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步驟分階段談我的GRE教訓--突擊要素是堅持

字號:

作者:Bloomington
    其實10G的分數(shù)在可以查分的時候就知道了,僅僅是個夠用的分數(shù),(尤其是AW,考前被贊,有點膨脹,考試時候太放松了,這個后面也會說到),看到GTER上都是700+的分數(shù),多少有點自卑,更不好意思談什么經驗?,F(xiàn)在看到大家又談起10G心得,我也發(fā)些體會吧,無論是教訓還是經驗,權作給6G的xdjm們留一些參考。
    V560 Q800 AW4.5
    我的10G多少有些突擊的感覺,詞匯用的是02紅寶。8月份上上海新東方之前只完整地背過一遍,用的是17天,但是僅僅停留在每天3個list,沒有按照老楊的方法進行鞏固,所以到上新東方的時候,紅寶基本還只能起到詞典的作用,做題時候用來查不認識的單詞。新東方20天里,盡管也知道應該要背單詞了,但是每天的作業(yè)量和安排復習上課內容的時間加起來,基本上已經到可利用時間的極限了,所以到新東方結束,單詞仍然只有3成的水平。回到家是8.22. 離筆考還剩兩個月時間,其中9.15.還有一場機考。這一安排客觀的說是不明智的,但是多少促使我從回家的這一刻起就有了緊迫感。接下去的兩個月,無論是背單詞,準備作文還是集中突破閱讀,每一項都在些許緊張的狀態(tài)下完成,對于自己來說,也是一種“投入的體驗
    突擊要素
    由于不是牛人,那種準備1個月考700的滋味,我想可能我這輩子也嘗不到了,所以盡管在我自己看來,兩個月加20天新東方已經屬于GRE“突擊”的范疇,有人可能會不以為然。Anyway,對我個人來說,這兩個月里所能體會到的刻骨銘心的就是投入和堅持,其實我自己也吃驚這股勁是從哪里來的,幾乎每天10+小時的復習是我打從娘胎以來就從沒有過的體驗。
    所以,就我看來,突擊的要素,的,就是一份堅持的心。
    詞匯(細目篇)
    剛才說了,新東方回來,僅僅是紅寶的單詞量也只在3成左右的水平?;丶乙院笥钟昧?7天,這次是老老實實的身體力行。可能是之前過的一遍,以及新東方做題,聽課時多少也會“蹭”進一兩個單詞到耳朵里去,所以這遍17天不是特別苦的這種。只是到了任務量的“顛峰”時期,一天需要背3個新list+12個list復習,一共是15個list,這樣多少有些苦味出來了。基本上我安排背單詞的時間是這樣的:
    早上一醒來,吃飯之前搞定一個新list(外加一篇長閱讀,心情好的話再加一篇短閱讀,后期是一篇15’LSAT或者一長一短兩個也是共15’),吃午飯之前搞定一個新list+早上的復習;午覺醒來再搞定一個新list+早上和上午的兩個list復習,這樣一天的新任務就算完成了。晚上按照需要復習的量安排開始復習的時間,比如今天要復習12個list,吃完晚飯7點就開始,一直到1點,一共6個小時。基本的復習節(jié)奏是15’-20’一個list的復習,那么6個小時的話,就算上了當中休息的時間,還有因為復習時間一長,效率下降多出來的時間。這樣下來,我到9.5.就過完了所有的新單詞,自己估計了一下,這個時候的單詞應該已經達到了7成左右的水平。
    之后就是按照17天把舊單詞繼續(xù)完成,在任務量不大的情況下,每天完成復習的同時,開始新一遍的鞏固,仍然每天3個list,又用了17天過了一遍;這一遍我個人感覺是成長快的,在產出/投入比的意義上,一些原本掃一眼就過,沒往心里去的單詞,在這一遍里基本上都解決得差不多了。其實這個時候,意識到只剩下三周不到,大概剛夠再進行一遍17天的時間了。
    然后的安排是每天6個list,9天一遍;
    剩下的時間就是每天盡量多背,包括新詞、難詞、易混詞之類的了。
    其他的參考書我基本上沒有用,只是在后三天的時候看過一遍藍寶,等于過了一遍真題,再增加了一些熟詞僻義的體會。
    總體上來說,詞匯,尤其是紅寶的安排,個人認為還是比較合理的,僅從紅寶來看,打的基本功還是比較扎實的。后臨場的教訓是,如果時間有寬裕,我一定把顛峰之類的好好背一遍,僅僅背紅寶,還是要背上一定風險的。和我一起考10G的有個G友,打算再考明年6G,他就說,“這次要把紅藍黑綠黃白顛峰巴朗逆序全背了,不信詞匯我搞不定”@.@ 所以印了一句話:GRE就是體力活。當然牛人除外,初中高中打下的好基礎會受用一生,我現(xiàn)在算是信了。
    閱讀(教訓篇)
    說實話閱讀是讓我不停受打擊,看起來永無出頭之日的一項。集中突破也用了,早晚LSAT也用了,還是眼睜睜看著自己時不時倒退,穩(wěn)定在長錯3短錯2這樣的水平,15’的時間之內,做一長一短兩篇還是有點緊張。這里只有一些教訓可以給大家了:
    首先是不要迷信新東方。我的意思不是說新東方的方法不好,事實上,新東方給的就是“量變積累”的過程,教給你的是量變的方法,無論是集中突破法,還是早晚LSAT法,都是這個意思。而至于從量變到質變,新東方真的沒辦法幫你保證什么。而這一過程的實現(xiàn),則與個人的閱讀方法大有關系。如同那些北派閱讀中的“跳讀”之類的技巧,只適用于部分人,上海新東方老師所教的各種閱讀“心法”、“口訣”,都只是個人經驗的總結而已,未必適合每個人的閱讀習慣。就我個人來說,就長期處于“等待質變”的狀態(tài),而沒有注意個人方法的總結,以為量變后必然是質變,這個現(xiàn)象現(xiàn)在看起來簡直愚昧透頂,但是當時就是鍥而不舍地相信一定會質變,每天蠻干,對著No題發(fā)呆,看細節(jié),看文章本身,著眼點非常小,好像希望從字里行間讀出700分的秘方來似的。想起來真的有點好笑。不過鑒于GRE就是體力活,做了大量練習,并且低頭蠻干之后,發(fā)現(xiàn)文章的字句前所未有的清晰,結構的提高還在其次,對單詞、句子的敏感度多少有了提高。
    其次是要注意新題的重要性。No題的確有研究的必要,但是在找到No題與新題的共性之前,基本上這二者還是存在不小的差異的。如果時間有限,反而應該對新題進行所謂的“集中突破”,而非No題,這是我一家之言,大家可以斟酌。
    覺得自己做的還行的,就是從一開始就掐時間,調節(jié)的是做錯題的數(shù)量,而不是做題時間。當然各個階段的目標是不同的。
    填空
    填空一直是我擔心的部分,一是因為它是一張試卷的開頭,很多次??嫉拇驌艟褪菑乃_始的。所以后來曾經想過要換做題的順序,各種順序我都試過了,上考場之前的后兩次模考,還是把填空放在了第一步。二是因為它的題目難易分布現(xiàn)在越來越不可預測,對情緒可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它的復習也比較讓人頭疼,題目一下子就做完了,以致到了后來,看到什么角落里有一道沒做到過的填空,那簡直比天下掉必勝客都lucky
    所以在填空做題之前,如果有足夠的時間讓你思考GRE,重要的是把自己的閱讀能力和單詞能力提高。有限的填空真題,容不得一邊掌握技巧,一邊為閱讀能力和單詞能力的提高做炮灰;設想如果在這二者皆不構成障礙的情況下,填空的真題只用于技巧的訓練,這該是多么美妙的事情。當然這個說法或許有些偏激了,但就我個人的體會來講,這是我的切膚之痛。也許是我整個復習方法的問題吧。
    AW
    現(xiàn)在想起來,復習AW的時間是緊湊的,前后加起來一共十天左右,卻基本把題庫的提綱整個過了一遍,而且大多數(shù)是自己的提綱。應該說復習的過程還算可以了,但是后的分數(shù)讓我非常的失望,不過在走出上財考場的時候,我就意識到了這次AW分數(shù)不會高。主要是臨場的問題。
    先說復習階段。Argument的復習,先把一類讓人頭疼的考古題給過了一遍,再接著就是按照機經來復習了。在我真正開始作文突擊的前幾天,上海的機經突然出現(xiàn)了低頻題接二連三出現(xiàn)的情況,估計題庫開始變化了,是在8.29.左右,于是我想九月份的題目應該就是跟著這之后的題目走了,保險起見,八月中的題目還是要整理的。所以先花了兩個小時好好整理了一下,按全國和上海的出現(xiàn)頻率,勾出重點的題目,之后每天更新題庫,其實后來證明,很多題目還是在這個范圍內徘徊。到了差不多把高頻題看完的時候,就從頭跳過高頻題整個往下看,自己沒有思路,或者一類雷同題,參考的是北美范文和xdf作文黃皮教材中的提綱。整個Argument過一遍比Issue的時間要長。因為有些邏輯錯誤,今天發(fā)現(xiàn)了,過三天回頭來看感覺又很陌生。這么多題目,在短時間內幾乎不存在強化或者記憶題目的可能,這樣風險會比較大。我采取的做法是每題在看的時候找到思路,邏輯錯誤按類別,拿到一篇argument就從這些類別里看有沒有能匹配的,似乎聽起來是個復雜的過程,做熟練了,似乎也很自然了。至于語言的組織,在上面提到的兩本參考教材里都有例句,Argument的句子應該還是比較公式化的,多記一些,??紩r候有意識多練幾句,考前再強化一下。
    Issue我是按照一個分類提綱來復習的,記不得這個是從哪里download的了,如果不是gter上down的,大家有需要我可以傳上來;這個系列是按內容分的類,傳媒、國際、教育、政治之類的分類。這樣的準備好處在于可以把一類論據的運用做到比較熟練。各個類別之間的題數(shù)相差比較大,我是先過題數(shù)多的一類,行為類,一共是62題,用了兩天;社會47題,一天;接下去就是每天35題左右,類別配對,一個多星期就把所有的issue題都過了。不過我在列提綱的時候,主要以思考自己的結構為主,有時候想通了一種結構,可以用在很多場合,哪怕不同的題材也有相通之處。一個星期以后就是看和整理Argument高頻題時一起勾出的題目。仍然是看一題,把握一類。
    ??贾白龇猪椌毩晻r,可以用gter的倒計時軟件,非常好的一個東東。抽高頻練就可以了。仍然是控制時間。練習結束后,哪怕找不到拍磚的人,自己改改也能改出不少東西來。這一步一定不能省,否則練了也白練。這個階段主要是三個目標:控制時間、調整字數(shù)(據說考試時候寫得多還是有一定價值的,當然這個不是說分數(shù)和長度成正比,大家肯定明白我的意思^ ^),還有就是調整行文了,包括所謂的模板(其實就是自己的寫作套路,比如提示一、二、三,用什么樣的詞,固定了就好了,甚至可以細到一段大致寫多少行,這個到后面用pp3模考的時候還可以進一步細化)以及Argument里會用到的句子。
    ??嫉臅r間我選的是和考試基本一致的時間,抽題目的話,閉著眼睛選題目,選到題目就開始計時,這樣就盡量模擬了真實考試時的情況。個人覺得這個做法有點點壽頭(江南的土話,找不到別的形容詞了-.- 哪位可以幫忙翻譯一下),不過這和考試無關,對考試有幫助就是好的。
    下面說的是臨考的情況了。雖然我到現(xiàn)在還自信自己的準備是到位的,但是考場上實在是太大意了。Issue抽到的是我沒有寫過的超高頻題,是不是很失敗啊…但是我似乎很有靈感,這點也是比較汗的事情,于是開始洋洋灑灑,突然發(fā)現(xiàn)時間有限了,該結尾了,偏偏又有靈感出現(xiàn),感覺應該說得圓一點,比如考慮到別人的反駁,我應該怎么進一步解釋,傻傻地以為自己考慮周全,還似乎看到了判卷的ETSer滿意的眼神,搞什么啊,這一段寫了兩句話,就只剩下倒計時3-4分鐘了,考前一再叮囑自己要留時間檢查的想法早就放到一邊了,(因為打字打得快又沒有自動糾錯,筆誤肯定不少,檢查是必要的,雖然有人說這個不影響判卷,但是總不能太離譜)開始把這一段草草收場,又草草加了結尾,后一秒鐘打上了句號。其實后來在回家的火車上,就感覺這一段肯定會出問題了,因為根本沒有展開,只寫了別人會怎么反駁,自己的解釋根本沒時間寫,換句話說,提醒了自己的漏洞卻沒有合理解釋。這難道不是考邏輯為主的AW的忌諱之么,那個時候就有點點崩潰了。但是已經考好了,也沒辦法了。Argument也是這樣,本來按照正常程序寫下來時間綽綽有余,可以好好檢查一遍,緊接著又發(fā)現(xiàn)一個錯誤,卻沒時間寫了,心想吸取剛才Issue的教訓,把這段好好寫完,但是結尾仍然是來不及了,又草草收場。
    所以關于AW的臨考,要說的是,一、考前沒有準備過的環(huán)節(jié),沒有十足把握的話,冒險嘗試還是不要了;二、掌控靈感在考場上的重要性遠遠小于對時間的掌控;三、不要犯傻。第三條估計跟我一樣的人不多,現(xiàn)在想起來感覺當時在考場上比在??紩r候還要放松,太放松了。
    差不多就寫到這里了,自己的分數(shù)不甚理想,但是多少一點體會給大家。要感謝gter,感謝好多好多的蟲蟲。翦瞳、mkb和zehua兩個大牛人、goasuplease、幾個斑斑,還有chqt老大,都被我騷擾過,在此一并謝過。沒有G友的幫助,我一個人很難走下來。以后說不定哪天情緒上來了,再發(fā)點感慨,今天先到這里。
    無論如何,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