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基本概念是什么?有什么特征?小編為大家提供公務員公共基礎政治知識: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一起來看看吧!
公務員公共基礎政治知識: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一.基本概念
價值判斷:人們對事物能否滿足主體需要以及滿足程度所作出的判斷
價值選擇:人們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做出的選擇。
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其實質都是社會意識,并由特定的社會存在決定,不是憑空產生,而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價值判斷是價值選擇的基礎,價值選擇是價值判斷的體現。
二.特征
1.主體差異性
(1)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需要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就不同。例如唐代李約的《觀祈雨》這首詩中描寫的:“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這首詩的含義是旱情嚴重,桑樹枝不生葉,土地干燥,騰起的塵土好像煙霧,人們吹奏著樂器到龍王廟前面求降雨。但是,富貴人家卻整天聽歌看舞,還怕春天的陰雨使管弦樂器受潮而發(fā)不出悅耳的聲音。大旱之日兩種不同生活場面就是由于“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需要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就不同”而造成的。
(2)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就不同。例如男性和和女性去買車,最后的選擇就會不同,男性主要是從汽車的性能、耗油量等角度來選擇,但是女性更關注汽車的外觀、顏色等因素,這就體現了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就不同。
(3)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就會有不同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這點說明的是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往往帶有比較強的主體性的特征。比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都體現的是這個特點。
2.社會歷史性
社會歷史性是指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隨時間、地點、條件的不同而不同。比如《水滸傳》武松打虎的故事,武松在回家探望兄長的過程中遇到猛虎,奮起平生之力以將虎打死,為當地老百姓除去一大害,后被世人傳為佳話。但是在當今社會,老虎卻成為了國家保護動物。這一古一今人們對待老虎的態(tài)度不同,就是由于由于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
三.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標準
1.要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
2.要站在人民的立場上。
四.經典真題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一論述道出了住房的根本定位。這有利于建立符合國情、私營市場規(guī)律的長效機制,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wěn)健康發(fā)展,抑制房地產泡沫,解決百姓“住有所居”等問題。這表明:( )
A.住房的價值取決于自身屬性,與人類的需求無關
B.正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要自覺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
C.人民群眾在價值選擇基礎上能夠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D.價值觀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答案】B。解析:A選項說法錯誤,忽視了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B的說法正確,政府通過確定房子的居住屬性,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wěn)健康發(fā)展,抑制房地產泡沫,解決百姓“住有所居”等問題,表明政府做出了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自覺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故B符合題意。C選項說法錯誤,人民群眾需要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價值判斷是價值選擇的基礎,價值選擇是價值判斷的體現,C的順序顛倒。D選項說法錯誤,因為價值觀也要區(qū)分正確和錯誤,正確的價值觀才有促進作用。故本題答案為B。
公務員公共基礎政治知識:政府績效考核別頭疼
在這兩年的事業(yè)單位考試中,逐漸加強了對于行政管理知識的考查難度。比如:行政信息公開、公共財政、政府績效等。今日,我們便來聊一聊令人頭疼萬分的政府績效。
政府績效是指各級政府在管理社會公共事務,提供公共服務過程中所取得的成績和效益。而對政府績效的評估和考核,則是規(guī)范行政行為、提高行政效能的一項重要制度和有效方法。常見的政府績效考核方法如下。
1.以行為導向主觀考核的方法有以下:排序法、交替排序法、配對比較法、強制分布法等。
(1)排序法是績效考評中比較簡單易行的一種綜合比較方法。它通常是由上級主管根據員工工作的整體表現,按照優(yōu)劣順序依次進行排列。
(2)交替排列法,其利用的是人們容易發(fā)現極端、不容易發(fā)現中間的心理,在所有員工中,先挑出最好的員工,然后挑出最差的員工,將他們作為第一名和最后一名,接著在剩下的員工中再選擇出最好的和最差的,分別將其排列在第二名和倒數第二名,依次類推,最終將所有員工按照優(yōu)劣的先后順序全部排列完畢。
(3)配對比較法的基本程序是:首先根據某種考評要素如工作質量,將所有參加考評的人員逐一比較,按照從最好到最差的順序對被考評者進行排序;然后根據下一個考評要素進行兩兩比較,得出本要素被考評者的排列次序;依次類推,經過匯總整理,最后求出被考評者所有考評要素的平均排序數值,得到最終考評的排序結果。
(4)強制分布法,假設員工的工作行為和工作績效整體呈正態(tài)分布,那么按照正態(tài)分布的規(guī)律,員工的工作行為和工作績效好、中、差的分布存在一定的比例關系,在中間的員工應該最多,好的、差的是少數。強制分布法是按照一定的百分比,將被考評的員工強制分配到各個類別中。
2.以行為導向客觀考核的方法有以下:關鍵事件法、強迫選擇法、行為觀察法等。
(1)關鍵事件法,在某些工作領域內,員工在完成工作任務過程中,有效的工作行為導致了成功,無效的工作行為導致失敗。重要事件法的設計者將這些有效或無效的工作行為稱之為“關鍵事件”,考評者要記錄和觀察這些關鍵事件,因為它們通常描述了員工的行為以及工作行為發(fā)生的具體背景條件。
(2)強迫選擇法,考評者必須從3~4個描述員工某一方面行為表現的項目中選擇一項(有時選兩項)內容作為單項考評結果。采用強迫選擇法可以避免考評者的趨中傾向、過寬傾向、暈輪效應或其他常見的偏誤。
(3)行為觀察法,行為觀察法是在關鍵事件法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克服了關鍵事件法不能量化、不可比,以及不能區(qū)分工作行為重要性的缺點,從行為發(fā)生的頻率考評員工。
【牛刀小試】
(單選)小麗是辦公室的收發(fā)員,一次她將本該加急寄出的郵件作為普通郵件寄出,使公司失去了一個重要客戶,辦公室主任立即將此事記錄在案,作為年終考核的依據之一。這種績效考核的方法是:
A.行為觀察法 B.強制分布法
C.關鍵事件法 D.配對比較法
【解析】C。解析:選項A行為觀察法,要求評定者根據某一工作行為發(fā)生的頻率或次數的多少來對被評定者打分。既可以對不同工作行為的評定分數相加得到總分。選項B強制分布法,在績效考核開始時,對不同等級的人數都有一定的比例限制。適用于規(guī)模較大或者相同崗位人數較多的企業(yè)。選項C關鍵事件法,是由上級主管者記錄員工平時工作中的關鍵事件:一種是做的特別好的,一種是做的不好的。在預定的時間(通常是半年或一年之后),利用積累的記錄,由主管者與被測評者討論相關事件,為測評提供依據。題目中辦公室主任將小劉的工作失誤記錄在案,屬于關鍵事件法的考核特征。選項D配對比較法,是一種規(guī)定好考評的具體項目,將同級人員編成一組,按考評項目進行對比,計算每個人的得分數,按優(yōu)劣順序排出名次的績效考核方法。故本題答案為C。
小編精心為您推薦:
公務員公共基礎知識:政治與哲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碰撞
公務員公共基礎法律知識:商法與經濟法練習題及答案
公務員公共基礎遴選公文寫作:公文之向下級機關行文的規(guī)則
公務員報考指南 | 公務員報考條件 | 公務員報名入口 | 行測專題 | 申論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