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008年錄用公務員公共科目考試大綱

字號:

云南省2008年錄用公務員公共科目考試大綱
    (不含法院檢察院系統(tǒng)及定向村干部考錄的考試科目)
    一、考試性質(zhì)與測試目標
    公務員考試是由公務員主管部門組織的、錄用擔任主任科員以下及其他相當職務層次的非領導職務公務員的考試;是在規(guī)定的編制限額內(nèi),按照確定的招錄計劃,對相應的空缺職位進行的面向社會的、公開的競爭性考試。凡符合報考資格條件的人員均可報考。
    公共科目筆試是根據(jù)公務員職業(yè)應當具備的基本能力,針對所有報考者進行的考試。通過測查報考者從事公務員職業(yè)應當具備的基本能力,達到對報考群體初步篩選的目的。
    公共科目筆試結(jié)束后,招錄機關將按照招考公告的規(guī)定對公共科目筆試合格人員進行面試、考核、體檢等。
    二、考試科目
    本次公共科目筆試分為行政職業(yè)能力測驗和申論兩個科目(招考公安人民警察的《公安基礎知識》科目的大綱由省公安廳指定)。
    三、考試方式
    公共科目筆試采取閉卷考試方式。
    四、試卷內(nèi)容、結(jié)構(gòu)及題型
    (一)申論
    主要通過報考者對給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煉、加工,測查報考者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全部為主觀性試題,考試時限150分鐘,滿分100分。
    申論材料通常涉及某一個或某幾個特定的社會問題或社會現(xiàn)象,要求報考者能夠準確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內(nèi)容,全面分析問題所涉及的各個方面,并能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礎上,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觀點、思路或解決方案,準確流暢地用文字形式表達出來。
    (二)行政職業(yè)能力測驗
    主要測查報考者從事公務員職業(yè)必須具備的潛能。試卷主要包括言語理解與表達、數(shù)量關系、判斷推理、常識判斷和資料分析等五個部分,全部為四選一的客觀性試題??荚嚂r間為120分鐘,滿分為200分。
    第一部分:言語理解與表達
    言語理解與表達著重考察報考者對文字材料的理解、分析、運用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它包括根據(jù)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細節(jié);正確理解閱讀材料中指定詞語、語句的準確含義;概括歸納閱讀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斷新組成的語句與閱讀材料原意是否一致;根據(jù)上下文合理推斷閱讀材料中的隱含信息;判斷作者的態(tài)度、意圖、傾向、目的;準確、得體地遣詞用字等等。一般包含一段話或一個句子,要求考生選出與所提要求最相符合的一項。
    例題:我國是桂花的故鄉(xiāng),西南、中南地區(qū)是它的原產(chǎn)地。早在戰(zhàn)國時代,屈原的《九歌》中就曾多次出現(xiàn)“桂舟”、“桂酒”等詞,這是最早以桂入詩的例子。陜西省勉縣城南定軍山武侯墓前有兩株桂花,相傳栽種于漢代,已有1700多年歷史,人們稱它們?yōu)椤皾h桂”。
    從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知道:
    A.桂花早在1700多年前就被引入我國
    B.桂花多在我國西南、中南地區(qū)種植
    C.“漢桂”是最早入詩的桂樹
    D.《九歌》是我國最早的詩詞
    (解答:B)
    又例如:
    一個治學嚴謹?shù)拇髮W,開辦一個專業(yè)非常 ,不僅要考慮專業(yè)的成熟程度,還要看本校有無學科優(yōu)勢,有無財政能力支持這一學科的長期發(fā)展。
    A.嚴格 B.在行 C.前瞻 D.慎重
    (解答:D)
    第二部分:數(shù)量關系
    數(shù)量關系重點測查報考者對數(shù)量關系的理解、計算和判斷推理的能力。主要有兩種類型的題型。
    第一種題型:數(shù)字推理。每道題給出一個數(shù)列,但其中缺少一項,要求報考者仔細觀察這個數(shù)列各數(shù)字之間的關系,找出其中的排列規(guī)律,然后從四個供選擇的答案中選出最合適、最合理的一個來填補空缺項,使之符合原數(shù)列的排列規(guī)律。
    例題:1, 3, 5, 7, 9, ( )
    A.7 B.8 C.11 D.13
    解答:正確答案是11。原數(shù)列是一個等差數(shù)列,公差為2,故應選C。
    第二種題型:數(shù)學運算。每道題給出一道算術式子,或者表達數(shù)量關系的一段文字,要求報考者熟練運用加、減、乘、除等基本運算法則,利用基本的數(shù)學知識,準確、迅速地計算出結(jié)果。
    例題:甲、乙兩地相距42公里,A、B兩人分別同時從甲乙兩地步行出發(fā),相向而行,A的步行速度為3公里/小時,B的步行速度為4公里/小時,問A、B步行幾小時后相遇?
    A.3 B.4 C.5 D.6
    解答:正確答案為D。你只要把A、B兩人的步行速度相加,然后被甲、乙兩地間距離相除即可得出答案。
    第三部分:判斷推理
    判斷推理主要考察報考者邏輯推理判斷能力,主要包括五種類型的題目:
    第一種題型:圖形推理。每道題給出一套或兩套圖形,要求報考者認真觀察找出圖形排列的規(guī)律,選出符合規(guī)律的一項。
    例題:
    
    在例題中,黑點在正方形中順時針移動。在第5個圖形中,應該正好移動到左上角。因此,正確答案是B。
    第二種題型:定義判斷。每道題先給出一個概念的定義,然后分別列出四種情況,要求報考者嚴格依據(jù)定義選出一個最符合或最不符合該定義的答案。
    例題:
    健康:指一個人智力正常,行為合乎情理,能夠適應正常工作、社會交往或者學習,能夠抵御一般疾病。根據(jù)健康的定義,下列屬于健康的是:
    A.大學教授老李,雖然五十多歲但工作起來仍然精力充沛,在今年春天患流感
    B.張嬸十九歲的兒子小明,讀書十一年還是小學二年級水平,但是從小到大沒生過什么大病,體力活可以干得很好
    C.小胡碩士畢業(yè)后,工作表現(xiàn)一直很優(yōu)秀。自一次事故后,當工作壓力比較大的時候就會精神失常
    D.小劉身體很好,工作非常努力,但是很多同事說他古怪,不愿與其交往
    解答:此題的正確答案為A。
    第三種題型:類比推理。給出一對相關的詞,然后要求報考者在備選答案中找出一對與之在邏輯關系上最為貼近或相似的詞。
    例題:義工:職員
    A.球迷:球員 B.學生:老師
    C.初學者:生手 D.志愿者:雇員
    解答:志愿者與義工、雇員與職員詞義相同,故正確答案為D。
    第四種題型:邏輯判斷。每道題給出一段陳述,這段陳述被假設是正確的,不容置疑的。要求報考者根據(jù)這段陳述,選擇一個最恰當答案,該答案應與所給的陳述相符合,應不需要任何附加說明即可以從陳述中直接推出。
    例題:彭平是一個計算機編程專家,姚欣是一位數(shù)學家。其實,所有的計算編程專家都是數(shù)學家。我們知道,今天國內(nèi)大多數(shù)綜合性大學都在培養(yǎng)著計算機編程專家。據(jù)此,我們可以認為:
    A.彭平由綜合性大學所培養(yǎng)的
    B.大多數(shù)計算機編程專家是由綜合性大學所培養(yǎng)的
    C.姚欣并不是畢業(yè)于綜合性大學
    D.有些數(shù)學家是計算機編程專家
    解答:觀察A、B、C、D四個選項,似乎都有一定道理。只有結(jié)論D是由陳述“所有的計算機編程專家都是數(shù)學家”直接推出來的,是不需要附加任何假設和補充而得出的結(jié)論,因此,D是正確答案。
    第四部分:常識判斷
    常識判斷,主要側(cè)重測查報考者的法律知識運用能力,涉及憲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jīng)濟法、刑法、訴訟法等。
    例題:下列屬于地方性法規(guī)的是:
    A.**省人大常委會通過的《**省人才市場管理暫行條例》
    B.**省人事廳頒布的《**省人才流動管理暫行辦法》
    C.**省人民政府制定的《**省城市供水管理辦法》
    D.**省人事廳轉(zhuǎn)發(fā)人事部制定的《公務員錄用面試考官管理暫行辦法》
    解答: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六十三條“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jù)本行政區(qū)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guī)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guī)。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jù)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guī)和本省、自治區(qū)的地方性法規(guī)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guī),報省、自治區(qū)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后施行”的規(guī)定,正確答案為A。
    第五部分:資料分析
    資料分析著重考察報考者對文字、圖形、表格三種形式的數(shù)據(jù)性、統(tǒng)計性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推理與加工的能力。針對一段資料一般有1~5個問題,報考者需要根據(jù)資料所提供的信息進行分析、比較、計算,從四個備選答案中選出符合題意的答案。
    
    2003年第一季度五城市GDP情況圖
    例題:根據(jù)所給圖回答問題:
    1.2003年第一季度GDP總量和增速均居同一位的城市有
    A.1個 B.2個 C.3個 D.4個
    (解答:C)
    2.下列哪個組合的陳述是正確的?
    Ⅰ.2003年第一季度五個城市的GDP總量均實現(xiàn)了兩位數(shù)增長
    Ⅱ.2003年第一季度廣州的經(jīng)濟總量首次超過了北京
    Ⅲ.2002年同期重慶的GDP總量也是第五位
    A.Ⅰ B.Ⅰ和Ⅲ C.Ⅰ和Ⅱ D.Ⅰ、Ⅱ和Ⅲ
    (解答:A)
    五、行政職業(yè)能力施測程序與作答要求
    1、施測與作答須知
    行政職業(yè)能力測驗試題全部為選擇題。測試材料分為兩部分:試題本和答題卡??忌喿x試題本上的試題,然后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的題號下所選答案的標號涂黑(詳見示例),不得在試題本上做任何記號。考后,答題卡通過光電閱讀機由計算機統(tǒng)一閱卷計分。因此,考生務必攜帶的文具有:簽字筆或鋼筆(為黑色簽字筆)、2B鉛筆和橡皮,必須用2B鉛筆在機讀答題卡上作答,作答在試題本上或其他位置的一律無效。
    2、施測方法簡述
    測驗開始后,將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1)監(jiān)考老師向考生宣布考場要求。
    (2)監(jiān)考人員發(fā)給每位考生一頁答題卡,給考生約兩分鐘時間按規(guī)定要求在答題卡上填涂自己的姓名和考號。
    (3)監(jiān)考人員發(fā)給每位考生一個試題本。先給考生兩分鐘時間閱讀題本第一頁上的內(nèi)容。第一頁上的內(nèi)容是“考試注意事項”,考生應該仔細閱讀每一項要求并遵照去做。讀完這一頁內(nèi)容后,考生應等候監(jiān)考人員的指示,不要向后翻頁,否則,會影響成績。待考試正式開始后,方可看題、做題。
    (4)共給考生120分鐘的作答時間。在試題中可能有一些是很容易的,但任何人都很難答對所有的題目。因此考生不要在一道題上思考太久,遇到不會作答的題目,可先跳過去,待做完了那些容易的題目后,如果有時間,再去思考。否則,考生可能沒有時間去答后面的題目,而這些題目對考生來說可能更容易些。所有試題答錯不倒扣分。
    (5)監(jiān)考老師宣布考試結(jié)束,考生應立即放下鉛筆,將試題本、答題卡和草稿紙都留在桌上,然后離開考場。若發(fā)現(xiàn)考生帶走了試題本或有抄錄試題現(xiàn)象,將取消其考試資格。
    3、答題卡填涂方法
    由于測驗是通過光電閱讀機和計算機來閱讀評分的,所以要求考生非常仔細地按規(guī)定要求在答題卡上填涂好個人信息(姓名、考號及報考部門)和所選答案。其基本要求是:
    (1)用鋼筆或圓珠筆或簽字筆在“姓名”欄填好本人姓名,并在準考證號一欄的11個空白方框中,填上本人的準考證號(11位數(shù))。
    (2)對應準考證號的每位數(shù),用2B鉛筆將“準考證號”欄中相應方括號內(nèi)的數(shù)字涂黑,答題時,則用2B鉛筆將各題的所選項(其他項不得作任何記號)涂黑。黑度以蓋住框內(nèi)字母為準,不要涂到框外。
    (3)由于鋼筆、圓珠筆、簽字筆與鉛筆涂痕的反射率不同,可能造成光電閱讀機誤讀,所以切記不要用鋼筆、圓珠筆、簽字筆等填涂答題項。
    (4)修改時要用橡皮徹底擦凈。必須保持答題卡整潔,不得做任何其他記號。
    (5)不得折疊答題卡。
    機讀答題卡樣例:下面給出一個與正式考試時所用答題卡相似的樣例(將試題數(shù)略為10題,僅做示意)供參考。
    姓名 龔物元 報考部門 云南省人事廳
    準 考 證 號
    1 3 6 1 7 0 2 4 1 2 5
    [ 0 ] [ 0 ] [ 0 ] [ 0 ] [ 0 ] [■] [ 0 ] [ 0 ] [ 0 ] [ 0 ] [ 0 ]
    [■] [ 1 ] [ 1 ] [■] [ 1 ] [ 1 ] [ 1 ] [ 1 ] [■] [ 1 ] [ 1 ]
    [ 2 ] [ 2 ] [ 2 ] [ 2 ] [ 2 ] [ 2 ] [■] [ 2 ] [ 2 ] [■] [ 2 ]
    [ 3 ] [■] [ 3 ] [ 3 ] [ 3 ] [ 3 ] [ 3 ] [ 3 ] [ 3 ] [ 3 ] [ 3 ]
    [ 4 ] [ 4 ] [ 4 ] [ 4 ] [ 4 ] [ 4 ] [ 4 ] [■] [ 4 ] [ 4 ] [ 4 ]
    [ 5 ] [ 5 ] [ 5 ] [ 5 ] [ 5 ] [ 5 ] [ 5 ] [ 5 ] [ 5 ] [ 5 ] [■]
    [ 6 ] [ 6 ] [■] [ 6 ] [ 6 ] [ 6 ] [ 6 ] [ 6 ] [ 6 ] [ 6 ] [ 6 ]
    [ 7 ] [ 7 ] [ 7 ] [ 7 ] [■] [ 7 ] [ 7 ] [ 7 ] [ 7 ] [ 7 ] [ 7 ]
    [ 8 ] [ 8 ] [ 8 ] [ 8 ] [ 8 ] [ 8 ] [ 8 ] [ 8 ] [ 8 ] [ 8 ] [ 8 ]
    [ 9 ] [ 9 ] [ 9 ] [ 9 ] [ 9 ] [ 9 ] [ 9 ] [ 9 ] [ 9 ] [ 9 ] [ 9 ]
    1 2 3 4 5 6 7 8 9 10
    [ A ] [ A ] [ A ] [■] [ A ] [ A ] [■] [ A ] [■] [ A ]
    [■] [ B ] [ B ] [ B ] [ B ] [ B ] [ B ] [■] [■] [ B ] [■] [ B ] [■]
    [ C ] [■] [■] [ C ] [ C ] [■] [ C ] [ C ] [ C ] [ C ]
    [ D ] [ D ] [ D ] [ D ] [■] [ D ] [ D ] [ D ] [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