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關(guān)于孟子的話一篇文章,體現(xiàn)了孟子仁政的主張。下面是由出國留學(xué)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譯
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著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氣時令的有利條件了,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
城墻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不是不精良,糧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棄城而逃走,這是因為對作戰(zhàn)有利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
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靠武器裝備的強大。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歸順?biāo){借天下人都歸順?biāo)臈l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戰(zhàn),作戰(zhàn)就一定勝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釋
1.天時:指有利于作戰(zhàn)的時令,氣候。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形。
3.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團結(jié)。
4.三里之城:方圓三里的內(nèi)城。城:內(nèi)城。
5.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墻。
6.環(huán)(huán):包圍。
7.之:代這座城
8.而:連詞表轉(zhuǎn)折。
9.夫:句首發(fā)語詞,不譯。
10.而:連詞表遞進。
11.天時:指有利于攻戰(zhàn)的自然氣候條件。
12.是:這。
13.也:表判斷語氣,“是”。
14.城非不高也:城墻并不是不高啊。非:不是。
15.池:護城河。
16.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武器;革,甲胄,用以護身的盔甲之類。
17.堅利:堅固精良。利:精良。
18.米粟(sù):糧食。
19.多:充足。
20.委:拋棄。
21.而:然后
22.去:離開。
23.之:代詞,代“城”。
24.是:代詞,這
25.故:所以。
26.域:這里用作動詞,是限制的意思。
27.以:憑借。
28.封疆之界:劃定的邊疆界線。封,劃定。封疆:疆界、邊境。
29.固:使鞏固。
30.國:國防。
31.山溪:山河。
32.險:險要的地理環(huán)境。
33.威:威服。
34.以:憑借,依靠之意。
35.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鎧甲”,比喻“武力、軍事”。
36.得道者:實施“仁政”的君主。者,什么的人,此處特指君主。道,正義。下同。
37.失道者:不實施“仁政”的君主。
38.寡:少。
39.之至:到達極點。
40.畔:通“叛”,背叛。
41.之:意思是“到、到達”。
42.至:意思是“極點”。
43.順:歸順,服從。
44.以:憑借。
45.之: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6.親戚:內(nèi)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
47.故:所以。
48.有:要么,或者。
49.勝:取得勝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賞析
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用兩個“不如”強調(diào)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時反映孟子所說的“仁政”。三者之間的比較,實質(zhì)上是重在前者與后者的比較,強調(diào)指出各種客觀及諸多因素在戰(zhàn)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較中立論,給人的印象極其深刻。句式相同,語氣十分肯定,斬釘截鐵,不容置疑。
二三兩段圍繞中心論點,連用兩個論據(jù)進一步論證,運用否定排比句式。第2段選取攻戰(zhàn)的例子闡明“天時不如地利”,區(qū)區(qū)小城,四面受圍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時”者也不能勝,旨在說明“地利”重于天時;第3段同樣選取攻戰(zhàn)的例子,旨在說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況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堅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卻棄城而逃,因為“地利”亦難比“人和”。這兩個例子均非實際戰(zhàn)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況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論戰(zhàn)具有普遍的意義和一定的說服力。
以上三段,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這一觀點。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論述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闡發(fā),將論點的范圍由戰(zhàn)爭推及到治國,從而全面體現(xiàn)孟子的政治主張,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義。其次,“得道”實際上也可理解為“得人心”,即“人和”。(得道的意思為施行仁政)得人心者,人心歸順,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潰。因而,第4段絕非多余的閑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