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4月北師大“中國古代文學史(一)”串講(3)

字號:

101、李白不特別擅長的是七律
    102《詩經(jīng)》作品中,與周宣王北伐相關(guān)的有《出車》、《六月》、《采芑》
    103、在《詩經(jīng)》反映戰(zhàn)爭的詩歌中,具有愛國思想的有《采薇》、《載馳》、《無衣》
    104、出自《戰(zhàn)國策》的寓言有畫蛇添足 、鷸蚌相爭、南轅北轍
    105、被唐人稱做“通儒之文”的作家是:董仲舒 、劉向
    106、魏晉時期,“改造文章的祖師”是指:曹操
    107、漢樂府詩的特點是:生動的故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語言樸實凝練
    108、《孔雀東南飛》藝術(shù)上的特點是:
    五言體、整個故事基本由對話組成、浪漫主義的結(jié)尾方式、古今第一長詩
    109、西晉作家中,屬于賈謐“二十四友”的是:潘岳 、左思、陸機
    110、唐代通俗詩派的開創(chuàng)者是王梵志
    111、蘭亭宴集的參加者有:王羲之、孫綽
    112、比較完整著記載女媧神話的是《淮南子》、《風俗通》
    113、宮體詩始于南朝梁代的蕭綱
    114、《孔雀東南飛》最早見于:《玉臺新詠》
    115、后人以“筆姿輕俊,能轉(zhuǎn)能藏”評價:曹丕的作品
    116、被稱作“五言長城”的詩人是劉長卿
    第二部分 非選擇題 (共70分)
    名詞解釋
    1、《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收錄了西周初到春秋中葉詩歌305篇。包括國風、小雅、大雅、頌。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有詩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詩105篇;頌分“周頌”、“魯頌”、 “商頌”有詩40篇?!帮L”是指各地不同的音樂。“雅”是雅正之聲,指周王朝京畿地區(qū)的音樂,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緣于音樂的不同?!绊灐笔亲趶R祭祀用的舞曲。
    2、賦、比、興:
    賦:《詩經(jīng)》在藝術(shù)上對后代文學影響就是賦比興的表現(xiàn)手法。“賦者,敷陳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陳述鋪敘的意思,從本質(zhì)上講就是直接描繪,直接抒情,直接鋪敘;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帶比喻性質(zhì)的一種手法。
    興:“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引用其它自然現(xiàn)象引起所要詠嘆的情感,有進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如:《關(guān)雎》用‘雎鳥’的鳴叫起興,引出詩人即景生情的聯(lián)想。
    3、歷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隨著史官詞而出現(xiàn)的,他們記載國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體現(xiàn)了一定的歷史、政治和哲學觀點,其記述由簡到繁,由質(zhì)樸無華到略具文采?,F(xiàn)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歷史文獻匯編。
    4、《春秋》:本是周朝各國史書的通稱,我們今天見到的《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書中按年代記載了上起魯隱公元年下至魯哀公二十四年的重大事件。相傳孔子曾對它加以修訂,后來被儒家當作經(jīng)書?!洞呵铩酚浭潞喡?,不帶有文學色彩,在記事的用語和行文中,體現(xiàn)出鮮明的思想傾向。
    5、《國語》:是一部按國別記載的史書,約成書于戰(zhàn)國初年,是戰(zhàn)國早期人根據(jù)各國史料編訂,以記言為主,書中記載的史實上起周穆王,下至魯?shù)抗呵飼r期各國的政治、外交、軍事等活動。其思想傾向于儒家。書中既尊尊禮,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6、《左傳》:《左傳》是先秦時期的一部歷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記事起于魯隱公元年(前722),止于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還附錄了魯?shù)抗哪曛潦哪觏n、魏、趙三家滅智氏的史實。書中生動反映了這一時期巨大而深刻的歷史變遷,再現(xiàn)了重大的歷史事件以及有關(guān)的諸侯、卿大夫等各類人物的活動。
    7、《戰(zhàn)國策》:是一部戰(zhàn)國時期的史料匯編,西漢后期,劉向整理后得33篇,共12國策,定名為《戰(zhàn)國策》主要記載了當時謀臣策士的言行,鑒于此書的性質(zhì),有人把它歸入諸子類。
    8、《孟子》:是先秦諸子散文中儒家學派重要的一部著作,是孟子晚年和弟子萬章等人編撰的,全書包括《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等七篇。書中記載了孟子的言行,反映了他的思想學說(也就是他所提出的仁政思想)。
    9、 “楚辭”:是戰(zhàn)國后期楚國屈原等人創(chuàng)作的詩歌,是當時產(chǎn)生的一種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詩體。西漢末年由劉向整理后“楚辭”就成為一部總集的名稱?!俺o”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匯、交流的產(chǎn)物,也是春秋以來楚國在長期獨立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地方文化的結(jié)晶。
    10、《九章》:作者是屈原,是楚辭中一組敘述屈原身世和遭遇的抒情詩,包括《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頌》《悲回風》九篇作品?!毒耪隆分皇潜砻髯髌返膶嶋H數(shù)目,并沒有什么特殊的含義?!毒耪隆返淖髌贩謩e創(chuàng)作于屈原生活的不同時期,其內(nèi)容和讓題與《離騷》近似。
    11、樂府:樂府本來是個音樂機關(guān)的名稱。我們今天所見到的樂府就是樂府機關(guān)采集的民間歌謠。思想上大體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反映勞動人民生活的痛苦,如《病婦行》、《東門行》。其二,反映戰(zhàn)爭徭役給勞動人民造成的災難,如《戰(zhàn)城南》、《十五從軍征》。其三,反映青年男女婚姻戀愛方面的問題,如《白頭吟》、《孔雀東南飛》。其四,反映社會*給文人造成的憂懼漂泊之痛,如《枯魚過河泣》、《西門行》。P.297-301
    12、散體大賦:漢代興勝起來的一種文學體裁,一種藝術(shù)形式。它除師承屈原、宋玉外,還師承《詩經(jīng)》的“雅”、“頌”,是從戰(zhàn)國時期的縱橫游說之風發(fā)展起來的。這種作品多屬為統(tǒng)治者揚威頌圣的文字,篇幅巨大,文字鋪排堆砌。代表作品是枚乘的《七發(fā)》、司馬相如的《子虛賦》、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兩京賦》等。
    13、《古詩十九首》:最早見于梁蕭統(tǒng)所編的《昭明文選》。他收集了東漢末年的一些內(nèi)容風格相近,而又失去題目的無名氏的五言詩,編在一起,起名為《古詩十九首》。內(nèi)容大體可以分為四類,一是游子思鄉(xiāng)、懷人;二是男女戀情;三是文人士大夫的懷才不遇;四是反映一種頹廢心理和一種及時行樂的情緒。
    14、互見法:“互見法”是司馬遷在《史記》中開創(chuàng)的一種寫作方法。即是將一個人的事跡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傳為主;或?qū)⑼患路稚⒃诓煌牡胤?,而以一個地方的敘述為主?;ヒ姺ǚ譃槿宋锘ヒ姺ê褪录ヒ姺▋煞N?!妒酚洝诽貏e注意人物形象和事件的統(tǒng)一性,為了既不傷害這種統(tǒng)一性,又能忠于史實,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傳寫的材料安排到別的篇章中。通過人物和事件的互見法,司馬遷使《史記》既有了史學的可信性,又有了文學的可讀性。
    15、建安風骨:東漢末年,建安詩人直接繼承漢樂府民歌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真實廣泛地反映社會現(xiàn)實和人民苦難,展示廣闊的時代生活畫面;抒發(fā)作家建功立業(yè)的理想壯志和積極進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壯志難酬的悲涼幽怨情緒。作品意境宏大,筆調(diào)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涼的風格。后人把這種建安詩歌的獨特風格稱為“建安風骨”。風指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骨指作品的藝術(shù)形式。代表作家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陳琳、王粲、阮禹、應玚、劉楨)及蔡琰等。
    16、正始文學:正始時期,玄學興起,思想界玄學成為主流,這對魏晉時期的文人及文學都產(chǎn)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竹林七賢”。
    17、竹林七賢:正始時期的隱士,指阮籍、嵇康、山濤、王戎、向秀、劉伶、阮咸。他們發(fā)言玄遠,任性放達,飲酒服藥,一進頗有名聲。七賢的政治態(tài)度和處世方式也各有不同,其中,人品和文學成就者是阮籍、嵇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