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書“辦事”工作案例:大發(fā)雷霆成“被告”

字號:

W地區(qū)行政公署信訪辦老閉,生性耿直,說話不慎,素有“炮筒子”之稱。一日老閉接待一批年輕的集體上訪者,來人所訴為兩企業(yè)間的房屋產權糾紛問題。豈料老閉卻是此事的知情人,對事情的歷史淵源及現狀一清二楚。而對年輕的上訪者,老閉本應將事情的來龍去脈耐心地向他們說明,然而當時的老閉已產生一種逆反心理,感情的沖動已完全代替了理智。未等上訪者申訴完畢,他便拍案而起,高聲訓斥:“誰說那棟房屋是你們的?……70年代我就住在那棟樓上,你們懂什么?”……帶著滿腔怨氣的上訪者立即反唇相譏:“你不是政府的干部,你沒有資格接待我們!”雙方立即成對峙之狀。信訪辦主任不得不出來打圓場,費了好大的勁才把群眾的情緒緩和下來。過后,這些上訪者向地委和行署領導“告狀”,說信訪辦的一些干部態(tài)度不好,等等。老閉成了新一輪上訪的“被告”。信訪干部并非圣賢,偶有過失,亦在常理之中。然而承認錯誤充其量只等于糾正了錯誤的一半,尚須認真總結,吸取教訓,方免重犯,正所謂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有鑒于此,剖析以上實例,我們至少得到如下啟示:
    其一,信訪干部在正式答復群眾前,必須熟悉黨和國家的有關政策,做到得當準確。為避免個人知識的局限所出現的漏洞,書面答復的文稿事先應由集體講座后報主管領導審定。
    其二,信訪干部應具備“任憑風吹浪打,穩(wěn)坐釣魚般”的涵養(yǎng)功夫。在接待群眾時,要耐心聽取群眾的申訴,然后慎重給予答復,不要為群眾的情緒所影響。那種“他傷感我流淚,他發(fā)火我拍桌,他喜悅我高歌”的作為,不是信訪干部應有的品格。假如把信訪接待比作一場文藝晚會,那么,信訪應是晚會的主持人,而不是觀眾。緊緊把握住這一點,將不愧為一個成熟的信訪干部,“答復”的漏洞也將減少到最低限度。
    [簡評]
    給信訪群眾作“答復”是信訪工作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按饛汀笔欠竦卯?,不僅體現信訪干部自身的思想政治和政策水平,文化道德修養(yǎng)以及業(yè)務熟練程度。而且關系到信訪工作的實際效果,即社會矛盾的化解或激化。“答復”得當,群眾情緒得以正確疏導,矛盾易于化解;反之,矛盾極有可能激化,導致群眾重復上訪。
    在一般群眾的眼中,信訪干部是黨委和政府的發(fā)言人。因此,信訪干部在接待群眾時,必須注意自己的身份和形象,說話須“斟詞酌句”,做到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