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教師都必須擁有教案課件,這意味著他們可能需要每天都去編寫教案。制定教案是認真?zhèn)湔n的重要方法之一。如果您想學習“小學音樂草原教案”,欄目小編為您總結了一些經驗,歡迎您在這個網站上閱讀并享受樂趣!
小學音樂草原教案(篇1)
一、組織教學
二、編創(chuàng)與活動ABA
1、復習《草原上》(要求:邊唱邊表演)
2、復習《我是草原小牧民》(要求:邊唱邊表演)
3、分組活動(把全班分成兩大組,每組再分成三小組,讓學生自報圖示中的任何一部分。三小組的同學各自討論如何表演好自己這組的一部分,教師適時指導,可加入打擊樂器伴奏。)
4、分組排練。(分組按ABA的順序表演)
第一大組表演完后,第二大組表演,相互交流,相互評價。
三、聆聽《草原放牧》
1、導入:
師:小牧民們生活在草原上可真快樂(講解《草原小姐妹》的故事,介紹《草原小姐妹》音樂創(chuàng)作的背景)
1)聽音樂第一段,說說音樂情緒,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學生討論回答(小姐妹倆歡快、活潑的放牧情景)
2)聽音樂第二段,說說音樂情緒,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學生討論回答(小姐妹倆對美麗家鄉(xiāng)和幸福生活發(fā)自內心的贊美)
3)聽全曲,啟發(fā)學生根據樂曲標題名稱及琵琶彈奏的音色,感受音樂所表現的情景,并用圖形來表示。
4)再次復聽全曲:要求學生即興編舞進行表演。
四、編自己的歌
1、出示356三個音符
2、以小組為單位,用已經掌握的356三音即興編自己的歌比一比,看哪一組編得多,編得好聽。
3、師把學生編的曲在黑板上記下來一一展示,將好聽的曲子大家一起唱一唱或用豎笛吹一吹。
小結
1、初步掌握了音符3、5、6,學生學唱積極。
2、這兩首歌曲學生很喜歡,掌握得好。
小學音樂草原教案(篇2)
一、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用詩的語言勾勒了一幅草原美景。歌曲用單二部曲式完成。歌曲的旋律遼闊、悠揚,非常深刻地表現了蒙古族牧民意氣風發(fā)的精神面貌及對幸福生活無比贊美的歡樂心情?!短焯谩肥且皇籽莩咦约簞?chuàng)作和演唱的具有濃郁蒙古族音樂風格的通俗歌曲。歌曲由兩段體構成,并有前奏和尾聲,體現出蒙古族長調音樂風格,并有創(chuàng)新。
【學生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普遍都進人青春期,生理、心理都發(fā)生或多或少的變化,課堂表現力不如低段的學生,對真善美的事物有著強烈的渴望。該年級學生音樂素養(yǎng)好、演唱及表演能力強、對教材的音樂作品能有自己的見解,表現真實。為了更好地提高他們的綜合音樂素養(yǎng),更好地激發(fā)他們的情感進發(fā)與釋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側重挖掘學生的內心情感,充分地用歌聲抒發(fā)學生的情感,幫助學生表現自我。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激發(fā)孩子們熱愛自己家鄉(xiāng)的情緒情感
2、通過演唱、聆聽、舞蹈等環(huán)節(jié)感受體驗蒙古族音樂進而喜歡蒙古族音樂
3、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分類
【教學方法】
直觀教學法、滲透教學法、情境體驗法
二、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
(二)復習律動(筷子舞》
設計意圖:六年級的學生已經進人青春期,從心理上分析大都羞澀于個人在肢體上的表現。教師在課的一開始設計律動表演《筷子舞》,更多的是激起學生對蒙古族音樂的喜愛,從而提升學生學習本課的熱情。
(三)新課學習
1、情境模擬,自然導人
(1)教師講解并模擬蒙古族的祝酒場面,師生互動。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意圖是通過互動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對蒙古族人文風俗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并產生學習的興趣。因為現場氣氛是次要的,而學生的真實感和參與感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教師在設計本環(huán)節(jié)時沒有采用視頻觀看,而采用的是教師的范唱和動作模擬。
(2)教師由“祝酒場面”的表演逐步引導學生從音樂要素分析歌曲《祝酒歌》。
師:蒙古族被大家稱為“馬背上的民族”,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蒙古族人民離不開馬,“駿馬”是蒙古族人民心中的第一大寶。那同學們知不知道第二大寶是什么呢?猜猜看!想一想!對,是大草原。
(3)揭示課題《來自草原的歌》。
2、作品欣賞,由表及里
(1)初聽作品,感受旋律美。
師:首先,老師請大家欣賞一首《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欣賞前請大家輕輕閉上你的眼睛,根據老師朗誦的歌詞,在腦海中想象你心中的畫面。
設計意圖:教師根據歌曲的歌詞和意境自制了視頻。如果讓學生一開始就接觸唯美的音畫,就極大限制了學生對大草原的想象。所以,讓學生閉上眼睛聆聽,目的就是讓學生認真地聆聽歌曲,通過草原、彩蝶、駿馬、牧羊姑娘等詞語在學生腦海中勾勒自己心中的草原形象,為后期觀看視頻埋下伏筆。
師生交流。
(2)復聽作品,體會音畫美。
①欣賞《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的自制視頻。②在學生被視頻陶醉之時,和樂哼唱,并畫出旋律線條,教師適時引導學生體會歌曲情緒。
預設學生回答:遼闊、悠揚、婉轉、抒情。
師小結:旋律起伏較大,音域寬廣,節(jié)奏工整,結構長,情緒遼闊、悠揚,婉轉抒情。
(3)再聽作品,用情抒發(fā)美。
①出示課件,介紹德德瑪,感受她對家鄉(xiāng)及歌唱事業(yè)的執(zhí)著與熱愛之情。②表現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抒發(fā)自己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③老師點評學生的表現,師生交流,自然地引出歌曲《天堂》。
3、作品欣賞,擇機釋情
師:在內蒙古大草原上有一個人把自己的家鄉(xiāng)比作“天堂”。天堂是什么?天堂象征著至高無上、快樂、純潔。這個人就是對本民族音樂情有獨鐘的騰格爾。這首具有濃郁音樂風格的通俗歌曲《天堂》是他自己創(chuàng)作和演唱的。那么我們來聆聽感受這個“天堂”般的大草原是什么樣的。
(1)欣賞歌曲,引出問題:①捕捉表情:陶醉而投人。②體會情緒:悠長并深情。③對比風格:激情對粗獷。④歸納主體:熱愛并贊美。
(2)演繹歌曲,升華情感。
設計意圖:通過對歌曲高潮部分的學唱,喚起孩子們對自己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使學生人情人境,情到深處,放飛心靈,宣泄情感,對歌曲進行演繹。
4、拓展知識,提高素養(yǎng)
(1)教師講解蒙古族民歌“長調”和“短調”的定義及特點。
(2)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本課的兩首蒙古族歌曲在創(chuàng)作上哪首采用了“長調”風格,哪首采用了“短調”風格。
(3)聆聽長調,師生交流。
師:“長調”在蒙古族音樂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今天欣賞的兩首蒙古族民歌都在創(chuàng)作上雖然都采用了“長調”風格,但是它們不是真正大草原的“長調”。詩人席慕容曾親臨大草原現場聆聽了“長調”。她在文章中這樣寫道:“當你在大草原上聽到長調的歌聲,風能停止呼吸,云能停止移動,馬能掉下眼淚,女人能停止擠奶,男人能拉住組繩?!笨梢婇L調帶給人們的視聽震撼有多么強烈。
(4)結合實際,拓展視野,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
①20xx年,國家正式將這種包括長調在內的“原生態(tài)唱法”列人“青年歌手大獎賽”中,說明國家對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了嶄新而深刻的認識。借助媒體展示56個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也增進了不同民族的相互了解。②師生討論模仿“長調”的特點:顫音。明確:這種歌唱藝術不僅有它獨特美學本質及其風格,而且具有獨特而科學的歌唱技巧。
5、課堂小結,給予希望
今天不是終點,只是一個起點。老師希望從你們身上能夠看到這種寶貴文化的傳播,將來把它放揚光大。
課例點評
首先,本課教學設計新穎,將“熱愛民族音樂,熱愛家鄉(xiāng)”為主線貫穿其中,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其次,俗話說“良好的開端預示著未來的成功”,課堂的開場環(huán)節(jié)“筷子舞”熱烈奔放,調動了學生的情緒,期間充分地展示學生的表演才能和教師良好的個人專業(yè)素質,為整堂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三,本課教學中難點突破自然,學生掌握情況良好,從聽、唱、跳、演等環(huán)節(jié)上自然地將重點一一化解。本課教學所選的兩首欣賞歌曲均表達了一種雋永、深長、令人回味的深刻情感,教師在這方面把握得恰到好處。雖然六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從表現力上不如低段學生,比較矜持、害羞,故在表演環(huán)節(jié)上顯得學生配合不夠,但是音樂中那種來自心靈深處的震撼正需要一種深刻的沉靜,反而彌補了學生的不足。
第四,課堂總結環(huán)節(jié)設計得別出心裁。該教師打破了一貫的教師進行課堂總結的慣例,用一句話對本課進行了總結,效果顯著。
第五,授課教師教態(tài)良好,個人整體素質較高,專業(yè)能力強,調動學生能力強,語言流利、措辭嚴謹。
第六,從國家課程教育改革來看,教師設置情境由舊知牽引新知,過渡自然、流暢,充分體現教改理念。自始至終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能和學生產生共鳴,師生有一種共同的心靈感悟,感受草原的美、大自然的美,使音樂知識融人心靈深處。
小學音樂草原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 通過學習這首歌曲,使學生初步感受蒙族音樂的特點,并形成熱愛民族音樂的美好感情。
2、 小組合作表演,提高學生音樂表現力。 3. 用優(yōu)美的聲音演唱歌曲,并背唱歌曲。
教學難點
掌握四分音符與二分音符的時值。
教學用具
多媒體 電子琴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
二、新課導入
多媒體播放大草原風景圖片
師:草原上都有什么?(學生結合圖片,自由發(fā)言,教師做提示引導) 解:藍天上有白云,地上有馬,牛,羊,高山,河流。
三、新課學習 1初次聆聽
思考:這首歌曲的情緒是怎樣的?速度是快還是慢?
解:蒙古草原寬廣、美麗,蒙古人生活在美麗遼闊的環(huán)境中,歌聲是那么的悠揚動聽,讓人聽了心曠神怡。
2再聽風格
方法:學生閉起眼睛感受,身體可左右律動,仿佛置身美麗的大草原中。 3讀讀歌詞
跟隨老師按照歌曲的節(jié)奏有感情的朗讀歌詞。 4教師范唱
老師也忍不住想要唱一唱這首歌曲,請同學們用四三拍的強弱規(guī)律為老師打著節(jié)奏好嗎。
5聽唱法,小聲跟唱 通過多媒體學習 6解決重點
跟電子琴唱準3 5 6,并輔以科爾文音樂手勢 7解決難點
二分音符與四分音符的時值。方法:聽辨歌曲中二分音符、四分音符音的長短。 師:找一找每一小節(jié)的歌曲哪個字唱的短,哪個唱的長? 解:長的有高、照、跑、叫、壯、肥。 8有感情的通唱歌曲 多遍
四、對比學習《我是草原小牧民》 1初次聆聽
對比《草原上》,這兩首歌曲都是蒙族歌曲,兩首歌曲的情緒、速度有什么不同? 2再次聆聽
再一次體會歌曲的情緒 3按節(jié)奏讀歌詞 4跟伴奏學唱 5完整演唱
五、完美結課
蒙古族是一個游牧民族,蒙古人生性自由豪爽,他們能歌善舞,有很多獨具民族特色的舞蹈和音樂,他們也特別熱情好客,等你們長大了可以去那里感受一下美麗的大草原。
小學音樂草原教案(篇4)
教學目的
一、學習用聽視唱結合學習歌曲《草原上》,引導學生認真仔細地聆聽音樂,初步感受內蒙古的民族民間音樂的民族風格。
二、引導學生創(chuàng)編動作與師生互動的交流,學習以動作來表現體驗自己的情感,背唱:《草原上》,并進行表演。
三、引導學生在游戲中學習二分音符、四分音符。
四、引導學生用豎笛演奏歌曲《草原上》增強學生學習音樂作品的興趣,提高學生器樂的演奏能力。
教材分析
《草原上》這首歌曲為4/4拍、羽調式,歌曲的音樂語言十分簡練,基本素材只有一個包含兩個樂句的8小節(jié)樂段。其節(jié)奏舒展,旋律優(yōu)美,形象地勾勒出風和日麗、綠草如蔭的草原風光,使人置身于一望無邊的遼闊草原情景之中。
《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內蒙古民族音調為素材創(chuàng)作的兒童歌曲。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動的節(jié)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動感,表現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是的喜悅心情。歌曲為2/4拍、五聲羽調式,系擴充了的一段體。四個樂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進,表現了小牧民手擎羊鞭,快樂歡唱的形象。最后重復了第四樂句的曲調,天真活潑,自豪的表達了草原對自己家鄉(xiāng)和甜美生活的贊美。
教學重難點
1、聽音樂、編舞蹈、講故事,鍛煉學生的想象力。
2、唱準音高,進行即興編曲。
教學方法
合作法講授法
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新課學習:
1:導入:(談話、多媒體出示內蒙古大草原和內蒙古人民的風土人情,并配以《草原上》伴奏音樂)
教師介紹:在這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生活著一個古老的民族蒙古族,他們以放牧為生老師唱一首給你們聽吧。
教師范唱,學生感受歌曲的情緒,聽后回答,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2、再聽音樂,學生自由隨音樂表演,教師可稍做指點。
3、學習歌曲(出示大歌片或投_)
1)聽歌曲錄音《草原上》(也可選看光盤_內容);
2)教師范唱,引導學生小聲隨唱;學生輕聲跟著范唱錄音唱。唱出優(yōu)美抒情的情緒。
3)結合豎笛進行視奏練習
4)多媒體出示大草原,學生用中速、悠揚的歌聲演唱,注意唱出對草原的贊美之情,開展聯想與想象,投入到草原上的情景中去。
5)邊唱邊即興表演。
6)教師出示打擊樂器,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由選擇并進行編配為歌曲伴奏。
三、音樂知識
1、學生跟著琴邊看譜邊唱唱名。
2、師:歌譜里出現最多的是哪三個音?misolla
看老師用柯爾文手勢邊唱表示著3、5、6三個音。(學生唱)
教師彈琴,開火車游戲,教師彈一組,學生按節(jié)奏唱一組,一個接著一個。
(唱音高時結合柯爾文手勢進行訓練,讓學生從立體的直覺上理解音的高低。)
3、加上時值唱一唱365―625―認識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由節(jié)奏入)
ⅩⅩⅩ―讀一讀唱一唱邊拍手邊讀
4、節(jié)奏游戲找媽媽
將《草原上》的歌譜分割成卡片,將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分別貼在黑板上歸類,邊聽音樂邊貼,以小組為單位,比一比看哪一組貼得快,貼得最正確。
小結:鼓勵與表揚,指出不足之處。
小學音樂草原教案(篇5)
《草原上》是三年級的教學內容,是第五冊教材中一個弘揚民族音樂的單元。
首先,簡化理論知識。根據新課標的理念,不給孩子灌輸復雜的音樂理論,而是簡化其并轉化成有趣、生動的形式,讓孩子在游戲中學習。本課就先通過讓學生聽、唱、奏來感受音的時間長短,在無形中接受了這個感知后,然后再用簡單的語言讓學生知道長短音的基本概念。再是做到主動參與,合作學習。能否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主動地學習是一節(jié)課成功與否的關鍵之一。
在情境提示中讓學生主動地去記歌詞,并不是讓學生去硬背歌詞。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我用這樣的方法來調動學生用打擊樂器表現長短音。先讓幾個比較積極的學生來表演,以此給其他學生做榜樣,這樣就能調動起全班的表演欲望,在往下的分組創(chuàng)編表演能夠順利地進行。因為在這個部分之前已試過讓他們表演打擊樂器,他們的學習已被調動起來,因此學生們都顯得很積極主動。在合作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的能力,為小組作努力取得好成績,同時增強了與人互相協(xié)調,互相配合的團體合作精神。
小學音樂草原教案(篇6)
第一課時
欣賞《天堂》、《牧民的一天》
教學目的:
1、欣賞音樂,學習用點、線和色彩畫感受,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2、通過聽音樂,畫感受,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教學過程:
一、聽音樂進教室
二、師生問好
三、聽記:(簡單的旋律)
1=F2/4
1 12┃(32 3)┃553┃2 —┃
(2532)┃(12 3)┃211┃5 -║
方法:A、師奏F大調音階(上引、下行)生仔細聆聽,并分析拍號。
B、師旋律奏一遍,生隨音樂用手指劃拍(學生應規(guī)定速度)
C、師重復彈,生記下各音
D、師再次彈奏,生同時默唱、校正、糾錯
E、將聽記內容唱一唱
四、念念拍拍:
導入:剛才老師測查了同學們的聽音導入:剛才老師測查了同學們的聽音考考大家。
(出示小黑板)
(1)x xx┃xxx┃xxx xx┃x?。U
(2)x?x xx┃xx x┃xxxx xx┃x -║
A、分析拍號后,生自行準備,1-4組第一條,其余的第二條。
B、請個別生念念拍拍,(注意:xxx,xxx xxxx較難),后集體評議
C、要求勻速進行節(jié)奏練習,整體的可由慢到快。
對照下面三組節(jié)奏,按老師所拍的先后次序,把序號填寫在括號里:
()xxx xx┃x?。U
()x xx┃x x x║
()xxxxxx┃x -║
方法:A、請個別學生上面拍打,其余評議是否正確。
B、生自由練習
C、聽老師打節(jié)奏,將序號填在相應的小括號中。
D、按序號連起來練習
五、欣賞歌曲《天堂》。
1、播放歌曲。
2、討論:這首歌曲表達了怎樣的情感?你從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
3、第二次播放歌曲,討論:A、歌曲具有哪個民族特色?
B、歌曲曲調由兩部分第一部分優(yōu)美、深情表現了對家鄉(xiāng)的贊美,第二部分高亢、充滿激情,表現了對家鄉(xiāng)的無比熱愛,這種變化是怎么表現出來的?
4、第三次播放音樂,讓學生邊聽邊用曲線畫,感受音樂的起伏變化。
5、完成17頁填空練習,并練習唱一唱。
六、欣賞歌曲《牧民的一天》。方法同上。
七、小結。
第二課時美麗的夏牧場
教學目標:
1、通過學唱《美麗的夏牧場》培養(yǎng)學生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學會采用不同的形式表現歌曲的美。
2、了解哈薩克相關的音樂文化。
教學過程:
一、了解x疆哈薩克族風情
1、播放歌曲《美麗的夏牧場》
2、第二遍聽賞,同時出示歌詞師:我們一起看看這首歌曲的歌詞,唱到了什么山,什么河,哪些景色,你覺得這是哪個地方?
3、結合這些景致,你覺得是哪個民族?
4、介紹x疆哈薩克族師:哈薩克族生活在天山腳下,以游牧為生,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族樂器主要有冬不拉、手鼓(出示圖片)
5、邊聽音樂邊打節(jié)奏聆聽音樂,說說這是哪個民族的歌曲。聽賞并說說歌曲中唱到的景致。學生欣賞畫面學生拍打鈴鼓(隨意的)跟隨老師的節(jié)奏打一打鈴鼓。4/40x0x0xxxx|通過學生聽一聽、看一看,直切本課主題。多媒體課件的播放視聽結合,使學生產生好奇。結合民族音樂文化(手鼓等演奏),讓學生走進哈薩克族的神奇土地,使學生在了解歌曲的同時培養(yǎng)了審美情趣。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二、新歌教學
1、師:我們今天就來學習歌曲《美麗的夏牧場》,請同學們一起來哼唱旋律,同時觀察旋律中哪個音出現的最多。
2、師:是的,在歌曲中,以“6”音為主的旋律都給我們感覺比較優(yōu)美,再加上中速的演唱速度,讓歌曲更加抒情了。
3、我們一起來唱第一段歌詞,找出你認為最難唱的地方。
4、師:請大家跟著老師的琴聲再把第一段歌詞完整地唱一遍,你能找出你覺得最抒情的一句嗎?為什么?講述音樂知識“⌒”6、單獨哼唱“啊”(第三樂句)指導聲音。
7、師:同學們,這段歌詞中出現了“阿肯”一詞,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嗎?
8、解釋“阿肯”、相關音樂文化。
三、分析處理歌曲
1、總結旋律結構特點,出示圖譜。(1)師:我們完整的把歌曲演唱一遍,找出歌曲中旋律相同的樂句,你能用自己的圖譜來表示嗎?(2)老師出示圖譜○○
2、采用不同的形式表現歌曲。
3、二度范唱師:我們的這首歌也可以用這種形式來演唱,請聽。
4、師:如果加快速度,又會帶給我們怎樣的感受呢?
5、放歌曲《瑪依拉》(課件)師:我們再來欣賞一首哈薩克民歌《瑪依拉》,與《美麗的夏牧場》作一下比較。
小學音樂草原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演唱這首歌曲,通過沙錘、三角鐵的學習和給歌曲伴奏,感受蒙古歌舞的民族風格。
2、學習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節(jié)奏,模唱簡單旋律,加強學生的音準、節(jié)奏的學習。
教學重點:通過學習演唱感受蒙古歌曲的民族風格,激發(fā)學生對祖國美好河山的熱愛。
教學難點:通過聽、唱、奏掌握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
教學用具:多媒體、鋼琴、打擊樂器(沙錘、三角鐵) 教學過程:
一、 師生問好。
同學們和老師跟隨音樂一起做律動。
二、 情境導入。
出示課件,請同學們說說圖片中有哪些美麗的風景。 (邊放幻燈片邊播放《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1. 情景想像,進入主題。
(讓學生自由發(fā)揮想象,老師作提示:天上有什么,地上有什么,草原是什么顏色等) 2. 初步掌握歌曲風格:
播放《草原上》,聽的時候思考這首歌曲是什么速度、情緒、節(jié)奏和旋律是怎樣的? 師生討論。
3、 老師和學生一起總結蒙哥歌曲的風格。
三、 新課學習。 1. 學習歌詞。
(老師講解歌詞,熟悉后學生按照節(jié)奏跟伴奏朗讀歌詞) 2. 學唱旋律。
分析哪些字唱的短,哪些字唱的長,學習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節(jié)奏。
3、 學會后,小組表演。 4. 聽琴模唱旋律。
5、 認識三角鐵和沙錘,并為歌曲伴奏。
四、 課堂總結。
復習課堂內容,總結歌曲風格特點以及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的演唱。
(下課,播放《草原上》,同學們跟隨音樂離開教室)。
小學音樂草原教案(篇8)
一、教學內容:人音版第五冊第二課《草原》《草原上》︱
二、教學目標 :
1)情感價值觀:通過對歌曲《草原上》的學習和表演,能讓學生感受草原大自然的美引申出對草原的贊美熱愛之情。 2)過程與方法:歌唱教學 模唱 ,模仿
3)知識與技能:通過對課的學習能有感情的演唱出《草原上》
三、教學重點 感受歌曲甜美抒情的情緒:
四、教學難點 把握歌曲演唱的連貫性,
五、教材分析:
這首歌曲為4/4拍,羽調式,歌曲的音樂語言十分簡練,基本素材只有一個包含兩個樂句的8小節(jié)樂段。其節(jié)奏舒展,旋律優(yōu)美,形象地勾勒出一幅風和日麗、綠草如茵的草原風光,使人置身于一望無邊的遼闊草原情景之中。歌曲的第2至第3小節(jié)運用了七度大跳,抒發(fā)了牧民舒暢愉快的心情,刻畫了他們爽朗豪放的性格,傾吐了牧民對家鄉(xiāng)無比的熱愛和贊美的情感。
六、教學準備 課件PPT 鋼琴 七教學過程:
組織教學:師:現在上課了,同學們好!1 0 2 0 3 0 05 67 1 老師您好 老師您 好! 一:導入:,
1、播放蒙古大草原PPT 圖片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
今天老師呢要帶你們去一個美麗的地方,去看看那的景色那的人們的生活(出示PPT 草原圖片/短片 伴奏音樂草原上)
(設計意圖,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跟著《草原上》的伴奏音樂,欣賞內蒙古大草原的風景,從視覺和聽覺上感受草原之美)
【設計意圖】本歌曲本身就是個非常動聽成功的歌曲,讓學生第一時間來感受歌曲的美感, 環(huán)節(jié)設計2:
1)學生先聆聽第一次,然后要求學生聽完歌曲后講述畫面,
2)播放PPT畫面蒙古大草原,比較學生所講出的畫面情景創(chuàng)設情景。(可以多聽一次) 二。點題
同學們剛剛播放的視頻里,你們都看到了什么啊? 對大草原、牛羊
蒙古包 大家覺的那里的景色美嗎?/很美。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和草原有關的歌曲,請同學們打開書的第六頁今天學習《草原上》
三、新歌教學
1、聆聽歌曲(感受情緒)
剛剛我們已經聽了一次歌曲的旋律,現在再來聽一次聽完后請你說出你的感受(播放歌唱版本《草原上》)
請說說你的感受,你聽完了感覺怎么樣?很美,很好聽我仿佛看到了
2、讀歌詞(了解歌曲中是怎樣描寫草原風景的) 1)、老師有感情的帶讀歌詞,(效果是在讀歌詞過程中去感染學生) 2)、學生模仿跟著老師再讀一遍歌詞、有感情的讀 3)、再一次聆聽歌曲(進一不感受歌曲的情緒) 在過門笛子吹響的時刻像學生們述說:一個美麗的草原 ,藍天是那么的高,太陽照耀著一望無際的草原,很美很美草原上有羊兒馬兒在奔跑,請聽(說的過程中注意要繪聲繪色的,有感情的說故事以便符合曲子過門音樂的音樂氣氛)
4)、學唱歌曲
大家可以看到歌曲很短,我們剛剛已經聽了幾次都已經很熟悉了現在我們來學唱歌曲
5)、帶著學生跟著老師的鋼琴演唱,注意唱的時候不要大聲,大家要唱出對草原的贊美之情
6)、針對演唱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加以提示和改正。
7)、分組演唱 第一段第一句女演唱第二句由男聲演唱 第二段 全班齊唱
結束句把第二段第二句重復一次漸慢結束全曲
8)、加進打擊樂伴奏:碰鈴 2對沙錘1對
老師先示范怎樣正確的伴奏樂器使用方法,請同學上來伴奏歌曲 全班加伴奏表演一次
9)、嘗試環(huán)節(jié)加進簡單的舞蹈為歌曲伴舞
10)、教學成果展示:全班一起表演學習的歌曲《草原上》
這個時候我們要想象我們就是蒙古族的男子漢,蒙古的格格伴奏伴舞,一起加進來。下面有膠西小學三年級一班的蒙古的小男子漢和小格格們?yōu)榇蠹冶硌莺寐牭摹恫菰稀罚ü恼疲硌萃曛x幕鞠躬)
小學音樂草原教案(篇9)
草原牧歌
一、教學目標
(一)知道蒙古族是祖國大家庭的重要成員,樂于主動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歡蒙古族音樂。
(二)能夠根據《小黃鸝鳥》及《銀杯》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背唱其中的一首;還能用齊唱、輪唱的形式演唱《小黃鸝鳥》,用獨唱的形式演唱《銀杯》。
(三)聆聽《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達亞波爾》及《萬馬奔騰》,感受體驗蒙古族短調歌曲的風格;能夠辨別女中音、男高音及馬頭琴的音色;知道本單元歌曲中所使用的音階。
二、教材分析
(一)《小黃鸝鳥》
《小黃鸝鳥》原是一首蒙古族短調民歌,也是一首純樸的情歌。這首歌,就其歌名而言,“小黃鸝鳥”是對戀人的一種愛稱。就其歌詞而言,兩朵、四朵、八朵等量詞,都隱含著成雙成對的意思,表達了蒙古族人民憧憬幸福生活的意愿。歌曲的旋律優(yōu)美流暢,速度稍慢,表現出一種細膩、爽朗的情緒特征。重新填詞的《小黃鸝鳥》賦予了它嶄新的含義。歌中的“小黃鸝鳥”,既可是翱翔在天空的、被擬人化的黃鸝鳥,也可以是自己直面相對的親朋好友和自己所熱愛著的一切人??傊?,歌中的主人公是在面對他們抒發(fā)著自己熱愛草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的?!缎↑S鸝鳥》采用五聲宮調式構成旋律,2/4拍,小快板速度。整首歌雖分為齊唱、輪唱兩部分;而實質上,它依然為單樂段結構。輪唱部分基本上是原曲模仿式的卡農。從音樂風格上看,《小黃鸝鳥》屬于蒙古族的短調歌曲(也有人稱之為“短調”或“短歌”)。短調歌曲是蒙古族人民最早發(fā)展起來的民歌體裁。在草原牧歌充分發(fā)展起來之前,短調民歌在蒙古族的音樂生活中曾占有主導地位。在短調民歌中,愛情歌曲、敘事歌曲占有很大比重。如:《森吉德瑪》、《嘎達梅林》等;其次,一些革命民歌亦屬此類。如:《引狼入室的李鴻章》、《反日歌》等。
(二)《銀杯》
《銀杯》是流傳在鄂爾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調民歌(風俗性宴歌)。每當節(jié)日集會、招待賓客的時候,主人之家便會在飲宴的過程中載歌載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對賓客的盛情。通常,宴歌的歌詞多為珍重友誼、尊老愛幼、提倡團結的格言警句?!躲y杯》采用五聲羽調式構成旋律,旋律悠揚、起伏較大,4/4拍,中速,單樂段結構,在音樂上帶有歡快、熱烈的情緒特征。
(三)《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用詩的語言勾勒了一幅草原美景——綠草如海、鮮花爛漫、碧水清波、晚霞夕照、彩蝶紛飛、百鳥歌唱、氈包有如白蓮花、駿馬好似彩云朵、牛羊猶如珍珠撒……這就是蒙古族人民自由、安寧、美滿、舒暢的生活,更是牧民雙手托起的幸福大廈。歌曲用單二部曲式結構而成。第一樂段的節(jié)奏均勻、穩(wěn)?。坏诙范螐娜跖钠鸪?,使原本平穩(wěn)的節(jié)奏帶有了起伏的律動感。歌曲的旋律采用了牧歌的素材,并用五聲宮調式構成旋律,給人以遼闊、悠揚、婉轉、抒情的印象。這種將情感波瀾與意境相融合的創(chuàng)作手法,非常深刻地表現了蒙古族牧民意氣風發(fā)的精神面貌及對幸福生活無比贊美的歡樂心情。
火華(1942~)歌詞作家,北京人,內蒙古自治區(qū)軍區(qū)創(chuàng)作員。
阿拉騰奧勒(1942~)蒙古族作曲家,內蒙古自治區(qū)哲里木盟人。1968年畢業(yè)于天津音樂學院作曲系,現任職于內蒙古自治區(qū)廣播電視藝術團。其代表作品有:《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電影交響組曲《沙漠的春天》;管弦樂曲《烏力格爾主題隨想曲》。
德德瑪(1947~)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內蒙古自治區(qū)阿拉善盟額濟納旗人。1962年入呼和浩特內蒙古藝術學校學習聲樂。1964年入中國音樂學院聲樂民族班學習?,F任中央民族歌舞團獨唱演員。經常演唱的代表曲目有:《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嘎達梅林》、《奧菲歐的詠嘆調》等。
(四)《達亞波爾》
《達亞波爾》是流傳在內蒙古自治區(qū)哲里木盟昭烏達的一首民歌。歌中唱到的“達亞波爾”是一個蒙古族小孩的名字。透過這首歌,我們可以想到:在舊社會,那美如錦繡的興安嶺大草原,那蒙古族人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地方,竟然是無家可歸、孤獨凄涼的達亞波爾哭泣的悲傷之地。這一切,又怎能不使歌者為之傷心、為之惆悵呢?!《達亞波爾》也是一首短調民歌。其節(jié)奏均勻穩(wěn)定、句尾悠長。它的旋律是采用五聲羽調式譜成的,但其結束音卻使用了該調式的屬音。從音樂內容的角度看,這種結束方法似乎給人們留下了懸念。如果從整個歌曲的情緒上看,它給人以壓抑、憂傷的感受。
騰格爾在演唱這首歌時,采用了通俗歌曲的演唱方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特點是:在句尾的長音處,往往不在落拍點上唱出歌詞,卻有意地在落拍點之后將歌詞延遲唱出。這種表現方式雖與原民歌的唱法有所不同,卻與原民歌的內涵沒有什么出入,只是給人們帶來一種現代音樂的生活氣息。
(五)《萬馬奔騰》
《萬馬奔騰》是馬頭琴演奏家齊寶力高的代表作品及保留曲目。針對這首樂曲,作者曾講過一個故事:在一次賽馬活動中,作者看到一匹烈馬背負著它的主人飛馳向前。這匹馬以最快的速度、竭盡全力沖向終點。當他們沖過終點的時候,這匹馬突然倒地而死。馬的主人抱著它的頭痛哭不止。這件事深深地觸動著作者。他忘不了這匹馬那種奔騰不息、死而后已的精神。出于對大草原的熱愛、對馬的熱愛,作者寫了《萬馬奔騰》這首樂曲。至于作者有沒有弦外之音,他自己沒有敘說。不過,我們完全有理由展開更廣泛的想象。
齊寶力高(1944~)馬頭琴演奏家。蒙古族人,出生于內蒙古自治區(qū)的科爾沁,現任內蒙古歌舞團獨奏演員。其演奏曲目有《草原連著北京》、《萬馬奔騰》等。
(六)《筷子舞》
筷子舞是流行在內蒙古自治區(qū)伊克昭盟的一種民族舞蹈。這種舞蹈多在喜慶的節(jié)日里由男藝人作單人表演。表演時,演員右手拿一把筷子,用半蹲的姿勢邊唱邊舞。舞動時,用筷子敲擊手掌、肩部、腰部、腿部,有時還旋轉著敲擊地面。通常,舞蹈的節(jié)奏會由慢到快。筷子舞的伴奏樂器主要有:笛子、三弦、揚琴、四胡等。其伴唱音樂也多為當地流行的2/4、4/4拍民歌。總之,這種舞蹈具有節(jié)奏性強、情緒熱烈歡快的特點?!犊曜游琛愤@首樂曲是一首鄂爾多斯民歌。它由四個樂句組成。其音調以五聲羽調式為基礎。樂曲的前兩個樂句,其節(jié)奏比較平穩(wěn)、均勻,而后兩個樂句則顯得跳動、活潑。經過編配,這首樂曲呈復調形態(tài)。伴奏聲部使用了打擊樂器。它很好地配合了樂曲的律動及情緒。
三、教學時間(3課時)
(一)學唱歌曲《小黃鸝鳥》及《銀杯》
1.學唱歌曲前要完整地聆聽范唱;條件允許的話,能觀看錄像。
2.注意控制歌曲的節(jié)奏、速度及旋律中的大跳。演唱《小黃鸝鳥》時,還要注意兩個聲部間力度上的均衡及層次感。
3.在感受、演唱歌曲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兩首歌曲的調式特點。
4.模擬蒙古族同胞唱酒歌時,要注意蒙古族人民的風俗習慣。如敬酒、唱酒歌時,要把酒杯舉至頭頂;客人要恭敬地接過酒杯并把酒喝干。
(二)聆聽《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達亞波爾》及《萬馬奔騰》
1.初聽時要完整地聆聽作品,并要引導學生感受、體驗、判斷歌手的或樂器的音色。
2.要引導學生抓住音樂要素的特點,感受、體驗音樂的情感及其鮮明的民族風格。
3.要向學生介紹一些必要的背景材料。
4.用比較的方法認識德德瑪及騰格爾的音色,認識他們不同的演唱風格。
5.聆聽《萬馬奔騰》時,可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課本上的旋律線圖譜,也可鼓勵學生用他們喜愛的方式記錄、表現自己聆聽的印象。
(三)演奏《筷子舞》
1.要完整地、有表情地演奏《筷子舞》。演奏中做到節(jié)奏準確、速度穩(wěn)定、聲部間和諧均衡。
2.初學時放慢速度,要注意樂曲的句法。熟練后,要表現樂曲應有的情緒。
小學音樂草原教案(篇10)
課題:《草原上》
年級:三年級藝術上學期
教學目標:
1、《草原上》是我國內蒙古的民族民間音調。初步感受這一地區(qū)的民族風格。
2、內蒙古地區(qū)的音樂往往是歌舞一體的。有感情的唱好《草原上》并進行即興編舞,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3、欣賞《草原放牧》聽音樂編舞蹈,講故事,發(fā)揮想象力。
教學內容:
1、用圖片讓學生從視覺上去感受內蒙古人民的風土人情。
2、在悠揚的歌曲中,要求學生根據插圖等資料展開聯想,投入到“草原上”的情景中去。
3、學習歌曲《草原上》
4、邊唱邊表演舞蹈,表現出對草原的贊美之情。
5、學會了歌曲,情學生用樂器為歌曲伴奏,分組進行評比,看看哪組最入情。
6、聆聽《草原放牧》,教師可講“草原小姐妹”的故事。
7、音樂知識的學習。
創(chuàng)編與表演
請學生分組用樂器為歌曲伴奏,部分學生來表演舞蹈,部分學生來演唱。
小學音樂草原教案(篇11)
一、組織教學
二:新課學習:
聆聽《草原巡邏兵》
1、初聽樂曲的引子與第一部分的快板音樂。(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2、聽主題曲調,(情緒怎樣?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出示主題曲調,學生看曲譜再聽音樂,并隨音樂哼唱,體驗蒙古音樂的風格。
3、聽全曲。設問:全曲與我們剛剛哼唱的主題有什么關系?速度上有什么變化?學生分小組討論后回答。師生交流答案:主題變化發(fā)展。
4、聽全曲。要求:聽完后,按音樂發(fā)展的情景,簡單編講故事《草原巡邏兵》。
5、完成課本上的作業(yè),聽音樂排序號。
教師簡單介紹笙的性能。
1、導課:復習《草原上》邊唱邊表演
師:《草原上》這首歌的情緒是優(yōu)美,抒情的,下面我們再來聽一首蒙古族歌曲,聽完后告訴老師,他的情緒是怎樣的?(聽范唱錄音,學生體會歌曲情緒。)學生自由回答
2、聽音樂,表現了小牧民怎樣的心情?(學生自由回答。)
3、學生隨音樂自由編創(chuàng)動作表演,老師適時指導。(師生一起隨音樂表演)
4、學生跟著范唱錄音輕聲演唱。(唱準八分休止符和倚音)
5、結合豎笛進行視奏練習
6、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邊唱邊用動作表演,表現出小牧民自豪、歡快的情緒。
課堂小結:鼓勵與表揚,并指出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