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留學網(wǎng)教師資格考試網(wǎng)為您整理“江蘇省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學考點輔導(4)”,同學們一定要加油復習教師資格考試,多看看教師資格證教育學知識點,才能拿到教師資格考試證書!
中學教師資格考試-教育學-教育的發(fā)展
教育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它與其他的社會現(xiàn)象一樣,也經(jīng)歷了從簡單 到復雜,從原始到現(xiàn)代的逐步發(fā)展的歷史演變過程。
一、古代教育
(一)不同國家古代學校教育的形態(tài)
1.古代中國
在我國的史料記載中,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學校教育形態(tài)。古籍中有關夏 代學校的記載有:“夏后氏之學在上庠”,“序,夏后氏之序也”,“夏曰校”,等等,
可見傳說中夏朝已有庠、序、校三種學校。Q《孟子》一書對此做了解釋,并說明當 時的教育內容和教育宗旨:夏、商、周“設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yǎng)也,校 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 也”。②西周以后有了比較完備的學校教育形式,并且“學在官府”,建立了典型的 政教合一的官學體系。這一官學體系主要實施以禮樂為中心的“六藝”教育,其主 要內容有:一是禮,包括政治、歷史和以“孝”為根本的倫理道德教育;二是樂, 包括音樂、詩歌、舞蹈教育;三是射,射箭技術的訓練;四是御,駕御戰(zhàn)車的訓練, 射和御偏重武士所應具備的軍事技術教育;五是書,學字習寫的書寫教育;六是數(shù), 數(shù)學知識的傳授和計算練習。因此,六藝教育是主張文武兼?zhèn)?、知能兼求的教育?西周時期有“國學”與“鄉(xiāng)學”之分,即設在王城和諸侯國都的學校與設在地方的 學校、設在閭里的塾校?!皣鴮W”以培養(yǎng)“建國君民”的人才為主要任務,有“三 德”、“六行”、“六藝”、“大儀”等內容。“鄉(xiāng)學”以實現(xiàn)社會教化和培養(yǎng)地方貴族子 弟為主要任務,有“六藝”、“七教”、“八政”等內容。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官學衰 微,私學大興,儒、墨兩家的私學成為當時的顯學。孔子私學的規(guī)模最大,存在了 40多年,弟子三千。稷下學宮的創(chuàng)設,促進了諸子學派的形成、分化、爭鳴和交 融。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私學的發(fā)展是我國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對百家 爭鳴盛況的形成起了促進作用。
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實行了思想專制 主義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選士制度,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后來,雖然在以什么 為統(tǒng)治思想方面有過變化,比如黃老之學和佛老之學都曾經(jīng)成為中國歷史上的道統(tǒng), 但文化思想定于一尊的思維模式基本沒有改變過。隋唐以后盛行的科舉制度使得政 治、思想、教育的聯(lián)系更加制度化,它對于改變魏晉南北朝時期“上品無寒門,下 品無士族”的嚴格等級制度起了積極的作用,為廣大的中小地主階級子弟進官為吏 開辟了道路,但也加強了對知識分子的思想和人格的限制。宋代以后,程朱理學成 為國學,儒家經(jīng)典被縮減為四書五經(jīng),特別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 書成為教學的基本教材和科舉考試的依據(jù),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的內容不再是科考 的內容,知識分子的畢生精力都用在了經(jīng)書的背誦上。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規(guī)定為 科舉考試的固定格式,不僅社會思想受到鉗制,而且讀書人的創(chuàng)造性也遭到扼制。 一直到光緒31年(1905年)科舉制度再也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要求,清政府才下 令廢科舉開學堂,興辦現(xiàn)代學校。
2.古代印度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它的教育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代印度宗教權威 至高無上,教育控制在婆羅門教和佛教手中。婆羅門教有嚴格的等級規(guī)定,把人分 成四種等級,處于最高等級的是僧侶祭司,應該受到最優(yōu)良的教育;其次是剎帝利,
①毛禮銳.中國教育史簡編[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19.
②《孟子?滕文公上》
為軍事貴族,這兩個種姓是天然的統(tǒng)治者;再次是吠舍種姓,僅能從事農工商業(yè); 最低等級的是首陀羅種姓,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識字讀經(jīng)被認為是違反了神的 旨意,可能被處死。婆羅門教的教條是指導思想,婆羅門教的經(jīng)典《吠陀》是主要 的教育內容,婆羅門教的僧侶是唯一的教師,教育活動主要是背誦經(jīng)典和鉆研經(jīng)義。 佛教與婆羅門教雖然是兩大教派,但都敬奉梵天,主張禁欲修行。但佛教比較 關心大眾,表現(xiàn)在教育上主要是廣設廟宇,使教育面向更多的群眾,形成了寺院學 府的特色,一直延續(xù)到英國殖民地時期。
3.古代埃及
古代埃及大約在四千年前發(fā)展成強大的中王國,文化繁榮,古代教育達到鼎盛 時期。根據(jù)文獻記載,埃及在古王國末期已有宮廷學校,它是法老教育皇子皇孫和 貴族子弟的場所。中王國以后,宮廷學校已不能滿足培養(yǎng)官吏的需要,于是國家又 開設了職官學校。這些學校都是以吏為師和以法為教,招收貴族和官員子弟,也兼 負文化訓練和業(yè)務訓練的任務。
古代埃及設置最多的是文士學校。文士精通文字,能寫善書,執(zhí)掌治事權限, 比較受尊重,“學為文士”成為一般奴隸主階級追求的目標。為了滿足這種需要,許 多文士便設立私學,招收生徒,同時也有傳授天文、數(shù)學、醫(yī)學等實用知識的文士 學校。于是,“以僧為師”、“以吏為師”成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當然,農民 子弟是與學校無緣的,奴隸子弟更沒有受教育的權利。
4.古代希臘、羅馬
古代希臘、羅馬的教育與東方的教育有所不同,7-12歲的兒童進入私立學校 學習,但進人這種學校學習的大都是社會地位比較低下的階層的子弟,貴族階級都 是聘請家庭教師,不送子女上學。中等教育則主要是貴族和富人的教育,學校以學 習文法為主,學習拉丁文和修辭。
古代雅典教師的目的是培養(yǎng)有文化修養(yǎng)和多種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 的和諧發(fā)展,教育內容比較豐富,教育方法也比較靈活。古代斯巴達教育的目的是 培養(yǎng)忠于統(tǒng)治階級的強悍的軍人,強調軍事訓練和政治道德灌輸,教育內容單一, 教育方法也比較嚴厲。
羅馬帝國滅亡之后,西歐進入基督教與封建世俗政權緊密聯(lián)系、互相利用的時 期。統(tǒng)治殘酷、等級森嚴、思想專制,文化教育幾乎完全為宗教所壟斷,異教學校 被取締,世俗文化被否定。當時最受重視和尊重的教育是培養(yǎng)僧侶人才的教育。這 種教育由僧院學校或大主教學校擔當,學習的內容主要是神學和“七藝”,盲目服從 圣書和僧侶教師的權威,學習方法是背誦。為了更好地布道,設立了為數(shù)眾多的教 區(qū)學校,主要用于對普通貧民子弟的宗教教育,也適當講授一些讀寫知識。教會學 校都奉行禁欲主義,實行嚴格的管理和殘酷的體罰。其次是騎士教育。騎士教育并 無專門的教育機構,主要在騎士的生活和社會交往中進行,教育內容首先是效忠領 主的品質,其次是軍事征戰(zhàn)的本領以及附弄風雅的素養(yǎng)。中世紀也有世俗教育,學 習文法、修辭、天文、歷法、算術等實用知識,但神學也是主修課程?! ?二)古代學校教育的特征
東西方的教育雖然在具體內容和形式上存在許多差異,但都反映了當時社會發(fā) 展水平的基本特征,這些特征在教育上具體表現(xiàn)如下:
1.階級性。統(tǒng)治階級享有教育的特權,奴隸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統(tǒng)治階級 內部的等級性也在教育制度上有所反映,貴族與平民、主人與仆人之間有著不可逾 越的鴻溝。
2.道統(tǒng)性。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思想和倫理道德是唯一被認可的思想,天道、神道 與人道合二為一。
3.專制性。教育過程是管制與被管制、灌輸與被動接受的過程,道統(tǒng)的威嚴通 過教師、牧師的威嚴,通過招生、考試以及教學紀律的威嚴予以保證。
4.刻板性。教育方法、學習方法刻板,死記硬背,機械模仿。
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導地位。受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為了獲得實用知識, 而是受教育本身。能不能受教育和受什么樣的教育是區(qū)別社會地位的象征;經(jīng)典、 教義的教育處于較高的地位,習得實用知識的教育處于較低的地位。
教師資格證考試頻道推薦:
教師資格證有什么用處
小學教師常用的三種教學方法
2016年教師資格證考試備考技巧
教師資格證考試復習之錯題的作用
考生經(jīng)驗分享:備考一個月通過教師資格證考試
幼兒教育學試題 | 幼兒教育學考點 | 幼兒教師資格證真題 | 教師資格證備考輔導 |
小學教育學試題 | 小學教育學考點 | 小學教師資格證真題 | 教師資格證說課稿 |
中學教育學試題 | 中學教育學考點 | 中學教師資格證真題 | 教師資格證考試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