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er.net2001-01-01 00:00 作者:梁眉
更新日期:2001.04.02
在去年剛剛過去的這個招生季節(jié)里,出現(xiàn)了很多以前常見的現(xiàn)象,主 要表現(xiàn)在拒簽的人數(shù)大量增加。而在德國使館目前不給原因的政策下,又 根本不給你反駁的理由,你能做的只是接受一個既成的事實,然后期待下一次的好運氣。
大學外辦在處理延期證明時很曖昧的態(tài)度,也打消了不少中國學生的 積極性,辛苦得來的zulassung在一句“不能延期”的信中就輕易變成了 一張廢紙。
還有,就是語言簽證的拒簽率也直線上升。而發(fā)錄取通知書的德國語 學校卻不對學生做任何額外的簽證工作。本來就沒有承諾,并且由于大部 分中國學生過不了DSH或者分級考試,還是要投入他們的懷抱,他們的生 源沒有問題;再加上發(fā)錄取通知書的時候還能收到來自國內(nèi)的匯款,至于 中國學生拿不到簽證,他們還可以在退學費的時候找不少借口,少退或者 不退,因此,苦的還是國內(nèi)的莘莘學子們。
德國熱的持續(xù)升溫,使得每個學期來的人都呈幾何倍數(shù)的增長,所以 這個學期,也就是2001年夏季入學就是一個焦點了。
對于同是外國留學生來說,由于學制的問題,夏季入學的別國留學生 相對減少,而看來中國學生的情況卻會只多不少。很多不是很負責的中介 為了推銷他們的比例牌,大說如何如何困難,而他們是如何如何之有辦法。 結果呢?還是和你自己辦所有的手續(xù)差不多。至少,不知道他們的保證來 自何處?或者,他們所謂的德國政策的改變,根本是一種杜撰。德國是一 個很講法制的社會,任何一個成文的規(guī)定必須要經(jīng)過層層的批準和考核。 對外國留學生的政策如果有一個改變的話,勢必要考慮與各國的交往和反 響,如果僅對中國學生做出某種規(guī)定就更要慎重了。不管怎么說,中國學 生在德國還不是絕對的多數(shù),俄羅斯、土耳其等在德國的學生人數(shù)都在中 國學生之上。這是目前的政策不變的因素。
可是,現(xiàn)在也知道了一些情況又使各大學在錄取中國學生時非改不可 政策。國內(nèi)的學生到德國來有個特點,特別愛集中,或者叫扎堆。今年聽 說某個城市好申請,就一窩蜂地全來了,而且這種消息傳得特別快。經(jīng)常 就看到原來政策很寬松的大學外辦在突然一個學期之后,就被如雪片般飛 來的中國學生申請打得找不著北。據(jù)說,最后有的外辦只好隨手抓一把出 來發(fā)錄取通知書,其它的就扔了。雖然有點夸張,不過也是事出有因。
還有,國內(nèi)學生申請的時候,為了保證成功率,一下發(fā)出七八份材料 很平常。所以,如果一個學期有幾千人申請大學,材料會變成有幾萬份。 而學校發(fā)錄取通知書的時間各自不相同,所以先拿到的幾乎都是同幾所學 校。為了早點拿到簽證,學生們也經(jīng)常會選先接到的那個。于是,更是擠 在了一起。
再有一點,學時證明和德語水平的不符也是各大學外辦的一件頭痛事。 和上面兩個不會變和應該變的因素,今年夏季班可能會有點小動作出來, 大動作不大可能。德國人辦事是一種很死板的認真,雖然有時候在具體操 作過程中也會看到很大的彈性,但那也只是個人行為。表現(xiàn)在政策規(guī)定上, 就一定要有板有眼了,什么都要找個根據(jù)??刂浦袊鴮W生的人數(shù)是他們肯 定的一種想法,可是方法呢?以前有的大學那種措手不及時搞的抽簽,他 們自己也知道不合理,不是長久之計。
更新日期:2001.04.02
在去年剛剛過去的這個招生季節(jié)里,出現(xiàn)了很多以前常見的現(xiàn)象,主 要表現(xiàn)在拒簽的人數(shù)大量增加。而在德國使館目前不給原因的政策下,又 根本不給你反駁的理由,你能做的只是接受一個既成的事實,然后期待下一次的好運氣。
大學外辦在處理延期證明時很曖昧的態(tài)度,也打消了不少中國學生的 積極性,辛苦得來的zulassung在一句“不能延期”的信中就輕易變成了 一張廢紙。
還有,就是語言簽證的拒簽率也直線上升。而發(fā)錄取通知書的德國語 學校卻不對學生做任何額外的簽證工作。本來就沒有承諾,并且由于大部 分中國學生過不了DSH或者分級考試,還是要投入他們的懷抱,他們的生 源沒有問題;再加上發(fā)錄取通知書的時候還能收到來自國內(nèi)的匯款,至于 中國學生拿不到簽證,他們還可以在退學費的時候找不少借口,少退或者 不退,因此,苦的還是國內(nèi)的莘莘學子們。
德國熱的持續(xù)升溫,使得每個學期來的人都呈幾何倍數(shù)的增長,所以 這個學期,也就是2001年夏季入學就是一個焦點了。
對于同是外國留學生來說,由于學制的問題,夏季入學的別國留學生 相對減少,而看來中國學生的情況卻會只多不少。很多不是很負責的中介 為了推銷他們的比例牌,大說如何如何困難,而他們是如何如何之有辦法。 結果呢?還是和你自己辦所有的手續(xù)差不多。至少,不知道他們的保證來 自何處?或者,他們所謂的德國政策的改變,根本是一種杜撰。德國是一 個很講法制的社會,任何一個成文的規(guī)定必須要經(jīng)過層層的批準和考核。 對外國留學生的政策如果有一個改變的話,勢必要考慮與各國的交往和反 響,如果僅對中國學生做出某種規(guī)定就更要慎重了。不管怎么說,中國學 生在德國還不是絕對的多數(shù),俄羅斯、土耳其等在德國的學生人數(shù)都在中 國學生之上。這是目前的政策不變的因素。
可是,現(xiàn)在也知道了一些情況又使各大學在錄取中國學生時非改不可 政策。國內(nèi)的學生到德國來有個特點,特別愛集中,或者叫扎堆。今年聽 說某個城市好申請,就一窩蜂地全來了,而且這種消息傳得特別快。經(jīng)常 就看到原來政策很寬松的大學外辦在突然一個學期之后,就被如雪片般飛 來的中國學生申請打得找不著北。據(jù)說,最后有的外辦只好隨手抓一把出 來發(fā)錄取通知書,其它的就扔了。雖然有點夸張,不過也是事出有因。
還有,國內(nèi)學生申請的時候,為了保證成功率,一下發(fā)出七八份材料 很平常。所以,如果一個學期有幾千人申請大學,材料會變成有幾萬份。 而學校發(fā)錄取通知書的時間各自不相同,所以先拿到的幾乎都是同幾所學 校。為了早點拿到簽證,學生們也經(jīng)常會選先接到的那個。于是,更是擠 在了一起。
再有一點,學時證明和德語水平的不符也是各大學外辦的一件頭痛事。 和上面兩個不會變和應該變的因素,今年夏季班可能會有點小動作出來, 大動作不大可能。德國人辦事是一種很死板的認真,雖然有時候在具體操 作過程中也會看到很大的彈性,但那也只是個人行為。表現(xiàn)在政策規(guī)定上, 就一定要有板有眼了,什么都要找個根據(jù)??刂浦袊鴮W生的人數(shù)是他們肯 定的一種想法,可是方法呢?以前有的大學那種措手不及時搞的抽簽,他 們自己也知道不合理,不是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