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高考作文江蘇卷滿分佳作
夫子,請聽我說
浙江考生
“我們的生命就像是努力地將一塊大石頭推上山坡,快要到山頂時,大石頭又滾下,我又得重新將它推上山坡?!边@是歌德對自己勞苦命運的描述。孔夫子,當您看到上面這段話時,您不會感到心中涌動著無法排解的郁悶嗎?而我,每當看到您“生無所息”的教誨時,心中便無限絕望。
夫子,您那個時代有吳剛的傳說嗎?他一刻不停地砍著桂樹,桂樹的創(chuàng)口即砍即合。如果您處在那樣的狀況下,您是否還能保持您“進退有禮”的儒學風度?而我每次背誦《李憑箜篌引》中一句“吳質(zhì)不眠倚桂樹”時,都會欣慰音樂給了他休息、喘息的空間。
夫子,您的那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我銘記心中,這恐怕是您得出“生無所息”結論的理由之一吧。千百年來,它催促著人們快跑,快跑,用那須臾的生命追趕日月輪回的速度,可您想過,那一刻不停追趕太陽的夸父是怎樣倒下的嗎?夫子,在我們這個年代,有很多人由于過度勞累而死,他們中有很多都可以用原本應該擁有的時間為我們這個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對于這點,您又怎么看呢?當然了,夫子,我并不贊同無謂的休息。就好像工作了一天的人拿玩命打牌當作休息一樣,那只是愚蠢地消耗自己的生命。我們這個時代,有一位非常的科學家王逸先生,他曾說:“作為我們這樣的工作者,注定不能享受一些人能享受的樂趣,”是的,他勤勤懇懇地工作,沒有一般人出入舞廳、打牌喝酒、游山玩水的休息權利,但他也會在工作之余,侍看花草,與學生談心來休息。這使他暮年,成為了培養(yǎng)青年人才,支持年輕人的推前浪的“后浪”。
夫子,人非圣賢,若我們被迫去面對一個永無休止的命運,相信很多人都會喪失勇氣,不如像劉墉先生鼓勵他兒子一樣:“當一次大考擺在你面前,你若想到有一個長長的假在等待著你,是否會覺得舒服些?”
夫子,讓您門生休息會兒吧?;蚣那橛谏剿只蚩v情于天地,他對人生可能有更深的感悟。如您門生所說:“春服既成,與童子五六人,冠者六七人”沐浴那春光,豈不美哉?
[點評]
文章運用與孔子對話的方式,婉商之中滲透著對人生、命運的真摯思索,情與理巧妙地交融起來,打動人心。文章從對歌德勞苦命運的描述入手,用“郁悶”和“絕望”引發(fā)對“生無所息”的懷疑與探求,接著連用吳剛伐樹、夸父逐日以及今日的過度勞累而死三處設問,以置身于真實的情境誘發(fā)思索,可謂柔中有剛。接下去又借科學家王逸先生的言行和劉墉的至理名言為我們辯證地闡釋什么是正確的息,以再次婉勸作結。
文章文句暢達優(yōu)美,論證層層深入,結構清晰合理,尤其是結尾的反問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有余音之妙。稍有遺憾的是,最后三段里,作者沒有把“生有所息”的具體的內(nèi)涵、方法等明確地闡釋出來,內(nèi)容就略顯空泛,這也是本命題設置比較虛的致命所在。另“春服既成,與童子五六人,冠者六七人”,說是沐浴春光的息,也值得商榷。
夫子,請聽我說
浙江考生
“我們的生命就像是努力地將一塊大石頭推上山坡,快要到山頂時,大石頭又滾下,我又得重新將它推上山坡?!边@是歌德對自己勞苦命運的描述。孔夫子,當您看到上面這段話時,您不會感到心中涌動著無法排解的郁悶嗎?而我,每當看到您“生無所息”的教誨時,心中便無限絕望。
夫子,您那個時代有吳剛的傳說嗎?他一刻不停地砍著桂樹,桂樹的創(chuàng)口即砍即合。如果您處在那樣的狀況下,您是否還能保持您“進退有禮”的儒學風度?而我每次背誦《李憑箜篌引》中一句“吳質(zhì)不眠倚桂樹”時,都會欣慰音樂給了他休息、喘息的空間。
夫子,您的那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我銘記心中,這恐怕是您得出“生無所息”結論的理由之一吧。千百年來,它催促著人們快跑,快跑,用那須臾的生命追趕日月輪回的速度,可您想過,那一刻不停追趕太陽的夸父是怎樣倒下的嗎?夫子,在我們這個年代,有很多人由于過度勞累而死,他們中有很多都可以用原本應該擁有的時間為我們這個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對于這點,您又怎么看呢?當然了,夫子,我并不贊同無謂的休息。就好像工作了一天的人拿玩命打牌當作休息一樣,那只是愚蠢地消耗自己的生命。我們這個時代,有一位非常的科學家王逸先生,他曾說:“作為我們這樣的工作者,注定不能享受一些人能享受的樂趣,”是的,他勤勤懇懇地工作,沒有一般人出入舞廳、打牌喝酒、游山玩水的休息權利,但他也會在工作之余,侍看花草,與學生談心來休息。這使他暮年,成為了培養(yǎng)青年人才,支持年輕人的推前浪的“后浪”。
夫子,人非圣賢,若我們被迫去面對一個永無休止的命運,相信很多人都會喪失勇氣,不如像劉墉先生鼓勵他兒子一樣:“當一次大考擺在你面前,你若想到有一個長長的假在等待著你,是否會覺得舒服些?”
夫子,讓您門生休息會兒吧?;蚣那橛谏剿只蚩v情于天地,他對人生可能有更深的感悟。如您門生所說:“春服既成,與童子五六人,冠者六七人”沐浴那春光,豈不美哉?
[點評]
文章運用與孔子對話的方式,婉商之中滲透著對人生、命運的真摯思索,情與理巧妙地交融起來,打動人心。文章從對歌德勞苦命運的描述入手,用“郁悶”和“絕望”引發(fā)對“生無所息”的懷疑與探求,接著連用吳剛伐樹、夸父逐日以及今日的過度勞累而死三處設問,以置身于真實的情境誘發(fā)思索,可謂柔中有剛。接下去又借科學家王逸先生的言行和劉墉的至理名言為我們辯證地闡釋什么是正確的息,以再次婉勸作結。
文章文句暢達優(yōu)美,論證層層深入,結構清晰合理,尤其是結尾的反問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有余音之妙。稍有遺憾的是,最后三段里,作者沒有把“生有所息”的具體的內(nèi)涵、方法等明確地闡釋出來,內(nèi)容就略顯空泛,這也是本命題設置比較虛的致命所在。另“春服既成,與童子五六人,冠者六七人”,說是沐浴春光的息,也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