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拒乙肝病毒攜帶者 公務員招考理性回歸

字號:


    0
    推薦  不拒乙肝病毒攜帶者 公務員招考理性回歸
     2007年河南省面向社會公開考試錄用公務員工作近日全面啟動,在本次公開招錄中,參加國家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的大學生等三類人員可加分,面試考官將實行異地交流,不排除乙肝病毒攜帶者。(《中國青年報》4月1日)
     公務員招考終于回歸常識了,這是筆者看完新聞后的第一個感慨曾幾何時,乙肝病毒攜帶者不但遭受來自社會傳統(tǒng)觀念的誤解與排斥,還要忍受某些政府機關(guān)的偏見與拒絕,這使得“排除肝炎的乙肝病毒攜帶者并不傳染他人”的醫(yī)學常識,很難上升為文化常識,造成積重難返的制度性歧視。
     人們常說歧視就像一道玻璃門,看不見摸不著,但被歧視者就是不得其門而入。如果說,存在于文化觀念中的歧視形態(tài)多樣、隱蔽而復雜,要根除它需要一個漫長的歷程,那么,來自某些政府部門的歧視,則容易顯得顯性、單一而影響更壞。比如,曾經(jīng)出現(xiàn)的“法學碩士因身高不夠不能報考司法機關(guān)”,就破壞了起碼的司法公正——司法機關(guān)應當“法無禁止則不為”,不能在法律之外再單方設置苛刻門檻。2003年,浙大高才生周一超因攜帶乙肝病毒,被公務員招考辦事處工作人員拒之門外,結(jié)果釀成了殺人慘案。此極端事件凸顯了乙肝病毒攜帶者權(quán)利被侵犯造成的嚴重后果,更是向整個社會發(fā)出了明確的信號:如果政府和企業(yè)繼續(xù)固化對乙肝病毒攜帶者的無端歧視,不但是對他們的不公待遇,更會引發(fā)社會各個群體之間的嚴重分裂與對立。
    因此為河南鼓掌,盡管這只是一個回歸常識的舉動。然而,在國人的歷史經(jīng)驗中,從偏見到常識的距離看上去不過咫尺之遙,往往卻相隔天涯之遠。盡管反就業(yè)歧視法的制定,仍然在以“蝸牛的速度”前進,但在教育、就業(yè)等最需要基點公平的領域,往往出現(xiàn)包括性別歧視、年齡歧視、地域歧視、戶籍歧視、相貌歧視、身高歧視、學歷歧視在內(nèi)的任何形式歧視,頻率、程度最深。雖然也有人以“僧多粥少”的國情來指出,立法也無濟于事。我卻以為,機會越稀缺,公平制度的確立越緊要,起點公正保證了每個人都有可能去獲取來之不易的一份工作、一張學校錄取通知書,這樣,人人才有動力去改變自我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