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測判斷推理技巧:解釋型的題目這么解釋

字號:


    大家在做行測邏輯填空題時常常會被虛詞所困擾、干擾,下面由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行測判斷推理技巧:解釋型的題目這么解釋”,持續(xù)關注本站將可以持續(xù)獲取更多的考試資訊!
    行測判斷推理技巧:解釋型的題目這么解釋
    解釋型的題目是行測判斷推理部分??嫉念}型之一,但是很多的考生對解釋型的題目還是很迷惑,沒有清晰的認識。首先,根據(jù)題干的考查形式確定是解釋型的題目,例如:以下哪項(不)能夠解釋上述題干的矛盾?以下哪項(不)能夠解釋上述現(xiàn)象?其次,考生們要看到題干中的矛盾或者現(xiàn)象,一般的情況下,矛盾存在轉折詞前后,關注轉折詞但、卻、則、然而等。最后,各位考生要去解釋矛盾了,這個時候要注意,一方面本質上合情合理的解釋題干的矛盾,另一方面不要否定矛盾的任何一方。
    【例題精講】人們常說“品牌瓶裝水品質更好”。美國廣播電視網(wǎng)做了一個口味測試:把不同品牌的瓶裝水和紐約市中心的公用飲用水裝入同樣的杯子中,要求人們對這些水進行品嘗并評定等級。結果評價最低的是一種品質受到廣泛認可的某品牌瓶裝水。
    以下最能解釋以上矛盾現(xiàn)象的是()。
    A.人們會根據(jù)價格因素來判斷商品的好壞
    B.不同品牌的瓶裝水的口感確實存在著差異
    C.紐約市中心的公用飲用水已經達到了瓶裝水的品質
    D.物品包裝會影響人們對其品質的評定
    【解析】D。以下哪個能夠解釋上述矛盾現(xiàn)象,說明是解釋型的題目,直接可以去題干中找矛盾,人們認為品牌瓶裝水的品質更好,然而在相同容器的水測試中人們對某品牌瓶裝水的評價最低。分析實驗過程可以發(fā)現(xiàn),實驗中的品牌瓶裝水僅僅是換了容器,也就是包裝,結果評價就不一樣了,說明是包裝影響了人們對水的品質的評價,D項解釋的是包裝會影響人們對其品質的評價。A項人們會根據(jù)價格屈判斷商品好壞,但是題干在做實驗的時候并未提到價格的原因。B項不同品牌的瓶裝水感確實存在差異,題干是對于某品牌瓶裝水和公用飲水的測試,沒有涉及多個品牌,B項也沒有解釋為什么評價不好的情況。C項紐約市公用水達到瓶裝水的情況,那也沒有解釋為什么評價較高的瓶裝水實驗后評價低。故答案選 D。
    行測樸素邏輯中的“最多”與“最少”
    在公職類考試判斷推理科目中,樸素邏輯是大家經常碰到的一種題型,它不像命題推理那樣有明確的推理規(guī)則可以直接套用,也不像定義判斷那樣理解題干的意思即可。它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的推理,但又不能直接套用推理規(guī)則,所以有些同學面對這種題目的時候往往感覺無從下手,于是我們給大家提供了一個思想——找突破口。這其中大家比較熟悉的角度可能就是“優(yōu)先關注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元素”,但是在做題的時候又會遇到優(yōu)先關注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少的情況,于是有些同學很疑惑:到底什么時候關注“最多”,什么時候又關注“最少”呢?今天小編就通過兩道題目來給大家展示一下這兩種不同的情況。
    例1:幼兒園馬老師和三個小朋友情情、可可和安安一起玩“猜一猜,我最棒”的游戲。馬老師對小朋友們說:“我把手中的紅球、黃球和藍球分別放在這個柜子的三個抽屜里,請你們猜一猜每只抽屜里放的是什么顏色的球?猜對了獎勵小紅花!”然后,她請小朋友們閉上眼睛,把三只球分別放在三個抽屜里。小朋友猜的情況如下:
    情情說:“紅球在最上層的抽屜,黃球在中間的抽屜?!?BR>    可可說:“紅球在中間抽屜,藍球在最上層的抽屜?!?BR>    安安說:紅球在最底層的抽屜,黃球在最上層的抽屜?!?BR>    老師告訴她們,每人都只猜對了一半。請問,紅球、黃球和藍球各在哪一層抽屜里?
    A.紅球在中間抽屜,黃球在最上層抽屜,藍球在最底層抽屜
    B.紅球在中間抽屜,黃球在最底層抽屜,藍球在最上層抽屜
    C.紅球在最上層抽屜,黃球在最底層抽屜,藍球在中間抽屜
    D.紅球在最底層抽屜,黃球在中間抽屜,藍球在最上層抽屜
    解析:我們可以看到三個小朋友各說了兩句話,總共6句,一半真一半假,也即3真3假。觀察這6句話,我們會發(fā)現(xiàn)涉及到顏色和位置這兩類元素,總共有紅、黃、藍、上、中、下這六個,而這六個元素中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是“紅色”和“最上層”,分別出現(xiàn)了三次,我們以其中任意一個元素為突破口均可,這里以“紅色”為例。與“紅色”這一元素相關的有三句話,是前面的三句話,分別說紅球在三個不同的位置。但是紅球只可能在其中的一個位置,所以這三句話中只有一句為真,兩句為假。六句話總共三真三假,所以后面三句話分別是兩真一假。觀察后面三句話可以發(fā)現(xiàn)黃球出現(xiàn)在了兩個不同的位置,這是不可能同時成立的,故與黃球有關的兩句話中必有假話,則后三句中唯一的一句假話就在其中,所以中間那句“藍球在上層”必然為真,排除A、C??煽烧f的后半句為真,則前半句一定為假,故紅球不在中間,排除B。故答案選D。
    以上是從找“最多”的角度幫助我們選出了答案,但是有些同學會去思考:這里是不是有更簡單的方法呢?比如題目當中“藍色”只出現(xiàn)了一次,那么這句話就一定是對的,所以藍球在上層,再依次往后推。這是從“最少”的角度來推,并且最后不影響答案的選擇,但是到底能不能直接根據(jù)它只出現(xiàn)了一次就判斷它一定是對的呢?其實不能,因為可能存在沒有人猜對藍球位置的情況,直接這樣判斷選出來的答案具有一定的偶然性。那同學們又要問了:那我什么時候考慮“最少”呢?其實,考慮“最少”的題目往往在題干中就給我們留下了蛛絲馬跡,例如下面這道題:
    例2:幾位同學對物理競賽的名次進行猜測:
    小鐘說:“小華第三,小任第五?!?BR>    小華說:“小閩第五,小宮第四?!?BR>    小任說:“小鐘第一,小閩第四。”
    小閩說:“小任第一,小華第二?!?BR>    小宮說:“小鐘第三,小閩第四?!?BR>    已知本次競賽沒有并列名次,并且每個名次都有人猜對。那么,具體名次應該是( )
    A.小華第一、小鐘第二、小任第三、小閩第四、小宮第五
    B.小閩第一、小任第二、小華第三、小宮第四、小鐘第五
    C.小任第一、小華第二、小鐘第三、小宮第四、小閩第五
    D.小任第一、小閩第二、小鐘第三、小宮第四、小華第五
    解析:這道題與例1在形式上非常相似,但是注意題干的已知條件并不是說“半真半假”,而是說“每個名次都有人猜對”,那么出現(xiàn)的名次越少,情況就越確定。觀察這五個名次,會發(fā)現(xiàn)“第二”出現(xiàn)的次數(shù)最少,只有一次,那么這一次一定猜對了,所以“小華第二”一定是正確的,符合這一點的只有C項,可以迅速鎖定答案。在這里,“每個名次都有人猜對”其實就是題目指向“最少”的重要提示。
    說到底,找“最多”還是“最少”要因題而異,結合具體的題干特點來進行判斷。本質上,找“最多”其實是在找具有關聯(lián)性的條件,而找“最少”則是在找具有確定性的條件。
    行測判斷推理指導:樸素邏輯找突破口
    在公務員考試行測當中,必然性推理考查的是考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好的邏輯思維能力支撐整個行測考試的始終。但是,大多數(shù)考生初步接觸邏輯部分的知識點和題型一般難度較大,其中有一類題型叫做樸素邏輯,正如它的名字一樣,沒有什么推理規(guī)則,僅通過自己的邏輯推理就能做出來,但可能花費時間比較多。接下來小編總結一下在必然性推理中??伎键c樸素邏輯的做題技巧,希望可以幫助大家快速解題。
    樸素邏輯一般有兩大類題型:
    1.元素對應類題目。 例:有三個人,甲乙丙,分別來自北上廣,他們的職業(yè)分別是教師,醫(yī)生,司機,來自北京的不是醫(yī)生,甲是司機。(需要通過推理得出它們的對應關系)
    2.真假話問題。 例:題干中出現(xiàn)有幾句話,有真話有假話,需要自己進行判斷。
    對于這兩類題目,可以通過找突破口的方法幫助解題。突破口有兩種類型:
    類型一:關聯(lián)性信息
    關聯(lián)性信息即指與其他信息關聯(lián)性最強的,也就是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信息。
    例1. 甲、乙、丙均為教師,其中一位是大學教師,一位是中學教師,一位是小學教師。并且大學教師比甲的學歷高,乙的學歷與小學教師不同,小學教師的學歷比丙的低。
    由此可以推出:
    A.甲是小學教師,乙是中學教師,丙是大學教師
    B.甲是中學教師,乙是小學教師,丙是大學教師
    C.甲是大學教師,乙是小學教師,丙是中學教師
    D.甲是大學教師,乙是中學教師,丙是小學教師
    解析:通過觀察題干可以發(fā)現(xiàn),總共是有三位教師,學歷不同,小學教師出現(xiàn)的次數(shù)最多。乙和丙都不是小學教師,則甲是小學教師,因此選擇A項。(這道題可以通過找到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信息簡單快捷地做出選擇)
    類型二:確定性信息
    確定性信息是指題干中出現(xiàn)的能確定只有一種情況的信息。
    例2. 甲、乙、丙三人從法學專業(yè)畢業(yè)后,一人當上了律師,一人當上了法官,一人當上了檢察官,對三人的職業(yè)存在以下三種猜測:
    (1)甲當上了律師,乙當上了法官
    (2)甲當上了法官,丙當上了律師
    (3)甲當上了檢察官,乙當上了律師
    如果上述三種猜測都只是對了一半,則以下選項必然成立的是:
    A.甲可能是律師,也可能是法官
    B.乙可能是法官,可能是律師
    C.甲是檢察官,乙是法官,丙是律師
    D.丙可能是律師,也可能是檢察官
    解析:通過觀察可發(fā)現(xiàn)題干屬于半真半假的題目,即題干中的6句話一定是3真3假。甲出現(xiàn)了三次,且信息都不一樣,三個人的第一句話一定是一真兩假,第二句則是兩真一假,乙有兩句,必有一假,則丙當上律師一定為真。則乙當上律師為假,甲當上檢察官為真??梢缘贸鲆乙欢ㄊ欠ü佟Ρ冗x項可以選出C項。
    2020省考行測之充滿美感的三段論
    三段論是行測考試中一個比較難的考點,但是這個考點有很多技巧性,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來認識一下三段論。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什么是三段論, 由兩個含有共同項的性質判斷作為前提而得出一個新的性質判斷作為結論的演繹推理。比如:所有干部都是黨員,所有黨員都充滿責任心,所以所有干部充滿責任心。
    三段論有很多呈現(xiàn)形式,今天給大家介紹在考試中常考的幾種:
    三段論的四種標準表現(xiàn)形式
    (1)所有A是B,所有B是C,則所有A是C。
    (2)所有A是B,所有B不是C,則所有A不是C。
    (3)有些A是B,所有B是C,則有些A是C。
    (4)有些A是B,所有B不是C,則有些A不是C。
    觀察這四種標準形式我們可以總結以下規(guī)律:
    (1)前提之中一定有“所有”(至少有一個)
    (2)任何兩個命題中,所出現(xiàn)的公共概念,在第三個命題當中不出現(xiàn)
    (3)前提與結論中的“否定”總是成對出現(xiàn)
    (4)前提與結論中的“有些”總是成對出現(xiàn)
    掌握了這些規(guī)律我們可以實現(xiàn)對一些題目的秒殺。
    例1:在本屆運動會上,所有參加自由泳比賽的運動員都參加了蛙泳比賽。再加入以下哪項陳述,可以推出“有些參加蝶泳比賽的運動員沒有參加自由泳比賽”?
    A.所有參加蝶泳比賽的運動員也參加了蛙泳比賽
    B.有些參加蛙泳比賽的運動員參加了蝶泳比賽
    C.有些沒有參加蛙泳比賽的運動員參加了蝶泳比賽
    D.有些沒有參加蝶泳比賽的運動員也沒有參加蛙泳比賽
    【解析】C。根據(jù)推理規(guī)律我們可以知道:結論種有有些,應該成對出現(xiàn),所以排除A。結論中有一個“沒有”也應該成對出現(xiàn),所以觀察B、C、D三個選項,發(fā)現(xiàn)只能選擇C,此時的“沒有”成對出現(xiàn)。因此答案選擇C。
    例2:某廠區(qū)有多個宿舍區(qū)和車間,住在 A 宿舍區(qū)的員工都不是紡織工,因此在 A 車間工作的員工有部分是不住在A 宿舍區(qū)的。
    為了使該推理成立,必須補充下列( )項作為前提條件。
    A.有的紡織工不在 A 車間工作
    B.在A 車間工作的員工有的不是紡織工
    C.住在 A 宿舍區(qū)的員工有的是在A 車間工作
    D.有的紡織工在A 車間工作
    【解析】D。根據(jù)推理規(guī)律我們可以知道:結論種有“不是”,應該成對出現(xiàn),前提中也有“不是”,因此我們補充的前提不能有否定詞,排除A、B選項。前提和結論中都出現(xiàn)了共同的概念“A宿舍區(qū)”,所以補充的前提里不能再有這個概念,排除選項C,因此答案選擇D。
    行測邏輯判斷備考:巧用假設法法快速解題
    樸素邏輯相關題目在行測考試中都是一個重要考點,特別是在煙草招考中也是經??疾榈闹R點。由于它沒有固定的推理規(guī)則,題干信息也比較多所以有些同學感覺做題時無從下手,其實只要大家掌握一定的做題技巧,就能快速突破選出答案。小編今天給大家介紹一種方法,即假設法。假設法多用于題干條件存在多種不確定情況,不能直接推理的題目。我們可以假設某個條件正確,根據(jù)假設來進一步推導的方法,如果假設不能推導出矛盾,則假設成立,反之,假設錯誤。下面小編帶大家通過幾道例題練習一下:
    【例1】有一天,張三、李四、王五在一起,互相指責別人說謊話。張三指責李四說謊話,李四指責王五說謊話。王五指責張三和李四都說謊話(當然都是指他們現(xiàn)在所說的話)。
    從他們的指責中推論,誰說真話?
    A.張三 B.李四 C.王五 D.都是真話
    【答案】B。解析:假設法。假設張三說真話,則李四說謊話,則王五說真話,即張三和李四都說謊話,矛盾,故張三說謊話。則李四說真話。故答案選B。
    【例題2】1.趙、錢、孫三個地質工作者在辨認一塊礦石,趙說:“這不是鐵,也不是鉛?!卞X說:“這不是鐵,而是銅?!睂O說:“這不是銅,而是鐵?!币阎麄儺斨?,有一個人判斷對了,有一個人判斷錯了,有一個人只說對了一半。
    根據(jù)上述情況,以下哪項是真的?
    A.這塊礦石是銀礦 B.這塊礦石是銅礦
    C.這塊礦石是鐵礦 D.這塊礦石是鉛礦
    【答案】C。解析:由于錢和孫的話互為矛盾關系,因此一個全對,一個全錯;而趙的判斷只對了一半,即該礦石或者是鐵或者是鉛。假設是鐵礦石,則錢的話全錯,孫的話全對;而若為鉛礦石,則錢和孫的話都對一半,不符合題意,故該礦石為鐵礦。答案選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