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形美
詩有四言、五言、七言,詞曲有長短句,形式上有對偶、排比、疊字等不同的手法。在中詩英譯時,只有巧妙地將完美的內容放到同樣完美的形式中去,才能完美地再現(xiàn)原詩的美。這些對偶排比、疊字或詞序變位,本身并不具有詞句上的意義,但卻包含著譯者獨具匠心的修辭藝術,使詩譯"筆健而不粗,意深而不晦,句新而不堅,語新而不狂,常中有變,正中有奇,題常則意新,意常則語新"(吳祖謙〈古文關鍵〉),更具雕塑美、音樂美和意境美。
例三.《西廂記》中
伯勞東去燕西飛,
未登程先問歸期。
Eastward the oriole and westward the swallow flies
Before you start, I ask when you'll return.
Eastward和westward兩個對仗副詞提前居于句首,用以強調,start和return兩個動詞對仗,使一東一南,一走一留,今日去何時歸的時空感增寬加大,利用強烈的反差襯托"悲莫悲兮生別離"之哀愁。
例四:《西廂記》中
惺惺惜惺惺
Clever loves clever
Forever and ever
視覺效果與聽覺效果相互結合,ever在視覺、聽覺上的四次重復,用疊字、疊音突出了張生與鶯鶯兩心相知、兩情相悅,"樂莫樂兮新相知"之喜悅。張生和鶯鶯通過吟詩、對詩,交換心曲之后,張生不由地感嘆到"自古惺惺惜惺惺"。這里"惺惺"指"心有靈犀一點通"的"知己"。"惜"字有憐惜、憐愛之意,譯作love,與 clever,forever and ever形成了[ve]音的重復。正是疊音、疊字的巧妙運用使這一名句在英譯中讀起來朗朗上口,意境雋永。
例五:《西廂記》中
意似癡
心如醉
My mind with him infatuated
My heart with love intoxicated.
My mind與my heart相對等,with him和with love相對等,infatuated與intoxicated相對等,無論從視覺上還是聽覺上都給人一種對稱的美感。結尾的infatuated與intoxicated,音節(jié)相似,重音相同,字形相似,都是以in-開頭,-ed結尾,使整句看起來還有一種精心建構的建筑美,完美地表達了原詩句所蘊涵的豐富情感。
例六:秦觀的《鵲橋仙》中
纖云弄巧,
飛星傳恨
Clouds float like works of art.
Stars shoot with grief at heart.
Clouds和Stars云、星為復數形式,動詞float和shoot構成了一種云飄輕慢,星移快速的氛圍,形成了一種錯落有致,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動感畫面,使讀者將其情其景盡收眼底。詩句格律整齊,art和heart構成鄰韻,突出了原詩深厚的相思期盼之情。
例七:白居易《琵琶行》中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
大珠小珠落玉盤。
The thick strings loudly thrummed like the pattering rain;
The fine strings softly tinkled in a murmuring strain
When mingling loud and soft notes were together played,
It was like large and small pearls dropping on plate of jade.
這里大弦小弦譯為thick strings和fine strings,確切地表達了大與小的真實含義,嘈嘈切切譯為loudly和softly,譯者對原詩中嘈嘈切切不是簡單地采用疊字和象聲的修辭手段,而是通過運用形容詞和副詞,巧妙構思、變通句式,突出了修辭效果,使詩句更顯生動與自然。在詩譯中還有一種內在形式,賦予了詩譯一種外在形式與內在形式相呼應的對稱美。loud和soft, large和small都是對仗。pattering, murmuring, dropping三個分詞依次排列形容雨點之急,私語之切和大珠小珠落玉盤之聲,可謂傳神之佳譯。正如美學家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所指出的:"形象不是形式,而是形式和內容的統(tǒng)一,形式中每一個點、線、色、形、音、韻,都表現(xiàn)著內容的意義、情感、價值。"
例八:白居易《長恨歌》中
在天愿作比翼鳥,
在地愿為連理枝。
On high, we'd be two love birds flying wing to wing,
On earth, two trees with branches twined from spring to spring.
On high;On earth為對偶,用逗號隔開造成頓行;wing to wing和spring to spring分別形容love birds和twined trees,不僅在一行詩中形成了同韻而且構成了詩行的鄰韻。在工整的對偶和美妙的音律中,我們感受到的不僅是建筑美、對稱美和音樂美,而且感到了那種上天入地、穿越時空的愛情力量,我們的空間感和時間感隨著對偶排比和韻律的運用產生節(jié)奏感,并且音樂化了。愛情這一永恒的主題就在內在和外在的形式下升華為一種詩意的永恒,從而具有了永恒的價值。
自然天成的形式,似乎為不經意的排列組合。信手拈來的對偶、排比文采閃爍,華麗典雅,沒有任何雕琢的痕跡。實際上,這都是譯者精心錘煉的結果,只不過表面上渾然天成而已。明代王驥德在《曲律·論字法》中說:"下字為句中之眼,古謂百煉成字,千煉成句。要極新,又要極熟;要極奇,又要極穩(wěn)。"許譯中的絕妙好詞,完美的形式往往是譯者對原文有透徹的理解并經過反復推敲,并融入自己的美學追求的結果。唯此才能譯出精到傳神,點石成金,構思精巧,聲情并茂,唯美而又富有韻致的佳作。
詩有四言、五言、七言,詞曲有長短句,形式上有對偶、排比、疊字等不同的手法。在中詩英譯時,只有巧妙地將完美的內容放到同樣完美的形式中去,才能完美地再現(xiàn)原詩的美。這些對偶排比、疊字或詞序變位,本身并不具有詞句上的意義,但卻包含著譯者獨具匠心的修辭藝術,使詩譯"筆健而不粗,意深而不晦,句新而不堅,語新而不狂,常中有變,正中有奇,題常則意新,意常則語新"(吳祖謙〈古文關鍵〉),更具雕塑美、音樂美和意境美。
例三.《西廂記》中
伯勞東去燕西飛,
未登程先問歸期。
Eastward the oriole and westward the swallow flies
Before you start, I ask when you'll return.
Eastward和westward兩個對仗副詞提前居于句首,用以強調,start和return兩個動詞對仗,使一東一南,一走一留,今日去何時歸的時空感增寬加大,利用強烈的反差襯托"悲莫悲兮生別離"之哀愁。
例四:《西廂記》中
惺惺惜惺惺
Clever loves clever
Forever and ever
視覺效果與聽覺效果相互結合,ever在視覺、聽覺上的四次重復,用疊字、疊音突出了張生與鶯鶯兩心相知、兩情相悅,"樂莫樂兮新相知"之喜悅。張生和鶯鶯通過吟詩、對詩,交換心曲之后,張生不由地感嘆到"自古惺惺惜惺惺"。這里"惺惺"指"心有靈犀一點通"的"知己"。"惜"字有憐惜、憐愛之意,譯作love,與 clever,forever and ever形成了[ve]音的重復。正是疊音、疊字的巧妙運用使這一名句在英譯中讀起來朗朗上口,意境雋永。
例五:《西廂記》中
意似癡
心如醉
My mind with him infatuated
My heart with love intoxicated.
My mind與my heart相對等,with him和with love相對等,infatuated與intoxicated相對等,無論從視覺上還是聽覺上都給人一種對稱的美感。結尾的infatuated與intoxicated,音節(jié)相似,重音相同,字形相似,都是以in-開頭,-ed結尾,使整句看起來還有一種精心建構的建筑美,完美地表達了原詩句所蘊涵的豐富情感。
例六:秦觀的《鵲橋仙》中
纖云弄巧,
飛星傳恨
Clouds float like works of art.
Stars shoot with grief at heart.
Clouds和Stars云、星為復數形式,動詞float和shoot構成了一種云飄輕慢,星移快速的氛圍,形成了一種錯落有致,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動感畫面,使讀者將其情其景盡收眼底。詩句格律整齊,art和heart構成鄰韻,突出了原詩深厚的相思期盼之情。
例七:白居易《琵琶行》中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
大珠小珠落玉盤。
The thick strings loudly thrummed like the pattering rain;
The fine strings softly tinkled in a murmuring strain
When mingling loud and soft notes were together played,
It was like large and small pearls dropping on plate of jade.
這里大弦小弦譯為thick strings和fine strings,確切地表達了大與小的真實含義,嘈嘈切切譯為loudly和softly,譯者對原詩中嘈嘈切切不是簡單地采用疊字和象聲的修辭手段,而是通過運用形容詞和副詞,巧妙構思、變通句式,突出了修辭效果,使詩句更顯生動與自然。在詩譯中還有一種內在形式,賦予了詩譯一種外在形式與內在形式相呼應的對稱美。loud和soft, large和small都是對仗。pattering, murmuring, dropping三個分詞依次排列形容雨點之急,私語之切和大珠小珠落玉盤之聲,可謂傳神之佳譯。正如美學家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所指出的:"形象不是形式,而是形式和內容的統(tǒng)一,形式中每一個點、線、色、形、音、韻,都表現(xiàn)著內容的意義、情感、價值。"
例八:白居易《長恨歌》中
在天愿作比翼鳥,
在地愿為連理枝。
On high, we'd be two love birds flying wing to wing,
On earth, two trees with branches twined from spring to spring.
On high;On earth為對偶,用逗號隔開造成頓行;wing to wing和spring to spring分別形容love birds和twined trees,不僅在一行詩中形成了同韻而且構成了詩行的鄰韻。在工整的對偶和美妙的音律中,我們感受到的不僅是建筑美、對稱美和音樂美,而且感到了那種上天入地、穿越時空的愛情力量,我們的空間感和時間感隨著對偶排比和韻律的運用產生節(jié)奏感,并且音樂化了。愛情這一永恒的主題就在內在和外在的形式下升華為一種詩意的永恒,從而具有了永恒的價值。
自然天成的形式,似乎為不經意的排列組合。信手拈來的對偶、排比文采閃爍,華麗典雅,沒有任何雕琢的痕跡。實際上,這都是譯者精心錘煉的結果,只不過表面上渾然天成而已。明代王驥德在《曲律·論字法》中說:"下字為句中之眼,古謂百煉成字,千煉成句。要極新,又要極熟;要極奇,又要極穩(wěn)。"許譯中的絕妙好詞,完美的形式往往是譯者對原文有透徹的理解并經過反復推敲,并融入自己的美學追求的結果。唯此才能譯出精到傳神,點石成金,構思精巧,聲情并茂,唯美而又富有韻致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