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爾市中部的皇家山下,群樹掩映著一片靜謐的土地。春日,這里欣欣向榮,繁花似錦;夏天,這里郁郁蔥蔥,綠草如蔭;秋季到來,皇家山上一片金黃,在鋪滿落葉的幽徑旁,在夕陽锍金的余輝里,一座座由淺白色石灰石構筑的殿堂更顯得莊嚴肅穆,嚴冬來臨,這里到處銀妝素裹,唯有人文大樓頂端三只鮮紅可愛的歐洲燕在藍天下迎風飄揚。四時之景變換,歲歲年年,仿佛永遠不曾更改;但就在這寧靜素雅的外表之下,卻跳動著一顆熾熱的渴求知識與真理的心。一百五十多年來,從這里走出了五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一百多位羅德學者(Rhodes Scholai年年在牛津大學頒發(fā)),數(shù)十位作家、詩人,以及難以計數(shù)的醫(yī)學家、生物學家、建筑學家,政治家……他們是加拿大的精英和中流砥柱,沒有他們,便沒有加拿大高度文明、發(fā)達的今天。與此同時,當年面積僅46公頃的荒山野地也變成了如今占地300公頃(主校區(qū)和麥克唐納校區(qū))樓宇林立,秩序開然,包括21個學院,7座博物館,10多個圖書館,90多個科研中心,學生人數(shù)達3萬的浩浩學府——這一切,學院外流淌著的圣勞倫斯河便是好的見證。這里就是名聞遐邇的、素有“北方哈佛”之稱的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
1811年,蒙特利爾的毛皮巨賈詹姆士。麥吉爾因為預感到自己將同幾個兄弟姐妹一樣壽不永年,便為他的一筆數(shù)目可觀的財產(chǎn)事先立下了遺囑。遺囑中寫明,將一萬英鎊及皇家山下的46化頃土地用于一所永遠以他的名字“麥吉爾”命名的學校或?qū)W院。盡管這筆錢相對于他贈給家人、朋友以及眾多慈善機構的財產(chǎn)而言是非常微不足道的,但這還是受到了當?shù)赜⒁峋用竦臉O大歡迎,因為當時的蒙特利爾已有了幾所教會辦的法語學校,而為數(shù)不少的英國人卻不得不將他們子女送到美國去接受高等教育。兩年之后,正如預料的一樣,詹姆士。麥吉爾先生因為心臟病發(fā)作而與世長辭了。他死后,創(chuàng)建學校的重任便落在了“皇家教育促進委員會”(1801年獲英王批準建立)的肩上。
麥吉爾的今天是光芒四射的,但它的誕生卻是充滿艱辛的。由于遇到了一系列關于麥吉爾先生遺產(chǎn)的法律糾紛和資金的嚴重不足,建校的工作被一推再推。直到1821年,委員會才得到了英國皇家的特許狀,并象征性地任命了一長和四名教師,“麥吉爾學院”就這樣宣告成立了。此時的麥吉爾只能說是徒有其名,而不具有任何實際的內(nèi)容。此后為了獲取麥吉爾先生遺贈的皇家山那片土地以及處理其它的一些法律事宜,委員會又不懈奮斗了七載。
1829年6月,麥吉爾學院接收了蒙特利爾總醫(yī)院下屬的蒙特利爾醫(yī)學校,使它成為了自己的醫(yī)學系,并在蒙特利爾老城的圣詹姆士街20號正式開始授課。1835年,學院接受了另外幾筆捐款后,便著手在皇家山下修建了人文大樓和道森大樓。1843年,工程完工,人文科學系于是加入了進來。那時的校園遠在蒙特利爾市北郊一隅,交通極為不便;校園內(nèi)荒草叢生,道路塵土飛揚,人文大樓前的空地上甚至曾經(jīng)允許教師們種菜和放牛。第一學期帶著厚重的行李、徒步翻越皇家山前來上課的學生竟然只有三人。直到這一年底,學生的總數(shù)也只不過二十人。但正是這區(qū)區(qū)的二十名學生燃點了麥吉爾的希望之火,使之愈燒愈旺。
在此之后的三十年里,麥吉爾的發(fā)展甚為緩慢。盡管英國皇室于1852年通過了修正案,將“皇家教育促進委員會”與麥吉爾學院董事會合為一體,但學校的情況也未發(fā)生大的改觀,1855年,威廉。道森(William Dawson 1855-1895)被任命為校長。他的到來徹底改變了麥吉爾的命運。在三十八年的時間里,道森校長用他淵博的知識,非凡的膽略,率領麥吉爾全體師生披荊斬棘,勇往直前,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他是麥吉爾歷一位關鍵性的人物,其地位和作用正如蔡元培之于北大而梅貽崎之于清華。當?shù)郎醯禁溂獱栠@時,他看到的是一個瓦礫遍地,雜草叢生的校園。但他毫不畏縮,克服重重困難向著他理想中的麥吉爾一步步的邁進。首先,他迅速使自己成為了董事會的一名重要成員,并且與其他董事們一起達成了要把麥吉爾建成第一流大學的共識。然后,道森又大張旗鼓地推進學校的教學與科研,力爭把麥吉爾辦成一所多學科的,人文氣息濃郁的研究型大學。道森本人就是一個學術上的巨人。他曾經(jīng)鉆研過植物學、動物學、魚類學、鳥類學、古生物學和地質(zhì)學,并且在古生物學與地質(zhì)學兩方面卓爾有成。唯其如此,他才能在學校的教師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并得以帶領他們投身到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中去。一段時期,學校財政遇到了嚴重困難,因而不得不將一部分地產(chǎn)變賣以維持學校的正常運轉(zhuǎn)。但在道森及全體董事會成員的不懈努力下,這種窘境在1880年后逐漸得以扭轉(zhuǎn)。當時,蒙特利爾一部分具有遠見的商人不惜家財,慷慨助學,使雷德帕斯博物館及圖書館、麥克唐納理工大樓等一大批教學設施建立了起來。道森時期是麥吉爾校園建設快,也是輝煌的時期。那時修建的許多優(yōu)美雄偉的建筑直到現(xiàn)在仍是麥吉爾不朽的象征。另外,本著“沒有高質(zhì)量的小學生、中學生,就絕不會有高質(zhì)量的大學生”這一辦學思想,道森校長在任職期間還大力推動了初、中等教育的發(fā)展。首先,他建立起了麥吉爾師范學院,以培養(yǎng)合格的師資;隨后他又在加拿大各地建立起了一批分校和附屬學校,將麥吉爾的求知精神傳向了四面八方;更為重要的是,道森還創(chuàng)立了麥吉爾入學考試體制,使得加拿大各地的優(yōu)秀學生可以通過參加該考試而直接進入麥吉爾各系科深造。在道森的領導下,麥吉爾逐漸變成了一所全國性的大學。今天,麥吉爾的許多分校已獨立成為獨具特色的大學,其中的有: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tsh Columbia),阿爾伯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 )以及維多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ctocia)??梢哉f,道森不僅為麥吉爾,而且為全加拿大的教育事業(yè)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1885年,學校正式更名為“麥吉爾大學”。到1893年道森校長離任時,麥吉爾大學已經(jīng)擁有了人文大樓、摩森大樓、雷德帕斯博物館、圖書館、麥克唐納理工大樓以及超過1000名的正式注冊學生。這時的麥吉爾已初具規(guī)模。
道森的繼任者是一個深受牛津?qū)W院派影響的蘇格蘭人,威廉。皮特森(William Peterson 1894-1919)。盡管他的作風與道森截然作風,但他們二人在“為青年提供優(yōu)秀的教育”這一辦學宗旨上是完全一致的。上一個世紀之交,各國的大學都在爭先恐后地仿效德國,建立起了大量的科技工程方面的研究機構,力爭在這些方面趕上當時的世界先進潮流。皮特森本人雖然篤信古典主義,但他經(jīng)過審慎的思考,毅然決定讓麥吉爾也加入到這個行列中來。于是,化學、采礦學等一大批應用學科紛紛建立起來,厄涅斯特。拉澤福德等一大批科學精英也涌現(xiàn)出來。這樣,經(jīng)過短短二十年時間,至一戰(zhàn)之前,麥吉爾已執(zhí)加拿大理工學科之牛耳。在皮特森的任期內(nèi),麥吉爾還新增了兩所規(guī)模較大的學院:一是由史翠斯柯納勛爵捐建的皇家維多利亞學院,起初這是一所寄宿制的女子學院,但隨著歲月的流逝,它的大門向麥吉爾所有學生敞開了;另一所是由威廉麥克唐納捐建的麥克唐納學院(1907),它包括農(nóng)學、家政學兩個專業(yè)和一個教師進修學院。后來,這里發(fā)展成為麥吉爾麥克唐納校區(qū),包含有農(nóng)學系,環(huán)境科學系及一個人類營養(yǎng)學院。皮特森時期是麥吉爾另一個大發(fā)展的時期。在這二十多年的時間里,麥吉爾新建了大量學科,學校規(guī)模有了較大的擴展,學生人數(shù)也有了很大的增加??梢哉f,經(jīng)過道森和皮特森這兩任校長,麥吉爾已基本具備了今天的雛形。從那時起,它的聲名便開始逐漸遠播,直到現(xiàn)在享譽世界。
皮特森之后歷任麥吉爾的校長們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為學校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使麥吉爾這棵稚嫩的幼苗終于長成了生機勃勃的大樹。亞瑟。居里(Arthui Cullie 1920-1933)
這位戎馬倥傯的軍事指揮官是一戰(zhàn)英雄;他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便打消了人們對他領導大學才能的疑慮并成功地帶領麥吉爾走過了戰(zhàn)后那一段艱難的歲月……他對麥吉爾大的貢獻在于他培養(yǎng)了麥吉爾每一位師生對于母校的無限熱愛忠誠。1933年,他猝死于校長辦公室,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法蘭克。西瑞爾。詹姆士(Frank Cyril James 1939-1962)是一位“鐵腕”
校長,他的精力非凡,通??梢砸粋€完成三人的工作。漸漸的,他覺察到麥吉爾的傳統(tǒng)氣息過于濃重,這里的人們甚至把過去看的比未來更重。于是他便置戰(zhàn)時惡劣的條件于不顧,大刀闊斧地進行了革新。到戰(zhàn)爭結(jié)束時,麥吉爾的守舊與惰性已蕩然無存,并且已在各個方面做好了迎接新朝代的充分準備。他成功地解決了安置老兵的問題。在學生人數(shù)激增一倍的情況下,使學校不至于出現(xiàn)混亂;他又建立了一批新的系科,將熱情與創(chuàng)新的精神灌注到每一個麥吉爾學者的心里,使古老的麥吉爾能夠與戰(zhàn)后的知識爆炸比肩同行。詹姆士校長繼承了道森校長的遺志,使麥吉爾的科研水平在這一時期又上了新的臺階。1962年,哈羅德。洛克。羅伯特林校長(Harold Rocke Robertson 1962-1970)肩負起了領導麥吉爾的重任。他原是一名外科醫(yī)生,并曾在外科領域得到過高榮譽。他帶著一顆熾熱的振興學術的雄心而來,卻偏偏事與愿違。他不得不面對1965—1972年席卷西方大學校園的學生造反和*。他耐心地勸走了沖進他辦公室的學生,并以他的智慧防止了嚴重沖突的發(fā)生。在他的主持下,學校各派同意在民主的基礎上重建大學的管理機構。是他,在風雨飄搖的六七十年代穩(wěn)住了麥吉爾這艘大船,使教學和科研都能夠順利地發(fā)展下去,不致意外中斷,并為學校日后更徹底的民主改革掃清了道路。羅伯特。愛德華。貝寧(Robert Edward Bell 1970—1979)是一名物理學家,他為學位從魁北克省爭取了更多的資金,并大力推動了研究生教育。戴維。
洛伊德。江斯頓(David Lloyd Johnston 1979—1994)是一位律師,有著相當多的管理大學的經(jīng)驗。他成功地取得了私人公司的贊助,在短短的十年內(nèi)使麥吉爾的基金大大增加,并使學校受資助的教授席位迅速增長了一倍。麥吉爾 的現(xiàn)任校長為伯納德。J.沙皮羅(Bernard.J.Shapiro)。
一百五十多年來,麥吉爾歷任的校長們都在以自己獨特而偉大的人格不斷地豐富著麥吉爾這片深深的海洋。本著思想獨立,學術自由,培育英才的辦學理念,他們不唯上,不唯教,不唯權勢,不唯金錢執(zhí)著追求,死而后已。麥吉爾這株學術奇葩不正是對他們好的回報嗎?
學術的振興與繁榮不開管理的民主與科學。麥吉爾是一所由英國人創(chuàng)辦的學校,它自然在很程度上沿習了英國大學的管理體制;但從地理、歷史等因素來考慮,麥吉爾又不可能不受到近鄰美國各大學的強烈影響。在它一百多年的發(fā)展歷程中,麥吉爾正是這樣,融英美兩家之長,同時結(jié)合自身的條件與特點,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管理模式。
今天,麥吉爾的管理系統(tǒng)是一種由董事會和評議會組成的雙層管理體制。其具體調(diào)協(xié)分工如下:
1、董事會:
麥吉爾的董事會自1852年起便由英國女王批準與“皇家教育促進委員會”合為一體,共同受到魁北克省法律的保護。現(xiàn)任董事會共由42名董事組成。其中25名從董事會各會員組織任命的候選人中選出;5人從校友會中選出;2人從評議會中選出;3人從學校全職的員工中選出;2人從全職教師中選出;3人從學生選出。董事會的職權范圍包括:(1)推選名譽校長(chancellor)、董事長(chain可由名譽校長兼任 )和校長(Principle ) (2)掌管學校財政(3)任命教師(4)管理學校其它事務。名譽校長、校長、學生會的負責人是董事會的當然成員。
2. 名譽校長由董事會選出,負責召集董事會與評議會聯(lián)席會議?,F(xiàn)由格雷塔,錢伯斯先生擔任。
3、董事長(chair of the Board of Governors)
由董事會選出,負責召開董事會議。同時他還是皇家教育委員會的主席?,F(xiàn)由理查德。W.旁德先生擔任。
4、校長兼名譽副校長(Principal and Vice-Chancellor)
由董事會選舉產(chǎn)生,并經(jīng)“校長任命法律委員會”任命。他是學校學校與行政的總負責人,并且是校評議會當然的主席。
5、評議會(Senate)評議會由學校各院系及各行政事務部門的負責人組成。它是學校學術方面的高權威,負責管理招生、教學、學風、學紀、學位授予等事宜?,F(xiàn)有91名成員。
總的來說,麥吉爾的管理體系是這樣的:評議會與董事會高高在上;其下設校長;校長下再分若干學術副校長及行政副校長。學術副校長下轄各學院院長、各系系主任、研究生院院長及各科研院所的負責人;行政副校長則分管人事、校產(chǎn)及服務、行政事務、財務預算等各部門。
從法律上說、董事會、評議會這兩個機構并不完全平行,因為評議會是從屬于董事會的,評議會的決策須經(jīng)董事會的批準。但事實上,象入學要求,教學課程、考試以及推薦獲得正式學位以及榮譽學位人選這類事情應由評議會而不是董事會負責,董事會在這些事情上的權力完全是形式上的。這樣一種安排,構成了一種董事會——評議會的雙層體制。其中兩個“會”的成員是不相同的,只有三人在兩個“會”中都占有職位,即名譽校長、董事長和校長。根據(jù)大學的章程,校長可由董事會選舉或任命產(chǎn)生,或者由于職位而成為當然的名譽校長(如御任的校長)。由于這一職位只是榮譽性的,因而真正的執(zhí)行權力實際上被授予了校長一人。(居里校長之后,詹姆士校長之前約1933-1939年之間)也曾有過從幕后走到臺前的名譽校長,如愛德華、比蒂先生,他的名言是:“我們不需要一個執(zhí)行校長——我會去做一切!”但這只是小小的例外,現(xiàn)在再也不會發(fā)生。同時,按照現(xiàn)在的習慣,董事長已很少參加評議會議了,只有校長才既是董事會具有選舉權的正式成員,又是評議會的主席兼議員?;始医逃龠M委員會將校長視為董事會和評議會這兩個機構之間的主要聯(lián)系人并認為他是大學的執(zhí)行領導。校長對學校的教學與科研全權負責,并對教師任免提出建議;但對他本人的任命則是董事會的責任。這樣便確保了董事會成員無法直接干涉學術自由和教師任職。
(麥吉爾的董事會雖有任命教師的權力,但其象征意義多于實際意義,如江斯頓校長在任期間就在多個學科領域中建立起了指定受資助的教授席位)。另一方面,董事會的存在又確保了學校不必直接面對政府,因而政府也就不能直接干涉大學的事務。事實上,麥吉爾作為一所私立學校,自建校以來就一直甚少受到政府的干預;尤其是在1960年接受政府撥款之前,政府對它的影響幾近于零,麥吉爾的董事們早已習慣于自己選定董事長人選,自主決定學校的發(fā)展方針;即使是在1960年之后,學校的這種傳統(tǒng)也一直沒有大的改變,它基本上是獨立于政府的,政府無權干涉它的內(nèi)部事務。這種體制有力地保證了麥吉爾學術上的個性和學校發(fā)展的自主性。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麥吉爾是一所典型的高度分權制的學校,各學院院長及各系主任雖然在行政上隸屬于校長管轄,但實際上他們都享有很大的自主權,他們各自對自己院系的內(nèi)部事務負責。在制定學校政策的過程中,校長與副校長合作,將權力,下放到系主任一層。在資源分配上力求客觀公平,不在院系之間形成明顯的差別,避免分配上的矛盾。這種分權制有利于調(diào)動學?;鶎訂挝弧档姆e極性,使之配合學校的重大決策,緩和一些不必要的矛盾。
麥吉爾的這種管理模式有它的歷史形成過程。早期麥吉爾的董事會由25—30名商界精英組成,他們是學校的高領導得。評議會則由清一色的教師代表組成,負責日常教學工作,接受董事會及校長的領導。董事會與評議會的橋梁是由董事會任命的校長??梢哉f,那時學校的全部命運都掌握在董事會手中。正因為這樣,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蒙特利爾,能榮膺麥吉爾董事一職是件無尚榮耀的事。這種情況直到60年代羅伯特森校長當政的時候,才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zhuǎn)變。當時的形勢是,歐美各地激進的學生運動風起云涌,教師們也紛紛抑抱怨他們不能參加董事會,斗爭的予頭已直接指向了董事會那二三十位與教學科研毫不相干的商人董事。面對這種情況,羅伯特森校長頂著巨大的壓力冒著失去學校部分財源的危險,勇敢地進行了民主改革。這樣,董事會封閉了一百多年的大門終于被打開了,教師代表,學生代表,全職員工代表相繼加入了進來;與此同時,董事會議也由秘密變成了公開。
董事會的商人壟斷時代徹底被結(jié)束了,校園管理民主化進程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并且一直延續(xù)到今天。如今,麥吉爾的學生,教師在學校各級職權機構中都占有席位,他們積極參加與制定學校各項重大決策,為學校的發(fā)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董事會,評議會雙層體制,董事會不能直接干涉學校事務,高度的分權制以及學生董事制是麥吉爾管理體制的幾個主要特點。事實證明,這套管理模式行之有效,它確保了麥吉爾教學與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并確保它成為了加拿大第一流的研究型大學。
自學校創(chuàng)建以來,特別是1960年以前,麥吉爾的辦學一直依賴于私人基金的資助。因此,如何籌集資金應成了麥吉爾歷屆董事會及歷任校長們縈繞于心揮之不去的第一要務。
在學校的草創(chuàng)階段,由于當時蒙特利爾的英語社會中存在著強烈的辦學要求,因而一部分有見地的富商樂于捐贈家財,熱情資助教育事業(yè)。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再加上皇家教育促進委員會的多方奔走,魁北克第一所英語學?!胞溂獱枌W院”才得以建立起來,當年的捐助人除了詹姆士。麥吉爾先生之外還有摩森(他捐建了摩森大樓)等。從此,魁北克的英裔居民終于有了第一所自己的學校,他們再也不用千里迢迢地把子女送回本國或送到美國去讀書了。
接下來的二三十年里,學校由于地處偏遠,學生人數(shù)不斷增加等客觀原因,財政上遇到了嚴重困難,甚至在一段時期內(nèi)不得不靠大量變賣地產(chǎn)來維持。據(jù)歷史記載,麥吉爾出售土地多時曾達到學校擁有地產(chǎn)總數(shù)的三分之二。在道森的領導下,學校盡大努力四處爭取社會的捐助,再加上學生的學費,艱難度過了一段慘淡經(jīng)營的時期。1880年以后,這種情況發(fā)生了根本性的改觀。當時加拿大剛剛建國,蒙特利爾也正處在一個資本主義迅速上升的階段,大量新興行業(yè)的出現(xiàn)迫切要求有一大批受過良好教育的工程技術人才。因此,工商 企業(yè)界再度把目光投向了麥吉爾。這一時期,幾位大捐贈人的到來使麥吉爾的面貌發(fā)生了本質(zhì)的變化。以雷德帕斯,麥克唐納等人命名的大樓、圖書館、博物館、學院及基金紛紛建立起來,為今天的麥吉爾奠定了雄厚的基礎。作為對捐助人的回報,麥吉爾也打破了重人文、輕理工的傳統(tǒng),新建了一大批應用型的學科,這種趨勢在皮特森時期尤為突出。捐贈人提供資金,學校為捐贈人培養(yǎng)所需要的人才,這種暗含的供求關系雖然不能囊括麥吉爾的全部,但卻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麥吉爾的辦學方向。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一戰(zhàn)以后,西方世界經(jīng)歷了歷嚴重的經(jīng)濟蕭條和危機時期,失業(yè)大量增加,工商業(yè)極度萎縮。這對麥吉爾來說是一個學生的打擊。幸而在頗具將才的居里校長的領導下,學校四處籌集資金,并爭取到了不少校友的幫助,建立起了公共基金,彌補了因捐贈和學費收入減少而造成的經(jīng)費短缺。
二戰(zhàn)結(jié)束后,為了安置大量退伍老兵入學,政府開始向各大學撥款,麥吉爾也通過魁北克省政府獲得了穩(wěn)定的資助。從此,政府成了學校經(jīng)濟生活中重要的力量之一。埃貝爾校長任職時間,他就曾大力發(fā)展了麥吉爾與省政府之間的關系,以鞏固這筆穩(wěn)定的財源。但是,政府的資助并不足以使麥吉爾保持一流的學術水平。資料表明,1969年加拿大的教育經(jīng)費占國民生產(chǎn)總值的22%,十年以后這一比例卻降到了17%,而同一時期社會福利經(jīng)費開始卻由18%上升到23%,政府對大學在校生的人均撥款甚至還不及對囚犯人均撥款的四分之一。鑒于這種情況,貝爾后任的江斯頓校長發(fā)揚了麥吉爾的傳統(tǒng),轉(zhuǎn)而積極向私人公司求助,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使學校的科研在資金上得到了充分的保證。
今天,麥吉爾已從當年的46公頃土地和可憐的一萬英鎊發(fā)展成為校園遼闊,樓宇林立,學生眾多的浩浩學府??梢哉f麥吉爾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甚至連每一寸土地都是由私人贈予的。與美國一些財大氣粗的大學不同,麥吉爾的經(jīng)濟基礎從一開始就是孱弱的。它從來沒有得到過一個實力雄厚的大財團的長期支持。因而,它不得不常常在困境中求生存,圖發(fā)展。唯其如此,麥吉爾一代又一代的們才更加珍異前人創(chuàng)下的基業(yè),奮發(fā)圖強,力求使學校在原有的基礎能更上一層樓。他們尤其注重吸納一切可以利用的社會資源,從資金、房產(chǎn)、土地直至個人藏品,精心加以利用,使之不斷豐富麥吉爾這片知識的海洋,從物質(zhì)到精神。正是經(jīng)過他們這種不懈的努力,才使得麥吉爾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終于屹立于世界之林。麥吉爾所走過的這條依靠私人資金辦學的道路,值得世界各國研究、學習和借鑒。
但是時至今日,資金仍是困擾麥吉爾管理者的一個重要問題。與美國的學校相比,加拿大的大學普遍趨于保守。大部分學校沒有自己的校辦產(chǎn)業(yè),收入來源主要依靠政府撥款,私人損贈、學費以及少量社區(qū)服務和校企合作的收入。迄今為止,加拿大還沒有一所大學擁有像美國斯坦 樣的附屬工業(yè)園區(qū);也沒有一所大學像斯坦福那樣明確提出“實用教育”的口號,并將產(chǎn)學研緊密地結(jié)合起來。因此,在未來的日子里,麥吉爾同其它加拿大的大學一樣,仍將會面臨著資金問題的巨大挑戰(zhàn)。然而,也許正是因為麥吉爾沒有提出“實用教育”的口號,才使它保持了濃厚的人文氣息和學術氣氛,并使得各學科都能獲得充分的支持和平等的發(fā)展機會。人們普遍認為,當今世界上做學問好的地方當首推加拿大;而在加拿大,則當首推麥吉爾。這難道不是對麥吉爾高的褒獎嗎?在即將到來的二十一世紀,麥吉爾將何去何從,我們拭目以待。
根據(jù)1985年的統(tǒng)計,麥吉爾的研究生人數(shù)占學生總?cè)藬?shù)的百分比為26%,居加拿大11所研究型大學之首,比排名第二的多倫多大學高出兩個百分點;另據(jù)新的加拿大11所大型綜合性大學獲得政府撥款的情況以及據(jù)此排出的大學相對科研水平的名次,麥吉爾大學仍就高居榜首。因此,可以說在加拿大眾多的中,麥吉爾是第一流的,具有明顯研究取向的綜合性大學。
麥吉爾的歷任校長們均視學術為學校的生命,他們中不少人自己就是知識淵博的學者。1855年,道森校長的到來,給麥吉爾帶來和自由而嚴謹?shù)膶W風,并且一直保持至今,成為麥吉爾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教學與科研之間關系的問題上,麥吉爾的校長們一貫認為,大學的教學功能與大學的科學研究密切相關,并且前者受到后者強有力的支持。大學不僅應該是一個知識貯藏與傳播的場所,更應該是一個不斷創(chuàng)造新知識的研究基地?!皩W習、分析、研究——讓知識的領域不斷向前沿伸。”這是深藏在每一個麥吉爾學人心靈深處的強烈的渴望。進入九十年代以來,麥吉爾的學術聲名鵲起,如今它已擁有了90多個跨學科的研究中心,每年的經(jīng)費預算愈一億兩千萬加元,它已成為眾多研究者心馳神往的圣地?;仡欫溂獱柊俣嗄陙淼膶W術發(fā)展史,燦若星河的學術巨人們共同為麥吉爾點起了一盞永恒的明燈,指引麥吉爾向著更遠的地方前進。
醫(yī)學是麥吉爾的傳統(tǒng)強項。1974年,威廉。奧斯勒在麥吉爾開始了他的執(zhí)教生涯。他大力倡導醫(yī)學專業(yè)的學生走出課堂,來到病人身邊進行學習和研究。他將這一主張進一步闡述為《醫(yī)學的原則與實踐》一書。這本書影響了加拿大乃至世界醫(yī)學界近三十年。另外,他還在美國、牛津等地教授了大批杰出的學生,桃李滿天下,為醫(yī)學的發(fā)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奧斯勒之后,他的學生彭菲爾德于1934年在麥吉爾創(chuàng)辦了MNI腦疾病醫(yī)療與研究中心。該中心在癲癇病的研究方面成績突出,并且成為了世界同類研究機構爭相學習與仿效的榜樣。1932年,中國人民家喻戶曉的諾曼。白求恩大夫也來到了麥吉爾,在皇家維多利亞醫(yī)院以及醫(yī)學系從事科研與教學工作,直至1936年離開加拿大,奔赴西班牙內(nèi)戰(zhàn)前線。他后來又來到了中國,并為中國人民的正義事業(yè)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江山代有才人出,麥吉爾在醫(yī)學方面從不缺乏第一流的人才,今天的麥吉爾仍然在癌癥,帕金森氏病,愛滋病等研究領域居于世界先進水平。
1895年,倫琴發(fā)現(xiàn)X射線以后,世界上掀起了一股研究物理學的新浪潮。幾年之后,埃涅斯特。拉澤福德來到了麥吉爾的物理系,開始了他對X射線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他的主攻方向是放射性與亞原子存在的可能性。他與另一位年輕的牛津畢業(yè)生 ——雷德里克。索迪進行了成功的合作,終于在1908年發(fā)表了他的論文《放射性變化》,拉開了原子時代的序幕,并因此獲得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而他的合作者索迪,亦于1921年榮獲該獎項。
除了醫(yī)學、物理、化學之外,生態(tài)學、動物學、地質(zhì)學、植物學、古生物學、氣象學、農(nóng)學、紙漿工藝、北冰洋環(huán)境研究等也是麥吉爾的優(yōu)勢項目。
科研促進了教學。麥吉爾的教學水準被認為可與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學相媲美。其學生也多次在國內(nèi)國外多種比賽中獲獎。它的課程設置融合了英美大學的特色,并創(chuàng)造出了一套獨特的教學體制。如今,麥吉爾開設的專業(yè)從希伯萊語到會計學,從音樂到土壤學,囊括宇內(nèi),工商、醫(yī)法、文法各科無所不包。麥吉爾的學生在如此廣闊的知識天地里盡情地遨游,充分地發(fā)展著自己的想象力,學習與科研的熱情空前高漲。在麥吉爾大學讀書,不但學識上有所收獲,而且還能接受獨特的麥吉爾文化的薰陶。學校僅各類博物館就有7座,大小圖書館達17座。其中雷德帕斯博物館是加拿大早的自然科學博物館之一,至今在國內(nèi)仍享有盛譽;而里曼昆蟲博物館則名列世界五大昆蟲館之一。在這些博物館、圖書館中藏有大量的珍貴文獻、資料、畫冊與實物,另有無數(shù)有很科研價值的動植物標本。這些風格不同,情調(diào)迥異的展品本身就是對學生好的教育。人類可怕的敵人是時間,這里卻讓時間停住了腳步。麥吉爾的人文氣息如此之濃,這也就難怪加拿大的詩人與作家有一多半出自該校了。
以研為主,教研相長,是麥吉爾治學的法寶。
合抱之木,發(fā)于毫末;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用這句話來形容麥吉爾再恰當不過了?;仡欉@一百五十年麥吉爾所走過的艱辛歷程,它不正是這樣從初僅有幾個人的小醫(yī)學校,經(jīng)過不斷積累,終發(fā)展成今天這樣一所規(guī)模寵大,學科齊全的學科的嗎?一粒種子長成參天大樹,涓涓細流終成萬卷波濤。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地域遼闊,企業(yè)眾多而各地經(jīng)濟發(fā)展又極不平衡的國家來說,麥吉爾的辦學經(jīng)驗尤其值得我們借鑒。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在華夏大地為數(shù)眾多的學校中也能涌現(xiàn)出若干所象麥吉爾那樣的一流大學來!
1811年,蒙特利爾的毛皮巨賈詹姆士。麥吉爾因為預感到自己將同幾個兄弟姐妹一樣壽不永年,便為他的一筆數(shù)目可觀的財產(chǎn)事先立下了遺囑。遺囑中寫明,將一萬英鎊及皇家山下的46化頃土地用于一所永遠以他的名字“麥吉爾”命名的學校或?qū)W院。盡管這筆錢相對于他贈給家人、朋友以及眾多慈善機構的財產(chǎn)而言是非常微不足道的,但這還是受到了當?shù)赜⒁峋用竦臉O大歡迎,因為當時的蒙特利爾已有了幾所教會辦的法語學校,而為數(shù)不少的英國人卻不得不將他們子女送到美國去接受高等教育。兩年之后,正如預料的一樣,詹姆士。麥吉爾先生因為心臟病發(fā)作而與世長辭了。他死后,創(chuàng)建學校的重任便落在了“皇家教育促進委員會”(1801年獲英王批準建立)的肩上。
麥吉爾的今天是光芒四射的,但它的誕生卻是充滿艱辛的。由于遇到了一系列關于麥吉爾先生遺產(chǎn)的法律糾紛和資金的嚴重不足,建校的工作被一推再推。直到1821年,委員會才得到了英國皇家的特許狀,并象征性地任命了一長和四名教師,“麥吉爾學院”就這樣宣告成立了。此時的麥吉爾只能說是徒有其名,而不具有任何實際的內(nèi)容。此后為了獲取麥吉爾先生遺贈的皇家山那片土地以及處理其它的一些法律事宜,委員會又不懈奮斗了七載。
1829年6月,麥吉爾學院接收了蒙特利爾總醫(yī)院下屬的蒙特利爾醫(yī)學校,使它成為了自己的醫(yī)學系,并在蒙特利爾老城的圣詹姆士街20號正式開始授課。1835年,學院接受了另外幾筆捐款后,便著手在皇家山下修建了人文大樓和道森大樓。1843年,工程完工,人文科學系于是加入了進來。那時的校園遠在蒙特利爾市北郊一隅,交通極為不便;校園內(nèi)荒草叢生,道路塵土飛揚,人文大樓前的空地上甚至曾經(jīng)允許教師們種菜和放牛。第一學期帶著厚重的行李、徒步翻越皇家山前來上課的學生竟然只有三人。直到這一年底,學生的總數(shù)也只不過二十人。但正是這區(qū)區(qū)的二十名學生燃點了麥吉爾的希望之火,使之愈燒愈旺。
在此之后的三十年里,麥吉爾的發(fā)展甚為緩慢。盡管英國皇室于1852年通過了修正案,將“皇家教育促進委員會”與麥吉爾學院董事會合為一體,但學校的情況也未發(fā)生大的改觀,1855年,威廉。道森(William Dawson 1855-1895)被任命為校長。他的到來徹底改變了麥吉爾的命運。在三十八年的時間里,道森校長用他淵博的知識,非凡的膽略,率領麥吉爾全體師生披荊斬棘,勇往直前,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他是麥吉爾歷一位關鍵性的人物,其地位和作用正如蔡元培之于北大而梅貽崎之于清華。當?shù)郎醯禁溂獱栠@時,他看到的是一個瓦礫遍地,雜草叢生的校園。但他毫不畏縮,克服重重困難向著他理想中的麥吉爾一步步的邁進。首先,他迅速使自己成為了董事會的一名重要成員,并且與其他董事們一起達成了要把麥吉爾建成第一流大學的共識。然后,道森又大張旗鼓地推進學校的教學與科研,力爭把麥吉爾辦成一所多學科的,人文氣息濃郁的研究型大學。道森本人就是一個學術上的巨人。他曾經(jīng)鉆研過植物學、動物學、魚類學、鳥類學、古生物學和地質(zhì)學,并且在古生物學與地質(zhì)學兩方面卓爾有成。唯其如此,他才能在學校的教師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并得以帶領他們投身到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中去。一段時期,學校財政遇到了嚴重困難,因而不得不將一部分地產(chǎn)變賣以維持學校的正常運轉(zhuǎn)。但在道森及全體董事會成員的不懈努力下,這種窘境在1880年后逐漸得以扭轉(zhuǎn)。當時,蒙特利爾一部分具有遠見的商人不惜家財,慷慨助學,使雷德帕斯博物館及圖書館、麥克唐納理工大樓等一大批教學設施建立了起來。道森時期是麥吉爾校園建設快,也是輝煌的時期。那時修建的許多優(yōu)美雄偉的建筑直到現(xiàn)在仍是麥吉爾不朽的象征。另外,本著“沒有高質(zhì)量的小學生、中學生,就絕不會有高質(zhì)量的大學生”這一辦學思想,道森校長在任職期間還大力推動了初、中等教育的發(fā)展。首先,他建立起了麥吉爾師范學院,以培養(yǎng)合格的師資;隨后他又在加拿大各地建立起了一批分校和附屬學校,將麥吉爾的求知精神傳向了四面八方;更為重要的是,道森還創(chuàng)立了麥吉爾入學考試體制,使得加拿大各地的優(yōu)秀學生可以通過參加該考試而直接進入麥吉爾各系科深造。在道森的領導下,麥吉爾逐漸變成了一所全國性的大學。今天,麥吉爾的許多分校已獨立成為獨具特色的大學,其中的有: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tsh Columbia),阿爾伯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 )以及維多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ctocia)??梢哉f,道森不僅為麥吉爾,而且為全加拿大的教育事業(yè)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1885年,學校正式更名為“麥吉爾大學”。到1893年道森校長離任時,麥吉爾大學已經(jīng)擁有了人文大樓、摩森大樓、雷德帕斯博物館、圖書館、麥克唐納理工大樓以及超過1000名的正式注冊學生。這時的麥吉爾已初具規(guī)模。
道森的繼任者是一個深受牛津?qū)W院派影響的蘇格蘭人,威廉。皮特森(William Peterson 1894-1919)。盡管他的作風與道森截然作風,但他們二人在“為青年提供優(yōu)秀的教育”這一辦學宗旨上是完全一致的。上一個世紀之交,各國的大學都在爭先恐后地仿效德國,建立起了大量的科技工程方面的研究機構,力爭在這些方面趕上當時的世界先進潮流。皮特森本人雖然篤信古典主義,但他經(jīng)過審慎的思考,毅然決定讓麥吉爾也加入到這個行列中來。于是,化學、采礦學等一大批應用學科紛紛建立起來,厄涅斯特。拉澤福德等一大批科學精英也涌現(xiàn)出來。這樣,經(jīng)過短短二十年時間,至一戰(zhàn)之前,麥吉爾已執(zhí)加拿大理工學科之牛耳。在皮特森的任期內(nèi),麥吉爾還新增了兩所規(guī)模較大的學院:一是由史翠斯柯納勛爵捐建的皇家維多利亞學院,起初這是一所寄宿制的女子學院,但隨著歲月的流逝,它的大門向麥吉爾所有學生敞開了;另一所是由威廉麥克唐納捐建的麥克唐納學院(1907),它包括農(nóng)學、家政學兩個專業(yè)和一個教師進修學院。后來,這里發(fā)展成為麥吉爾麥克唐納校區(qū),包含有農(nóng)學系,環(huán)境科學系及一個人類營養(yǎng)學院。皮特森時期是麥吉爾另一個大發(fā)展的時期。在這二十多年的時間里,麥吉爾新建了大量學科,學校規(guī)模有了較大的擴展,學生人數(shù)也有了很大的增加??梢哉f,經(jīng)過道森和皮特森這兩任校長,麥吉爾已基本具備了今天的雛形。從那時起,它的聲名便開始逐漸遠播,直到現(xiàn)在享譽世界。
皮特森之后歷任麥吉爾的校長們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為學校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使麥吉爾這棵稚嫩的幼苗終于長成了生機勃勃的大樹。亞瑟。居里(Arthui Cullie 1920-1933)
這位戎馬倥傯的軍事指揮官是一戰(zhàn)英雄;他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便打消了人們對他領導大學才能的疑慮并成功地帶領麥吉爾走過了戰(zhàn)后那一段艱難的歲月……他對麥吉爾大的貢獻在于他培養(yǎng)了麥吉爾每一位師生對于母校的無限熱愛忠誠。1933年,他猝死于校長辦公室,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法蘭克。西瑞爾。詹姆士(Frank Cyril James 1939-1962)是一位“鐵腕”
校長,他的精力非凡,通??梢砸粋€完成三人的工作。漸漸的,他覺察到麥吉爾的傳統(tǒng)氣息過于濃重,這里的人們甚至把過去看的比未來更重。于是他便置戰(zhàn)時惡劣的條件于不顧,大刀闊斧地進行了革新。到戰(zhàn)爭結(jié)束時,麥吉爾的守舊與惰性已蕩然無存,并且已在各個方面做好了迎接新朝代的充分準備。他成功地解決了安置老兵的問題。在學生人數(shù)激增一倍的情況下,使學校不至于出現(xiàn)混亂;他又建立了一批新的系科,將熱情與創(chuàng)新的精神灌注到每一個麥吉爾學者的心里,使古老的麥吉爾能夠與戰(zhàn)后的知識爆炸比肩同行。詹姆士校長繼承了道森校長的遺志,使麥吉爾的科研水平在這一時期又上了新的臺階。1962年,哈羅德。洛克。羅伯特林校長(Harold Rocke Robertson 1962-1970)肩負起了領導麥吉爾的重任。他原是一名外科醫(yī)生,并曾在外科領域得到過高榮譽。他帶著一顆熾熱的振興學術的雄心而來,卻偏偏事與愿違。他不得不面對1965—1972年席卷西方大學校園的學生造反和*。他耐心地勸走了沖進他辦公室的學生,并以他的智慧防止了嚴重沖突的發(fā)生。在他的主持下,學校各派同意在民主的基礎上重建大學的管理機構。是他,在風雨飄搖的六七十年代穩(wěn)住了麥吉爾這艘大船,使教學和科研都能夠順利地發(fā)展下去,不致意外中斷,并為學校日后更徹底的民主改革掃清了道路。羅伯特。愛德華。貝寧(Robert Edward Bell 1970—1979)是一名物理學家,他為學位從魁北克省爭取了更多的資金,并大力推動了研究生教育。戴維。
洛伊德。江斯頓(David Lloyd Johnston 1979—1994)是一位律師,有著相當多的管理大學的經(jīng)驗。他成功地取得了私人公司的贊助,在短短的十年內(nèi)使麥吉爾的基金大大增加,并使學校受資助的教授席位迅速增長了一倍。麥吉爾 的現(xiàn)任校長為伯納德。J.沙皮羅(Bernard.J.Shapiro)。
一百五十多年來,麥吉爾歷任的校長們都在以自己獨特而偉大的人格不斷地豐富著麥吉爾這片深深的海洋。本著思想獨立,學術自由,培育英才的辦學理念,他們不唯上,不唯教,不唯權勢,不唯金錢執(zhí)著追求,死而后已。麥吉爾這株學術奇葩不正是對他們好的回報嗎?
學術的振興與繁榮不開管理的民主與科學。麥吉爾是一所由英國人創(chuàng)辦的學校,它自然在很程度上沿習了英國大學的管理體制;但從地理、歷史等因素來考慮,麥吉爾又不可能不受到近鄰美國各大學的強烈影響。在它一百多年的發(fā)展歷程中,麥吉爾正是這樣,融英美兩家之長,同時結(jié)合自身的條件與特點,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管理模式。
今天,麥吉爾的管理系統(tǒng)是一種由董事會和評議會組成的雙層管理體制。其具體調(diào)協(xié)分工如下:
1、董事會:
麥吉爾的董事會自1852年起便由英國女王批準與“皇家教育促進委員會”合為一體,共同受到魁北克省法律的保護。現(xiàn)任董事會共由42名董事組成。其中25名從董事會各會員組織任命的候選人中選出;5人從校友會中選出;2人從評議會中選出;3人從學校全職的員工中選出;2人從全職教師中選出;3人從學生選出。董事會的職權范圍包括:(1)推選名譽校長(chancellor)、董事長(chain可由名譽校長兼任 )和校長(Principle ) (2)掌管學校財政(3)任命教師(4)管理學校其它事務。名譽校長、校長、學生會的負責人是董事會的當然成員。
2. 名譽校長由董事會選出,負責召集董事會與評議會聯(lián)席會議?,F(xiàn)由格雷塔,錢伯斯先生擔任。
3、董事長(chair of the Board of Governors)
由董事會選出,負責召開董事會議。同時他還是皇家教育委員會的主席?,F(xiàn)由理查德。W.旁德先生擔任。
4、校長兼名譽副校長(Principal and Vice-Chancellor)
由董事會選舉產(chǎn)生,并經(jīng)“校長任命法律委員會”任命。他是學校學校與行政的總負責人,并且是校評議會當然的主席。
5、評議會(Senate)評議會由學校各院系及各行政事務部門的負責人組成。它是學校學術方面的高權威,負責管理招生、教學、學風、學紀、學位授予等事宜?,F(xiàn)有91名成員。
總的來說,麥吉爾的管理體系是這樣的:評議會與董事會高高在上;其下設校長;校長下再分若干學術副校長及行政副校長。學術副校長下轄各學院院長、各系系主任、研究生院院長及各科研院所的負責人;行政副校長則分管人事、校產(chǎn)及服務、行政事務、財務預算等各部門。
從法律上說、董事會、評議會這兩個機構并不完全平行,因為評議會是從屬于董事會的,評議會的決策須經(jīng)董事會的批準。但事實上,象入學要求,教學課程、考試以及推薦獲得正式學位以及榮譽學位人選這類事情應由評議會而不是董事會負責,董事會在這些事情上的權力完全是形式上的。這樣一種安排,構成了一種董事會——評議會的雙層體制。其中兩個“會”的成員是不相同的,只有三人在兩個“會”中都占有職位,即名譽校長、董事長和校長。根據(jù)大學的章程,校長可由董事會選舉或任命產(chǎn)生,或者由于職位而成為當然的名譽校長(如御任的校長)。由于這一職位只是榮譽性的,因而真正的執(zhí)行權力實際上被授予了校長一人。(居里校長之后,詹姆士校長之前約1933-1939年之間)也曾有過從幕后走到臺前的名譽校長,如愛德華、比蒂先生,他的名言是:“我們不需要一個執(zhí)行校長——我會去做一切!”但這只是小小的例外,現(xiàn)在再也不會發(fā)生。同時,按照現(xiàn)在的習慣,董事長已很少參加評議會議了,只有校長才既是董事會具有選舉權的正式成員,又是評議會的主席兼議員?;始医逃龠M委員會將校長視為董事會和評議會這兩個機構之間的主要聯(lián)系人并認為他是大學的執(zhí)行領導。校長對學校的教學與科研全權負責,并對教師任免提出建議;但對他本人的任命則是董事會的責任。這樣便確保了董事會成員無法直接干涉學術自由和教師任職。
(麥吉爾的董事會雖有任命教師的權力,但其象征意義多于實際意義,如江斯頓校長在任期間就在多個學科領域中建立起了指定受資助的教授席位)。另一方面,董事會的存在又確保了學校不必直接面對政府,因而政府也就不能直接干涉大學的事務。事實上,麥吉爾作為一所私立學校,自建校以來就一直甚少受到政府的干預;尤其是在1960年接受政府撥款之前,政府對它的影響幾近于零,麥吉爾的董事們早已習慣于自己選定董事長人選,自主決定學校的發(fā)展方針;即使是在1960年之后,學校的這種傳統(tǒng)也一直沒有大的改變,它基本上是獨立于政府的,政府無權干涉它的內(nèi)部事務。這種體制有力地保證了麥吉爾學術上的個性和學校發(fā)展的自主性。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麥吉爾是一所典型的高度分權制的學校,各學院院長及各系主任雖然在行政上隸屬于校長管轄,但實際上他們都享有很大的自主權,他們各自對自己院系的內(nèi)部事務負責。在制定學校政策的過程中,校長與副校長合作,將權力,下放到系主任一層。在資源分配上力求客觀公平,不在院系之間形成明顯的差別,避免分配上的矛盾。這種分權制有利于調(diào)動學?;鶎訂挝弧档姆e極性,使之配合學校的重大決策,緩和一些不必要的矛盾。
麥吉爾的這種管理模式有它的歷史形成過程。早期麥吉爾的董事會由25—30名商界精英組成,他們是學校的高領導得。評議會則由清一色的教師代表組成,負責日常教學工作,接受董事會及校長的領導。董事會與評議會的橋梁是由董事會任命的校長??梢哉f,那時學校的全部命運都掌握在董事會手中。正因為這樣,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蒙特利爾,能榮膺麥吉爾董事一職是件無尚榮耀的事。這種情況直到60年代羅伯特森校長當政的時候,才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zhuǎn)變。當時的形勢是,歐美各地激進的學生運動風起云涌,教師們也紛紛抑抱怨他們不能參加董事會,斗爭的予頭已直接指向了董事會那二三十位與教學科研毫不相干的商人董事。面對這種情況,羅伯特森校長頂著巨大的壓力冒著失去學校部分財源的危險,勇敢地進行了民主改革。這樣,董事會封閉了一百多年的大門終于被打開了,教師代表,學生代表,全職員工代表相繼加入了進來;與此同時,董事會議也由秘密變成了公開。
董事會的商人壟斷時代徹底被結(jié)束了,校園管理民主化進程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并且一直延續(xù)到今天。如今,麥吉爾的學生,教師在學校各級職權機構中都占有席位,他們積極參加與制定學校各項重大決策,為學校的發(fā)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董事會,評議會雙層體制,董事會不能直接干涉學校事務,高度的分權制以及學生董事制是麥吉爾管理體制的幾個主要特點。事實證明,這套管理模式行之有效,它確保了麥吉爾教學與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并確保它成為了加拿大第一流的研究型大學。
自學校創(chuàng)建以來,特別是1960年以前,麥吉爾的辦學一直依賴于私人基金的資助。因此,如何籌集資金應成了麥吉爾歷屆董事會及歷任校長們縈繞于心揮之不去的第一要務。
在學校的草創(chuàng)階段,由于當時蒙特利爾的英語社會中存在著強烈的辦學要求,因而一部分有見地的富商樂于捐贈家財,熱情資助教育事業(yè)。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再加上皇家教育促進委員會的多方奔走,魁北克第一所英語學?!胞溂獱枌W院”才得以建立起來,當年的捐助人除了詹姆士。麥吉爾先生之外還有摩森(他捐建了摩森大樓)等。從此,魁北克的英裔居民終于有了第一所自己的學校,他們再也不用千里迢迢地把子女送回本國或送到美國去讀書了。
接下來的二三十年里,學校由于地處偏遠,學生人數(shù)不斷增加等客觀原因,財政上遇到了嚴重困難,甚至在一段時期內(nèi)不得不靠大量變賣地產(chǎn)來維持。據(jù)歷史記載,麥吉爾出售土地多時曾達到學校擁有地產(chǎn)總數(shù)的三分之二。在道森的領導下,學校盡大努力四處爭取社會的捐助,再加上學生的學費,艱難度過了一段慘淡經(jīng)營的時期。1880年以后,這種情況發(fā)生了根本性的改觀。當時加拿大剛剛建國,蒙特利爾也正處在一個資本主義迅速上升的階段,大量新興行業(yè)的出現(xiàn)迫切要求有一大批受過良好教育的工程技術人才。因此,工商 企業(yè)界再度把目光投向了麥吉爾。這一時期,幾位大捐贈人的到來使麥吉爾的面貌發(fā)生了本質(zhì)的變化。以雷德帕斯,麥克唐納等人命名的大樓、圖書館、博物館、學院及基金紛紛建立起來,為今天的麥吉爾奠定了雄厚的基礎。作為對捐助人的回報,麥吉爾也打破了重人文、輕理工的傳統(tǒng),新建了一大批應用型的學科,這種趨勢在皮特森時期尤為突出。捐贈人提供資金,學校為捐贈人培養(yǎng)所需要的人才,這種暗含的供求關系雖然不能囊括麥吉爾的全部,但卻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麥吉爾的辦學方向。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一戰(zhàn)以后,西方世界經(jīng)歷了歷嚴重的經(jīng)濟蕭條和危機時期,失業(yè)大量增加,工商業(yè)極度萎縮。這對麥吉爾來說是一個學生的打擊。幸而在頗具將才的居里校長的領導下,學校四處籌集資金,并爭取到了不少校友的幫助,建立起了公共基金,彌補了因捐贈和學費收入減少而造成的經(jīng)費短缺。
二戰(zhàn)結(jié)束后,為了安置大量退伍老兵入學,政府開始向各大學撥款,麥吉爾也通過魁北克省政府獲得了穩(wěn)定的資助。從此,政府成了學校經(jīng)濟生活中重要的力量之一。埃貝爾校長任職時間,他就曾大力發(fā)展了麥吉爾與省政府之間的關系,以鞏固這筆穩(wěn)定的財源。但是,政府的資助并不足以使麥吉爾保持一流的學術水平。資料表明,1969年加拿大的教育經(jīng)費占國民生產(chǎn)總值的22%,十年以后這一比例卻降到了17%,而同一時期社會福利經(jīng)費開始卻由18%上升到23%,政府對大學在校生的人均撥款甚至還不及對囚犯人均撥款的四分之一。鑒于這種情況,貝爾后任的江斯頓校長發(fā)揚了麥吉爾的傳統(tǒng),轉(zhuǎn)而積極向私人公司求助,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使學校的科研在資金上得到了充分的保證。
今天,麥吉爾已從當年的46公頃土地和可憐的一萬英鎊發(fā)展成為校園遼闊,樓宇林立,學生眾多的浩浩學府??梢哉f麥吉爾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甚至連每一寸土地都是由私人贈予的。與美國一些財大氣粗的大學不同,麥吉爾的經(jīng)濟基礎從一開始就是孱弱的。它從來沒有得到過一個實力雄厚的大財團的長期支持。因而,它不得不常常在困境中求生存,圖發(fā)展。唯其如此,麥吉爾一代又一代的們才更加珍異前人創(chuàng)下的基業(yè),奮發(fā)圖強,力求使學校在原有的基礎能更上一層樓。他們尤其注重吸納一切可以利用的社會資源,從資金、房產(chǎn)、土地直至個人藏品,精心加以利用,使之不斷豐富麥吉爾這片知識的海洋,從物質(zhì)到精神。正是經(jīng)過他們這種不懈的努力,才使得麥吉爾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終于屹立于世界之林。麥吉爾所走過的這條依靠私人資金辦學的道路,值得世界各國研究、學習和借鑒。
但是時至今日,資金仍是困擾麥吉爾管理者的一個重要問題。與美國的學校相比,加拿大的大學普遍趨于保守。大部分學校沒有自己的校辦產(chǎn)業(yè),收入來源主要依靠政府撥款,私人損贈、學費以及少量社區(qū)服務和校企合作的收入。迄今為止,加拿大還沒有一所大學擁有像美國斯坦 樣的附屬工業(yè)園區(qū);也沒有一所大學像斯坦福那樣明確提出“實用教育”的口號,并將產(chǎn)學研緊密地結(jié)合起來。因此,在未來的日子里,麥吉爾同其它加拿大的大學一樣,仍將會面臨著資金問題的巨大挑戰(zhàn)。然而,也許正是因為麥吉爾沒有提出“實用教育”的口號,才使它保持了濃厚的人文氣息和學術氣氛,并使得各學科都能獲得充分的支持和平等的發(fā)展機會。人們普遍認為,當今世界上做學問好的地方當首推加拿大;而在加拿大,則當首推麥吉爾。這難道不是對麥吉爾高的褒獎嗎?在即將到來的二十一世紀,麥吉爾將何去何從,我們拭目以待。
根據(jù)1985年的統(tǒng)計,麥吉爾的研究生人數(shù)占學生總?cè)藬?shù)的百分比為26%,居加拿大11所研究型大學之首,比排名第二的多倫多大學高出兩個百分點;另據(jù)新的加拿大11所大型綜合性大學獲得政府撥款的情況以及據(jù)此排出的大學相對科研水平的名次,麥吉爾大學仍就高居榜首。因此,可以說在加拿大眾多的中,麥吉爾是第一流的,具有明顯研究取向的綜合性大學。
麥吉爾的歷任校長們均視學術為學校的生命,他們中不少人自己就是知識淵博的學者。1855年,道森校長的到來,給麥吉爾帶來和自由而嚴謹?shù)膶W風,并且一直保持至今,成為麥吉爾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教學與科研之間關系的問題上,麥吉爾的校長們一貫認為,大學的教學功能與大學的科學研究密切相關,并且前者受到后者強有力的支持。大學不僅應該是一個知識貯藏與傳播的場所,更應該是一個不斷創(chuàng)造新知識的研究基地?!皩W習、分析、研究——讓知識的領域不斷向前沿伸。”這是深藏在每一個麥吉爾學人心靈深處的強烈的渴望。進入九十年代以來,麥吉爾的學術聲名鵲起,如今它已擁有了90多個跨學科的研究中心,每年的經(jīng)費預算愈一億兩千萬加元,它已成為眾多研究者心馳神往的圣地?;仡欫溂獱柊俣嗄陙淼膶W術發(fā)展史,燦若星河的學術巨人們共同為麥吉爾點起了一盞永恒的明燈,指引麥吉爾向著更遠的地方前進。
醫(yī)學是麥吉爾的傳統(tǒng)強項。1974年,威廉。奧斯勒在麥吉爾開始了他的執(zhí)教生涯。他大力倡導醫(yī)學專業(yè)的學生走出課堂,來到病人身邊進行學習和研究。他將這一主張進一步闡述為《醫(yī)學的原則與實踐》一書。這本書影響了加拿大乃至世界醫(yī)學界近三十年。另外,他還在美國、牛津等地教授了大批杰出的學生,桃李滿天下,為醫(yī)學的發(fā)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奧斯勒之后,他的學生彭菲爾德于1934年在麥吉爾創(chuàng)辦了MNI腦疾病醫(yī)療與研究中心。該中心在癲癇病的研究方面成績突出,并且成為了世界同類研究機構爭相學習與仿效的榜樣。1932年,中國人民家喻戶曉的諾曼。白求恩大夫也來到了麥吉爾,在皇家維多利亞醫(yī)院以及醫(yī)學系從事科研與教學工作,直至1936年離開加拿大,奔赴西班牙內(nèi)戰(zhàn)前線。他后來又來到了中國,并為中國人民的正義事業(yè)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江山代有才人出,麥吉爾在醫(yī)學方面從不缺乏第一流的人才,今天的麥吉爾仍然在癌癥,帕金森氏病,愛滋病等研究領域居于世界先進水平。
1895年,倫琴發(fā)現(xiàn)X射線以后,世界上掀起了一股研究物理學的新浪潮。幾年之后,埃涅斯特。拉澤福德來到了麥吉爾的物理系,開始了他對X射線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他的主攻方向是放射性與亞原子存在的可能性。他與另一位年輕的牛津畢業(yè)生 ——雷德里克。索迪進行了成功的合作,終于在1908年發(fā)表了他的論文《放射性變化》,拉開了原子時代的序幕,并因此獲得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而他的合作者索迪,亦于1921年榮獲該獎項。
除了醫(yī)學、物理、化學之外,生態(tài)學、動物學、地質(zhì)學、植物學、古生物學、氣象學、農(nóng)學、紙漿工藝、北冰洋環(huán)境研究等也是麥吉爾的優(yōu)勢項目。
科研促進了教學。麥吉爾的教學水準被認為可與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學相媲美。其學生也多次在國內(nèi)國外多種比賽中獲獎。它的課程設置融合了英美大學的特色,并創(chuàng)造出了一套獨特的教學體制。如今,麥吉爾開設的專業(yè)從希伯萊語到會計學,從音樂到土壤學,囊括宇內(nèi),工商、醫(yī)法、文法各科無所不包。麥吉爾的學生在如此廣闊的知識天地里盡情地遨游,充分地發(fā)展著自己的想象力,學習與科研的熱情空前高漲。在麥吉爾大學讀書,不但學識上有所收獲,而且還能接受獨特的麥吉爾文化的薰陶。學校僅各類博物館就有7座,大小圖書館達17座。其中雷德帕斯博物館是加拿大早的自然科學博物館之一,至今在國內(nèi)仍享有盛譽;而里曼昆蟲博物館則名列世界五大昆蟲館之一。在這些博物館、圖書館中藏有大量的珍貴文獻、資料、畫冊與實物,另有無數(shù)有很科研價值的動植物標本。這些風格不同,情調(diào)迥異的展品本身就是對學生好的教育。人類可怕的敵人是時間,這里卻讓時間停住了腳步。麥吉爾的人文氣息如此之濃,這也就難怪加拿大的詩人與作家有一多半出自該校了。
以研為主,教研相長,是麥吉爾治學的法寶。
合抱之木,發(fā)于毫末;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用這句話來形容麥吉爾再恰當不過了?;仡欉@一百五十年麥吉爾所走過的艱辛歷程,它不正是這樣從初僅有幾個人的小醫(yī)學校,經(jīng)過不斷積累,終發(fā)展成今天這樣一所規(guī)模寵大,學科齊全的學科的嗎?一粒種子長成參天大樹,涓涓細流終成萬卷波濤。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地域遼闊,企業(yè)眾多而各地經(jīng)濟發(fā)展又極不平衡的國家來說,麥吉爾的辦學經(jīng)驗尤其值得我們借鑒。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在華夏大地為數(shù)眾多的學校中也能涌現(xiàn)出若干所象麥吉爾那樣的一流大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