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合同對包裝未作具體規(guī)定,按《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規(guī)定:“應按照同類貨物通用的方式裝箱或包裝”。
應當指出,上述規(guī)定,實際是對賣方交貨有關包裝方面的最低要求。
在實際業(yè)務中,如果對包裝未作具體規(guī)定或規(guī)定不明確的,可以通過協(xié)議補充,達不成協(xié)議的,按照合同有關條款或交易習慣確定。
此時,以前買賣雙方的交往情況和買方對包裝的要求,以及有關的行業(yè)慣例,都可成為對合同解釋的補充因素,并對賣方有法律約束作用。
為此,在備貨過程中,對貨物的內、外包裝和裝潢,均須認真進行核對檢查,如發(fā)現有包裝不良或破損情況,應及時進行修整或更換包裝,以免在裝運后造成收匯困難。
(3)包裝標志
“包裝標志”應按合同規(guī)定或客戶要求刷制。
運輸標志(嘜頭,Shipping Mark)的式樣,如合同無具體規(guī)定,或客戶對此又無要求的,則由我方自行選定刷制。自行選定的運輸標志,必須使用特定文字的(如海灣國家要求用阿拉伯文),一般應予照辦。
標志的刷寫部位和文字大小要適當,圖案字跡要清楚,使用的顏料要不褪色。
還有,在保證商品質量不變和不違反出口合同的前提下,應盡可能壓縮貨物包裝的體積或降低貨物包裝的重量,以節(jié)約運費支出。
(4)數量
1)貨物數量必須符合出口合同的規(guī)定
貨物的數量,是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主要條件之一,賣方有按合同規(guī)定的數量交付貨物的重要義務。是否按合同規(guī)定數量交付貨物,不僅是衡量買賣合同是否得到充分履行的標志,同時,直接關系到訂立合同時的預期利益能否全部實現,有時還要影響購買者的生產使用和業(yè)務經營,甚至可能損害對方的市場聲譽。
因此,各國法律對此大都作了比較嚴格的規(guī)定。
例如,《貨物買賣法》明確規(guī)定:A、如賣方交付給買方的數量少于約定數量時,買方可以拒絕收貨;
B、如賣方交付給買方的數量多于約定的數量時,買方可以只接受約定部分而拒收超過部分,他也可以全部拒收。如果買方接受了所交的全部貨物,則必須按約定單價支付貨款。
美國《統(tǒng)一商法典》規(guī)定:除另有協(xié)議外,如交貨在任何方面與合同不符,買方可以①全部拒收;或②全部接受;或③接受任何商業(yè)單位(Commercial Unit or Units)而拒收其余。
《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也有:“賣方交付的貨物必須與合同所規(guī)定的數量……相符,……”但在第51條和52條以及第45條至50條對在超交和短交的情況下,買方和賣方的權利和義務作了具體規(guī)定。
概括起來是:賣方如只交付一部分貨物(即短交),買方一般不能宣告合同無效,但有權要求賣方對未交部分的貨物繼續(xù)履行交付。同時,還可要求賣方對因此而引起的損失給予損害賠償。
如果賣方交付的貨物數量少于合同規(guī)定,構成了根本違反合同,或者賣方完全不交貨,則買方可宣告合同無效。
2)溢短裝條款
上述關于不得超交和短交的法律規(guī)定,對賣方交貨責任的要求是嚴格的。
但是,根據生產和交貨的實際需要,賣方在與買方磋商訂約時,可對交貨數量留有一定的機動幅度,例如,在合同中規(guī)定“溢短裝條款”,則在履行合同時,在交貨數量上就可規(guī)定機動幅度內所伸縮。
由此可見,為能保證按合同規(guī)定數量交付貨物,必須按合同做好備貨工作,在備貨過程中,如發(fā)現貨物數量達不到合同需要時,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并在規(guī)定期限內補足。為便于補足儲存中自然損耗和國內搬運過程中的貨損,以及按合同溢短裝條款的溢裝之用。
備貨數量一般以略多于出口合同規(guī)定的數量為宜。
此外,需注意的是,凡按重量計價而在合同中未明文規(guī)定按何種方法計算重量的,要按《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規(guī)定,應以“凈重計價”。
(5)備貨時間
貨物備妥時間應與合同和信用證裝運期限相適應。
交貨時間是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主要交易條件,倘有違反,買方不僅有權拒收貨物,并提出索賠,甚至還可以宣告合同無效。
因此,貨物備妥的時間,必須適應出口合同與信用證規(guī)定的交貨時間和裝運期限,并結合運輸條件,例如,對于船期須進行妥善安排。為防止意外,一般還應留有余地,適當提前。
凡出口合同規(guī)定,收到買方信用證后若干天內交貨的,為保證按時履行合同,防止被動,應督促買方按照合同規(guī)定期限開到信用證。
收到信用證后,還必須抓緊時間審核,信用證內容如與合同條款不符,應立即要求開證人(買方)修改,認可后及時安排生產、組織進貨和辦理裝運。
至于是將合同或信用證的貨物全部一次裝運,還是分期、分批裝運,必須按合同或信用證規(guī)定辦理。
一般理解是:除非合同另有規(guī)定,賣方必須將合同貨物全部一次裝運。
但是,有時由于交易數量較大,為便于賣方備貨、安排裝運和適應買方使用或轉銷需要,在買賣合同中也可約定在一定期限內,授權賣方酌情掌握是否分期、分批裝運,可在合同(信用證)中具體規(guī)定分期分批裝運的時間和數量及方式。
如有的合同在規(guī)定允許分期、分批的同時,還明確規(guī)定了分期、分批的具體時間和數量,對此,賣方就必須按合同規(guī)定的分期時間和逐批數量裝運。
如果賣方對其中任何一期或多期不按合同規(guī)定履行義務,買方就可根據合同條款和賣方違約的具體情況,要求損害賠償和/或對某一期交貨的合同宣告無效,或對該期以及今后未交各期的合同宣告無效。
如果各批貨物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單獨用于雙方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所設想的目的,則買方可對已交和未交各期的整個合同宣告無效。
例如,出售的是大型機械設備,按合同規(guī)定,設備的各部件分別裝箱、分期交貨,待各期交付的貨物到齊后,在買方所在地組裝。
如其中有一期未交付,或交付的質量不符合合同規(guī)定,且又無法通過修理或替換來加以彌補,由于各期交付的貨物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缺少了任何一期交付的貨物部件,整機就無法組裝,因而使買方無法達到訂約時的預期目的,這樣構成了對整個合同的根本違約,買方自可宣告整個合同無效。
對已交的貨物,買方也應有權退還給賣方,已付貨款可向賣方收回。
(6)所有權
賣方對貨物要有完全的所有權,并不得侵犯他人權利。賣方對出售的貨物應當擁有完全的所有權,并保證不侵犯他人的權利是賣方必須承擔的又一項默示的合同義務。
例如,他人寄放的貨物,其所有權不屬于賣方,如賣方用以作為履行合同義務將其交付給買方,則貨主有權追回貨物;又如CIF或CFR合同的賣方把貨物交由船公司裝運給買方,如賣方不付清運費,船公司可作為債權人對所承運的貨物具有擔保利益,在運費償清前,可對貨物行使留置權。
在法律上,留置權是一種擔保物權,是指債權人占有債務人的動產,在由此產生的債權未受清償前有將其扣留的權利。在履行合同的過程中,如果出現第三方對貨物提出上述權利要求時,賣方就必須采取適當步驟,在買方認為合理的時間內,解除第三方的這些要求,以保證不影響買方對貨物的占有和支配,并確保買方不因此而遭受可能引起的損失。
所謂不得侵犯他人的權利,主要是指不得侵犯他人的工業(yè)產權和其他的知識產權?!堵?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42條明確指出:賣方所交付的貨物,必須是第三方不能根據工業(yè)產權或其他知識產權主張任何權利或要求的貨物。
所謂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是一種無形的財產所有權。它包括版權(copy right)和工業(yè)產權(industrial propetIy)。
工業(yè)產權,又包括商標(trade mark)、專利(patent)、實用新型(utility model)、外觀設計(design)、服務標記、商品名稱等?,F在全世界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實行專利制度,通過專利法對上述無形的財產所有權加以保護,不容侵犯。
在我國出口業(yè)務中,除應注意防止我國產品侵犯他人知識產權外,也應重視對我國自有知識產權的保護工作,對于我國的商品,特別是在國際市場上已有一定聲譽的商標,應當及早在目標市場的有關國家和地區(qū)辦好商標注冊手續(xù),同時要防止外商將我方商標以他自己的名義或仿冒影射我方商標搶先注冊,從而阻礙我正常出口,有的甚至在搶先注冊后向我漫天要價,進行訛詐,使我方陷入被動。
(7)備貨工作的具體內容和有關事項
綜上所述,準備貨物是為了保證按時、按質、按量履行合同的交貨義務,根據合同規(guī)定的質量、數量、包裝和交貨時間的要求,進行貨物的準備工作。
備貨工作的內容,主要包括:向生產或供貨部門安排生產或催交貨物,然后核實檢查應收貨物的質量、數量和包裝狀況,并對貨物進行驗收。
有的商品進倉后,尚須根據出口合同規(guī)定再次進行整理、加工和包裝,并在包裝上加刷嘜頭和其他必要的標志(如指示性、警告性標志,還有毛凈重、包裝長、寬、高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制造”等。
有的還須視客戶要求和市場習慣標以買賣合同號、訂單號、信用證號、進口許可證號、貨號、花色號、型號等)。這種通過在貨物上加標記等方式將貨物劃歸有關合同的行為,在法律上又稱“特定化”,這對貨物風險的移轉是很重要的。
針對不同商品的情況和出口合同規(guī)定,對出口貨物進行檢驗,也是備貨工作的重要內容。
1)對法定檢驗出口的商品
凡屬法定檢驗的出口商品,在規(guī)定的地點和期限內,持出口合同、信用證副本、發(fā)票、裝箱單以及其他必要的單證向出人境檢驗檢疫機構報檢。
檢驗檢疫機構應當在不延誤裝運的期限內,實施或者組織實施檢驗檢疫完畢。
檢驗、檢疫合格的,按照規(guī)定簽發(fā)檢驗檢疫證書和/或放行單,海關憑以放行。
在產地檢驗的出口商品,需要在口岸換證出口的,應向產地檢驗檢疫機構提出申報,由產地檢驗檢疫機構按照規(guī)定簽發(fā)檢驗、檢疫換證憑證,發(fā)貨人應在規(guī)定期限內持檢驗檢疫機構換證憑證和出口合同等單證,向口岸檢驗檢疫機構報請查驗。
經查驗合格的,由口岸檢驗檢疫機構換發(fā)檢驗檢疫證書和/或放行單。法定檢驗的報檢時間最遲應在貨物出運前七天辦理。
2)對于不屬于法定檢驗的出口商品
A、不屬于法定檢驗,但合同約定檢驗的商品
對于不屬于法定檢驗范圍的出口商品,出口合同約定由檢驗檢疫機構檢驗的,也需按合同規(guī)定,持買賣合同等有關單證向檢驗檢疫機構報檢,由檢驗檢疫機構實施或組織實施檢驗或檢疫,在取得檢驗合格并能證明貨物符合合同的證書之后,方可憑以向買方收取貨款,并以此作為交接貨物的依據。
B、不屬于法定檢驗,合同也未規(guī)定出具檢驗證書的商品
不屬于法定檢驗范圍的出口商品,出口合同也未規(guī)定由檢驗檢疫機構出證的,則應視不同情況,分別采取委托檢驗檢疫機構檢驗,由生產部門、供貨部門進行檢驗,或者由外貿企業(yè)自行檢驗,合格后裝運出口。
C、屬于危險貨物的檢驗
凡屬于危險貨物,其外包裝容器,應由生產該容器的企業(yè)向檢驗檢疫機構申請包裝容器的性能鑒定。包裝容器經檢驗檢疫機構鑒定合格并取得性能鑒定證書,方可用于包裝危險貨物。生產出口危險貨物的企業(yè),必須向檢驗檢疫機構申請危險貨物包裝容器的使用鑒定。
使用未經鑒定合格的包裝容器的危險貨物不準出口。
D、對于易變質商品的檢驗
對裝運出口易腐爛變質的食品、冷凍品的船艙、集裝箱等運載工具,承運人、經辦將貨物裝入集裝箱的裝箱單位或其代理人,必須在裝運前向檢驗檢疫機構申請清潔、衛(wèi)生、冷藏、密固等適載檢驗、經檢驗合格,取得檢疫證書,方可出口。
E、對于動植物檢驗
出口動植物、動植物產品,凡有檢疫要求的,出口單位或其代理人應事先填具報檢單,向檢驗檢疫機構申請檢疫。經檢疫合格,取得檢疫證書,方可出口。
經檢疫發(fā)現有害病蟲的,不準出口,經除害處理后方準出口。
法定檢驗的出口商品,包括需要檢疫的出口動植物或其產品,海關憑檢驗檢疫機構簽發(fā)的證書、放行單上加蓋的印章驗放。
未經檢驗檢疫機構檢驗、檢疫或檢驗、檢疫不合格的,不準出口。
對于屬于法定檢驗范圍的出口商品,檢驗檢疫機構可以在生產、經營單位或其他檢驗機構檢驗的基礎上,定期或者不定期地進行抽查檢驗。經抽查檢驗不合格的,不準出口。
值得注意的是,檢驗檢疫機構檢驗合格的出口商品,發(fā)貨人應當在檢驗證書或者放行單簽發(fā)之日起的有效期限內報運出口。
逾期報運出口的,必須重新向檢驗檢疫機構報檢,取得合格證書后方可出口。
二、落實信用證
在使用信用證方式結算貨款的交易中,落實信用證是履行出口合同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1、落實信用證的三項內容:
落實信用證通常包括①催證、②審證和③改證三項內容。
當然,如果信用證能較早開到,開到的信用證內容又與買賣合同的內容相一致,自然就不需要進行催開和修改信用證的工作了。
可是,在實際業(yè)務中,催開和修改信用證仍是經常需要進行的工作。而審查信用證則不僅必須認真對待,而且是一項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環(huán)節(jié)。
(1)催開信用證
催開信用證是指通過信件、電報或其他通訊工具催促對方及時辦理開立信用證手續(xù)并將信用證送達我方,以便我方及時裝運貨物出口,履行合同義務。
在采用信用證方式結算貨款的交易中,按時開立信用證本是買方必須履行的重要義務,但是,由于種種原因,買方不按合同規(guī)定開證的情況時有發(fā)生。對此,為保證按時履行合同,提高履約率,我方有必要在適當的時候,提醒和催促買方按合同開立信用證。
如上所述,催開信用證不是履行每一個出口合同都必須做的工作,通常在下列情況下才有必要進行:
①出口合同規(guī)定的裝運期限較長(例如3個月或6個月),而買方應在我方裝運期前的一定時日(例如30天)開立信用證,則我方應在通知對方預計裝運日期的同時,催請對方開證。
②買方在出口合同規(guī)定的期限內未開立信用證,我方可根據合同規(guī)定向對方要求損害賠償,或同時宣告合同無效。如不需要立即采取這一行動時,仍可催促對方開證。
③如果我方根據備貨和承運工具的情況,可提前裝運的,則可請對方提前開證。
④即使開證期限未到,但發(fā)現客戶資信不好,或者市場情況有變,也可催促對方開證。
催證的方法,一般為直接向國外客戶發(fā)函電通知,必要時還可商請銀行或我駐外機構等有關機構代理商給予協(xié)助,或配合協(xié)助催證。
(2)審核信用證
信用證與買賣合同是國際貨物買賣中兩個相互關聯(lián),而又各自獨立的法律文件。
信用證是以買賣合同為墓礎開立的,其中所列的條款,從理論上說,應當與買賣合同的規(guī)定相符,這是信用證與買賣合同的關聯(lián)所在。
但是,信用證本身是一個獨立的法律文件,《UCP500》規(guī)定,信用證其性質與憑以開立信用證的銷售合同或其他合同,均屬于不同業(yè)務,即使信用證中援引這些合同,銀行也與之毫無關系,并不受其約束。
雖然信用證是銀行開立的付款保證文件,但銀行的付款保證是以受益人提交的單據是否符合信用證條款為前提的。所以,開證銀行的資信、信用證的各項內容,都關系到收匯的安全。為了確保收匯安全,我外貿企業(yè)在收到信用證后,應立即對其進行認真的審查和核對。
審查和核對信用證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做好這項工作,對于貫徹我國對外貿易的方針政策,履行裝運貨物義務,按約交付貨運單據,及時、安全地收取貨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從理論上說,進口商辦理開證申請手續(xù)時,是根據買賣合同辦理的,開證銀行是根據開證人的申請書開立信用證的,依此推論,受益人收到的信用證,其內容應當是與買賣合同規(guī)定相一致的。
可是,在實際業(yè)務中,經常發(fā)現國外來證內容不完全符合買賣合同的規(guī)定,個別的甚至大相徑庭。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各不相同:
1) 有的是開證人或開證行工作上的疏忽和差錯;
2) 有的是由于某些進口國家的習慣做法或另有特殊規(guī)定;
3) 有的是開證人對我國政策不了解;
4) 也有的是國外客戶故意在信用證內加列一些額外要求;
5) 但是,也不排除個別商人甚至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在申請開證時故設陷阱。
因此,審核信用證必須十分謹慎、仔細,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影響履約,造成損失,甚至重大損失。
應當指出,上述規(guī)定,實際是對賣方交貨有關包裝方面的最低要求。
在實際業(yè)務中,如果對包裝未作具體規(guī)定或規(guī)定不明確的,可以通過協(xié)議補充,達不成協(xié)議的,按照合同有關條款或交易習慣確定。
此時,以前買賣雙方的交往情況和買方對包裝的要求,以及有關的行業(yè)慣例,都可成為對合同解釋的補充因素,并對賣方有法律約束作用。
為此,在備貨過程中,對貨物的內、外包裝和裝潢,均須認真進行核對檢查,如發(fā)現有包裝不良或破損情況,應及時進行修整或更換包裝,以免在裝運后造成收匯困難。
(3)包裝標志
“包裝標志”應按合同規(guī)定或客戶要求刷制。
運輸標志(嘜頭,Shipping Mark)的式樣,如合同無具體規(guī)定,或客戶對此又無要求的,則由我方自行選定刷制。自行選定的運輸標志,必須使用特定文字的(如海灣國家要求用阿拉伯文),一般應予照辦。
標志的刷寫部位和文字大小要適當,圖案字跡要清楚,使用的顏料要不褪色。
還有,在保證商品質量不變和不違反出口合同的前提下,應盡可能壓縮貨物包裝的體積或降低貨物包裝的重量,以節(jié)約運費支出。
(4)數量
1)貨物數量必須符合出口合同的規(guī)定
貨物的數量,是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主要條件之一,賣方有按合同規(guī)定的數量交付貨物的重要義務。是否按合同規(guī)定數量交付貨物,不僅是衡量買賣合同是否得到充分履行的標志,同時,直接關系到訂立合同時的預期利益能否全部實現,有時還要影響購買者的生產使用和業(yè)務經營,甚至可能損害對方的市場聲譽。
因此,各國法律對此大都作了比較嚴格的規(guī)定。
例如,《貨物買賣法》明確規(guī)定:A、如賣方交付給買方的數量少于約定數量時,買方可以拒絕收貨;
B、如賣方交付給買方的數量多于約定的數量時,買方可以只接受約定部分而拒收超過部分,他也可以全部拒收。如果買方接受了所交的全部貨物,則必須按約定單價支付貨款。
美國《統(tǒng)一商法典》規(guī)定:除另有協(xié)議外,如交貨在任何方面與合同不符,買方可以①全部拒收;或②全部接受;或③接受任何商業(yè)單位(Commercial Unit or Units)而拒收其余。
《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也有:“賣方交付的貨物必須與合同所規(guī)定的數量……相符,……”但在第51條和52條以及第45條至50條對在超交和短交的情況下,買方和賣方的權利和義務作了具體規(guī)定。
概括起來是:賣方如只交付一部分貨物(即短交),買方一般不能宣告合同無效,但有權要求賣方對未交部分的貨物繼續(xù)履行交付。同時,還可要求賣方對因此而引起的損失給予損害賠償。
如果賣方交付的貨物數量少于合同規(guī)定,構成了根本違反合同,或者賣方完全不交貨,則買方可宣告合同無效。
2)溢短裝條款
上述關于不得超交和短交的法律規(guī)定,對賣方交貨責任的要求是嚴格的。
但是,根據生產和交貨的實際需要,賣方在與買方磋商訂約時,可對交貨數量留有一定的機動幅度,例如,在合同中規(guī)定“溢短裝條款”,則在履行合同時,在交貨數量上就可規(guī)定機動幅度內所伸縮。
由此可見,為能保證按合同規(guī)定數量交付貨物,必須按合同做好備貨工作,在備貨過程中,如發(fā)現貨物數量達不到合同需要時,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并在規(guī)定期限內補足。為便于補足儲存中自然損耗和國內搬運過程中的貨損,以及按合同溢短裝條款的溢裝之用。
備貨數量一般以略多于出口合同規(guī)定的數量為宜。
此外,需注意的是,凡按重量計價而在合同中未明文規(guī)定按何種方法計算重量的,要按《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規(guī)定,應以“凈重計價”。
(5)備貨時間
貨物備妥時間應與合同和信用證裝運期限相適應。
交貨時間是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主要交易條件,倘有違反,買方不僅有權拒收貨物,并提出索賠,甚至還可以宣告合同無效。
因此,貨物備妥的時間,必須適應出口合同與信用證規(guī)定的交貨時間和裝運期限,并結合運輸條件,例如,對于船期須進行妥善安排。為防止意外,一般還應留有余地,適當提前。
凡出口合同規(guī)定,收到買方信用證后若干天內交貨的,為保證按時履行合同,防止被動,應督促買方按照合同規(guī)定期限開到信用證。
收到信用證后,還必須抓緊時間審核,信用證內容如與合同條款不符,應立即要求開證人(買方)修改,認可后及時安排生產、組織進貨和辦理裝運。
至于是將合同或信用證的貨物全部一次裝運,還是分期、分批裝運,必須按合同或信用證規(guī)定辦理。
一般理解是:除非合同另有規(guī)定,賣方必須將合同貨物全部一次裝運。
但是,有時由于交易數量較大,為便于賣方備貨、安排裝運和適應買方使用或轉銷需要,在買賣合同中也可約定在一定期限內,授權賣方酌情掌握是否分期、分批裝運,可在合同(信用證)中具體規(guī)定分期分批裝運的時間和數量及方式。
如有的合同在規(guī)定允許分期、分批的同時,還明確規(guī)定了分期、分批的具體時間和數量,對此,賣方就必須按合同規(guī)定的分期時間和逐批數量裝運。
如果賣方對其中任何一期或多期不按合同規(guī)定履行義務,買方就可根據合同條款和賣方違約的具體情況,要求損害賠償和/或對某一期交貨的合同宣告無效,或對該期以及今后未交各期的合同宣告無效。
如果各批貨物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單獨用于雙方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所設想的目的,則買方可對已交和未交各期的整個合同宣告無效。
例如,出售的是大型機械設備,按合同規(guī)定,設備的各部件分別裝箱、分期交貨,待各期交付的貨物到齊后,在買方所在地組裝。
如其中有一期未交付,或交付的質量不符合合同規(guī)定,且又無法通過修理或替換來加以彌補,由于各期交付的貨物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缺少了任何一期交付的貨物部件,整機就無法組裝,因而使買方無法達到訂約時的預期目的,這樣構成了對整個合同的根本違約,買方自可宣告整個合同無效。
對已交的貨物,買方也應有權退還給賣方,已付貨款可向賣方收回。
(6)所有權
賣方對貨物要有完全的所有權,并不得侵犯他人權利。賣方對出售的貨物應當擁有完全的所有權,并保證不侵犯他人的權利是賣方必須承擔的又一項默示的合同義務。
例如,他人寄放的貨物,其所有權不屬于賣方,如賣方用以作為履行合同義務將其交付給買方,則貨主有權追回貨物;又如CIF或CFR合同的賣方把貨物交由船公司裝運給買方,如賣方不付清運費,船公司可作為債權人對所承運的貨物具有擔保利益,在運費償清前,可對貨物行使留置權。
在法律上,留置權是一種擔保物權,是指債權人占有債務人的動產,在由此產生的債權未受清償前有將其扣留的權利。在履行合同的過程中,如果出現第三方對貨物提出上述權利要求時,賣方就必須采取適當步驟,在買方認為合理的時間內,解除第三方的這些要求,以保證不影響買方對貨物的占有和支配,并確保買方不因此而遭受可能引起的損失。
所謂不得侵犯他人的權利,主要是指不得侵犯他人的工業(yè)產權和其他的知識產權?!堵?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42條明確指出:賣方所交付的貨物,必須是第三方不能根據工業(yè)產權或其他知識產權主張任何權利或要求的貨物。
所謂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是一種無形的財產所有權。它包括版權(copy right)和工業(yè)產權(industrial propetIy)。
工業(yè)產權,又包括商標(trade mark)、專利(patent)、實用新型(utility model)、外觀設計(design)、服務標記、商品名稱等?,F在全世界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實行專利制度,通過專利法對上述無形的財產所有權加以保護,不容侵犯。
在我國出口業(yè)務中,除應注意防止我國產品侵犯他人知識產權外,也應重視對我國自有知識產權的保護工作,對于我國的商品,特別是在國際市場上已有一定聲譽的商標,應當及早在目標市場的有關國家和地區(qū)辦好商標注冊手續(xù),同時要防止外商將我方商標以他自己的名義或仿冒影射我方商標搶先注冊,從而阻礙我正常出口,有的甚至在搶先注冊后向我漫天要價,進行訛詐,使我方陷入被動。
(7)備貨工作的具體內容和有關事項
綜上所述,準備貨物是為了保證按時、按質、按量履行合同的交貨義務,根據合同規(guī)定的質量、數量、包裝和交貨時間的要求,進行貨物的準備工作。
備貨工作的內容,主要包括:向生產或供貨部門安排生產或催交貨物,然后核實檢查應收貨物的質量、數量和包裝狀況,并對貨物進行驗收。
有的商品進倉后,尚須根據出口合同規(guī)定再次進行整理、加工和包裝,并在包裝上加刷嘜頭和其他必要的標志(如指示性、警告性標志,還有毛凈重、包裝長、寬、高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制造”等。
有的還須視客戶要求和市場習慣標以買賣合同號、訂單號、信用證號、進口許可證號、貨號、花色號、型號等)。這種通過在貨物上加標記等方式將貨物劃歸有關合同的行為,在法律上又稱“特定化”,這對貨物風險的移轉是很重要的。
針對不同商品的情況和出口合同規(guī)定,對出口貨物進行檢驗,也是備貨工作的重要內容。
1)對法定檢驗出口的商品
凡屬法定檢驗的出口商品,在規(guī)定的地點和期限內,持出口合同、信用證副本、發(fā)票、裝箱單以及其他必要的單證向出人境檢驗檢疫機構報檢。
檢驗檢疫機構應當在不延誤裝運的期限內,實施或者組織實施檢驗檢疫完畢。
檢驗、檢疫合格的,按照規(guī)定簽發(fā)檢驗檢疫證書和/或放行單,海關憑以放行。
在產地檢驗的出口商品,需要在口岸換證出口的,應向產地檢驗檢疫機構提出申報,由產地檢驗檢疫機構按照規(guī)定簽發(fā)檢驗、檢疫換證憑證,發(fā)貨人應在規(guī)定期限內持檢驗檢疫機構換證憑證和出口合同等單證,向口岸檢驗檢疫機構報請查驗。
經查驗合格的,由口岸檢驗檢疫機構換發(fā)檢驗檢疫證書和/或放行單。法定檢驗的報檢時間最遲應在貨物出運前七天辦理。
2)對于不屬于法定檢驗的出口商品
A、不屬于法定檢驗,但合同約定檢驗的商品
對于不屬于法定檢驗范圍的出口商品,出口合同約定由檢驗檢疫機構檢驗的,也需按合同規(guī)定,持買賣合同等有關單證向檢驗檢疫機構報檢,由檢驗檢疫機構實施或組織實施檢驗或檢疫,在取得檢驗合格并能證明貨物符合合同的證書之后,方可憑以向買方收取貨款,并以此作為交接貨物的依據。
B、不屬于法定檢驗,合同也未規(guī)定出具檢驗證書的商品
不屬于法定檢驗范圍的出口商品,出口合同也未規(guī)定由檢驗檢疫機構出證的,則應視不同情況,分別采取委托檢驗檢疫機構檢驗,由生產部門、供貨部門進行檢驗,或者由外貿企業(yè)自行檢驗,合格后裝運出口。
C、屬于危險貨物的檢驗
凡屬于危險貨物,其外包裝容器,應由生產該容器的企業(yè)向檢驗檢疫機構申請包裝容器的性能鑒定。包裝容器經檢驗檢疫機構鑒定合格并取得性能鑒定證書,方可用于包裝危險貨物。生產出口危險貨物的企業(yè),必須向檢驗檢疫機構申請危險貨物包裝容器的使用鑒定。
使用未經鑒定合格的包裝容器的危險貨物不準出口。
D、對于易變質商品的檢驗
對裝運出口易腐爛變質的食品、冷凍品的船艙、集裝箱等運載工具,承運人、經辦將貨物裝入集裝箱的裝箱單位或其代理人,必須在裝運前向檢驗檢疫機構申請清潔、衛(wèi)生、冷藏、密固等適載檢驗、經檢驗合格,取得檢疫證書,方可出口。
E、對于動植物檢驗
出口動植物、動植物產品,凡有檢疫要求的,出口單位或其代理人應事先填具報檢單,向檢驗檢疫機構申請檢疫。經檢疫合格,取得檢疫證書,方可出口。
經檢疫發(fā)現有害病蟲的,不準出口,經除害處理后方準出口。
法定檢驗的出口商品,包括需要檢疫的出口動植物或其產品,海關憑檢驗檢疫機構簽發(fā)的證書、放行單上加蓋的印章驗放。
未經檢驗檢疫機構檢驗、檢疫或檢驗、檢疫不合格的,不準出口。
對于屬于法定檢驗范圍的出口商品,檢驗檢疫機構可以在生產、經營單位或其他檢驗機構檢驗的基礎上,定期或者不定期地進行抽查檢驗。經抽查檢驗不合格的,不準出口。
值得注意的是,檢驗檢疫機構檢驗合格的出口商品,發(fā)貨人應當在檢驗證書或者放行單簽發(fā)之日起的有效期限內報運出口。
逾期報運出口的,必須重新向檢驗檢疫機構報檢,取得合格證書后方可出口。
二、落實信用證
在使用信用證方式結算貨款的交易中,落實信用證是履行出口合同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1、落實信用證的三項內容:
落實信用證通常包括①催證、②審證和③改證三項內容。
當然,如果信用證能較早開到,開到的信用證內容又與買賣合同的內容相一致,自然就不需要進行催開和修改信用證的工作了。
可是,在實際業(yè)務中,催開和修改信用證仍是經常需要進行的工作。而審查信用證則不僅必須認真對待,而且是一項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環(huán)節(jié)。
(1)催開信用證
催開信用證是指通過信件、電報或其他通訊工具催促對方及時辦理開立信用證手續(xù)并將信用證送達我方,以便我方及時裝運貨物出口,履行合同義務。
在采用信用證方式結算貨款的交易中,按時開立信用證本是買方必須履行的重要義務,但是,由于種種原因,買方不按合同規(guī)定開證的情況時有發(fā)生。對此,為保證按時履行合同,提高履約率,我方有必要在適當的時候,提醒和催促買方按合同開立信用證。
如上所述,催開信用證不是履行每一個出口合同都必須做的工作,通常在下列情況下才有必要進行:
①出口合同規(guī)定的裝運期限較長(例如3個月或6個月),而買方應在我方裝運期前的一定時日(例如30天)開立信用證,則我方應在通知對方預計裝運日期的同時,催請對方開證。
②買方在出口合同規(guī)定的期限內未開立信用證,我方可根據合同規(guī)定向對方要求損害賠償,或同時宣告合同無效。如不需要立即采取這一行動時,仍可催促對方開證。
③如果我方根據備貨和承運工具的情況,可提前裝運的,則可請對方提前開證。
④即使開證期限未到,但發(fā)現客戶資信不好,或者市場情況有變,也可催促對方開證。
催證的方法,一般為直接向國外客戶發(fā)函電通知,必要時還可商請銀行或我駐外機構等有關機構代理商給予協(xié)助,或配合協(xié)助催證。
(2)審核信用證
信用證與買賣合同是國際貨物買賣中兩個相互關聯(lián),而又各自獨立的法律文件。
信用證是以買賣合同為墓礎開立的,其中所列的條款,從理論上說,應當與買賣合同的規(guī)定相符,這是信用證與買賣合同的關聯(lián)所在。
但是,信用證本身是一個獨立的法律文件,《UCP500》規(guī)定,信用證其性質與憑以開立信用證的銷售合同或其他合同,均屬于不同業(yè)務,即使信用證中援引這些合同,銀行也與之毫無關系,并不受其約束。
雖然信用證是銀行開立的付款保證文件,但銀行的付款保證是以受益人提交的單據是否符合信用證條款為前提的。所以,開證銀行的資信、信用證的各項內容,都關系到收匯的安全。為了確保收匯安全,我外貿企業(yè)在收到信用證后,應立即對其進行認真的審查和核對。
審查和核對信用證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做好這項工作,對于貫徹我國對外貿易的方針政策,履行裝運貨物義務,按約交付貨運單據,及時、安全地收取貨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從理論上說,進口商辦理開證申請手續(xù)時,是根據買賣合同辦理的,開證銀行是根據開證人的申請書開立信用證的,依此推論,受益人收到的信用證,其內容應當是與買賣合同規(guī)定相一致的。
可是,在實際業(yè)務中,經常發(fā)現國外來證內容不完全符合買賣合同的規(guī)定,個別的甚至大相徑庭。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各不相同:
1) 有的是開證人或開證行工作上的疏忽和差錯;
2) 有的是由于某些進口國家的習慣做法或另有特殊規(guī)定;
3) 有的是開證人對我國政策不了解;
4) 也有的是國外客戶故意在信用證內加列一些額外要求;
5) 但是,也不排除個別商人甚至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在申請開證時故設陷阱。
因此,審核信用證必須十分謹慎、仔細,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影響履約,造成損失,甚至重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