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和美國移民生活的相互對比

字號:

   加拿大移民和美國移民生活質量全面大對比,本人從中國出來后曾先后在加拿大幾個不同的城市共居住了四年,然后移居美國中部近四年,對新移民在二個不同國家作了一些比較,體會如下:
    1. 年齡
    一般來說,加拿大移民的年齡偏小一些,多數是90年代后期移民出來的人,年齡在30--40歲左右。而美國移民則年齡偏大一些,多數是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前期出來的,這批人年齡多已40出頭了。當然也有一批幸運者,他們在30歲前就直奔美國,在這里30而立了。
    2. 技術實力
    我相信在美國的移民都會感到他們自己是各自公司或部門技術上的骨干,事實也基本如此。因為到美國的人,多數是走讀書這條路的,尤其是早期出來的人,他們本身就是國內出類拔萃的人物,到美國后艱苦奮斗,幾年后幾乎都持有博士學位,最起碼也拿個碩士,即便是女的,博士,碩士也比比皆是。他們憑著掙來的學位,進入各自的公司或大學,憑著他們的聰明以及讀書幾年闖過的各種關卡,尤其是語言關,大多能夠順利地勝任自己的高薪工作。
    回頭看一看加拿大,在加國的一部分早期留學生有著和美國移民相似的經歷,他們的生活也還自在。但大批新移民卻沒有踏上讀博這條“苦船”,他們偏于急功近利,他們比“長輩”有較多的選擇,他們可以利用國內的經驗直接進入國外公司。也有迫于生計,選取短,平,快的學業(yè),快速找到了工作,但他們多數難以進入技術“上層”,即便工作幾年后,也較難得到像美國移民們苦熬幾年學業(yè)出來的高薪。
    3. 居住
    居住環(huán)境的好壞直接反映出移民的經濟實力。由于美國移民的技術實力較強,相應他們的收入便偏高些。我周圍的朋友,只要夫婦一方博士畢業(yè),年薪基本是八萬以上,這已步入當地中產以上階層,更不用說雙方都是高學位了。我居住的這個城市中國人不少,主要集中在幾個大公司和學校工作。他們幾乎都是“一棟房子二部車”一族了。他們大多居住條件不錯,生活比較穩(wěn)定。拿我本人來說,我的居住環(huán)境在我的一批朋友中是屬中等的。因為我只持有國內本科文憑,在加拿大時屬“急功近利”一族,沒有讀學位,來美后由于身份問題,不能工作,后來身份解決了,有了工作,但終究薪水不高,主要靠先生的收入買房。
    我們量力而行,在較好的學區(qū)內建了一棟不到30萬的房屋。二年多前,我們搬進了在新開發(fā)小區(qū)內的新居。我們小區(qū)內住了幾十戶中國人,個個都對自己的居住條件滿意,大家覺得來美國生活,衣,食,住,行,唯有這“住”還使我們對這里有些留戀,不思“海歸”。正當我為自己五個睡房的住宅陶醉時,我的好朋友(她十年前移民來美國)在離我不遠的富人區(qū),一舉建造了價值130萬的住宅。這在美國中部地區(qū)就算“豪宅”了,絕對進入當地居住的上層。
    再看看加拿大的朋友,他們多數還沒有買房,因為有一部分人想往美國走,即使買了房,他們的居住條件也相對小一些。我曾在加拿大的一個小城鎮(zhèn)居住過,雖然小城鎮(zhèn)的房價偏低,但也不表示人們住大房子。我的朋友,即使是我公司的老板也居住著比我現在還小的房子。而對于多倫多周圍的住房,那就更小一些了。我去過一個朋友在離多倫多一小時遠的城市買的一棟新房,新房在一片新開發(fā)區(qū)內,給人的感覺是房子比較密集,房子也比較小。
    4. 心境
    美國的移民,由于他們早年的奮斗,現在多數已是苦盡甘來。他們大多已解決身份,生活平靜,安居樂業(yè)。他們也很忙,忙于工作,忙于培養(yǎng)小孩。閑暇時考慮室內,室外的改造。夏天更可以看見他們忙碌于前院后院的身影。他們經常聚在一起吃飯,打牌。他們更看國內的新連續(xù)劇,新電影,好多國內朋友都沒聽過名字的電視劇,在這里已經傳得熱火朝天了。當然他們也不乏各式各樣的煩惱,如何使自己的生活更上一層樓, 如何使自己的奮斗更具價值,“海歸”,辦公司,小孩讀私校, …… 他們有很多想法。
    而加拿大移民,則顯得要浮躁些。因為他們當中很多人還有美國夢。他們覺得憑著在加拿大的工作經驗,完全有能力在美國得到更好的發(fā)展。加拿大的冬天讓他們不愿意在那里扎根,他們的目標是美國。而美國的移民政策難度比加拿大難,這些身份問題會讓他們感到心煩。另外,加拿大移民比較愿意了解美國移民的信息,而美國移民對加拿大移民的情形卻不太關心。就像在美國電視里很難見到有關加拿大的新聞一樣,他們顯得對加拿大比較漠然。加國移民的心情沒有那么?,因為他們還在爬坡,還有很多愿望等著他們去實現。
    以上講的是我在美國中部生活得到的體會,而東西兩岸的情形可能有些不同,不能一概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