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教學反思精選5篇

字號:


    經(jīng)師易遇,人師難遇。隨著社會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老師開始編寫教案。每位教師的知識、經(jīng)驗、特長、個性是千差萬別的,因此寫出來的教案也各有特色。如何打造專屬自己的教案呢?以下是由出國留學網(wǎng)編輯為大家整理的“《化石吟》教學反思”,相信你能從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內(nèi)容。
    《化石吟》教學反思 篇1
    這節(jié)課總的看來,我覺得符合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接近素質(zhì)教育對課程與方法的要求,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我感到較成功之處 :
    一、用《一個美麗的傳說》創(chuàng)設情境,然后由此導入?!笆^怎么會說話,他怎么說,說什么?”這樣導入,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產(chǎn)生探究這首詩的欲望。同時,利用化石圖片也同樣可以起到 激發(fā)學生求知欲的目的。帶著激動、興奮、急切的心情去探究課文。
    二、在教學中注重了詩歌韻律的教學,在朗讀的過程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朗讀。我覺得詩歌教學,采用這種方法效果較好。
    三、在研讀賞析和拓展延伸中,鮮明地體現(xiàn)了想象的層次性。
    如:老師示范性地提出了三個問題,目的是;一抓住重點,二是讓學生學會怎樣提問。
    然后由學生質(zhì)疑提問,這樣可以訓練學生學會提問,學會思維。再加上“你喜歡那一句,品味賞析”進一步訓練積極思維,同時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及促進其對知識的掌握。拓展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發(fā)揮想象談談“逝去萬載的世界”是怎樣的世界。這些內(nèi)容都可以激活學生的求異思維,讓學生暢所欲言,明確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思想。
    四、我覺得這節(jié)課,體現(xiàn)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機結合的特點。如: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對一些問題的認識和感悟,象讓學生認識到愛護自然,保護自然的重要;讓學生產(chǎn)生科學鉆研的精神,產(chǎn)生求知欲等。對課文知識性問題的探究,體現(xiàn)工具性。
    不足之處:
    1、時間控制的不好。我本打算在電教室上,使用投影讓學生展 示 自 學 字詞。這樣就不會浪費時間,而且效果也好。
    2、朗讀時,我本計劃用《一個美麗的傳說》音樂配樂,學生討論時 也 放這個曲子,但沒找到。準備工作做的不好。
    3、由于時間不夠,練筆只能課后做。
    《化石吟》教學反思 篇2
    厚厚的地層好比一本碩大無比的書,夾藏在不同地層里的化石就像一種特殊的文字,記錄著古生物生存活動的歷史和地層的年齡,它是人類開啟地球宮門的一把鑰匙。怎樣讓二年級的學生對這些古生物產(chǎn)生興趣并了解它們的有關知識呢? 在學習《活化石》一課,我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明確概念、觀看圖片。
    以“什么是化石?”調(diào)動學生已有知識經(jīng)驗,激發(fā)探究*望。以文字介紹的形式讓學生明白化石簡單地說,就是生活在遙遠的過去的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跡變成的石頭。再出示北京古生物博物館里化石的圖片,如孩子們喜愛的“恐龍化石”“始祖鳥”化石,還有同學們見都沒見過的“三葉蟲”化石“枝蒎蕨”化石,從抽象的概念轉化到形象的實物,此時的孩子不僅對化石產(chǎn)生的濃厚的興趣,更重要的是他們對這些遠離現(xiàn)實生活的遠古時代的特殊符號有了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二、搜集資料、加深理解。
    課文對活化石的描寫簡單易懂,但這些稀有生物都是和大多數(shù)孩子不曾謀面的,通過閱讀和講解讓孩子就有清晰的認識未免空洞。為此在學習“銀杏樹”一節(jié),我給學生及時地補充搜集到的山東省最南端新村鄉(xiāng)的一棵有著3000年歷史的銀杏樹,它雖然歷經(jīng)滄桑卻依然枝繁葉茂、生機盎然。無形之中縮短了孩子和銀杏樹的心理距離,遠古生物近在咫尺、清晰可感。學完本段,我又借機給孩子們朗讀了一篇搜集的描寫銀杏樹的優(yōu)美詩篇,激發(fā)了對銀杏樹的熱愛同時還獲得銀杏樹開小花,結白果的相關知識。
    三、拓展閱讀、升華情感。
    讀懂文字、了解古生物知識不是唯一目的,還要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增強他們關注科學、保護珍稀生物的意識。在本節(jié)課的最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拓展練習:課下閱讀《少兒百科全書》或上網(wǎng)查找有關活化石的資料,做一張閱讀卡。把課堂有效的學習和課外廣博的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yǎng)。
    《化石吟》教學反思 篇3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八單元第33課,本課教材是以科學為主題編排的?!痘罨芬徽n介紹了銀杏樹、大熊貓和中華鱘三種幸存的珍稀生物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主動說,鼓勵學生談...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八單元第33課,本課教材是以科學為主題編排的?!痘罨芬徽n介紹了銀杏樹、大熊貓和中華鱘三種幸存的珍稀生物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主動說,鼓勵學生談看法,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做學習的主人。
    一、借助圖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因為本課內(nèi)容距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很遠,所以我打印了大量的圖片,作為本課的補充內(nèi)容,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有趣。教學開始時,我先由恐龍圖片引出本節(jié)課課題,在講完課文內(nèi)容后,出示其他活化石圖片,并配以簡短的文字介紹。如在介紹“白鰭豚”時,用了以下文字“被稱為‘長江女神’1995年時專家估計存活量不足100頭,從20xx年開始,科學家進行了大量的搜尋活動,卻再也沒發(fā)現(xiàn)它的身影”,以此喚起學生要保護活化石乃至保護整個大自然的意識
    二、聯(lián)系課文抓訓練點,達到積累運用的目的
    在講解課文第2自然段時,抓住重點句子“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進行知識點訓練。第一進行量詞的疊用訓練,讓學生照樣子說出這樣的詞;第二仿說比喻句,借助圖片講解銀杏樹頁和扇子形狀相似,讓學生們潛意識中明白本體和喻體之間必須要有相似之處,才能構成比喻句。學生很輕松的說出了一連串的比喻句,達到了訓練的目的。
    三、重視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
    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認識新生字時,我注意引導學生總結識字方法。在學習第四自然段時,我以“溫馨小提示”,引導學生自學本段。在講解中華鱘“最大的可以長到五百千克重”時,我告訴學生,一位同學的體重大約有25千克,五百千克相當于20位同學的體重之和,把干巴巴的數(shù)字變成了學生易于理解的內(nèi)容。
    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學生很快就學掌握了課文內(nèi)容,在學習中增長了見識,又激發(fā)了對學習的科學知識方面的興趣,達到了教學目標。但是上完本節(jié)課,我明顯地感到學生在課堂上的朗讀訓練不夠,朗讀訓練畢竟是語文教學重點之一,怎樣引導學生品其味,悟其神,需要在的教學中不斷揣摩、實踐。關于量詞疊用的教學也有一點不足之處,就是沒有進行量詞的對比。如果引導學生比較“一片葉子”和“一片片葉子”的表達意思不同之處,更能讓學生透徹理解量詞疊用之后才能突出數(shù)量多。
    追求是無止境的,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xù)續(xù)揚長避短,爭取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化石吟》教學反思 篇4
    本學期,我進行了《化石吟》的公開課教學,課后,結合本組老師對我這節(jié)課所做的評議,我對本節(jié)課也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反思,以期能促使本人今后的課堂教學更上一層樓?,F(xiàn)做反思如下:
    本文是一首科學抒情詩,因此本文的總體教學目標應是在有感情地誦讀課文的基礎上把握內(nèi)容,體會感情;理解結構,展開合理聯(lián)想和想象;并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培養(yǎng)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因此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的教學重難點主要定位為:體會詩歌表達的豐富感情,通過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認識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在教學過程中,本人一以貫之執(zhí)行了這幾項教學任務,也基本上收到了預期效果。應該說,這幾項教學重難點的確定比較到位,我在課堂上也盡量努力嘗試進行了一些突破;其次,在導入新課以及對拓展延伸性問題的設計時,本人進行了較為精心的設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次,對于七年級的學生,本人歷來提倡一定要注重對學生的字詞教學;最后,本人認為,作為一個語文教師,老師在授課時應能融入自己的激情,從而能真正做到以情感人,這也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許也正是本人在現(xiàn)在的語文教學過程當中深有感悟的一點。
    誠然,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本人也尚存在諸多不足之處,還有待在今后的授課中不斷改進提高:首先,在課件的使用上,因諸多條件的限制,還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導致課時安排太過緊了些,沒能更充分地安排落實好各項教學程序,對有些問題的展開也不夠充分些;其次,在重難點的突破上,顯得還是不夠全面深入些。本人將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爭取不斷努力完善自己,以期能更加提高自己的教學業(yè)務能力。
    《化石吟》教學反思 篇5
    《活化石》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又由于內(nèi)容學生不太熟悉,學生沒有直接的`生活經(jīng)驗。因此,我在課前讓學生預習時查找有關化石的資料,理解什么是化石,以及化石的作用。
    課堂上,我先板書“化石”,讓學生運用自己查找到的資料談談自己對化石的理解。然后我再補充完整課題,學生很快就理解了課題的意思了。接著,我嘗試讓學生質(zhì)疑課題。有的學生提出:課文中介紹了幾種活化石。我肯定地表揚:“這是個有價值的問題。”我覺得這樣能慢慢培養(yǎng)學生懂得如何去質(zhì)疑,或者說帶著問題學習課文,會更有目的性。
    另外,我聯(lián)系課文,挖掘文中的語言訓練點,在聯(lián)系中積累運用。在教學銀杏樹這種活化石時,我抓住了兩句重點句。一句在讀中讓學生體會銀杏樹長得慢這個特點。另一句是“銀杏樹的樣子很容易辨認,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边@個句子除了讓學生在讀在知道講述了銀杏樹的葉子很像扇子這一特點外,我還抓出了兩個語文知識點。第一個,這是一個比喻句,我讓學生模仿句子,進行打比方句子的訓練。第二個知識點是,在這個句子中,有兩個重疊量詞,分別是“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這是這篇課文的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在這里時,我進行了這樣的處理。讓學生讀讀上面兩個詞語,讓學生發(fā)現(xiàn)有什么物點,學生很快就找出來了。“片”和“把”字重疊了。我讓學生對比“一片葉子”和“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葉子”只有一片葉,“一片片葉子”就是有很多葉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弄清了意思后,我讓學生給合課后“讀讀寫寫”一題,做做“一塊塊 ”、“一條條 ”、“一棵棵 ”等等。
    這篇課文雖然篇幅較長,但第二至第四自然段的形式是相同的。因此,我采用先教學第二自然段,總結學習方法后,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形式自主學習課文的教學方式。
    我讓學生帶著“銀杏樹有幾個名字?為什么?”這個問題在文中劃出來。通過帶著問題用默讀的形式學習第二自然段。學生通過學習第二自然段知道銀杏樹又叫“白果樹”,因為它的果實的殼是白的。還有另一個名字叫“公孫樹”。我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到這個名字的由來,由此知道銀杏樹長得很慢的特點。接著,我和學生一起總結學習方法,激發(fā)他們小組合作學習第三、四自然段。二年級的學生知識積累和經(jīng)驗都比較缺乏,因此,我在指導學生學習第二自然段時以問題的方式讓學生有目的地學習,可以讓學生模仿這樣的形式學習。
    通過本課的教學,學生很快就掌握了課文內(nèi)容,并且在學習中增長了見識,同時激發(fā)了對科學方面知識的興趣。但是,上完本課后,我明顯地感覺到學生在課堂上的朗讀訓練不夠,也許是因為我把課堂的重點放在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指導上。朗讀訓練畢竟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之一,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方法也是教師的重要責任,究竟怎樣才能做到兩者兼顧呢?這個問題,也許需要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揣摩、實踐。
    小編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