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闋 ,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 戶,照無眠。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是熙寧九年( 1076 )蘇軾在密州任所寫作的一首中秋詞,詞首有序: “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 通常認為這是一篇懷人之作,一 “ 兼 ” 字說明并非止 于此。這首詞久負盛名,歷來評價甚高,前人云: “ 中秋詞自東坡《水調(diào)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 ,由此可見一斑。其時作者政治上甚不得意,又久未與其弟蘇轍 謀面,心中頗多積郁。中秋之夜,與友人共游金山, “ 天宇四垂,一碧無際 …… 俄月色如畫,遂共登金山頂之妙高臺 ” ,蘇軾請同行歌者袁陶歌其《水調(diào)歌頭》,不覺隨之起舞,藉以宣泄對時事人生的無限感慨并抒發(fā)對弟弟的強烈思念。
詞的上闋以無端陡起的形式突兀發(fā)問,從何時開始,有普照人間的明月?不知天上的神仙宮闋 ,現(xiàn)在已是什么年代?此句以屈原《天問》的筆法,化用李白《把酒問月》的詩句,以豪邁瀟灑的姿態(tài),把酒問青天,筆勢奇特。順勢寫道,我真想馭氣乘風(fēng)回到天庭啊,又怕經(jīng)受不住天宮瓊樓玉宇里的寒冷。一 “ 歸 ” 字,點出自己并非凡人,如李白一樣,蘇軾也是以 “ 謫仙人 ” 著稱的。傳說宋神宗曾問內(nèi)侍 ,宮外流行什么小詞,內(nèi)侍 將蘇軾《水調(diào)歌頭》抄錄呈上,神宗讀至 “ 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 ,也深受感動并嘆息曰: “ 蘇軾終是愛君 ” 。蘇軾以奇幻的想象,創(chuàng)造了一個空靈蘊藉的境界,極虛極活,若遠若近,神余言外,寄意深遠而幽隱,折射出他雖遭受挫折,仍存忠愛之心,卻也透露出他內(nèi)心的空虛和痛苦。于是 “ 起舞弄清影 ” ,舞罷,顧謂眾人曰: “ 此便是神仙矣! ”“ 何似在人間 ” ,意謂在這清朗的月下翩翩起舞,心無雜念,自由自在,盡歡盡興,不就如登仙界了嗎?哪里還像在人間呢? “ 又恐 ” 二字說明蘇軾仍未能離開人間,卻又令人 “ 直覺有仙氣縹緲于毫端 ” ,表現(xiàn)出蘇軾脫俗超塵的清逸品質(zhì)。上闋即景想象,著重寫見 月思君,有所企盼又萬分無奈,而欲超越現(xiàn)實超越自我的內(nèi)心矛盾。
下闋著重在寫睹月 思人,抒寫對弟弟蘇轍的深切懷念,寫得惋惻 纏綿而又富于理趣。作者先從室內(nèi)視角望月,以 “ 轉(zhuǎn) ” 、 “ 低、 ”“ 照 ” 三字細膩地描寫月光移動的動態(tài)。月光巡行于朱紅樓閣之間,低低地照射在綺麗的門窗之上,映照著長夜不眠的人。點出懷人者及其內(nèi)心的傷感。接著抒寫內(nèi)心的憤懣,月亮莫不是與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偏在別人離別之時又亮又圓?以怨月之 議反襯離情之苦,責(zé)怪月亮故意捉弄離人;繼而又自我寬解,人生遭際總 有悲歡離合,月亮運轉(zhuǎn)也會出現(xiàn)陰晴圓缺。天行有常,這樣的事情,自古以來就不可能十全十美。最后,作者終于戰(zhàn)勝了自己,以超邁豁達的心情表達對弟弟的祝愿,只愿我們都能健康長在,即使遠隔千里,卻能共同欣賞這美麗的月光。下闋?wèi)讶?,寫得宛轉(zhuǎn)曲折,繾綣深沉,令人玩味不盡。
轉(zhuǎn)朱閣,低綺 戶,照無眠。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是熙寧九年( 1076 )蘇軾在密州任所寫作的一首中秋詞,詞首有序: “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 通常認為這是一篇懷人之作,一 “ 兼 ” 字說明并非止 于此。這首詞久負盛名,歷來評價甚高,前人云: “ 中秋詞自東坡《水調(diào)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 ,由此可見一斑。其時作者政治上甚不得意,又久未與其弟蘇轍 謀面,心中頗多積郁。中秋之夜,與友人共游金山, “ 天宇四垂,一碧無際 …… 俄月色如畫,遂共登金山頂之妙高臺 ” ,蘇軾請同行歌者袁陶歌其《水調(diào)歌頭》,不覺隨之起舞,藉以宣泄對時事人生的無限感慨并抒發(fā)對弟弟的強烈思念。
詞的上闋以無端陡起的形式突兀發(fā)問,從何時開始,有普照人間的明月?不知天上的神仙宮闋 ,現(xiàn)在已是什么年代?此句以屈原《天問》的筆法,化用李白《把酒問月》的詩句,以豪邁瀟灑的姿態(tài),把酒問青天,筆勢奇特。順勢寫道,我真想馭氣乘風(fēng)回到天庭啊,又怕經(jīng)受不住天宮瓊樓玉宇里的寒冷。一 “ 歸 ” 字,點出自己并非凡人,如李白一樣,蘇軾也是以 “ 謫仙人 ” 著稱的。傳說宋神宗曾問內(nèi)侍 ,宮外流行什么小詞,內(nèi)侍 將蘇軾《水調(diào)歌頭》抄錄呈上,神宗讀至 “ 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 ,也深受感動并嘆息曰: “ 蘇軾終是愛君 ” 。蘇軾以奇幻的想象,創(chuàng)造了一個空靈蘊藉的境界,極虛極活,若遠若近,神余言外,寄意深遠而幽隱,折射出他雖遭受挫折,仍存忠愛之心,卻也透露出他內(nèi)心的空虛和痛苦。于是 “ 起舞弄清影 ” ,舞罷,顧謂眾人曰: “ 此便是神仙矣! ”“ 何似在人間 ” ,意謂在這清朗的月下翩翩起舞,心無雜念,自由自在,盡歡盡興,不就如登仙界了嗎?哪里還像在人間呢? “ 又恐 ” 二字說明蘇軾仍未能離開人間,卻又令人 “ 直覺有仙氣縹緲于毫端 ” ,表現(xiàn)出蘇軾脫俗超塵的清逸品質(zhì)。上闋即景想象,著重寫見 月思君,有所企盼又萬分無奈,而欲超越現(xiàn)實超越自我的內(nèi)心矛盾。
下闋著重在寫睹月 思人,抒寫對弟弟蘇轍的深切懷念,寫得惋惻 纏綿而又富于理趣。作者先從室內(nèi)視角望月,以 “ 轉(zhuǎn) ” 、 “ 低、 ”“ 照 ” 三字細膩地描寫月光移動的動態(tài)。月光巡行于朱紅樓閣之間,低低地照射在綺麗的門窗之上,映照著長夜不眠的人。點出懷人者及其內(nèi)心的傷感。接著抒寫內(nèi)心的憤懣,月亮莫不是與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偏在別人離別之時又亮又圓?以怨月之 議反襯離情之苦,責(zé)怪月亮故意捉弄離人;繼而又自我寬解,人生遭際總 有悲歡離合,月亮運轉(zhuǎn)也會出現(xiàn)陰晴圓缺。天行有常,這樣的事情,自古以來就不可能十全十美。最后,作者終于戰(zhàn)勝了自己,以超邁豁達的心情表達對弟弟的祝愿,只愿我們都能健康長在,即使遠隔千里,卻能共同欣賞這美麗的月光。下闋?wèi)讶?,寫得宛轉(zhuǎn)曲折,繾綣深沉,令人玩味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