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坡的苗人把洞葬叫作“把個杜”三個字,據(jù)說,“把個”是洞的意思,“杜”則是苗語的鬼,合起來的意思就是“洞里面的鬼”。苗人說,洞葬在高坡“多得很”在一座無名山的頂部,一個40米高、70米寬、縱深百余米的天然溶洞內(nèi),存放著不下兩百具棺柩。在洞口光線的照射下,一簇簇灌木的葉子全部呈半透明色,美得炫目,而夾雜其間的卻是陳舊的棺木……生長與死亡,就以這樣的方式和諧共存著。
從貴陽城出發(fā),經(jīng)花溪、青巖 黔陶至高坡,路程僅48公里,乘車約兩個小時后,已自海拔1000米攀升到1500米。高坡鄉(xiāng)屬高寒山區(qū),海拔達到1712.1米,北高南低。北部為高山臺地,高坡之所以得名,大抵由此。境內(nèi)多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大小溶洞隨處可見。相傳,高坡苗人從開始實行洞葬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苗人說,洞葬在高坡“多得很”。據(jù)貴州學(xué)者楊庭碩先生在1981年的調(diào)查,他在高坡發(fā)現(xiàn)的洞葬遺址共有8處,而更多的研究者認為,洞葬遺址應(yīng)該遠遠不止此數(shù),“只是由于年代久遠,加之近年來已不再實行洞葬風(fēng)俗,因而有些遺址已被人們遺忘罷了。至今保存完整的洞葬有兩處,一處是甲定洞葬,一處是杉坪洞葬?!?BR> 甲定洞葬位于甲定村栗木山的半山腰上,這個洞為U字形,上下有兩個洞口,棺柩擺放在為繁樹濃陰所掩的上洞,洞口豁敞,高十余米,寬亦有十余米,縱深約有三四十米,目測可看見上百具棺柩置于“井”字形木架之上,列成五排,棺柩或頭朝外,或頭朝里,其中似乎有其規(guī)則。
從貴陽城出發(fā),經(jīng)花溪、青巖 黔陶至高坡,路程僅48公里,乘車約兩個小時后,已自海拔1000米攀升到1500米。高坡鄉(xiāng)屬高寒山區(qū),海拔達到1712.1米,北高南低。北部為高山臺地,高坡之所以得名,大抵由此。境內(nèi)多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大小溶洞隨處可見。相傳,高坡苗人從開始實行洞葬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苗人說,洞葬在高坡“多得很”。據(jù)貴州學(xué)者楊庭碩先生在1981年的調(diào)查,他在高坡發(fā)現(xiàn)的洞葬遺址共有8處,而更多的研究者認為,洞葬遺址應(yīng)該遠遠不止此數(shù),“只是由于年代久遠,加之近年來已不再實行洞葬風(fēng)俗,因而有些遺址已被人們遺忘罷了。至今保存完整的洞葬有兩處,一處是甲定洞葬,一處是杉坪洞葬?!?BR> 甲定洞葬位于甲定村栗木山的半山腰上,這個洞為U字形,上下有兩個洞口,棺柩擺放在為繁樹濃陰所掩的上洞,洞口豁敞,高十余米,寬亦有十余米,縱深約有三四十米,目測可看見上百具棺柩置于“井”字形木架之上,列成五排,棺柩或頭朝外,或頭朝里,其中似乎有其規(guī)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