(nèi)心是一種絕望的痛苦,那刻他的靈魂死了。他寫信來說讓“我”忘了他,他說他已經(jīng)“好”了。僅剩一具背離初衷和信仰的軀殼,又何必銘記?還不如就當他已經(jīng)離開好了。至少記憶里是那個有血有肉有追求的魏連殳。如此一個徹底的孤獨者形象,引得后人對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深深的同情與悲哀……
繼而,我們反思魏連殳的“孤獨”,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孤獨呢?開始站在時代前沿,一覽眾山小,感到異類的孤獨,后來又被歷史的車輪碾壓遺棄,感到絕望的孤獨。這些都是因為人道主義的個性主義精神在當時社會不可能有立錐之地。這是時代的悲哀,是當時社會對知識分子的吞噬,是封建傳統(tǒng)思想對首先覺醒的知識分子精神追求的殘害,也是那個社會無可改變的宿命。
連殳是以背叛自己和愛他的人為代價來取得對敵人的勝利的。如此,他的復(fù)仇就不能不以自我精神的扭曲和毀滅作為代價,最后必然導(dǎo)致生命的終結(jié)。當我趕著去見面的時候,已只能面對連殳的尸體,也就出現(xiàn)了小說開頭交代的“以送殮終”。
連殳走了,一種最徹底的方式帶走了他的痛苦,也把他帶離了那個無奈的時代。
小說末尾,受傷的狼再次出現(xiàn),死亡輪回的生命感受也隨之走向頂點。這夾雜著憤怒和悲哀的長嗥,無疑是連殳的心聲,也正是作者自己的心聲,同時也是無數(shù)覺醒的知識分子的心聲。
終于,一切恢復(fù)平靜,現(xiàn)狀的改變又需開始新的掙扎,新的努力,需要永不停留的向前邁進。用一份輕松的心境,坦然面對現(xiàn)實,在月光底下,從潮濕的石路出發(fā),走向光明。
孤獨者讀后感(六)
首先來說一下,何為“孤獨”?“孤獨”是時下較為流行的詞語之一,這如現(xiàn)在正在流行的“給力”二字一樣。很多同學都喜歡把“孤獨”放在嘴邊。已沒有人陪了,就說自己孤獨,一看旁邊有個帥哥獨自經(jīng)過,就說他酷,說他孤獨。漸漸地,“孤獨”似乎成為了時下年輕人心中“fashion”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那么一個人,如果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獨的時候,你還是不是一個孤獨者?問題就在這里,真正的孤獨者,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獨嗎?如果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獨,說明大家都很理解你,說明你并不孤獨。從本質(zhì)上講,如果一個人真的很孤獨的話,那么大家并不理解他,甚至并不知道他是個孤獨的人,大家可能認為他很隨和、很幽默、真逗,那么容易和人溝通,那么善解人意„„恰恰在這樣的人中,可能存在著真正的孤獨者,我們大家都認為理解他了,其實我們根本就不懂,或者說我們懂了一半,懂到某個層次,再往前就不懂了,這樣的人才是孤獨者。
真正的孤獨是別人真的不知道你,你心里面洶涌著一種波濤,這種波濤別人不知道,甚至你的愛人,你的親人都不理解你,這才叫“孤獨”。正如上課時一個同學說的一樣:“真正的孤獨,是一種精神上的孤獨,是難以找到共鳴的孤獨。”《孤獨者》基調(diào)是陰暗的,魏連殳是魯迅本人的投射。像匹荒野上的頭狼,黑色的孤獨充斥著。而魏連殳的妥協(xié)是徹底的,由于現(xiàn)實所迫,當了軍官的師爺,從而發(fā)達了,但是他卻說自己是“真的失敗了”,因為放棄了自己先前信仰的一切,轉(zhuǎn)而去做自己反對過的一切事,原因只是他要“活”,這是個哈姆雷特式的命題,生存還是死亡,魏連殳選擇了茍且偷生,但是他的偷生卻是一種自殺性質(zhì)的,發(fā)達后他故意糟蹋自己的身體,以驅(qū)遣自己的不平。
這反映了魯迅的自我矛盾。其實《孤獨者》可以算得上是魯迅文集中較為反抗型的作品之一。魏連殳五一是孤獨者中最為清醒的一個,她的掙扎是最驚心動魄的,她的復(fù)仇是最殘忍的。她早年失怙失恃,與謫居的祖母相依為命。在愚昧保守孤獨的環(huán)境中長大。不幸的人生遭際和環(huán)境造就他孤獨性格的基調(diào)。在她心目中,只有孩子是“天真”的,并視之為中國的希望。他對于舊文化和生存于其中的環(huán)境的激烈的“無念顧忌”的攻擊,都鮮明地體現(xiàn)了她作為叛徒這的反叛態(tài)度。二終于在生活的逼迫下,放棄了了自己原來的理想和價值觀。從舊勢力的生活叛逆中回歸到舊的營壘。生活的優(yōu)越并不能避免內(nèi)心的混亂。她的心靈永難平衡。不得不靠酗酒麻醉自己,以報復(fù)別人的方式報復(fù)自己。魏連殳似乎就是這樣一個殘毒的復(fù)仇者。當他在祖母的葬禮上出現(xiàn)時就是一個絕對的孤獨者,她隨便他們?nèi)绾螖[布“都可以”。她驚心動魄地“兀坐著號哭”,“鐵塔似地動也不動”,這對看客們就是冷酷的復(fù)仇,是他們“這得無趣地散開”。他向原視為希望的孩子報復(fù),對自己的生命也只是看做一種可以破壞的工具甚至必須破壞的對象。魏連殳死了,與其說死于生理的“病”,倒不如說死于心里的“病”——自我心靈痛苦,人格分裂的痛苦折磨。
他是痛苦的由反抗而至淪落的孤獨的知識者。讀魯迅小說中的人物,往往可以聯(lián)想到魯迅此時此刻的內(nèi)心寫照。而在“孤獨者”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彷徨,孤獨的魯迅。“五四”落潮后“因為成了游勇,布不成陣了”二產(chǎn)生“新戰(zhàn)友在哪里呢”的苦悶彷徨。但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一卒”,她仍然“獨自彷徨”,尋找新的戰(zhàn)友和新的出路。在魏連殳身上所體現(xiàn)的濃重的苦悶孤獨趕,也正折射著魯迅瓷器的心靈和思考。我一直在嘴邊掛著“孤獨”二字,認為沒人陪我一起上課,沒人陪我吃飯,甚至是一個人呆在寢室,我都覺得是孤獨。但從沒有想過,在我們的身邊,還有一類看似熱鬧,內(nèi)心深處卻找不到共鳴,找不到知音的人。之于他們,之于魏連殳,更之于魯迅,我的孤獨似乎確實如此的微不足道。有的人說:“只有偉大的孤獨才能造就偉大的人格。”正如我在一本書中看到的一段話寫到的:“真理的創(chuàng)造者,永遠是孤獨者,失敗時,他孤獨,勝利時,他同樣孤獨。他永遠凝視那最遠最遠的,向那最難于解答的問題挑戰(zhàn)。在這種境界,任何現(xiàn)實的勝利對他都是負擔,其實他太深切地追求新的勝利了,以致每一個勝利才變成紅熟的蘋果,旋又被他精神運動的大風暴搖落,墜入泥土,漸漸腐爛。
于是,他又抬頭,找那更新的蘋果。”我想可能正是因為魯迅的這份孤獨,讓他在逆境中尋找新戰(zhàn)友,尋找新出路的那種孤獨,才造就了她他寫出了如此偉大,如此令人震撼的作品,使我們能在他文章的字里行間思考,成長。
孤獨者讀后感(七)
我所讀的《孤獨者》是被選入《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中的節(jié)選,選文節(jié)選自《孤獨者》的第一、四、五節(jié)。 第一節(jié)講訴了“我”與魏連殳的相識,以及魏連殳的種種“古怪”。 第一節(jié)中塑造了第一個孤獨者——魏連殳的祖母的形象,“聽說她先前也曾經(jīng)吃過許多苦,現(xiàn)在可是安樂了。但因為他沒有家小,家中究竟非常寂寞……” 從此處可看出魏連殳的祖母是一個人居住多年,而且也不常與人交往,至少在精神和肉體上是一個孤獨者。“山村僻陋,這些事便算大家都要打聽的大新聞,第二天便轟傳她病勢已經(jīng)極重,專差也出發(fā)了;可是到四更天竟咽了氣,最后的話,是:‘為什么不肯給我會一會連殳的呢?……’”,寒石山的村民竟要等到她的病勢極重,才派專差去叫連殳,由此可見,她的孤獨并非一般,而她最后的話“‘為什么不肯給我會一會連殳的呢?……”也帶著些對那些村民的譴責,“為什么不肯”,帶著些怨恨,也夾雜些無奈,她親手造成孤獨,又放在嘴里去咀嚼。
第一節(jié)的第二段中講到“一領(lǐng)薪水卻一定立即寄給他的祖母,一日也不拖延。”從此處可以看出魏連殳對祖母的孝順,或者說,在世人眼中,他是個孤獨者,可是他還有祖母可以依偎,此時的他并非十分孤獨,無論是精神抑或是肉體上,制止他祖母的去世,才給了他沉重的打擊,他的精神是與其祖母相承傳的,祖母的去世,無疑是告訴他一個事實——他,現(xiàn)在是一個孤獨者,文中的“他們就姓魏,是連殳的本家。但他們卻更不明白他,仿佛將他當作一個外國人看待,說是“同我們都異樣的”。
從這句話中也可以看出,作為先覺者的魏連殳,是不被社會上的庸眾所容,在精神和肉體上均孤獨無依的孤獨者形象。 魏連殳回到家,“一進門,向他祖母的靈前只是彎了一彎腰”,直至后來,族人商議祖母的后事,他只是簡單的回答道——“都可以的”,然后他靜靜地給祖母穿衣,井井有條,只是默默地,遇見怎么挑剔怎么改,神色也不動,在葬禮上,“連殳就始終沒有落過一滴淚,只坐在草薦上,兩眼在黑氣里閃閃的發(fā)光”,“但連殳卻還坐在草薦上沉思”……如此種種,“暴風雨前的平靜”,都為之后的“暴雨”坐下了鋪墊,“忽然,他流下淚來了,接著就失聲,立刻又變成長嚎,像一匹受傷的狼,當深夜在曠野中嗥叫,慘傷里夾雜著憤怒和悲哀。”,此時的魏連殳怕是真正的孤獨了吧! 選文的第四節(jié)講訴了,在一個下雪之夜,“我”收到了魏連殳的來信。 第四節(jié)中有兩處連殳說到了“我都可以的”,給我的感覺就是他在努里奮斗卻什么收獲都沒有之后,歸于無力,很無奈的一種說法,對現(xiàn)實生活或是說對一些庸眾的無力的反駁,對一切都無所謂了。 “我已經(jīng)躬行我以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了,我已經(jīng)真的失敗——然而我勝利了”,首先要說明的是魏連殳在被現(xiàn)實徹底擊敗以后,不再為愛他的人而活,而是以表面上的敷衍于現(xiàn)存體制而復(fù)仇與他的敵人,付出了戕害自己身體以及靈魂的代價。因此也就可以理解連殳所說的“我已經(jīng)真的失敗——然而我勝利了”,相同手法的還有“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好’了”,都運用了反語,表達了連殳此刻的孤獨和無比的諷刺…… 隨后的第五節(jié)中,“我”在陽山呆不下去了,輾轉(zhuǎn)大半年回到S城,去拜訪魏連殳。
文中第二段首尾都提到了:“一切是死一般靜,死的人和活的人。”,與臧克家所說的:“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但他已經(jīng)死了。”有異曲同工之妙,既惋惜了先覺者魏連殳的死,又痛恨于活著的庸眾。 第三段中:“大良們的祖母談的可高興了,說話滔滔的泉水似的涌出……”,在連殳的葬禮上,大良們的祖母仍談得如此高興,不可以說不是一種悲哀,先覺者的去世,對這些庸眾來說不過是少了一個茶余飯后可談?wù)摰脑掝}而已,沒有人與人之間的真誠的關(guān)切,是如此的諷刺。“到入棺,是連殳很不妥帖的躺著……”中的“很不妥帖”也是對魏連殳的諷刺,作為先覺者、孤獨者的他,連死后都是如此的不安穩(wěn)、很不妥帖的躺著,也寫出了他的孤獨,正是因為沒有親人,少了人與人之間真誠的關(guān)切,所以他才會以如此的姿勢入棺、長眠……“三個親人扶著棺沿哭了一場,止住拭淚”“口角上仿佛含著冰冷的微笑,冷笑著著可笑的死尸”連殳的一生都是如此的孤獨與悲劇,連最終圍繞著他冰冷的微笑的死尸的,依然是那些庸眾以及那些并不理解者的虛假的哭泣,除了“我”。 最后要講到的就是第三個孤獨者——“我”,“我”是一個 處處與魏連殳遭遇相似,一樣受時代新潮流的影響試圖改革、反抗舊社會、反抗庸眾,而不被社會所容的知識分子、先覺者的形象。
魏連殳在祖母的葬禮上出人意料的哭,就如“一匹受傷的狼,當深夜在曠野中嗥叫,慘傷里夾雜著憤怒和悲哀。”而在送別魏連殳后,在潮濕的石路上走著的“我”,耳邊響著的正是“長嗷,像一匹受傷的狼,當深夜在曠野中嗥叫,慘傷里夾雜著憤怒和悲哀。”這暗示著什么呢?或者說魯迅如此寫作的原因是什么呢?或許從某個角度上來說,“我”就是魏連殳,甚至可以說“我”和魏連殳都是魯迅的不同側(cè)面的所幻化出來的,各自表達著魯迅的不同思想,傳承者異樣的態(tài)度。當時的魯迅,由于對現(xiàn)實狀況的思考與探索,內(nèi)心世界充滿苦悶、孤寂而又渴望沖破這種桎梏尋求希望,從而陷入迷惘、困惑、虛空的孤獨的世界中。文章最后一句寫到:“我的心地就輕松起來,坦然的在潮濕的石路上走,月光底下”,在祖母和魏連殳都走了以后,“我”還要繼續(xù)在“潮濕的石路上走,月光底下”,繼續(xù)反抗絕望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魯迅在四面受敵,“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zhàn)場,兩間余一卒,荷戟獨彷徨”的情況下的一種態(tài)度,“心的就輕松起來”是否可以理解為此時魯迅已找到一種解決當時現(xiàn)狀的方法?或是當時的他也僅僅是自我安慰中?但無論是哪種情況,他都會繼續(xù)反抗……
《孤獨者》是魯迅在一特定社會環(huán)境——“五四”落潮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所創(chuàng)作的。在我看來,文中的孤獨者,無論是魏連殳的祖母、魏連殳、亦或是“我”,都是典型的悲劇人物,在他們身上無不充斥著諷刺,在力圖改造強大飛舊勢力的這條道路上,他們盡自己的一切努力,甚至于獻出生命,只為了一個目的。但“孤獨”卻時刻徘徊、充斥在他們身邊,使他們倍感彷徨與無奈,最終以死亡的悲劇收場。 在文章中,我們能感覺到透徹心扉的寒冷感,“寒石山”、“冷靜的月光”、“冰冷的死尸”、“人與人之間的虛偽”、“潮濕的石路”,形成了整篇小說透骨的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