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漂亮MM:實現(xiàn)美國夢后,為什么回國

字號:

是不是我留在美國為兒子犧牲掉這種我對中國生活和工作方式的熱愛,在中國可能發(fā)展的事業(yè),我兒子將來會感激我?我兒子將來會覺得我做得對嗎?我犧牲的價值是多少?那我不去做這種犧牲,做我所喜歡做的事情,是不是會為他帶來更多的快樂?我仔細想過以后覺得,我做我自己喜歡的事情,去實現(xiàn)我自己的夢想,可能會帶給他更多快樂。
    倪劍,畢業(yè)于上海復旦大學新聞系國際新聞專業(yè),在校時被選為“復旦十大文化名人”,為女生。
    1990年赴美國陪讀。餐館打工一年,1993年在曼哈頓獨資買下西式超市,一年收回投資,實現(xiàn)美國夢,1996年在曼哈頓上城買下第二家超市,1998年-01年邊做生意邊讀書,獲哥倫比亞大學國際關系碩士(MIA),新澤西Ramapo College MBA.
    2001年在默多克的新聞集團任上海辦事處政府和公共事務經理。
    2002年任上海市廣播電視報業(yè)集團總經理。
    2003年投資創(chuàng)辦申尼邦德咨詢公司、申尼邦德公關公司、申尼邦德廣告公司,均已盈利;主要業(yè)務:政府公關,媒體公關,危機公關,公共關系咨詢和服務;客戶包括微軟,美國運通,強生,TNT,OTIS電梯,日本凸版,味之素,德國漢高,Pricewaterhouse Cooper等。
    2005年11月15日,倪劍在紐約長島接受了多維電視記者楊嗚鏑的專訪,以下為訪談內容摘要:誰也不要替誰犧牲記者:中國留學生通常在美國,讀完書以后就是找工作,找到工作,工作了幾年以后,又面臨著另外一個選擇,就是回國還是留下來。那么,回去的這個決定甚至比留下來的這個決定還要難。那你當初做這個決定的時候,是怎么想的?
    倪劍:我可能跟大部份的留學生情況不一樣,因為我當初就不是很想出國。我學的是新聞,復旦大學新聞系,在國內也蠻優(yōu)越的,工作環(huán)境啊,待遇啊,能夠介入的一些事件都比較意思。但是,因為89學運,這之后有一段時間感覺做新聞的,在未來一大段時間,理想不容易實現(xiàn)。所以,在當時那個特殊歷史環(huán)境下,就選擇先出國留學。出來的以后,內心其實是很留戀中國的生活。而我就屬于那種一踏上美利堅的國土,就日夜想著回去的那種人,可能和很多這邊選擇"單程機票"的留學生情況不是很一樣。
    倪劍畢業(yè)于上海復旦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現(xiàn)居于上海。
    再有一點,我從小生活在上海,條件不錯,生活和心理上有"中產"的舒適感,因為沒有插隊落戶和正式工作過,所以沒有感受過中國的貧窮和政治上的不方便,加上以前是學生,從學生到學生,不是很了解年長者所謂的中國很多很多的困難。所以,來美國后尤其是在打工時內心老是記著中國美好的一面。那別人會和你說,不要回啦,中國怎么怎么不好啊,但內心一直還是很想回去。
    1990年來美國,1997年拿到綠卡第一次回上海探親訪友,回去之后,我就很興奮很興奮。就覺得那是個我喜歡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孛绹螅揖烷_始想著回去和怎么回去了。因為我來美國以后,就是打工做生意,沒有讀書。在美國,做作生意掙錢也不覺得學位對我將來的事業(yè)有多么重要。但是,1997年我回了國以后,我開始想,我將來是要回國的,沒有學位會很不方便,于是我就開始準備讀書。我花了4年時間來把兩個碩士學位讀完,把生意結束掉,把工作找好,然后回去,其實過程還是蠻長的。
    記者:當初,你為什么做生意,而不讀書呢?
    93年創(chuàng)業(yè)開店。
    倪劍:一個是因為自己沒想要出國所以英語在大學里幾乎放棄了,自己沒有很好地準備考試,一個是想讀書時碰到有做生意的機會,也就沒有時間去讀書了。我先生已經在哥倫比亞大學讀博士了,我們倆不可能同時去讀書,我要照顧生意。
    記者:那你們倆輪流讀書,是典型地留學生家庭的生活。
    倪劍:有些留學生家庭是同時拿到獎學金,同時來讀書,而我是來陪讀的,我丈夫是交學費來讀書的,不久有生了孩子,那我就必須掙錢養(yǎng)家啦。
    記者:我記得你們吃了不少苦,在這兒開了個超市,是不是?
    倪劍:回過頭來看,應該是很辛苦很辛苦,我的所有的老朋友都不相信我這么能吃苦。但我們當初出國的時候,因為只帶了幾百美金在身邊,然后就去為每分錢而掙扎。在餐館打過工,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今天買電視了,明天買電腦了,下個月買名車買房子了。所以,做生意的時候,別人都覺得我們很苦,但我們身在其中,每天有收獲有希望,當時還真不覺得什么苦。
    記者:那你們其實已經熬到了一個中產階級的水平,美國夢可以說是已經實現(xiàn)了,有車,有房,孩子也有了。而對小孩來講的話,有了小孩以后,就更難回去了。在美國,我們都知道,真是兒童的天堂??梢哉f,教育啊,環(huán)境啊都非常不錯。我不知道你當初是怎么安排孩子的?
    倪劍:我覺得有兩個因素。我們倆本身就是中國人,而作為我們的孩子,他的優(yōu)勢在于他具備中國和美國兩重背景,從語言到文化和其他。再者,我父親從小就和我講,他在為我做這個犧牲,做那個犧牲,要怎么怎么樣。但我從小就覺得,你應該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別因為你的犧牲就要求我[倍努力或償還,為什么你要替我犧牲?你的成功變成物質和精神財富留給我,讓我踩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是更好嗎?
    等我有了兒子我就回想起自己童年的想法,是不是我留在美國為兒子犧牲掉這種我對中國生活和工作方式的熱愛,在中國可能發(fā)展的事業(yè),我兒子將來會感激我?我兒子將來會覺得我做得對嗎?我犧牲的價值是多少?那我不去做這種犧牲,做我所喜歡做的事情,是不是會為他帶來更多的快樂?我仔細想過以后覺得,我做我自己喜歡的事情,去實現(xiàn)我自己的夢想,可能會帶給他更多快樂。想讓孩子成為中國人多維:當時他不大,是吧?
    倪劍:他當時是小學兩年級,但他跳了一級,所以,他的語言關基本是過了。而且,當時,我送他回去,我就想著要送他進國際學校,或者美國學校,目的是不讓他的英語和美國文化的東西流失掉。
    記者:我聽很多朋友說,首先回去的選擇,孩子非常主要,而且孩子的上學也非常重要,是送孩子去公立的學校上學,還是送孩子去一個國際學校。按照你所說的,國際學校能夠接觸美國的文化,特別是英文,公立的學校不一定有這個環(huán)境。可是,公立的學校又給他提供了一個正常的社會圈子,真正的一個中國人的圈子。所以,我不知道你是如何想的?如何做的這個選擇?
    倪劍:我想大部份人回去,都想把孩子送到的學校。目前在中國,我們認為的學校,應該是國際學校,他們用的中國老師和外國的老師,各方面的物質條件也很好,學生的來源,學生的家庭背景通常相對比較好。留學生大多是受過比較好的教育的,孩子的先天智商和后天家庭教育環(huán)境都不錯。所以大家都愿意把孩子送到這樣的好學校。
    美國學校或國際學校每年的學費是1萬到2萬多美元,還不包括車費和其他旅游的開銷。他們經常會組織去外地或國外比賽和考查,去旅游。而國內的學校很多都是免費的,或者收很少的費用,這是很多家長因為經濟的原因而選擇公立學校。另外一點,很多人會認為中國式的教育,數(shù)學會比較好,或者語文比較扎實。我覺得我們這樣的孩子,他生下來就拿著一本美國護照,他本身的認同就是很特別,他本來的優(yōu)勢就在國際化上。如果又把他弄成100%的中國人,也是不負責任的,我覺得,經濟條件允許,還是要送到國際學校去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