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法評估之房地產價格剖析

字號:

新《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已于2001年11月1日起施行,如何客觀地評估被拆遷房地產的市價,關系到拆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也關系到房屋拆遷工作能否順利進行。對此,剖析成本法評估之房地產價格與市場形成差異的原因,并提出修正方法。
    理論上講,一個良好的評估價格=公平市價。
    成本法,是以開發(fā)或建造估價對象房地產或類似房地產所需的各項必要費用之和為基礎,再加上正常的利潤和應納的稅金得出估價對象房地產價格的一種估價方法,求取的價格稱為積算價格。它適用于既無收益又很少交易的公共建筑和公益設施的估價。也適用于評估獨立或狹小市場上無法運用市場法進行估價的房地產。成本法作為房地產評估三大基本方法之一,在房地產評估中最為常用。但運用成本法評估出的房地產價格常常不等于房地產的公平市價。
    成本法的理論依據是費用價值論,由成本(投入)而至價值,假設成本(投入)等于價值。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房地產的價格取決于效用,即房地產的有用性,而非花費的成本,成本的增加一定要對效用有作用才能形成價格,成本不等于價格。
    成本法中計算的利潤是同類房地產的社會平均利潤水平,成本法沒有考慮競爭原則和供求原則,隱含了一個重要的假設:長期市場均衡假設,即在運用成本法時必須承認估價結果的適用環(huán)境是一個處于均衡狀態(tài)的房地產市場。
    但是,由于存在競爭,房地產市場的不均衡是絕對的,均衡是相對的。房地產的相對稀缺性從供給方面影響房地產的價格,對房地產的有效需求則從需求方面影響房地產的價格。在不同的社會和經濟發(fā)展時期人們的有效需求是不一致的在相同的社會和經濟發(fā)展時期,人們對不同的房地產的有效需求是不一致的。在市中心及人口密集的地區(qū),房地產的稀缺程度大,對房地產的有效需求大,供不應求,房地產的價格就高,房地產價格中包含一定的壟斷利潤,因此,這類地區(qū)的房地產的公平市價會大于成本法評估出的房地產價格;反之,在偏僻地區(qū)及人口稀少的地方,房地產的公平市價會小于成本法評估出的房地產價格。
    從上面分析可見,成本法評估的價格是房地產的生產價格,而不是房地產的交換價格。在經濟學中,生產價格=成本價格+平均利潤。在經濟社會里,變換價格以生產價格為中心,圍繞生產價格上下波動。這就是運用成本法評估出的房地產價格(積算價格)常常不等于房地產的公平市價的根本原因。
    我們可以對成本法評估的房地產價格作修正,使評估結果更接近于公開市場價格:1、在成本法中計算客觀成本要以能否對房地產的效用有作用為原則。例如,在同一供求圈,多數房屋采用自然基礎,而評估對象由于特殊地質,需采用樁基礎。在計算成本時,應扣除采用樁基礎較采用自然基礎多花費的部分造價。2、在成本法中考慮供求原則,根據房地產的市場供求狀況適當調整利潤水平。對位置好的、緊缺的房地產和在房地產市場高潮時取較高的利潤水平,反之,對位置差的、同類房地產供大于求的房地產在房地產市場低落時則取較低的利潤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