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學習點撥(三)

字號:

(三)簡答題
     簡答題屬于主觀性試題。與論述題相比,要求考生回答的內容比較簡單。回答簡答題要注意以下幾點:(1)觀點正確,論點全面?;卮饐栴}要防止觀點錯誤、遺漏論點。(2)邏輯嚴密,語言通順?;卮饐栴}要層次分明,敘述清楚。切忌層次雜亂,表達不清。(3)突出重點,詳略得當,對論點既不可不作任何說明,過于簡單,也不可分析說明過多,顯得煩瑣。
     下面分兩種情況舉例說明回答簡答題的方法。
     第一種情況:在教材中有明確答案的簡答題。這種題占多數(shù)。答這種題,就是按教材中有關答案回答出來。
     例題:簡述人口因素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及其性質。
     答案要點:
     (1)人口因素是社會物質生活的必要條件之一,對社會發(fā)展起制約和影響作用。第一,一定數(shù)量的人口是社會物質生產的必要前提。第二,人口狀況能夠加速或延緩社會的發(fā)展。在社會發(fā)展的不同時期,要求不同的人口狀況與之相適當。與物質生產相適應的人口狀況加速社會的發(fā)展,反之則延緩社會的發(fā)展。
     (2)人口因素不是社會發(fā)展的決定力量。第一,人口因素不能決定社會制度的性質。第二,人口因素不能決定社會制度的更替。第三,人口生產受物質生產制約,物質生產從根本上決定了人口生產的發(fā)展方向和基本趨勢。首先,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制約著人口的數(shù)量、質量、密度、構成和增長速度。其次,物質生產的生產方式決定著人口生產的社會形式,即婚姻家庭形式。
     第二種情況:有的簡答題雖然在教材中有明確答案,但涉及不同章節(jié),需要考生把有關章節(jié)聯(lián)系起來,自己重新組織論點,寫出答案。
     例題:簡述認識主體與主觀意識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答案要點:
     (1)認識主體與主觀意識的區(qū)別:認識主體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從事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人,具有自然性、社會性、實踐性和意識性。主觀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如果把認識主體等同于主觀意識,就會陷入主觀唯心主義。
     (2)認識主體與主觀意識的聯(lián)系:主觀意識是認識主體的一種屬性,即意識性。人具有意識,才能作為認識的主體而存在。
     (四)論述題
     論述題也屬于主觀性試題,重在考察考生運用基本原理分析問題的能力。要求觀點正確,緊扣題意,聯(lián)系實際,分析恰當。與簡答題相比,要求回答的內容較復雜,主要應注意以下兩點:
     (1)觀點要全面系統(tǒng),論據要充分。對論點的分析要深入透徹,觀點不得有遺漏,也不能只有觀點,缺乏論據,沒有分析。
     (2)要處理好理論與實際的關系。由于論述題大多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問題,所以既不能只講理論,不聯(lián)系實際;也不能只講實際,沒有理論的指導。理論與實際之間要有內在聯(lián)系,防止把毫不相干的理論與實際硬扯在一起。
     下面分幾種情況舉例說明如何回答論述題。
     第一種情況:運用某一哲學原理分析某一實際問題,這是比較簡單的論述題。
     例題:運用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辯證統(tǒng)一的原理,說明應當如何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
     答案要點:
     (1)任何真理都既具有絕對性,又具有相對性,是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tǒng)一。真理的絕對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性的正確反映,都包含著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每一個真理性認識的獲得,都是向無限發(fā)展著的物質世界的接近。真理的相對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對客觀世界的某個或某些方面的一定程度、一定層次近似正確的反映,認識有待于擴展和深化。
     (2)馬克思主義是真理,它也是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tǒng)一。馬克思主義正確地反映了自然、社會和思維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是經過實踐證實了的容觀真理,因而具有絕對性。但是,馬克思主義并沒有窮盡一切事物及其規(guī)律,仍然需要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它又具有相對性。因為它具有絕對性,所以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把它作為我們的指導思想;因為它具有相對性,所以我們必須在實踐中豐富它、發(fā)展它。既堅持又發(fā)展,才是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態(tài)度。只有堅持,才談得上發(fā)展;只有發(fā)展,才是真正的堅持。
     (3)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反對兩種錯誤傾向:一是要反對把馬克思主義當作僵死不變的教務的教條主義傾向;二是要反對認為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否認它的指導作用的資產階級自由化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