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早行

字號:


    商山早行
    朝代:唐代
    作者:溫庭筠
    原文: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xiāng)。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明驛墻 一作:照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譯文及注釋
    作者:佚名
    譯文
    黎明起床,車馬的鈴鐸已震動;一路遠(yuǎn)行,游子悲思故鄉(xiāng)。
    雞聲嘹亮,茅草店沐浴著曉月的余輝;足跡依稀,木板橋覆蓋著早春的寒霜。
    枯敗的槲葉,落滿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鮮艷地開放在驛站的泥墻上。
    因而想起昨夜夢見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鴨和鵝,正嬉戲在岸邊彎曲的湖塘里。
    注釋
    ⑴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陜西商洛市東南山陽縣與丹鳳縣轄區(qū)交匯處 。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號,847~860)末年離開長安,經(jīng)過這里。
    ⑵動征鐸:震動出行的鈴鐺。征鐸:車行時懸掛在馬頸上的鈴鐺。鐸:大鈴。
    ⑶槲(hú):陜西山陽縣盛長的一種落葉喬木。葉子在冬天雖枯而不落,春天樹枝發(fā)芽時才落。每逢端午用這種樹葉包出的槲葉粽也成為了當(dāng)?shù)靥厣?BR>    ⑷枳花明驛墻:個別版本(如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課外古 詞背誦”)作“枳花照驛墻”,有人認(rèn)為“照”是錯誤的(見《枳花明驛墻——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指瑕》)。明:使……明艷。枳(zhǐ):也叫“臭橘”,一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春天開白花,果實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藥。驛(yì)墻:驛站的墻壁。驛:古時候遞送公文的人或來往官員暫住、換馬的處所。這句意思是說:枳花鮮艷地開放在驛站墻邊。
    ⑸杜陵:地名,在長安城南(今陜西西安東南),古為杜伯國,秦置杜縣,漢宣帝筑陵于東原上,因名杜陵,這里指長安。作者此時從長安赴襄陽投友,途經(jīng)商山。這句意思是說:因而想起在長安時的夢境。
    ⑹鳧(fú)雁:鳧,野鴨;雁,一種候鳥,春往北飛,秋往南飛?;靥粒喊哆吳鄣某靥痢_@句寫的就是“杜陵夢”的夢境。
    ⑺回塘:岸邊彎曲的湖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