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資物理教案模板匯總

字號:


    請閱讀以下出國留學網(wǎng)編輯精心收集整理的高中教資物理教案模板,僅供你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老師都需要為每堂課準備教案課件,相信老師對寫教案課件也并不陌生。要知道教案課件寫的越是充分,老師的教學質量相對也會提高。
    高中教資物理教案模板 篇1
    教學目標
    1、知道兩列頻率相同的波才能發(fā)生干涉現(xiàn)象;知道干涉現(xiàn)象的特點。
    2、知道現(xiàn)象是特殊條件下的疊加現(xiàn)象,知道干涉現(xiàn)象是波特有的現(xiàn)象。
    3、通過觀察波的獨立前進,波的疊加和水現(xiàn)象,認識條件及干涉現(xiàn)象的特征。
    教學建議
    本節(jié)重點是對干涉概念的理解和產(chǎn)生穩(wěn)定干涉條件的應用。學習中要注意兩列波的波峰、波峰相遇處是振動最強的地方,波谷、波谷相遇處也是振動最強的地方;而波峰、波谷或波谷、波峰相遇處則是振動最弱的地方。干涉的圖樣是穩(wěn)定的,振動加強的地方永遠加強,振動減弱的地方永遠減弱。
    為什么頻率不同的兩列波相遇,不發(fā)生干涉現(xiàn)象?
    因為頻率不同的兩列波相遇,疊加區(qū)各點的合振動的振幅,有時是兩個振動的振幅之和,有時是兩個振動的振幅之差,沒有振動總是得到加強或總是減弱的區(qū)域,這樣的兩個波源不能產(chǎn)生穩(wěn)定的干涉現(xiàn)象,不能形成穩(wěn)定干涉圖樣。而是波疊加中的一個特例,即產(chǎn)生穩(wěn)定的干涉圖樣.
    請教師閱讀下表:
    項目
    備注
    概念
    頻率相同的兩列波疊加,使某些區(qū)域的振動始終加強,某些區(qū)域的振動始終減弱,并且振動的加強區(qū)和減弱區(qū)相互間隔的現(xiàn)象是波特有的現(xiàn)象。
    產(chǎn)生穩(wěn)定干涉條件
    (1)兩列波的頻率相同;
    (2)振動情況相同.
    產(chǎn)生的原因
    波疊加的結果
    教學設計
    示例教學重點:
    波的疊加及發(fā)生的條件。教學難點:對穩(wěn)定的圖樣的理解。教學方法:實驗討論法教學儀器:水槽演示儀,長條橡膠管,計算機多媒體新課引入:問題1:上節(jié)課我們研究了波的衍射現(xiàn)象,什么是波的衍射現(xiàn)象呢?(波繞過障礙物的現(xiàn)象)問題2:發(fā)生明顯的衍射現(xiàn)象的條件是什么?(障礙物或孔的大小比波長小,或者與波長相差不多)這節(jié)課我們研究現(xiàn)象,如果同時投入兩個小石子,形成了兩列波,當它們相遇在一起時又會怎樣?請學生注意觀察演示實驗。
    一、觀察現(xiàn)象:
    ①在水槽演示儀上有兩個振源的條件下,單獨使用其中的一個振源,水波按該振源的振動方式向外傳播;再單獨使用另一個振源,水波按該振源的振動方式向外傳播?,F(xiàn)象結論:每一個波源都按其自己的方式,在介質中產(chǎn)生振動,并能使介質將這種振動向外傳播
    ②找兩個同學拉著一條長繩,讓他們同時分別抖動一下繩的端點,則會從兩端各產(chǎn)生一個波包向對方傳播。當兩個波包在中間相遇時,形狀發(fā)生變化,相遇后又各自傳播。(由于這種現(xiàn)象一瞬間完成,學生看不清楚,教師可用計算機多媒體演示)現(xiàn)象結論:波相遇時,發(fā)生疊加。以后仍按原來的方式傳播,是獨立的。
    1.波的疊加:在前面的現(xiàn)象的觀察的基礎上,向學生說明什么是波的疊加。教師板書:兩列波相遇時,在波的重疊區(qū)域,任何一個質點的總位移都等于兩列波分別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結合圖下圖解釋此結論。
    解釋時可以這樣說:在介質中選一點為研究對象,在某一時刻,當波源l的振動傳播到點時,若恰好是波峰,則引起點向上振動;同時,波源2的振動也傳播到了點,若恰好也是波峰,則也會引起點向上振動;這時,點的振動就是兩個向上的振動的疊加,點的振動被加強了。(當然,在某一時刻,當波源1的振動傳播到點時,若恰好是波谷,則引起戶點向下振動;同時,波源2的振動傳播到了點時,若恰好也是波谷,則也會引起點向下振動;這時,點的振動就是兩個向下的振動的疊加,點的振動還是被加強了。)用以上的分析,說明什么是振動加強的區(qū)域。
    波源l經(jīng)過半周期后,傳播到P點的振動變?yōu)椴ü?,就會使P點的振動向下,但此時波源2傳過來的振動不一定是波谷(因為兩波源的周期可能不同),所以,此時P點的振動可能被減弱,也可能是被加強的。(讓學生來說明原因)
    問題:如果希望P點的振動總能被加強,應有什么條件?如果在介質中有另一質點Q,希望Q點的振動總能被減弱,應有什么條件?
    總結:波源1和波源2的周期應相同。
    觀察現(xiàn)象:
    ③水槽中的水。對水波干涉圖樣的解釋中,特別要強調(diào)兩列水波的頻率是相同的,所以產(chǎn)生了在水面上有些點的振動加強,而另一些點的振動減弱的現(xiàn)象,加強和減弱的點的分布是穩(wěn)定的。
    詳細解釋教材中給出的插圖,如下圖所示。在解釋和說明中,特別應強調(diào)的幾點是:
    ①此圖是某時刻兩列波傳播的情況;
    ②兩列波的頻率(波長)相等;
    ③當兩列波的波峰在某點相遇時,這點的振動位移是正的最大值,過半周期后,這點就是波谷和波谷相遇,則這點的振動位移是負的最大值;
    ④振動加強的點的振動總是加強的,振動減弱的點的振動總是減弱的。
    讓學生思考和討論,并在分析的基礎上,給出干涉的定義:
    (教師板書)頻率相同的兩列波疊加,使某些區(qū)域的振動加強,某些區(qū)域的振動減弱,并且振動加強和振動減弱的區(qū)域互相間隔,這種現(xiàn)象叫,形成的圖樣叫做圖樣。
    請學生反復觀察水槽中的水,分清哪些區(qū)域為振動加強的區(qū)域,哪些區(qū)域為振動減弱的區(qū)域。
    最后應幫助學生分析清楚:介質中某點的振動加強,是指這個質點以較大的振幅振動;而某點的振動減弱,是指這個質點以較小的振幅振動,這與只有一個波源的振動在介質中傳播時,各質點均按此波源的振動方式振動是不同的。
    問題:任何兩列波進行疊加都可以產(chǎn)生干涉現(xiàn)象嗎?(不可以)為什么?(干涉是一種特殊的疊加。任何兩列波都可以進行疊加,但只有兩列頻率相同)
    總結:干涉是波特有的現(xiàn)象。
    二、應用
    請學生思考和討論在我們生活中是否遇到過現(xiàn)象,舉例說明:
    例1、水現(xiàn)象。
    例2、聲現(xiàn)象。
    三、課堂小結
    高中教資物理教案模板 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反沖運動,能舉出幾個反沖運動的實例;
    2、知道火箭的飛行原理和主要用途。
    二、能力目標
    1、結合實際例子,理解什么是反沖運動;
    2、能結合動量守恒定律對反沖現(xiàn)象做出解釋;
    3、進一步提高運用動量守恒定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1、通過實驗,分析得到什么是反沖運動,培養(yǎng)學生善于從實驗中總結規(guī)律和熱心科學研究的興趣、勇于探索的品質。
    2、通過介紹我國成功地研制和發(fā)射長征系列火箭的事實,結合我國古代對于火箭的發(fā)明和我國的現(xiàn)代火箭技術已跨入世界先進先烈,激發(fā)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的情感。
    教學重點
    1、知道什么是反沖。
    2、應用動量守恒定律正確處理噴氣式飛機、火箭一類問題。
    教學難點
    如何應用動量守恒定律分析、解決反沖運動。
    教學方法
    1、通過觀察演示實驗,總結歸納得到什么是反沖運動。
    2、結合實例運用動量守恒定律解釋反沖運動。
    教學用具
    反沖小車、玻璃棒、氣球、酒精、反沖塑料瓶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導入新課
    [演示]拿一個氣球,給它充足氣,然后松手,觀察現(xiàn)象。
    [學生描述現(xiàn)象]釋放氣球后,氣球內(nèi)的氣體向后噴出,氣球向相反的方向飛出。
    [教師]在日常生活中,類似于氣球這樣的運動很多,本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這種。
    新課教學
    (一)反沖運動 火箭
    1、教師分析氣球所做的運動
    給氣球內(nèi)吹足氣,捏緊出氣孔,此時氣球和其中的氣體作為一個整體處于靜止狀態(tài)。松開出氣孔時,氣球中的氣體向后噴出,氣體具有能量,此時氣體和氣球之間產(chǎn)生相互作用,氣球就向前沖出。
    2、學生舉例:你能舉出哪些物體的運動類似于氣球所作的運動?
    學生:節(jié)日燃放的禮花。噴氣式飛機。反擊式水輪機?;鸺茸龅倪\動。
    3、同學們概括一下上述運動的特點,教師結合學生的敘述總結得到:
    某個物體向某一方向高速噴射出大量的液體,氣體或彈射出一個小物體,從而使物體本身獲得一反向速度的現(xiàn)象,叫反沖運動
    4、分析氣球。火箭等所做的反沖運動,得到:
    在反沖現(xiàn)象中,系統(tǒng)所受的合外力一般不為零;
    但是反沖運動中如果屬于內(nèi)力遠大于外力的情況,可以認為反沖運動中系統(tǒng)動量守恒。
    (二)學生課堂用自己的裝置演示反沖運動。
    1、學生做準備:拿出自己的在課下所做的反沖運動演示裝置。
    2、學生代表介紹實驗裝置,并演示。
    學生甲:
    裝置:在玻璃板上放一輛小車,小車上用透明膠帶粘中一塊浸有酒精的棉花。
    實驗做法:點燃浸有酒精的棉花,管中的酒精蒸氣將橡皮塞沖出,同時看到小車沿相反方向運動。
    學生乙:
    裝置:二個空摩絲瓶,在它們的底部用大號縫衣針各鉆一個小洞,這樣做成二個簡易的火箭筒,在鐵支架的立柱端裝上頂軸,在放置臂的兩側各裝一只箭筒,再把旋轉系統(tǒng)放在頂軸上,往火箭筒內(nèi)各注入約4 mL的酒精,并在火箭筒下方的棉球上注入少量酒精。點燃酒精棉球,片刻火箭筒內(nèi)的酒精蒸氣從尾孔中噴出,并被點燃,這時可以看到火箭旋轉起來。
    學生丙:用可樂瓶做一個水火箭,方法是用一段吸管和透明膠帶在瓶上固定一個導向管,瓶口塞一橡皮塞,在橡皮塞上鉆一孔,在塞上固定一只自行車車胎上的進氣閥門,并在氣門芯內(nèi)裝上小橡皮管,在瓶中先注入約1/3體積的水,用橡皮塞把瓶口塞嚴,將尼龍線穿過可樂瓶上的導向管,使線的一端拴在門的上框上,另一端拴在板凳腿上,要使線拉直,將瓶的進氣閥與打氣筒相接,向筒內(nèi)打氣到一定程度時,瓶塞脫開,水從瓶口噴出,瓶向反方向飛去。
    過渡引言:同學們通過自己設計的實驗裝置得到并演示了什么是反沖運動,那么反沖運動在實際生活中有什么應用呢?下邊我們來探討這個問題。
    (三)反沖運動的應用和防止
    1、學生閱讀課文有關內(nèi)容。
    2、學生回答反沖運動應用和防止的實例。
    學生:反沖有廣泛的應用:灌溉噴水器、反擊式水輪機、噴氣式飛機、火箭等都是反沖的重要應用。
    學生:用槍射擊時,要用肩部抵住槍身,這是防止或減少反沖影響的實例。
    3、用多媒體展示學生所舉例子。
    4、要求學生結合多媒體展示的物理情景對幾個物理過程中反
    沖的應用和防止做出解釋說明:
    ①對于灌溉噴水器,
    當水從彎管的噴嘴噴出時,彎管因反沖而旋轉,可以自動地改變噴水的方向。
    ②對于反擊式水輪機:當水從轉輪的葉片中流出時,轉軸由于反沖而旋轉帶動發(fā)電機發(fā)電。
    ③對于噴氣式飛機和火箭,它們靠尾部噴出氣流的反沖作用而獲得很大的速度。
    ④用槍射擊時,子彈向前飛去槍身向后發(fā)生反沖,槍身的反沖會影響射擊的準確性,所以用步槍時我們要把槍身抵在肩部,以減少反沖的影響。
    教師:通過我們對幾個實例的分析,明確了反沖既有有利的一面,同時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看待事物時我們要學會用一分為二的觀點。
    我們知道:反沖現(xiàn)象的一個重要應用是火箭,下邊我們一認識火箭:
    (四)火箭:
    1、演示:把一個廢舊白熾燈泡敲碎取出里面的一根細玻璃管,往細玻璃管裝由火柴刮下的藥粉,把細管放在支架上,用火柴或其他辦法給細管加熱。
    現(xiàn)象:當管內(nèi)的藥粉點燃時,生成的燃氣從細口迅速噴出,細管便向相反方向飛去。教師講述:上述裝置就是火箭的原理模型。
    2、多媒體演示古代火箭,現(xiàn)代火箭的用途及多級火箭的工作過程,同時學生邊看邊閱讀課文。
    3、用實物投影儀出示閱讀思考題:
    ①介紹一下我國古代的火箭。?
    ②現(xiàn)代的火箭與古代火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③現(xiàn)代火箭主要用途是什么?
    ④現(xiàn)代火箭為什么要采用多級結構?
    4、學生解答上述問題:
    ①我國古代的火箭是這樣的:
    在箭上扎一個火藥筒,火藥筒的前端是封閉的,火藥點燃后生成的燃氣以很大速度向后噴出,火箭由于反沖而向前運動。
    ②現(xiàn)代火箭與古代火箭原理相同,都是利用反沖現(xiàn)象來工作的。
    但現(xiàn)代火箭較古代火箭結構復雜得多,現(xiàn)代火箭主要由殼體和燃料兩大部分組成,殼體是圓筒形的,前端是封閉的尖端,后端有尾噴管,燃料燃燒產(chǎn)生的高溫高壓燃氣從尾噴管迅速噴出,火箭就向前飛去。
    ③現(xiàn)代火箭主要用來發(fā)射探測儀器、常規(guī)彈頭或核彈頭,人造衛(wèi)星或宇宙飛船,即利用火箭作為運載工具。
    ④在現(xiàn)代技術條件下,一級火箭的最終速度還達不到發(fā)射人造衛(wèi)星所需要的速度,發(fā)射衛(wèi)星時要使用多級火箭。
    用CAI課件展示多級火箭的工作過程:
    多級火箭由章單級火箭組成,發(fā)射時先點燃第一級火箭,燃料用完工以后,空殼自動脫落,然后下一級火箭開始工作。
    教師介紹:多級火箭能及時把空殼拋掉,使火箭的總質量減少,因而能夠達到很高的溫度,可用來完成洲際導彈,人造衛(wèi)星、宇宙飛船等的發(fā)射工作,但火箭的級數(shù)不是越多越好,級數(shù)越多,構造越復雜,工作的可靠性越差,目前多級火箭一般都是三級火箭。
    那么火箭在燃料燃盡時所能獲得的最終速度與什么有關系呢?
    5、出示下列問題:
    火箭發(fā)射前的總質量為M、燃料燃盡后的質量為m,火箭燃氣的噴射速度為v1,燃料燃盡后火箭的飛行速度v為多大?
    [學生分析并解答]:
    解:在火箭發(fā)射過程中,由于內(nèi)力遠大于外力,所以動量守恒。
    發(fā)射前的總動量為0,發(fā)射后的總動量為(M-m)v-mv1(以火箭的速度方向為正方向)則:(M-m)v-mv1=0
    師生分析得到:燃料燃盡時火箭獲得的最終速度由噴氣速度及質量比M/m決定。
    鞏固訓練 水平方向射擊的大炮,炮身重450 kg,炮彈射擊速度是450 m/s,射擊后炮身后退的距離是45 cm,則炮受地面的平均阻力是多大?
    小結
    1、當物體的一部分以一定的速度離開物體時,剩余部分將獲得一個反向沖量而向相反方向運動,這種向相反方向的運動,通常叫做反沖運動。
    2、對于反沖運動,所遵循的規(guī)律是動是守恒定律,在具體的計算中必須嚴格按動量守恒定律的解題步驟來進行。
    3、反沖運動不僅存在于宏觀低速物體間,也存在于微觀高速物體。
    高中教資物理教案模板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形變的概念,了解彈力是物體發(fā)生彈性形變時產(chǎn)生的.
    2、能夠正確判斷彈力的有無和彈力的方向,正確畫出物體受到的彈力.
    3、掌握運用胡克定律計算彈簧彈力的方法.
    能力目標
    1、能夠運用二力平衡條件確定彈力的大小.
    2、針對實際問題確定彈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判斷分析能力.
    教學建議
    一、基本知識技能:
    (一)、基本概念:
    1、彈力:發(fā)生形變的物體,由于要回復原狀,對跟它接觸的物體會產(chǎn)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
    2、彈性限度:如果形變超過一定限度,物體的形狀將不能完全恢復,這個限度叫做彈性限度.
    3、彈力的大小跟形變的大小有關,形變越大,彈力也越大.
    4、形變有拉伸形變、彎曲形變、和扭轉形變.
    (二)、基本技能:
    1、應用胡克定律求解彈簧等的產(chǎn)生彈力的大小.
    2、根據(jù)不同接觸面或點畫出彈力的圖示.
    二、重點難點分析:
    1、彈力是物體發(fā)生形變后產(chǎn)生的,了解彈力產(chǎn)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斷和大小的確定是本節(jié)的教學重點.
    2、彈力的有無和彈力方向的判斷是教學中學生比較難掌握的知識點.
    教法建議
    一、關于講解彈力的產(chǎn)生原因的教法建議
    1、介紹彈力時,一定要把物體在外力作用時發(fā)生形狀改變的事實演示好,可以演示橢圓形狀玻璃瓶在用力握緊時的形狀變化,也可以演示其它明顯的形變實驗,如礦泉水瓶的形變,握力器的形變,鋼尺的形變,也可以借助媒體資料演示一些研究觀察物體微小形變的方法.通過演示,介紹我們在做科學研究時,通常將微小變化“放大”以利于觀察.
    二、關于彈力方向講解的教法建議
    1、彈力的方向判斷是本節(jié)的重點,可以將接觸面的關系具體為“點——面(平面、曲面)”接觸和“面——面”接觸.舉一些例子,將問題簡單化.往往彈力的方向的判斷以“面”或“面上接觸點的切面”為準.
    如所示的簡單圖示:
    2、注意在分析兩物體之間彈力的作用時,可以分別對一個物體進行受力分析,確切說明,是哪一個物體的形變對其產(chǎn)生彈力的作用.配合教材講解繩子的拉力時,可以用具體的例子,畫出示意圖加以分析.
    第三節(jié) 彈力
    教學方法:實驗法、講解法
    教學用具:演示形變用的鋼尺、橡皮泥、彈簧、重物(鉤碼).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提問
    1、重力是的產(chǎn)生原因是什么?重力的方怎樣?
    2、復習初中內(nèi)容:形變;彈性形變.
    (二)、新課教學
    由復習過渡到新課,并演示說明
    1、演示實驗1:捏橡皮泥,用力拉壓彈簧,用力彎動鋼尺,它們的形狀都發(fā)生了改變,教師總結形變的概念.
    形變:物體的形狀或體積的變化叫做形變,形變的原因是物體受到了力的作用.針對橡皮泥形變之后形狀改變總結出彈性形變的概念:能夠恢復原來形狀的形變叫做彈性形變.不能恢復原來形狀的形變叫做塑性形變.
    2、將鉤碼懸掛在彈簧上,彈簧另一端固定,彈簧被拉長,提問:
    (1)鉤碼受哪些力?(重力、拉力、這二力平衡)
    (2)拉力是誰加給鉤碼的?(彈簧)
    (3)彈簧為什么對鉤碼產(chǎn)生拉力?(彈簧發(fā)生了彈性形變)
    由此引出彈力的概念:
    3、彈力:發(fā)生彈性形變的物體,會對跟它直接接觸的'物體產(chǎn)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就叫彈力.
    就上述實驗繼續(xù)提問:
    (1)彈力產(chǎn)生的條件:物體直接接觸并發(fā)生彈性形變.
    (2)彈力的方向
    提問:課本放在桌子上.書給桌子的壓力和桌子對書的支持力屬于什么性質的力?其受力物體、施力物體各是什么?方向如何?
    與學生討論,然后總結:
    4、壓力的方向總是垂直與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體(被壓物體).
    5、支持力的方向總是垂直與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體(被支持物體).
    繼續(xù)提問:電燈對電線產(chǎn)生的拉力和電線對電燈產(chǎn)生的拉力又是什么性質的力?
    其受力物體、施力物體各是誰?方向如何?
    分析討論,總結.
    6、繩的拉力是繩對所拉物體的彈力,方向總是沿著繩而指向繩收縮的方向.
    7、胡克定律
    彈力的大小與形變有關,同一物體,形變越大,彈力越大.彈簧的彈力,與 形變的關系為:
    在彈性限度內(nèi),彈力的大小 跟彈簧的伸長(或縮短)的長度 成正比,即:
    式中 叫彈簧的倔強系數(shù),單位:N/m.它由彈簧本身所決定.不同彈簧的倔強系數(shù)一般不相同.這個規(guī)律是英國科學家胡克發(fā)現(xiàn)的,叫胡克定律. 胡克定律的適用條件:只適用于伸長或壓縮形變.
    8、練習使用胡克定律,注意強調(diào) 為形變量的大小.
    彈力高中物理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注意了對學生開放性、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培養(yǎng)。開放性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培養(yǎng)不是一句口號,而應該落到實處,這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在教學實際中很難落實的一個問題。
    一般情況下,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塑性和彈性的時候,往往是通過舉出生活中或者學生能夠接觸的彈性物體和非彈性物體若干實例,通過歸納的方法得出塑性和彈性。在這個問題的處理上并沒有按照往常的方法,而是讓學生對教師給出的若干物體進行分類,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了方法教育。分類的標準不同,分類結果也就不同,學生的興奮點就非常多,都試圖依照不同的分類標準進行分類,學生的思維隨著分類的翅膀在飛翔。
    從學生的生活出發(fā),關注學生的體驗。物理不是獨立和抽象于生活之外的,尤其在初中階段來看更是如此。在組織教學的時候沒有過分關注基本的知識和概念,而是從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橡皮筋、海綿、彈簧、減震等學生常見常聽的事物出發(fā),學生在對物體的彈性和塑性有充分的感性基礎上,總結出什么是塑性和彈性。關注學生自己的體驗,讓兩位同學在拉測力計的活動中體驗拉力的不同,認識到彈力的大小與彈性形變的物體的形變大小有關的。學生親自參與到了物理知識的建構中,認識當然是非常深刻的。師生關系融洽和諧,這也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閃光點。
    主要缺點:
    學生在進行分類的時候沒有充分放開學生的思維。為什么學生的分類答案都是與本節(jié)內(nèi)容是對應的?為什么沒有學生按照物質的組成去分?為什么沒有按照物質的導電性能或者密度大小去分?這是受到了思維定勢的影響,既然本節(jié)學習彈性和塑性,當然就是這一種分類方法。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在充分分類的基礎上,從中挑出一組依照彈性和塑性分類的一組,讓學生分析這一種分類的標準是什么,同樣回到了環(huán)節(jié)的主題。
    高中教資物理教案模板 篇4
    一、設計實驗
    讓學生闡述自己進行實驗的初步構想。
    ①器材。
    ②電路。
    ③操作。
    對學生的實驗方法提出異議,促使學生思索實驗的改進。
    鎖定實驗方案,板書合理的器材選擇、電路圖、數(shù)據(jù)記錄方法、操作過程。學生按照學案的過程,補充實驗器材,畫電路圖,并且簡單陳述自己的實驗操作過程。
    學生根據(jù)老師提出的異議,討論實驗的改進方案,并修正器材、電路圖、操作方法。設計實驗部分是一個難點,教師要進行引導,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想法,在設計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啟發(fā)性的問題,讓學生自我發(fā)現(xiàn)問題。
    二、進行實驗
    教師巡視指導,幫助困難學生。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
    實驗數(shù)據(jù)之間的關系非常明顯,要讓學生從分析數(shù)據(jù)的過程中感受歐姆定律發(fā)現(xiàn)的邏輯過程,傳授學生控制變量法。
    三、分析論證
    傳授學生觀察數(shù)據(jù)的方法,投影問題,讓學生通過觀察數(shù)據(jù)找到問題的答案,最終得到結論。學生根據(jù)教師投影出的問題觀察數(shù)據(jù),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四、評估交流
    讓學生討論在實驗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和解決辦法,教師引領回答幾個大家普遍遇到的問題。學生小組內(nèi)討論。
    使學生意識到共同討論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借鑒別人的經(jīng)驗。
    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擴展記錄表格,讓學生補充。
    投影一道與生活有關的題目。學生補充表格。
    學生在作業(yè)本上完成。這個練習很簡單,但能使學生沿著前面的思維慣性走下去,強化學生對歐姆定律的認識。
    這一道練習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歐姆定律在生活中的應用。
    課堂小結
    讓學生歸納這節(jié)課學到的知識,回顧實驗的設計和操作過程,既強化了知識又鍛煉了學生歸納整理知識的能力。學生歸納。
    讓學生意識到課堂回顧的重要性,并培養(yǎng)學生歸納整理的能力,對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五、教學反思
    學生對實驗方法的掌握既是重點也是難點,這個實驗難度比較大,主要在實驗的設計、數(shù)據(jù)的記錄以及數(shù)據(jù)的分析方面。由于實驗的難度比較大,學生出現(xiàn)錯誤的可能性也比較大,所以實驗的評估和交流也比較重要。這些方面都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協(xié)助,所以這次課采用啟發(fā)式綜合的教學方法。
    初中物理新課程強調(diào)實現(xiàn)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轉變學生學習中這種被動的學習態(tài)度,提倡和發(fā)展多樣化學習方式,特別是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不斷得到發(fā)展,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一、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敢于“放”,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主動積極的學,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著放任自流,而是科學的引導學生自覺的完成探究活動。當學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難時,教師要予以指導。當學生的探究方向偏離探究目標時,教師也要予以指導。作為一名物理教師,如何緊跟時代的步伐,做新課程改革的領跑人呢?這對物理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傳統(tǒng)的教學觀、教師觀提出了挑戰(zhàn),迫切呼喚教學觀念的轉變和教師角色的再定位。
    二,注重學法指導。
    中學階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現(xiàn)象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出來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規(guī)律的基礎上通過演繹出來的。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改變以往那種講解知識為主的傳授者的角色,應努力成為一個善于傾聽學生想法的聆聽者。而在教學過程中,要想改變以往那種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觀念就必須加強學生在教學這一師生雙邊活動中的主體參與。
    三、教學方式形式多樣,恰當運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
    科技的發(fā)展,為新時代的教育提供了現(xiàn)代化的教學平臺,為“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加墨水”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在新形勢下,教師也要對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師的科學素養(yǎng)和教學技能,提高自己的計算機水平,特別是加強一些常用教學軟件的學習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向學生滲透物理學的常用研究方法。例如理想實驗法、控制變量法、轉換法、等效替代法、以及模型法等。學生如果對物理問題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將對物理知識領會的更加深刻,同時研究物理問題的思維方法,增強了學習物理的能力。
    思考。
    高中教資物理教案模板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探究得出滑動摩擦力產(chǎn)生的條件和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計算公式。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了解滑動摩擦力的存在,實驗探究產(chǎn)生滑動摩擦力的條件以及影響其大小的因素,提高實驗技能和探索能力。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學生能提高實事求是的科學實驗態(tài)度,鍛煉思維能力、抽象能力,運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現(xiàn)象。
    教學重難點
    【重點】
    滑動摩擦力產(chǎn)生條件和計算式。
    【難點】
    實驗探究的過程。
    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法、討論法、問答法等。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展示幾個情景:孩子玩滑梯、火車急剎車、冰壺運動等。
    通過提問這些情景中的現(xiàn)象,引導學生思考,從而得出滑動摩擦力的概念,導出新課。
    (二)科學探究
    問題1:滑動摩擦力什么情況下才會出現(xiàn)?結合前面學的靜摩擦力條件進行討論。
    學生討論:需要有壓力、粗糙的接觸面以及相對運動。
    問題2:為什么冰壺、火車、孩子受到的滑動摩擦力不同呢?
    實驗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猜想:與壓力有關,與速度有關,與質量有關,與粗糙程度有關等等。
    2.設計實驗:用彈簧秤拉動木塊,可通過加減砝碼改變壓力,改變拉動速度,更換接觸面,例如玻璃、木板、石板、毛巾等。彈簧秤示數(shù)便是滑動摩擦力示數(shù),設計表格進行記錄。
    3.進行實驗:6人一組進行實驗,注意小組內(nèi)部的分工問題,教師巡視。
    4.得出結論:滑動摩擦力與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5.交流討論:分享實驗中的數(shù)據(jù)和實驗細節(jié),誤差處理等;討論控制變量法的注意事項,即控制無關變量相同,只改變探究的物理量等;實驗安全問題、保護器材問題等等。
    6.總結:結合實驗結論和教材,得出滑動摩擦力的計算公式,f=μN
    問題3:滑動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判斷呢?結合示例分析并討論。
    示例:木塊在地面上滑動、木塊在木板上滑動并帶動木板一起滑動。
    學生討論:滑動摩擦力方向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相對運動方向有時并不是運動方向。
    問題4:滑動摩擦力有什么作用呢?舉例說明。
    回答: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可以見到滑動摩擦力,車輛的剎車系統(tǒng)是利用滑動摩擦力進行減速,打磨東西也是利用了滑動摩擦力,同時機器中的滑動摩擦力會損耗器材,所以需要使用潤滑油來減小滑動摩擦力等等。
    (三)鞏固提高
    給出適當例題,運用公式求解摩擦力大小,判斷摩擦力方向。
    (四)小結作業(yè)
    小結:淺談本節(jié)課收獲。
    作業(yè):課下繼續(xù)探索,拓展科學知識。
    高中教學計劃小編推薦各科教學設計:
    語文、數(shù)學、英語、歷史、地理、政治化學、物理、生物、美術、音樂、體育信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