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準(zhǔn)確地理解原文是翻譯的前提。本文針對翻譯中理解障礙問題,引用一些英漢、漢英翻譯實例,從以下三個方面進(jìn)行了對比研究:11 語境與詞義選擇;21 中西思維方式與語言表達(dá)方式異同;31 文化差異與翻譯。作者認(rèn)為只有建立在此三個層面上的理解才能保證譯文既忠實于原文又符合譯語的表達(dá)習(xí)慣。
關(guān)鍵詞 理解障礙 語境 文化差異
Abstract An accurate and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al is the perrequisite in transl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understanding errors in translation. Since there exist vast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understanding errors in translation happen quite often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 ①language context and choice of the meaning of words ; ②differences in ways of modes of thinking and express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 ③cultural difference and translation. Examples from Chinese- English or English-Chinese are included and discussed. The discussion lead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only with accurate and thorough understanding can we expect our translation to be faithful and idiomatic. Key words understanding impediment context cultural difference
翻譯作為語際交流手段,不僅僅是語言符號的轉(zhuǎn)換過程,而且也是文化信息的轉(zhuǎn)換過程。
翻譯準(zhǔn)確和通順是檢驗翻譯質(zhì)量的兩個重要標(biāo)準(zhǔn),正確地理解原文是準(zhǔn)確翻譯的基礎(chǔ)。
上圖概括了翻譯中的語際交流過程,可以看出,翻譯始于理解,落實于表達(dá),即譯者只有在正確理解原文所傳達(dá)信息意義的基礎(chǔ)上,才能用合適的譯語將原文的信息意義表達(dá)出來、并傳達(dá)給譯語讀者。譯者的理解不僅涉及原文的寫作目的、地點、篇章結(jié)構(gòu)、上下文、修辭手段、寫作風(fēng)格,還涉及到兩種語言的差異及社會、歷史、文化等眾多因素。同時由于英語和漢語各屬不同語系,中西思維方式、語言結(jié)構(gòu)和表達(dá)、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別。
1 語境與詞義選擇
任何詞語、語句和語段都必須處在特定的詞語聯(lián)立關(guān)系中,即上下文中,同時又受到特定的大于上下文、擴(kuò)及相關(guān)的社會交際情景即廣義語境的調(diào)節(jié)。因此語境是意義的基本參照系。[ 1 ]詞匯所表達(dá)的意義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字面意義( denotation) 和引申意義( connota2tion) 。字面意義只是詞匯意義的基礎(chǔ),翻譯時不能只停留在這一點上僵化、孤立地去理解。
在詞意的理解和確立過程中,語境起了關(guān)鍵性的作用。詞的意義是和其他意義組合在一起而存在的,它只有通過語境才能確立。否則會給正確的選詞帶來一定的難度,引起歧義的理解。
例1 Were it left to me to decide whetherwe should have a government without newspa2pers or newspapers without a government , Ishould not hesitate a moment to prefer the latter( Thomas Jefferson ,College English ,Book 2) .在翻譯此句時, 學(xué)生們一看到“newspa2pers”,就直接譯成“報紙”,對此譯文讀者感到納悶:為什么政府和報紙對立起來了呢? 文中杰克遜將“報紙”和“政府”相提并論,實際上所指的是“自由”和“統(tǒng)治”的人權(quán)問題。因此,在此處應(yīng)突出“newspapers”的引申意義,將這句話譯為:“如果讓我決定我們是要一個沒有言論自由的政府,還是要一個只有自由而無政府的國家,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后者?!?BR> 例2 So that when lieutenant Osborne ,coming to Russel Square on the day of the Vauxhall party , said to the ladies ,“Mrs. Sedley. Ma‘a(chǎn)m , I hope you have room ; I’ve asked Dobbin ofours to come and dine here , and go with us toVaux hall. He is almost as modest as Joe. ”———W. Thackeray (Vanity Fair)
譯文:到游樂場去的那一天,奧斯本中尉到了勒塞爾廣場就對太太小姐們說:“塞特笠太太,我希望您這兒有個空位子。我請了我們的都賓來吃飯,然后一塊兒上游樂場。他跟喬斯差不多一樣怕羞”。
“modest”有多種意義, “客氣”、“羞怯”、“謙虛”、“謹(jǐn)慎”、“端莊”等。但從這句話中很難確定“modest”的確切含義,這就需要從整個段落或其相鄰段落、章節(jié)甚至整篇文章去獲取其含義,選定符合原意的漢語對等詞語。
《名利場》第3 章末尾有一句話說明了喬斯的性格: PoorJoe ,why will he be so shy ? (可憐的喬斯,他干嗎那樣怕羞呢?) 據(jù)此,就準(zhǔn)確地理解了“mod2est”的確切涵義“怕羞”。[2 ]
2 中西思維方式與語言表達(dá)形式的異同
語言和思維之間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guān)系。一方面,思維離不開作為材料的語言;另一方面,思維還支配著語言,中西民族思維上的差異是形成各自對應(yīng)語言形態(tài)特征差異的理性根源。從語言學(xué)角度來說,英、漢語言之間最重要的區(qū)別莫過于形合與意合特征的區(qū)分[3 ] 。漢民族的模糊思維使得漢語呈現(xiàn)出意合特征,詞語或語句間的連接主要憑借語義或語句間的邏輯關(guān)系來實現(xiàn),句子松散,句法功能呈隱性。漢語的主語在全句中作用不太嚴(yán)格,謂語不具備詞形屈折變化,用詞匯手段來表示時間。而西方民族的邏輯式思維使其語言呈現(xiàn)出形合特征,詞語或語句間的連接主要依仗連接詞或語言形態(tài)手段來實現(xiàn),句子組織嚴(yán)密,句法功能呈顯性。全句有一個主語,圍繞一個謂語動詞展開,其他動詞都必須變成非謂語形式,作相應(yīng)的補(bǔ)充或起修飾作用,謂語具備詞形曲折變化來表示時間,句子成分之間或詞語之間必須在人稱、數(shù)、性和意義之間等方面保持一致的關(guān)系。
例3 年輕時,他對學(xué)習(xí)漫不經(jīng)心,加之,他一直也不愿考慮運(yùn)動員以外的職業(yè),到這時候,這一切終于給他帶來了不幸。(J im Thor2pe ,College English ,Book 4) 。
譯文:When he was young ,he was indiffer2ent to his studies ,and he was unwilling to thinkof a non- sport s career. After that , all thesecaught up with him.
受母語的影響,學(xué)生譯出的這個句子多用簡單句,句型單調(diào),結(jié)構(gòu)松散,頻頻使用動詞,通常把能施加動作或有生命的物體作為主語,是典型的“漢式英語”。若改譯為:“After that ,hisyouthful indifference to studies and his unwill2ingness to think of a non- sport s career caught upwith him. ”,則符合英語形合的表達(dá)習(xí)慣,常用非生物詞作主語,句式多為復(fù)合長句,以主謂賓為核心,用各種短語或從句進(jìn)行修飾、擴(kuò)展,連接詞的使用使句子的邏輯關(guān)系清晰。
例4 What I saw that day in Madrid wastame compared to what happened in Italy andBrazil when their two favoured teams wasshamefully defeated in early rounds.(Soccer‘s Wild World Cup Scramble. College English ,Book 4)
譯文:那天我在馬德里之所見可算是溫和的了,與在早先的比賽中,意大利人在巴西人喜愛的球隊不光彩地踢敗時在意大利和巴西引起的轟動相比。
這個句子不符合漢民族思維習(xí)慣。漢民族一般先從側(cè)面說明闡述外圍環(huán)境,最后點出話語的信息中心,因而句式結(jié)構(gòu)是重話題,多后重心,頭大尾小。而英民族直截了當(dāng)?shù)乃季S方式使他們習(xí)慣于把要點放在句首先說出來,然后再把各種標(biāo)志一一補(bǔ)充,因而句式結(jié)構(gòu)是重主語,多為前重心,頭短尾長。因此,在翻譯中要根據(jù)英漢民族各自獨(dú)特的思維風(fēng)格調(diào)整句子重心,將上句改譯為:“與在早先的比賽中,意大利人和巴西人喜愛的球隊不光彩地踢敗時在意大利和巴西引起的轟動相比,那天我在馬德里之所見可算是溫和的了?!?BR> 3 中西文化差異與翻譯
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又受文化的影響并反映文化。一個民族的語言折射出這個民族紛繁多彩的文化形態(tài)。植根于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的英漢兩種語言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它不僅涉及到一種語言所代表的民族風(fēng)俗習(xí)慣、歷史傳統(tǒng)、宗教信仰、心理意識,還涉及到人文地理等因素。中西方文化差異必然會帶來翻譯中的理解障礙,正如美國翻譯理論家E. A. Nida 所指出的:“語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對詞義,習(xí)語含義的影響如此帶有普遍性,以至于在不考慮語言文化背景的情況下,任何文本都無法恰當(dāng)?shù)丶右岳斫狻!薄肮P譯與口譯中出現(xiàn)的最嚴(yán)重的錯誤,往往不是因詞語表達(dá)不當(dāng)所造成的,而是因錯誤的文化假設(shè)所導(dǎo)致的?!盵 4 ]文化上的差異,導(dǎo)致了人們對同一事物或同一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釋。
例5 劉姥姥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紅樓夢》第六回)
譯文:Man proposes , God disposes.
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宗教信仰必然會滲透在各自的語言表達(dá)中,導(dǎo)致各民族語言表達(dá)形式的不同。中國是一個以信仰佛教和道教為主的國家。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 人們把“天”(Heaven) 視為自然界的主宰。而西方人多信仰基督教,認(rèn)為上帝是宇宙萬物的創(chuàng)造者和主宰,世上萬物都是按上帝( God) 的旨意安排的。上則譯文出自英國學(xué)者大衛(wèi)·霍克斯之筆,他考慮到英美讀者的宗教信仰,直接引用英語諺語。
但如此一來就把原文的佛教色彩變成了基督教色彩,使譯文讀者誤以為劉姥姥也是一個基督徒了。我國翻譯家楊憲益、戴乃迭夫婦將之譯為:“Man proposes , Heaven disposes. ”用“Heav2en”(中國古代人民心目中自然界的主宰) 替代“God”,傳達(dá)了原文中劉姥姥信佛教的宗教背景。
語言與翻譯的密切關(guān)系注定了翻譯與文化的密切關(guān)系。文化滲透于語言的各個層面,如詞匯、句子、語篇等,而詞匯與使用該語言國家的文化傳統(tǒng)、民族風(fēng)情等關(guān)系最為嚴(yán)密,最明顯地承載著文化信息,并反映著人類社會的文化生活。因此中西文化差異在詞匯層面上體現(xiàn)得最為突出,涉及面也最廣泛。從文化角度來分析,詞語的意義分為“指示意義”和“文化內(nèi)涵”。
詞語的文化內(nèi)涵是詞義在跨文化交際中以民族文化比照所呈現(xiàn)出來的本族文化的映射。[5 ]因此,理解詞語的文化內(nèi)涵是翻譯的關(guān)鍵。英漢詞匯的文化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反映英、漢文化獨(dú)特事物或具有獨(dú)特的民族色彩的詞語,如英文中“white elephant”是指昂貴而無用的東西;“American Dream”指美國標(biāo)榜的立國精神,人人自由,機(jī)會均等;源于《圣經(jīng)》諾亞方舟傳說中的“olive- branch”(橄欖枝) 在英語中象征著“和平”;而漢語中“松”(pine) 象征剛直不屈、不畏嚴(yán)寒、長壽;“牡丹”(peony) 象征著“雍容華貴”、“國色天香”;以及“狀元”、“科舉”、“中山裝”等都是反映漢族文化獨(dú)特事物的詞。
二是英漢詞匯中均有,表面上對應(yīng),但深層的文化內(nèi)涵不同,在英漢兩種文化中產(chǎn)生不同的聯(lián)想意義。
比如, “dog”和“狗”在東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聯(lián)想意義?!癲og”在西方被看成心愛的動物和人類忠實的朋友,帶“dog”的成語及諺語含有褒義,如“l(fā)ucky dog”(幸運(yùn)兒) 等。但在中國,大多數(shù)情況下,漢語中帶“狗”字的詞語一般都含有貶意,如“狼心狗肺”等。因此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要絕對等值地再現(xiàn)原語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是不可能的,但達(dá)到有效等值則是可能的。
4 結(jié) 語
翻譯是超越語言障礙和文化障礙而進(jìn)行的信息傳遞過程,對原文的正確理解是準(zhǔn)確翻譯的基礎(chǔ),交際成功的前提。這種理解主要包括英漢雙語翻譯過程中不同語境下詞義的確立,英漢思維及語言表達(dá)方式異同的認(rèn)識和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掌握,同時需要進(jìn)行大量的翻譯實踐,才能提高翻譯的準(zhǔn)確性。
5 參考文獻(xiàn)
1 劉宓慶1 當(dāng)代翻譯理論1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99
2 周方珠1 英漢翻譯理論1 合肥:安徽大學(xué)出版社,1997
3 Nida E. A. Translating Meaning. Tennessee : Thomas Nelson Publishers ,1982
4 Nida E. A. Language ,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5 徐 1 文化內(nèi)涵詞———翻譯中信息傳遞的障礙及其對策1解放軍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01 (1) :77~81
6 張海濤1 英漢思維差異對翻譯的影響1 中國翻譯,1999
(1) :21~23
7 Jin D. & Nida E. A. On Translation. Beijing :China Transla tion Publishing House ,1984
8 羅天妮1 理解的度和翻譯的準(zhǔn)確性1 東南大學(xué)學(xué)報(哲社版) ,2001 (3) :106~108
9 楊天明1 漢英口譯的領(lǐng)悟與表達(dá)1 中國科技翻譯,2001
(5) :34~36
10 穆風(fēng)良,許建平1 源語意圖的識別與翻譯1 中國翻譯,
2001 (4) :35~38
關(guān)鍵詞 理解障礙 語境 文化差異
Abstract An accurate and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al is the perrequisite in transl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understanding errors in translation. Since there exist vast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understanding errors in translation happen quite often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 ①language context and choice of the meaning of words ; ②differences in ways of modes of thinking and express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 ③cultural difference and translation. Examples from Chinese- English or English-Chinese are included and discussed. The discussion lead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only with accurate and thorough understanding can we expect our translation to be faithful and idiomatic. Key words understanding impediment context cultural difference
翻譯作為語際交流手段,不僅僅是語言符號的轉(zhuǎn)換過程,而且也是文化信息的轉(zhuǎn)換過程。
翻譯準(zhǔn)確和通順是檢驗翻譯質(zhì)量的兩個重要標(biāo)準(zhǔn),正確地理解原文是準(zhǔn)確翻譯的基礎(chǔ)。
上圖概括了翻譯中的語際交流過程,可以看出,翻譯始于理解,落實于表達(dá),即譯者只有在正確理解原文所傳達(dá)信息意義的基礎(chǔ)上,才能用合適的譯語將原文的信息意義表達(dá)出來、并傳達(dá)給譯語讀者。譯者的理解不僅涉及原文的寫作目的、地點、篇章結(jié)構(gòu)、上下文、修辭手段、寫作風(fēng)格,還涉及到兩種語言的差異及社會、歷史、文化等眾多因素。同時由于英語和漢語各屬不同語系,中西思維方式、語言結(jié)構(gòu)和表達(dá)、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別。
1 語境與詞義選擇
任何詞語、語句和語段都必須處在特定的詞語聯(lián)立關(guān)系中,即上下文中,同時又受到特定的大于上下文、擴(kuò)及相關(guān)的社會交際情景即廣義語境的調(diào)節(jié)。因此語境是意義的基本參照系。[ 1 ]詞匯所表達(dá)的意義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字面意義( denotation) 和引申意義( connota2tion) 。字面意義只是詞匯意義的基礎(chǔ),翻譯時不能只停留在這一點上僵化、孤立地去理解。
在詞意的理解和確立過程中,語境起了關(guān)鍵性的作用。詞的意義是和其他意義組合在一起而存在的,它只有通過語境才能確立。否則會給正確的選詞帶來一定的難度,引起歧義的理解。
例1 Were it left to me to decide whetherwe should have a government without newspa2pers or newspapers without a government , Ishould not hesitate a moment to prefer the latter( Thomas Jefferson ,College English ,Book 2) .在翻譯此句時, 學(xué)生們一看到“newspa2pers”,就直接譯成“報紙”,對此譯文讀者感到納悶:為什么政府和報紙對立起來了呢? 文中杰克遜將“報紙”和“政府”相提并論,實際上所指的是“自由”和“統(tǒng)治”的人權(quán)問題。因此,在此處應(yīng)突出“newspapers”的引申意義,將這句話譯為:“如果讓我決定我們是要一個沒有言論自由的政府,還是要一個只有自由而無政府的國家,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后者?!?BR> 例2 So that when lieutenant Osborne ,coming to Russel Square on the day of the Vauxhall party , said to the ladies ,“Mrs. Sedley. Ma‘a(chǎn)m , I hope you have room ; I’ve asked Dobbin ofours to come and dine here , and go with us toVaux hall. He is almost as modest as Joe. ”———W. Thackeray (Vanity Fair)
譯文:到游樂場去的那一天,奧斯本中尉到了勒塞爾廣場就對太太小姐們說:“塞特笠太太,我希望您這兒有個空位子。我請了我們的都賓來吃飯,然后一塊兒上游樂場。他跟喬斯差不多一樣怕羞”。
“modest”有多種意義, “客氣”、“羞怯”、“謙虛”、“謹(jǐn)慎”、“端莊”等。但從這句話中很難確定“modest”的確切含義,這就需要從整個段落或其相鄰段落、章節(jié)甚至整篇文章去獲取其含義,選定符合原意的漢語對等詞語。
《名利場》第3 章末尾有一句話說明了喬斯的性格: PoorJoe ,why will he be so shy ? (可憐的喬斯,他干嗎那樣怕羞呢?) 據(jù)此,就準(zhǔn)確地理解了“mod2est”的確切涵義“怕羞”。[2 ]
2 中西思維方式與語言表達(dá)形式的異同
語言和思維之間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guān)系。一方面,思維離不開作為材料的語言;另一方面,思維還支配著語言,中西民族思維上的差異是形成各自對應(yīng)語言形態(tài)特征差異的理性根源。從語言學(xué)角度來說,英、漢語言之間最重要的區(qū)別莫過于形合與意合特征的區(qū)分[3 ] 。漢民族的模糊思維使得漢語呈現(xiàn)出意合特征,詞語或語句間的連接主要憑借語義或語句間的邏輯關(guān)系來實現(xiàn),句子松散,句法功能呈隱性。漢語的主語在全句中作用不太嚴(yán)格,謂語不具備詞形屈折變化,用詞匯手段來表示時間。而西方民族的邏輯式思維使其語言呈現(xiàn)出形合特征,詞語或語句間的連接主要依仗連接詞或語言形態(tài)手段來實現(xiàn),句子組織嚴(yán)密,句法功能呈顯性。全句有一個主語,圍繞一個謂語動詞展開,其他動詞都必須變成非謂語形式,作相應(yīng)的補(bǔ)充或起修飾作用,謂語具備詞形曲折變化來表示時間,句子成分之間或詞語之間必須在人稱、數(shù)、性和意義之間等方面保持一致的關(guān)系。
例3 年輕時,他對學(xué)習(xí)漫不經(jīng)心,加之,他一直也不愿考慮運(yùn)動員以外的職業(yè),到這時候,這一切終于給他帶來了不幸。(J im Thor2pe ,College English ,Book 4) 。
譯文:When he was young ,he was indiffer2ent to his studies ,and he was unwilling to thinkof a non- sport s career. After that , all thesecaught up with him.
受母語的影響,學(xué)生譯出的這個句子多用簡單句,句型單調(diào),結(jié)構(gòu)松散,頻頻使用動詞,通常把能施加動作或有生命的物體作為主語,是典型的“漢式英語”。若改譯為:“After that ,hisyouthful indifference to studies and his unwill2ingness to think of a non- sport s career caught upwith him. ”,則符合英語形合的表達(dá)習(xí)慣,常用非生物詞作主語,句式多為復(fù)合長句,以主謂賓為核心,用各種短語或從句進(jìn)行修飾、擴(kuò)展,連接詞的使用使句子的邏輯關(guān)系清晰。
例4 What I saw that day in Madrid wastame compared to what happened in Italy andBrazil when their two favoured teams wasshamefully defeated in early rounds.(Soccer‘s Wild World Cup Scramble. College English ,Book 4)
譯文:那天我在馬德里之所見可算是溫和的了,與在早先的比賽中,意大利人在巴西人喜愛的球隊不光彩地踢敗時在意大利和巴西引起的轟動相比。
這個句子不符合漢民族思維習(xí)慣。漢民族一般先從側(cè)面說明闡述外圍環(huán)境,最后點出話語的信息中心,因而句式結(jié)構(gòu)是重話題,多后重心,頭大尾小。而英民族直截了當(dāng)?shù)乃季S方式使他們習(xí)慣于把要點放在句首先說出來,然后再把各種標(biāo)志一一補(bǔ)充,因而句式結(jié)構(gòu)是重主語,多為前重心,頭短尾長。因此,在翻譯中要根據(jù)英漢民族各自獨(dú)特的思維風(fēng)格調(diào)整句子重心,將上句改譯為:“與在早先的比賽中,意大利人和巴西人喜愛的球隊不光彩地踢敗時在意大利和巴西引起的轟動相比,那天我在馬德里之所見可算是溫和的了?!?BR> 3 中西文化差異與翻譯
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又受文化的影響并反映文化。一個民族的語言折射出這個民族紛繁多彩的文化形態(tài)。植根于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的英漢兩種語言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它不僅涉及到一種語言所代表的民族風(fēng)俗習(xí)慣、歷史傳統(tǒng)、宗教信仰、心理意識,還涉及到人文地理等因素。中西方文化差異必然會帶來翻譯中的理解障礙,正如美國翻譯理論家E. A. Nida 所指出的:“語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對詞義,習(xí)語含義的影響如此帶有普遍性,以至于在不考慮語言文化背景的情況下,任何文本都無法恰當(dāng)?shù)丶右岳斫狻!薄肮P譯與口譯中出現(xiàn)的最嚴(yán)重的錯誤,往往不是因詞語表達(dá)不當(dāng)所造成的,而是因錯誤的文化假設(shè)所導(dǎo)致的?!盵 4 ]文化上的差異,導(dǎo)致了人們對同一事物或同一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釋。
例5 劉姥姥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紅樓夢》第六回)
譯文:Man proposes , God disposes.
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宗教信仰必然會滲透在各自的語言表達(dá)中,導(dǎo)致各民族語言表達(dá)形式的不同。中國是一個以信仰佛教和道教為主的國家。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 人們把“天”(Heaven) 視為自然界的主宰。而西方人多信仰基督教,認(rèn)為上帝是宇宙萬物的創(chuàng)造者和主宰,世上萬物都是按上帝( God) 的旨意安排的。上則譯文出自英國學(xué)者大衛(wèi)·霍克斯之筆,他考慮到英美讀者的宗教信仰,直接引用英語諺語。
但如此一來就把原文的佛教色彩變成了基督教色彩,使譯文讀者誤以為劉姥姥也是一個基督徒了。我國翻譯家楊憲益、戴乃迭夫婦將之譯為:“Man proposes , Heaven disposes. ”用“Heav2en”(中國古代人民心目中自然界的主宰) 替代“God”,傳達(dá)了原文中劉姥姥信佛教的宗教背景。
語言與翻譯的密切關(guān)系注定了翻譯與文化的密切關(guān)系。文化滲透于語言的各個層面,如詞匯、句子、語篇等,而詞匯與使用該語言國家的文化傳統(tǒng)、民族風(fēng)情等關(guān)系最為嚴(yán)密,最明顯地承載著文化信息,并反映著人類社會的文化生活。因此中西文化差異在詞匯層面上體現(xiàn)得最為突出,涉及面也最廣泛。從文化角度來分析,詞語的意義分為“指示意義”和“文化內(nèi)涵”。
詞語的文化內(nèi)涵是詞義在跨文化交際中以民族文化比照所呈現(xiàn)出來的本族文化的映射。[5 ]因此,理解詞語的文化內(nèi)涵是翻譯的關(guān)鍵。英漢詞匯的文化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反映英、漢文化獨(dú)特事物或具有獨(dú)特的民族色彩的詞語,如英文中“white elephant”是指昂貴而無用的東西;“American Dream”指美國標(biāo)榜的立國精神,人人自由,機(jī)會均等;源于《圣經(jīng)》諾亞方舟傳說中的“olive- branch”(橄欖枝) 在英語中象征著“和平”;而漢語中“松”(pine) 象征剛直不屈、不畏嚴(yán)寒、長壽;“牡丹”(peony) 象征著“雍容華貴”、“國色天香”;以及“狀元”、“科舉”、“中山裝”等都是反映漢族文化獨(dú)特事物的詞。
二是英漢詞匯中均有,表面上對應(yīng),但深層的文化內(nèi)涵不同,在英漢兩種文化中產(chǎn)生不同的聯(lián)想意義。
比如, “dog”和“狗”在東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聯(lián)想意義?!癲og”在西方被看成心愛的動物和人類忠實的朋友,帶“dog”的成語及諺語含有褒義,如“l(fā)ucky dog”(幸運(yùn)兒) 等。但在中國,大多數(shù)情況下,漢語中帶“狗”字的詞語一般都含有貶意,如“狼心狗肺”等。因此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要絕對等值地再現(xiàn)原語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是不可能的,但達(dá)到有效等值則是可能的。
4 結(jié) 語
翻譯是超越語言障礙和文化障礙而進(jìn)行的信息傳遞過程,對原文的正確理解是準(zhǔn)確翻譯的基礎(chǔ),交際成功的前提。這種理解主要包括英漢雙語翻譯過程中不同語境下詞義的確立,英漢思維及語言表達(dá)方式異同的認(rèn)識和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掌握,同時需要進(jìn)行大量的翻譯實踐,才能提高翻譯的準(zhǔn)確性。
5 參考文獻(xiàn)
1 劉宓慶1 當(dāng)代翻譯理論1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99
2 周方珠1 英漢翻譯理論1 合肥:安徽大學(xué)出版社,1997
3 Nida E. A. Translating Meaning. Tennessee : Thomas Nelson Publishers ,1982
4 Nida E. A. Language ,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5 徐 1 文化內(nèi)涵詞———翻譯中信息傳遞的障礙及其對策1解放軍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01 (1) :77~81
6 張海濤1 英漢思維差異對翻譯的影響1 中國翻譯,1999
(1) :21~23
7 Jin D. & Nida E. A. On Translation. Beijing :China Transla tion Publishing House ,1984
8 羅天妮1 理解的度和翻譯的準(zhǔn)確性1 東南大學(xué)學(xué)報(哲社版) ,2001 (3) :106~108
9 楊天明1 漢英口譯的領(lǐng)悟與表達(dá)1 中國科技翻譯,2001
(5) :34~36
10 穆風(fēng)良,許建平1 源語意圖的識別與翻譯1 中國翻譯,
2001 (4) :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