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下面隨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來看看李白詩集大全賞析。
李白詩集大全賞析(一)
【作品介紹】
《古風·齊有倜儻生》是唐代詩人李白的古體詩作品。這首詩借魯仲連的故事,表達詩人的人生理想和政治理想,寄托自己的感慨,真實地反映出李白思想性格的豐富與復雜,激情與淡泊。樸實洗煉的語言,充沛悠然的氣韻,已足以完成李白高雅華貴的精神氣質(zhì)與人生追求。
【原文】
古風(其十)
齊有倜儻(1)生,魯連(2)特高妙(3)。
明月(4)出海底,一朝開光曜(5)。
卻秦振英聲(6),后世仰末照(7)。
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8)。
吾亦澹蕩(9)人,拂衣(10)可同調(diào)(11)。
【注釋】
倜(tì)儻(tǎng):氣宇軒昂,不受拘束的樣子。
魯連:戰(zhàn)國時期齊人魯仲連。
高妙:杰出,出眾。
明月:指夜明珠?!痘茨献印ふf山訓》高誘注:“珠有夜光、明月,生于蚌中。”
光曜(yào):光輝。
卻秦振英聲:指魯仲連義不帝秦,卻秦救趙一事。
末照:猶余光也。
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典故,可見于《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魯仲連,戰(zhàn)國齊人,好奇?zhèn)ベ脙嫴撸豢鲜嘶氯温?,好持高尚氣?jié)。游趙之時,恰遇秦軍圍趙都邯鄲(今河北邯鄲),趙國求援于魏國,魏安釐王使客將軍辛垣衍令趙尊秦為帝。魯仲連往見趙相平原君,陳以利害,義不帝秦,堅定趙王抗秦之決心。魯仲連幫助趙國堅定信念擊退秦軍后,平原君趙勝以千金相贈,魯仲連笑道:“所謂貴于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賈之事也,而連不忍為也?!庇谑寝o別平原君而去,終生不復見。
澹(dàn)蕩:淡薄,不慕名利。
拂衣:超然高舉的意思,表示語氣堅決。
同調(diào):謂志趣相合。
【白話譯文】
齊國有個倜儻灑脫的士人名叫魯仲連,他的才氣十分高明美妙。
他就像一顆夜明珠從海底升起,散發(fā)的光芒一下子照亮了天地。
他用雄辯游說趙、魏聯(lián)合拒秦,逼退秦軍建立莫大功勛。他的英名傳遍天下,他的光輝照耀后世,讓后人無限景仰。
他看輕那些功名富貴,回頭笑著拒絕了平原君的千金饋贈。
我也是和他一樣的放達之人啊,事了拂衣去、功成便身退是我們共同的志趣。
【創(chuàng)作背景】
《古風·齊有倜儻生》約作于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李白一生深受儒、道、俠三種思想影響,思想性格中既有兼濟天下之志向,又有獨善其身之情懷。他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非常通透地表達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吾與爾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一身……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shù),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h清一,事軍之道成,容親之義畢。然后與陶朱、留侯浮五湖,戲滄州,不足為難矣!”正是由于九百多年前的齊國義士魯仲連在這點上與他有著精神上的高度契合,所以他不止一次地以魯連自比,如《在水軍宴幕府諸侍卿》:“所冀旄頭滅,功成追魯連?!薄读魟e王司馬》:“愿一佐明主,功成返舊林?!薄段逶聳|魯行》:“我以一箭書,能取聊城功?!彼摹豆棚L》“齊有倜儻生”一詩更是集中地表達了對魯連的欽慕之情。
【賞析】
“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詩一開始就化用《史記》中的話?!案呙睢倍?,同時表現(xiàn)其卓異的謀略和清高的節(jié)操兩個方面;一個“特”字,表達了一腔傾慕之情?!懊髟鲁龊5?,一朝開光曜?!痹娙嗽诖藢Ⅳ斨龠B的出仕視為明月出海,這種極度的推崇,可見詩人對魯仲連的景仰不同一般。魯仲連一生大節(jié),史傳只舉了反對帝秦和助收聊城二事?!豆棚L》的這首則專書前一事。當初辛垣衍勸趙帝秦以圖緩頰,平原君已為之猶豫,若無魯仲連雄辯堅拒,難免因一念之差鑄成大錯。在此關(guān)鍵時刻,魯仲連起的作用無異挽瀾于既倒?!皡s秦振英聲”五字就是對這事的肯定和推崇。
而“后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來,形容其光芒能穿過若干世紀的時空而照耀后人,使之景仰。這是其功業(yè)即畫策的高妙所致。但魯仲連的為人欽敬不僅如此,還在于他高尚的人品。當平原君欲以官爵千金相酬時,他卻笑道:“所謂貴于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而無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賈之事也,而連不忍為也?!闭f罷辭去,終身沒有再見平原君?!耙廨p千金贈,顧向平原笑”,直書其事,而贊賞之意溢于言表。
熱愛自由和渴望建功立業(yè),本來是兩種不同的理想追求,然而一些杰出的盛唐文士卻力圖將二者統(tǒng)一,并以此與政界庸俗作風相對抗,似曾成為一種思潮。
功成身退是李白的政治理想和自我設計的重要部分,在這個方面,他引為楷模的歷史人物,便是張良、魯仲連。李白的功成身退主要是為了抬高自己的從政身份,目的在以謀臣策士出仕。這樣,自然而然地落實到吟詠者——“吾”身上的,即是對魯連人格精神的高度推崇,“我”慕其風而愿與之同調(diào)了。一“倜儻”,一“澹蕩”,既是魯連的人格寫照,也是詩人的精神追求;既是詩人的自許,也是詩人的自期。他是要把對魯仲連心中由衷的仰慕轉(zhuǎn)化為現(xiàn)實生活中自覺的人格追求,完成他的人生理想與政治理想。
這首詩直書其事,直抒胸臆,可說是最為質(zhì)樸的寫法。寥寥數(shù)句,給讀者刻畫了一個高蹈而又仗義的歷史人物形象,其中又寄寓了詩人自己的理想。全詩雖然有為個人作政治“廣告”的意圖,卻也能反映詩人一貫鄙棄庸俗的精神?!翱韧俾渚盘?,隨風生珠玉”(《妾薄命》),這兩句詩正好可用來形容李白自己的詩品,即隨意揮灑,獨具標格。
李白詩集大全賞析(二)
【作品介紹】
《公無渡河》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作品。此詩是借樂府古題以及古老的渡河故事寫下的一首狂放而怫郁的悲歌。詩中描述一狂夫不顧河水洶涌只身過河,他的妻子在后邊呼喊著卻不能阻止,狂夫墜河溺水而死的場景,表現(xiàn)了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劇精神。全詩描寫生動,氣勢磅礴,體現(xiàn)了濃郁的悲壯色彩。
【原文】
公無渡河⑴
黃河西來決昆侖⑵,咆哮萬里觸龍門⑶。
波滔天,堯咨嗟。
大禹理百川⑷,兒啼不窺家⑸。
殺湍湮洪水,九州始蠶麻⑹。
其害乃去,茫然風沙⑺。
被發(fā)之叟狂而癡,清晨臨流欲奚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無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難憑⑻,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長鯨白齒若雪山,公乎公乎掛罥于其間⑼。
箜篌所悲竟不還⑽。
【注釋】
⑴公無渡河:樂府古題,又名“箜篌引”。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二十六列入《相和歌辭》。
⑵昆侖:昆侖山。
⑶龍門:即龍門山,在今陜西韓城東北五十里,黃河流經(jīng)其間。
⑷理:即治理,唐人避唐高宗諱,改“治”為“理”。
⑸窺家:大禹在外治水八年,三過家門而不入。
⑹九州:指天下。蠶麻:養(yǎng)蠶種麻,此泛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⑺茫然風沙:此句的意思是水雖不至于有滔天之禍,仍有風沙之害。
⑻憑:徒步渡過河流。
⑼掛罥(juàn):尸骨掛于雪齒之間。
⑽箜篌:古時的一種弦樂器。似琴而小,用撥彈之。有豎、臥兩種。
【白話譯文】
黃河之水從西而來,它決開昆侖,咆哮萬里,沖擊著龍門,堯帝曾經(jīng)為這滔天的洪水,發(fā)出過慨嘆。大禹也為治理這泛濫百川的沮天洪水。不顧幼兒的啼哭,毅然別家出走。在治水的日子里,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勤勞為公。這才治住了洪水,使天下人民恢復了男耕女織的太平生活。雖然消除了水害,但是留下了風沙的禍患。古時有一個狂夫,他披頭散發(fā)大清早便沖出門去,要徒步渡河。別人只是在一旁看熱鬧,只有他的妻子前去阻止他,在后面喊著要他不要渡河,可是他偏要向河里跳。猛虎雖可縛,大河卻不可渡,這位狂夫果然被水所溺,其尸首隨波逐流,漂至大海,被那白齒如山的長鯨所吞食。其妻彈著箜篌唱著悲歌,可惜她的丈失再也回不來了。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具體作年難以考證。大多數(shù)人認為此詩作于安祿山反叛前,李白去幽州(北京)自費偵探的時候。也有人認為可能寫在永王李璘被平叛以后,當永王使韋子春帶著五百兩黃金來三請李白下山的時候。
【賞析】
李白的這首《公無渡河》開篇就將巨筆伸向了蒼茫遼遠的往古——“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詩中以突兀驚呼之語,寫它在霎那間沖決力量和氣勢的象征——橫亙天地的昆侖山;隨即挾著雷鳴般的“咆哮”,直撞“萬里”之外的“龍門”(今山西河津縣西北)。詩人只寥寥兩筆,就在“昆侖”、“龍門”的震蕩聲中,展現(xiàn)了“西來”黃河的無限聲威?!安ㄌ咸?,堯咨嗟!”滔天巨浪吞噬了無數(shù)生民,茫?;墓牛D時充斥了帝堯放勛的浩然嘆息:因為詩中用的是三言短句,這嘆息之音,聽來便愈加激切。
于是,“大禹”出現(xiàn)了。大禹治水的神話傳說,本可以激發(fā)詩人的許多奇思。但此節(jié)重在描述黃河,故詩中僅以“大禹理百川”四句帶過,以表現(xiàn)桀驁狂暴的洪水在這位英雄腳下的馴服。 然而,在“殺湍堙洪水”的近景上,詩人添了幾聲大禹之子“兒啼”,“兒啼不歸家”,寥寥五個字就使一位為公忘私、“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治水英雄風貌,由此躍然紙上。黃河的荒古之害從此驅(qū)除,但它的浪波在洶涌歸道之際,卻在兩岸留下了“茫然風沙”。 以上一節(jié)從荒古的河害,寫到滔天洪水的平治。 不僅展現(xiàn)了黃河那西“決昆侖”、東“觸龍門”的雄奇之境,更讓讀者從它 “波滔天”的歷史危害中,領略了它所獨具的狂暴肆虐之性。為下文作足了鋪墊。 而今,那白發(fā)之叟,竟想“憑河”(涉水渡河)而渡,他竟然不怕被它吞沒。
詩之后一節(jié),正以極大的困惑,向悲劇主人公發(fā)出了呼喊:“被發(fā)之叟狂而癡,清晨臨流欲奚為?”這呼喊仿佛是“狂夫”之妻的陡然驚呼。因為詩人緊接狂夫“臨流”之后,就急速推出了那位“旁人不惜妻止之”的深情妻子。于是,全詩的情景發(fā)生了驚人的突變:在轟然震蕩的浪濤聲中,詩人自身隱去了,眼前只留下了一位悲慟而歌的蓬發(fā)婦人:“虎可搏,河難憑。公果溺死流海湄(水邊)。有長鯨白齒若雪山,公乎!公乎!掛罥于其間!”詩中以夸張的筆墨,痛歌狂叟的溺死浪波,終于作了巨若“雪山”的鯨齒冤魂。這景象是恐怖的。何況又從“援箜篌而歌” 的狂夫之妻的慟哭聲中寫來,更覺有一種天旋地轉(zhuǎn)、惻怛號泣之悲。那“公乎!公乎!”的呼叫,聲聲震顫在讀者耳邊,實在令人不忍卒聽。結(jié)尾詩人陡變雙行體為單行,似乎被悲憤籠罩,無以復言,便擲筆而嘆:“箜篌所悲竟不還!”全詩就這樣結(jié)束了。黃河的裂岸濤浪卻還在洶涌,“狂夫”之妻的惻怛號泣還壓過浪波,在長天下回蕩。
從詩中對黃河的描述看,它那狂暴肆虐、滔天害民之形,似乎頗有象征意味;至于“白齒若雪山”的“長鯨”,似乎更是另有所指。有可能它是對猖獗“河北”的安史之亂的隱喻(如《北上行》一詩,即以“奔鯨夾黃河”喻安祿山之亂軍),至于“臨流”“憑河”的“披發(fā)之叟”的喻指對象,則不好確定?;蛘哌@只是一首抒寫《公無渡河》“本事”的悲歌,并無其它寄寓之情。但 可以肯定:古歌中“白首狂夫”的渡河故事,經(jīng)過李白的再創(chuàng)造,帶有了更強烈的悲劇色彩。那位“狂而癡”的披發(fā)之叟,似乎正苦苦地追求著什么。其中未嘗沒有詩人執(zhí)著追求理想的影子在中。
詩 | 詩句 | 詩詞鑒賞 | 詩詞 | 散文詩 | 現(xiàn)代詩 | 打油詩 |
詩 | 詩句 | 詩詞鑒賞 | 詩詞 | 散文詩 | 現(xiàn)代詩 | 打油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