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獲得香港身份證

字號:


    怎樣獲得香港身份證?這個問題要分情況來回答。如果是11歲至17歲的話則需要監(jiān)護人的陪同,如果是海外人士的話,要看是不是在香港出生或已經(jīng)在香港居住滿7年。下面出國留學(xué)網(wǎng)來為大家詳細解答應(yīng)該怎樣獲得香港身份證。
    11 歲 至 17 歲 人 士 申 請 身 份 證
    當 你 抵 達 人 事 登 記 辦 事 處 , 你 及 你 的 父 親 、 母 親 或 合 法 監(jiān) 護 人 應(yīng) 到 接 待 處 領(lǐng) 取 籌 號 及 申 請 表 格 。 如 你 已 預(yù) 約 了 辦 證 時 間 , 請 告 知 接 待 處 職 員 有 關(guān) 預(yù) 約 時 段 及 身 份 證 明 文 件 號 碼 或 出 示 預(yù) 約 確 認 通 知 書 。 在 等 候 登 記 員 接 見 期 間 , 請 小 心 閱 讀 及 填 妥 申 請 表 格 。
    當 大 堂 的 等 離 子 顯 示 屏 顯 示 你 的 籌 號 時 , 你 需 前 往 指 定 的 登 記 室 , 并 把 申 請 表 格 、 證 明 文 件 及 身 份 證 ( 如 有 的 話 ) 交 給 登 記 員 。 登 記 員 會 檢 核 你 領(lǐng) 取 身 份 證 的 資 格 , 并 替 你 掃 描 左 、 右 手 拇 指 指 紋 及 拍 攝 照 片 。 然 后 你 會 被 邀 請 到 等 候 間 等 候 , 待 批 核 主 任 接 見 。
    當 等 離 子 顯 示 屏 再 次 顯 示 你 的 籌 號 時 , 你 需 前 往 指 定 的 會 面 室 , 并 把 申 請 表 格 、 證 明 文 件 及 身 份 證 ( 如 有 的 話 ) 交 給 批 核 主 任 。 批 核 主 任 會 覆 核 你 領(lǐng) 取 身 份 證 的 資 格 , 再 次 掃 描 你 的 左 、 右 手 拇 指 指 紋 , 并 收 回 你 的 舊 身 份 證 ( 如 有 的 話 ) 及 發(fā) 出 一 張 申 請 身 份 證 收 據(jù) 給 你 。
    如 果 你 是 補 領(lǐng) 身 份 證 , 你 須 在 繳 費 處 繳 交 費 用 后 , 才 可 獲 發(fā) 申 請 身 份 證 收 據(jù) 。
    如 你 僅 持 有 申 請 身 份 證 收 據(jù) 及 有 意 離 港 外 游 , 則 必 須 按 照 法 例 規(guī) 定 , 在 香 港 出 入 境 管 制 站 出 示 有 效 旅 行 證 件 , 例 如 護 照 或 回 港 證 。
    18 歲 或 以 上 人 士 申 請 身 份 證
    當 你 抵 達 人 事 登 記 辦 事 處 , 你 應(yīng) 到 接 待 處 領(lǐng) 取 籌 號 及 申 請 表 格 。 如 你 已 預(yù) 約 了 辦 證 時 間 , 請 告 知 接 待 處 職 員 有 關(guān) 預(yù) 約 時 段 及 身 份 證 明 文 件 號 碼 或 出 示 預(yù) 約 確 認 通 知 書 。 在 等 候 登 記 員 接 待 期 間 , 請 小 心 閱 讀 及 填 妥 申 請 表 格 。
    當 大 堂 的 等 離 子 顯 示 屏 顯 示 你 的 籌 號 時 , 你 需 前 往 指 定 的 登 記 室 , 并 把 申 請 表 格 、 證 明 文 件 及 身 份 證 ( 如 有 的 話 ) 交 給 登 記 員 。 登 記 員 會 檢 核 你 領(lǐng) 取 身 份 證 的 資 格 , 并 替 你 掃 描 左 、 右 手 拇 指 指 紋 及 拍 攝 照 片 。 然 后 你 會 被 邀 請 到 等 候 間 等 候 , 待 批 核 主 任 接 見 。
    當 等 離 子 顯 示 屏 再 次 顯 示 你 的 籌 號 時 , 你 需 前 往 指 定 的 會 面 室 , 并 把 申 請 表 格 、 證 明 文 件 及 身 份 證 ( 如 有 的 話 ) 交 給 批 核 主 任 。 批 核 主 任 會 覆 核 你 領(lǐng) 取 身 份 證 的 資 格 , 再 次 掃 描 你 的 左 、 右 手 拇 指 指 紋 , 并 收 回 你 的 舊 身 份 證 ( 如 有 的 話 ) 及 發(fā) 出 一 張 申 請 身 份 證 收 據(jù) 給 你 。
    如 果 你 是 補 領(lǐng) 身 份 證 , 你 須 在 繳 費 處 繳 交 費 用 后 , 才 可 獲 發(fā) 申 請 身 份 證 收 據(jù) 。
    如 你 僅 持 有 申 請 身 份 證 收 據(jù) 及 有 意 離 港 外 游 , 則 必 須 按 照 法 例 規(guī) 定 , 在 香 港 出 入 境 管 制 站 出 示 有 效 旅 行 證 件 , 例 如 護 照 或 回 港 證 。
    11 歲 以 下 因 申 請 特 區(qū) 護 照 人 士 而 需 要 申 請 永 久 性 居 民 身 份 證
    當 你 抵 達 人 事 登 記 辦 事 處 , 你 及 你 的 父 親 、 母 親 或 合 法 監(jiān) 護 人 應(yīng) 到 接 待 處 領(lǐng) 取 籌 號 及 申 請 表 格 。 如 你 已 預(yù) 約 了 辦 證 時 間 , 請 告 知 接 待 處 職 員 有 關(guān) 預(yù) 約 時 段 及 身 份 證 明 文 件 號 碼 或 出 示 預(yù) 約 確 認 通 知 書 。 在 等 候 登 記 員 接 見 期 間 , 請 小 心 閱 讀 及 填 妥 申 請 表 格 。
    當 大 堂 的 等 離 子 顯 示 屏 顯 示 你 的 籌 號 時 , 你 需 前 往 指 定 的 登 記 室 , 并 把 申 請 表 格 、 證 明 文 件 及 身 份 證 ( 如 有 的 話 ) 交 給 登 記 員 。 登 記 員 會 檢 核 你 領(lǐng) 取 身 份 證 的 資 格 , 然 后 你 會 被 邀 請 到 等 候 間 等 候 , 待 批 核 主 任 接 見 。
    當 等 離 子 顯 示 屏 再 次 顯 示 你 的 籌 號 時 , 你 需 前 往 指 定 的 會 面 室 , 并 把 申 請 表 格 、 證 明 文 件 及 身 份 證 ( 如 有 的 話 ) 交 給 批 核 主 任 。 批 核 主 任 會 覆 核 你 領(lǐng) 取 身 份 證 的 資 格 , 并 收 回 你 的 舊 身 份 證 ( 如 有 的 話 ) 。 你 須 在 繳 費 處 繳 交 費 用 后 , 才 可 獲 發(fā) 申 請 身 份 證 收 據(jù) 。
    如 你 僅 持 有 申 請 身 份 證 收 據(jù) 及 有 意 離 港 外 游 , 則 必 須 按 照 法 例 規(guī) 定 , 在 香 港 出 入 境 管 制 站 出 示 有 效 旅 行 證 件 , 例 如 護 照 或 回 港 證 。
    海 外 申 請 永 久 性 居 民 身 份 證
    如 果 你 屬 於 以 下 其 中 一 類 人 士 , 即 合 資 格 在 海 外 申 請 香 港 特 區(qū) 護 照 的 同 時 , 申 請 永 久 性 居 民 身 份 證 :
    (a) 在 香 港 特 區(qū) 成 立 以 前 或 以 后 在 香 港 出 生 的 中 國 公 民 ; 或
    (b) 在 香 港 特 區(qū) 成 立 以 前 或 以 后 通 常 居 於 香 港 連 續(xù) 7 年 或 以 上 的 中 國 公 民 ; 或
    (c) 中 國 公 民 在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qū) 成 立 以 前 或 以 后 在 香 港 以 外 所 生 的 中 國 籍 子 女 , 而 在 該 子 女 出 生 時 , 該 中 國 公 民 是 符 合 (a) 或 (b) 項 規(guī) 定 的 人 。
    你 應(yīng) 在 遞 交 申 請 的 同 時 提 供 以 下 文 件 的 副 本 :
    你 的 香 港 出 生 證 明 書 ( 如 果 你 在 香 港 出 生 )
    你 曾 在 香 港 居 住 的 證 明 , 例 如 學(xué) 校 證 件 、 工 作 證 明 、 正 式 收 據(jù) 、 銀 行 結(jié) 算 單 等 ( 如 果 你 通 常 居 於 香 港 連 續(xù) 7 年 )
    你 的 出 生 證 明 書 及 父 親 或 母 親 的 永 久 性 居 民 身 份 證 ( 如 果 你 聲 稱 憑 藉 父 親 或 母 親 的 身 份 而 擁 有 香 港 居 留 權(quán) )
    附 註 : 假 如 你 的 名 字 與 你 的 出 生 證 明 書 上 的 名 字 不 同 , 你 必 須 提 交 文 件 , 如 改 名 契 、 旅 行 證 件 、 領(lǐng) 養(yǎng) 證 明 書 、 結(jié) 婚 或 離 婚 證 明 書 等 , 以 證 明 你 曾 經(jīng) 更 改 名 字 。
    你 亦 需 提 供 符 合 以 下 格 式 的 近 照 兩 張 :
    大 小 : 29 毫 米 ( 闊 ) 乘 35 毫 米 ( 長 )
    顯 示 整 個 面 部 且 不 戴 帽
    淺 色 背 景 , 且 無 任 何 裝 飾 物
    所 用 相 紙 應(yīng) 為 普 通 薄 紙 , 未 上 光 及 未 經(jīng) 裱 貼 , 而 又 能 牢 貼 於 文 件 上
    如 果 你 持 有 非 永 久 性 居 民 身 份 證 , 應(yīng) 在 遞 交 申 請 時 把 它 交 回 本 處 。
    擴展閱讀:
    香港為何無條件接受越南難民?
    關(guān)于歐洲難民的消息接二連三傳來,人們逐漸意識到自己正在目睹二戰(zhàn)以來歐洲大陸最嚴重的一場難民危機?;仡?0世紀中葉以來的難民潮與難民救援,“東方之珠”香港也曾因20世紀70—90年代的越南難民潮進入國際難民危機事務(wù)中,并成為亞洲的“難民天堂”。著名導(dǎo)演許鞍華曾在1978-1982年間連續(xù)拍攝三部越南題材電影:《獅子山下》之《來客》(1978),《胡越的故事》(1981)以及《投奔怒?!?1982),統(tǒng)稱“越南三部曲”,系香港新浪潮電影的經(jīng)典力作。電影集中反映越戰(zhàn)結(jié)束后越南民眾的曲折命運,也反映了香港社會對這一問題的關(guān)注。
    自1975年至2005年,香港共接收了23萬多名越南難民和船民,其中安排14多萬名越南難民移居海外,遣返6.7萬多名越南船民,并永久安置了近1.6萬名越南難民,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一收容港”。
    為何是香港?
    三十年間越南人源源不斷地遷往臨近國家和地區(qū),為什么首選香港?除了便利而重要的地理位置外,更與越籍華人和華僑在難民中的比例,以及香港的難民政策有關(guān)。
    越南統(tǒng)一之前,大約有150萬華僑和越籍華人,其中約120萬在南越,大多聚居在西貢市(胡志明市),從事工商業(yè),其余30萬則在北越。1975年4月21日,越共占領(lǐng)西貢市(今胡志明市)的9天之前,時任南越總統(tǒng)的阮文紹宣布辭去總統(tǒng)職務(wù),逃到臺灣。4月30日,北越及越共游擊隊攻占西貢,越南自此統(tǒng)一。5月4日,一艘丹麥貨輪將3000多名越南難民運往香港,拉開了越南難民“投奔怒海”的序幕。
    1978年之前,越南難民數(shù)量一度明顯減少。可惜好景不長,越南統(tǒng)一后,新政府面臨經(jīng)濟重建的工作,但由于政策失誤導(dǎo)致越南經(jīng)濟陷入困境當中。1978年3月,越南政府進行企業(yè)國有化,強行剝奪在越南的華人財產(chǎn),并從政治、經(jīng)濟上大舉迫害華人華僑。
    為逃避迫害,數(shù)以十萬計的越籍華人和華僑開始了亡命之旅,不少人葬身大海,舉世震驚。據(jù)統(tǒng)計,1978年到達香港的難民中大約有60%—70%是越南華人。1979年,華人難民的比例已接近80%。
    香港不僅是華南沿海最大的港口,而且是西太平洋地區(qū)航運的樞紐,它距越南北部僅500英里。多數(shù)越南人乘船逃往香港,途中遇燃料不足或船上設(shè)備損壞,一般會在中國南方省市稍作停留,再繼續(xù)航行至香港。而隨著越南難民中的華人越來越多,香港自然成為首選的中轉(zhuǎn)站和落腳點。
    “天運號”擱淺事件
    1979年2月8日,又一艘載著2600多名中國、越南船民的“天運號”(Skyluck)在夜幕下進入香港水域。“天運號”是一艘3500噸的巴拿馬籍貨船,船民一直不被允許登岸,等待港英政府的決定。6月29日,有船民切斷錨鏈,整艘貨船再次駛向怒海,最終撞到南丫島附近的礁石擱淺,船身下沉。船民紛紛游到鄰近岸邊,終于獲準登岸,被安置到異常擠擁、人數(shù)過萬的難民營。這件事一下子升級為國際人道主義問題的象征性事件,直接影響了香港接下來的難民政策。
    1979年7月,英國政府在日內(nèi)瓦簽署一項關(guān)于處理越南難民問題的國際公約,其中包括將香港列為“第一收容港”。從越南出逃的難民,由第一收容港先行接收,再經(jīng)西方國家甄別難民的資格,符合甄別標準的難民可轉(zhuǎn)去這些國家定居,剩下的則由第一收容港政府自行遣返。
    與香港同樣作為“第一收容港”的,還有東盟國家(主要是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和新加坡),其中許多國家公開拒絕難民登岸,或?qū)⑤d有難民的船只推出公海。而越南周邊國家,也都采取了較為嚴厲的難民政策。香港同這些國家相比,對越南船民一直實行“來者不拒”的政策,是最為安全的中介地和落腳點。
    不斷收緊的難民政策:從開放到甄別
    1975-1982:無條件接收難民
    難民潮初期,大部分抵港的越南難民居住一段時間后,多有機會能移居西方發(fā)達國家。西方國家在此期間接納了9.5萬名在香港的越南難民,約占同期抵港難民的81.2%。
    早期來港的越南難民多數(shù)為華僑華人,多能講廣東話,他們住在開放式難民營內(nèi),不僅可自由出入,還可在當?shù)卣夜ぷ?。?jù)統(tǒng)計,1979年共有近兩萬名越南難民在港從事有薪工作。另據(jù)1981年夏季調(diào)查,滯港越南難民多從事非技術(shù)性工作,60%投身于建筑、電子、制衣及燒焊修理等行業(yè),以電子業(yè)為首;其余40%從事飲食業(yè)、塑膠業(yè)、搬運業(yè)以及在難民營內(nèi)做翻譯。總體來看,這期間香港難民問題并不突出。
    70年代的越南難民兒童
    與香港截然相反,東盟五國實行禁閉營政策,難民被禁閉在營內(nèi)不能自由行動,更不準外出工作。例如,新加坡不許海上救起的難民上岸,除非他國承諾在90天內(nèi)接收。1978年年底,新加坡又規(guī)定在任何時候最多只允許給1000名難民以臨時性的庇護。接收國如果不能按照書面協(xié)議在期限內(nèi)安置難民,將遭受懲罰,而如果有難民想安置到這些受懲罰的國家,將不準上岸,除非該國以前拖延的安置被解決。新加坡的這種威懾政策,也讓難民從此敬而遠之。
    1982-1988:“合乎人道的阻嚇政策”
    1982年,西方國家開始以種種理由減少接納的難民人數(shù),香港的難民安置工作面臨嚴重困難,大量越南難民滯留香港。截止到1982年底,共有12000多名越南難民滯留香港,成為香港難民人數(shù)最高的年份。香港的社會資源和基礎(chǔ)設(shè)施越來越難滿足不斷增加人口的需要,港英當局從1982年7月開始,采取了有限制接收難民的政策。
    香港開始建立不對外開放的“禁閉式難民營”,用以安置新進入香港的越南難民。港英當局規(guī)定,所有越南難民一律入住禁閉式難民營,不得外出工作。港英當局在遠離市區(qū)的地方設(shè)立9處禁閉式難民營用以安置來港越南難民。1982年7月2日,第一座由舊監(jiān)獄改建的禁閉式難民營正式啟用。這項被香港當局稱為“合乎人道的阻嚇政策”,在隨后的幾年中效果顯著,1983年到達香港的越南難民為3651人,到1984年為2230人,1985年則降為80年代最低的1112人。
    從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上看,實行禁閉式難民營政策之后,抵港越南難民人數(shù)逐漸下降,但是不能忽略此期間已確定移居西方國家的越南人。因為隨著越南國內(nèi)經(jīng)濟情況的持續(xù)惡化,涌入香港的越南人仍在不斷增多。隨著時間推移,“禁閉式難民營”阻遏作用逐漸降低,1986年以后,涌入香港的越南難民人數(shù)又開始大量增長。
    1988-1997:甄別“難民”與“船民”
    1987年,來港的越南難民已達2.7萬多,1988年近2萬,1989年則達到3.4萬,香港出現(xiàn)了第二波大規(guī)模難民潮。1988年初,香港政府突然證實,香港并無國家法律責(zé)任擔當越南難民的第一收容港,從法律上講,英國政府于1951年和1967年兩次簽署的兩份有關(guān)難民的國際協(xié)議,并不適用于香港。這一聲明,可以看作是香港政府實行甄別政策與強迫遣返難民的前奏。
    越南船民
    1988年6月16日,港英政府宣布實施“難民甄別”政策,此日期之后抵港的越南人不再直接獲得難民資格,被統(tǒng)稱為“船民”。船民要先進入新設(shè)置的羈留中心,等待進行身份甄別。
    甄別的根據(jù)是聯(lián)合國難民署的相關(guān)國際公約和協(xié)定,十分嚴格,經(jīng)甄別取得難民資格的越南人比例非常低。1988年6月16日至1988年底抵港的10328名越南人中,僅有54人被劃為難民。1989年抵港的34166名越南人當中,587人被劃為難民。1990年抵港的6599名越南人當中,1785人被劃為難民。截至1991年3月,只有不到20%被認為是真正的難民,而由難民署直接授予難民身份的僅有350人,在難民中占的比例極小。那些沒有獲得難民身份的越南人,一律被視為非法入境者,面臨被遣返回國的命運。
    甄別政策實行后,香港產(chǎn)生了三種難民營:第一種是開放式難民營,住著1982年7月以前抵港的越南難民;第二種是禁閉式難民營,住的是1982年7月至1988年6月之前抵港的越南難民;第三種是船民羈留營,住的是1988年6月16日后抵港等待甄別,或者已經(jīng)被甄別為非難民的船民。
    1989年12月12日,第一批被強迫遣返的51名越南船民在警察的押送下,被送上去往越南的飛機。以美國為首的大部分西方國家(英國例外)猛烈抨擊香港政府的行為,越南政府又出面強調(diào)不會接受非自愿遣返的難民,所以遣返工作基本上停滯不前。此后雖然做了調(diào)整,然而并無大用。
    在香港尋求歸宿
    1998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政府進行了對越南難民、船民和非法入境者的政策檢討,并宣布自1998年1月9日起“第一收容港”政策取消。2000年2月23特區(qū)政府宣布實施“擴大本地收容計劃”,允許在1998年1月9日前抵達香港的越南難民和符合資格的越南船民申請在香港定居。到2000年2月,越南在港難民和船民只剩下1400多人,他們主要居住在望后石難民營。2000年6月1日零時,香港特區(qū)政府對外發(fā)布了正式關(guān)閉香港最后一個越南難民營的公告。
    由于種種原因,這批難民和船民不能返回國家,也不被外國和其它地區(qū)接受,因此香港特區(qū)政府決定,允許他們申請居港權(quán),成為香港的永久居民。2005年,仍滯留在港的1 400多名越南人最終領(lǐng)取了香港身份證,獲得香港合法居留身份。
    在搬離難民營時,他們拿到了搬遷津貼,數(shù)額由3950港元至11000多港元不等,特區(qū)政府為此支出310萬港元。不過,這1400多人多數(shù)沒有一技之長,當中只有1/3的適齡人士可以找到工作。盡管解決了身份問題,但和所有的第一代移民一樣,這些越南人要融入香港社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點擊進入出國留學(xué)網(wǎng)香港移民頻道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