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實體法要素
大綱要求:
(一)了解納稅人的基本規(guī)定
(二)掌握課稅對象的規(guī)定
(三)熟悉稅率的規(guī)定和計算
(四)了解減稅免稅的基本規(guī)定
(五)了解納稅環(huán)節(jié)及納稅期限
納稅人
1、含義:稅法規(guī)定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也稱納稅主體,一般分為自然人和法人
2、與納稅人有關的概念有:
(1).負稅人:實際負擔稅款的單位和個人,納稅人如果能夠通過一定途徑把稅款轉嫁或轉移出去,納稅人就不再是實際負擔稅款的單位和個人。我國造成納稅人與負稅人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是價格與價值背離,引起稅負轉移或轉嫁。
(2).代扣代繳義務人:有義務從持有的納稅人收入中扣除其應納稅款并代為繳納的企業(yè)、單位或個人。如個人所得稅以支付所得的單位和個人為扣繳義務人。
(3)代收代繳義務人:是有義務借助與納稅人的經濟交往而向納稅人收取應納稅款并代為繳納的單位,主要有受托加工單位、生產并銷售原油、重油的單位等
(4)代征代繳義務人:受稅務機關委托而代征稅款的單位和個人。
(5).納稅單位:是申報繳納稅款的單位,是納稅人的有效集合
課稅對象
課稅對象是征稅的對象,是稅法中規(guī)定的征稅的目的物,是國家據以征稅的依據。通過規(guī)定課稅對象,解決對什么征稅的問題。
(一)課稅對象是構成稅收實體法要素中的基礎性要素
1、課稅對象是一種稅區(qū)別另一種稅的原因
2、課稅對象體現著各種稅的征稅范圍
3、其他要素的內容一般都是以課稅對象為基礎確定的
(二)計稅依據
1、含義:又稱為稅基,是稅法中規(guī)定的據以計算各種應征稅款的依據或標準
2、不同稅種計稅依據不同:
增值稅、營業(yè)稅計稅依據一般是貨物和應稅勞務的增值額和營業(yè)收入
所得稅的計稅依據是企業(yè)和個人的利潤、工資或薪金所得額
農業(yè)稅的計稅依據是常年產量
消費稅的計稅依據是應稅銷售額或銷售數量
3、計稅依據的表現形態(tài)
價值形態(tài)――課稅對象和計稅依據是一致的,如所得稅
實物形態(tài)――課稅對象和計稅依據是不一致,如房產稅、耕地占用稅、農業(yè)稅、車船使用稅
稅種課稅對象計稅依據
增值稅增值額增值額
所得稅所得額(企業(yè)利潤、工資等)所得額(企業(yè)利潤、工資等)
資源稅應稅資源課稅數量
車船使用稅車輛、船舶車船噸位
農業(yè)稅農業(yè)收入常年產量
耕地占用稅占用耕地行為土地面積
房產稅房屋房產價值(房產租金收入)
4、課稅對象與計稅依據的關系
(1)課稅對象是征稅的目的物,計稅依據是在目的物已經確定的前提下,對目的物以計算稅款的依據和標準
(2)課稅對象是從質的方面對征稅所作的規(guī)定,而計稅依據是從量的方面對征稅所作的規(guī)定,是課稅對象量的表現。
(三)稅源
1、含義:稅源是稅款的終來源,稅收負擔的終歸宿,稅源大小體現著納稅人負擔能力
在社會產品價值中,能夠成為稅源的只能是國民收入分配中形成的各種收入
2、課稅對象與稅源關系
當某些稅種以國民收入分配中形成的各種收入為課稅對象時,稅源和課稅對象一致,如所得稅
大多數稅課稅對象與稅源不一致,如營業(yè)稅、消費稅、房產稅
(四)稅目
稅目是課稅對象的具體化。反映具體征稅范圍,代表征稅的廣度。
稅率
(一)含義:
稅率是應納稅額與課稅對象之間的比例,是計算稅額的尺度,代表課稅的深度,是體現稅收政策的中心環(huán)節(jié)。
(二)稅率的基本形式
1.比例稅率:
(1)含義:是指對同一征稅對象或同一稅目,不論數額大小只規(guī)定一個比例。都按同一比例征稅,稅額與課稅對象成正比例關系。
(2)種類:產品比例稅率,行業(yè)比例稅率,地區(qū)差別比例稅率,有幅度的比例稅率
(3)特點:稅率不隨課稅對象數額的變動而變動、課稅對象數額越大,納稅人相對直接負擔越輕
2.累進稅率:
(1)含義:同一課稅對象,隨數量的增大,征收比例也隨之增高的稅率,表現為將課稅對象按數額大小分為若干等級,不同等級適用由低到高的不同稅率,一般多在收益課稅中使用
(2)種類:
按照稅率的累進依據的性質分為:額累 全額累進稅率
超額累進稅率
全率累進稅率
率累 超率累進稅率
① 全額累進稅率:
含義:是以課稅對象的全部數額為基礎計征稅款的累進稅率
特點:在應稅所得額確定以后,相當于按照比例稅率計征,計算方法簡單
稅收負擔不合理,特別是在各級征稅對象數額的分界點處負擔相差懸殊
② 超額累進稅率
含義:分別以課稅對象數額超過前級的部分為基礎計算應納稅的累進率
特點:計算方法比較復雜
累進幅度比較緩和
邊際稅率和平均稅率不一致,稅收負擔的透明度較差
為了簡化計算,引用“速算扣除數”
速算扣除數=全額累進稅率計算的應納稅額-超額累進計算的應納稅額
通?!八偎憧鄢龜怠笔孪扔嬎愠鰜恚皆诙惵时碇?。
應納稅額=應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例:
勞務報酬所得適用稅率如下表:
每次納稅所得
稅率
速算扣除數
不超過20000元部分
20%
0
20000-50000(含50000元)
30%
2000
50000元以上
40%
7000
某人納稅所得為60000元,計算應納稅額
1、全額累進稅率下:
應納稅額=60000×40%=24000元
2、超額累進稅率下:
將60000元分為3個部分(20000;30000; 10000)
應納稅額=20000×20%+(50000-20000)×30%+(60000-50000)×40%=17000
速算扣除數=全額累進稅率計算的應納稅額-超額累進計算的應納稅額
=24000-17000=7000
如果采用速算扣除法計算,如下
應納稅額=應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60000×40%-7000
=17000
大綱要求:
(一)了解納稅人的基本規(guī)定
(二)掌握課稅對象的規(guī)定
(三)熟悉稅率的規(guī)定和計算
(四)了解減稅免稅的基本規(guī)定
(五)了解納稅環(huán)節(jié)及納稅期限
納稅人
1、含義:稅法規(guī)定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也稱納稅主體,一般分為自然人和法人
2、與納稅人有關的概念有:
(1).負稅人:實際負擔稅款的單位和個人,納稅人如果能夠通過一定途徑把稅款轉嫁或轉移出去,納稅人就不再是實際負擔稅款的單位和個人。我國造成納稅人與負稅人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是價格與價值背離,引起稅負轉移或轉嫁。
(2).代扣代繳義務人:有義務從持有的納稅人收入中扣除其應納稅款并代為繳納的企業(yè)、單位或個人。如個人所得稅以支付所得的單位和個人為扣繳義務人。
(3)代收代繳義務人:是有義務借助與納稅人的經濟交往而向納稅人收取應納稅款并代為繳納的單位,主要有受托加工單位、生產并銷售原油、重油的單位等
(4)代征代繳義務人:受稅務機關委托而代征稅款的單位和個人。
(5).納稅單位:是申報繳納稅款的單位,是納稅人的有效集合
課稅對象
課稅對象是征稅的對象,是稅法中規(guī)定的征稅的目的物,是國家據以征稅的依據。通過規(guī)定課稅對象,解決對什么征稅的問題。
(一)課稅對象是構成稅收實體法要素中的基礎性要素
1、課稅對象是一種稅區(qū)別另一種稅的原因
2、課稅對象體現著各種稅的征稅范圍
3、其他要素的內容一般都是以課稅對象為基礎確定的
(二)計稅依據
1、含義:又稱為稅基,是稅法中規(guī)定的據以計算各種應征稅款的依據或標準
2、不同稅種計稅依據不同:
增值稅、營業(yè)稅計稅依據一般是貨物和應稅勞務的增值額和營業(yè)收入
所得稅的計稅依據是企業(yè)和個人的利潤、工資或薪金所得額
農業(yè)稅的計稅依據是常年產量
消費稅的計稅依據是應稅銷售額或銷售數量
3、計稅依據的表現形態(tài)
價值形態(tài)――課稅對象和計稅依據是一致的,如所得稅
實物形態(tài)――課稅對象和計稅依據是不一致,如房產稅、耕地占用稅、農業(yè)稅、車船使用稅
稅種課稅對象計稅依據
增值稅增值額增值額
所得稅所得額(企業(yè)利潤、工資等)所得額(企業(yè)利潤、工資等)
資源稅應稅資源課稅數量
車船使用稅車輛、船舶車船噸位
農業(yè)稅農業(yè)收入常年產量
耕地占用稅占用耕地行為土地面積
房產稅房屋房產價值(房產租金收入)
4、課稅對象與計稅依據的關系
(1)課稅對象是征稅的目的物,計稅依據是在目的物已經確定的前提下,對目的物以計算稅款的依據和標準
(2)課稅對象是從質的方面對征稅所作的規(guī)定,而計稅依據是從量的方面對征稅所作的規(guī)定,是課稅對象量的表現。
(三)稅源
1、含義:稅源是稅款的終來源,稅收負擔的終歸宿,稅源大小體現著納稅人負擔能力
在社會產品價值中,能夠成為稅源的只能是國民收入分配中形成的各種收入
2、課稅對象與稅源關系
當某些稅種以國民收入分配中形成的各種收入為課稅對象時,稅源和課稅對象一致,如所得稅
大多數稅課稅對象與稅源不一致,如營業(yè)稅、消費稅、房產稅
(四)稅目
稅目是課稅對象的具體化。反映具體征稅范圍,代表征稅的廣度。
稅率
(一)含義:
稅率是應納稅額與課稅對象之間的比例,是計算稅額的尺度,代表課稅的深度,是體現稅收政策的中心環(huán)節(jié)。
(二)稅率的基本形式
1.比例稅率:
(1)含義:是指對同一征稅對象或同一稅目,不論數額大小只規(guī)定一個比例。都按同一比例征稅,稅額與課稅對象成正比例關系。
(2)種類:產品比例稅率,行業(yè)比例稅率,地區(qū)差別比例稅率,有幅度的比例稅率
(3)特點:稅率不隨課稅對象數額的變動而變動、課稅對象數額越大,納稅人相對直接負擔越輕
2.累進稅率:
(1)含義:同一課稅對象,隨數量的增大,征收比例也隨之增高的稅率,表現為將課稅對象按數額大小分為若干等級,不同等級適用由低到高的不同稅率,一般多在收益課稅中使用
(2)種類:
按照稅率的累進依據的性質分為:額累 全額累進稅率
超額累進稅率
全率累進稅率
率累 超率累進稅率
① 全額累進稅率:
含義:是以課稅對象的全部數額為基礎計征稅款的累進稅率
特點:在應稅所得額確定以后,相當于按照比例稅率計征,計算方法簡單
稅收負擔不合理,特別是在各級征稅對象數額的分界點處負擔相差懸殊
② 超額累進稅率
含義:分別以課稅對象數額超過前級的部分為基礎計算應納稅的累進率
特點:計算方法比較復雜
累進幅度比較緩和
邊際稅率和平均稅率不一致,稅收負擔的透明度較差
為了簡化計算,引用“速算扣除數”
速算扣除數=全額累進稅率計算的應納稅額-超額累進計算的應納稅額
通?!八偎憧鄢龜怠笔孪扔嬎愠鰜恚皆诙惵时碇?。
應納稅額=應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例:
勞務報酬所得適用稅率如下表:
每次納稅所得
稅率
速算扣除數
不超過20000元部分
20%
0
20000-50000(含50000元)
30%
2000
50000元以上
40%
7000
某人納稅所得為60000元,計算應納稅額
1、全額累進稅率下:
應納稅額=60000×40%=24000元
2、超額累進稅率下:
將60000元分為3個部分(20000;30000; 10000)
應納稅額=20000×20%+(50000-20000)×30%+(60000-50000)×40%=17000
速算扣除數=全額累進稅率計算的應納稅額-超額累進計算的應納稅額
=24000-17000=7000
如果采用速算扣除法計算,如下
應納稅額=應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60000×40%-7000
=1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