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鋼筋工程構造監(jiān)督檢查應注意的幾個問題(二)

字號:

6.主梁、次梁、板在支座處彎起鋼筋設置錯誤問題
    在現(xiàn)澆混凝土結構中主梁、次梁、板負筋交叉的支座處,較為普遍的質(zhì)量通病是:(1)板的負筋外露,次梁負筋的保護層嚴重減??;(2)板的負筋全露,次梁負筋外露。
    由此,影響了鋼筋的可靠錨固,削弱了節(jié)點強度。主要原因是鋼筋翻樣人員不熟悉有關規(guī)定,翻樣時在確定主梁彎起鋼筋時,錯誤地按主梁高度減去上下兩個保護層厚度計算,即h=梁高-2×25=梁高-50mm.此時,若主梁負筋直徑中心至板上表面距離為1/2d+25mm(設鋼筋直徑d=Φ25時,則為25/2+25=37.5mm),小于構造規(guī)定的≥55mm,勢必造成支點處次梁、板的負筋突出板面。要解決此問題,在鋼筋翻樣時應進行施工前的預控交底。
    7.雙向板中的受力筋位置問題
    在一些工程的質(zhì)量檢查中,發(fā)現(xiàn)一些施工人員誤認為雙向板既是雙向承重,則兩個方向的底板鋼筋可以任意設置,因而把短邊鋼筋置于長邊鋼筋之上。事實上雙向板當兩個方向跨度不同時,短向跨度所承受的荷載要在50%以上,大于長向跨度承受的荷載。所以,對于板底的鋼筋,短邊方向的受力筋應置于長邊方向受力筋之下,而板面鋼筋則應相反設置。
    8.鋼筋接頭問題
    建筑工程施工中,鋼筋的接頭型式有多種。但無論哪種接頭類型,都是鋼筋傳遞應力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所以,設計和施工驗收規(guī)范中對鋼筋接頭的質(zhì)量、位置,均有嚴格要求。然而,對此關鍵問題,往往未引起施工人員的足夠重視,導致質(zhì)量問題常常發(fā)生。
    8.1.鋼筋接頭位置
    規(guī)范要求鋼筋的接頭應設置在構件受力較小處,應按下列要求設置:
    (1)單跨梁板的縱向受力筋接頭不宜設在跨中1/2范圍內(nèi);
    (2)連續(xù)梁板的縱向受力筋接頭,上部負彎矩筋應設在跨中附近,下部主筋應設在支座處。但對滿堂基礎底板,因其彎矩圖和樓板方向相反,鋼筋的接頭位置也應相反,即上筋應在支座處,下筋則在跨中。
    (3)鋼筋接頭還不宜設置在梁端、柱端的箍筋加密區(qū)范圍內(nèi)。
    所以,對重要構件,施工單位應根據(jù)所供應鋼筋的實際長度,在施工前先進行翻樣出鋼筋的接頭布置圖,才能確保接頭位置符合上述要求。
    8.2.吊車梁中的對焊位置
    輕、中級工作制吊車梁中,經(jīng)設計單位認可,縱向受力筋也常使用對焊接頭。但是,施工人員往往忽視規(guī)范對其的特殊要求,即應除去對焊接頭處的毛刺和卷邊。
    因為由于毛刺和卷邊的存在,造成鋼筋接頭處的應力集中。吊車梁是直接承受動力重復荷載的,在重復應力作用下,“疲勞”裂縫就會先從應力集中的對焊處開始。裂縫隨荷載的變動時開時合,久而久之,當承受不住負荷時就會發(fā)生脆性破壞。因此,施工單位應用砂輪在接頭處進行縱向打磨,使其光滑平整。
    9.受力預埋件的錨筋焊接及強度要求問題
    受力預埋件是根據(jù)所在構件的不同受力情況,經(jīng)計算確定的,施工不當,同樣會造成質(zhì)量事故。筆者在一些工程對柱頂、牛腿頂面所設置的受剪預埋件抽檢結果看,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直錨筋焊接間距施工誤差較大,預埋件安裝時,錨筋不是置于構件受力主筋內(nèi)側,而是在混凝土保護層內(nèi),影響預埋件的可靠錨固。
    (2)直錨筋與錨板,不按規(guī)定做“T”型焊接,任意改用其他焊接,增長焊縫后,在施焊中由于錨板受熱不一,造成板表面變形,影響錨板均勻傳力。
    (3)直錨筋的“T”型焊接接頭不做強度試驗。
    規(guī)范明確規(guī)定:“T”型焊接接頭,既要作外觀檢查,又要進行拉伸試驗。其抗拉強度值應符合下列要求:1級鋼筋接頭≥350MPa. 2 級鋼筋接頭≥490MPa.目前不少工程上對受力預埋件既不做隱蔽驗收,又不做強度試驗,這是十分危險的,必須引起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