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筑與道家文化

字號:

1、 儒家的"中和"、"中正"之美與道家的"自然"之美
    出于尊崇,中國常將地位的建筑放在正中,其它建筑環(huán)繞在兩側。因此,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大多有清楚的南北中軸線、整齊的東西對稱,形成了"中正"之美。
    像四合院把父母的臥室放在中間一樣,出于尊崇,中國常將地位的建筑放在正中,其他建筑環(huán)繞在兩側。這就形成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大多遵循的一種結構:清楚的南北中軸線、整齊的東西對稱。
    俯視故宮
    與強調社會群體間的關系相應,儒家形成了對"中正"、"中和"之美的追求,這種美學觀含有濃厚的道德價值判斷因素。例如,故宮里的地名,通常有"仁"、"和"、"中"、"安"等字,如天安門、太和殿等,這些字代表著中國儒家思想的理念。
    宮府體現儒家的思想意識,追求對稱、整齊與秩序;
    園林體現道家的思想意識,追求變化、生動與自然。
    而中國的園林則與講究"中正"的民居、宮府完全不同,顯示出對變化、生動、自然的追求。尤其是江南園林,正是在努力避免對稱、整齊與秩序。這是因為前者體現的是儒家的思想意識,而后者產生在道家思想的影響力日益上升的時期,表現出道家逍遙自由、無為順應的追求。
    拙政園
    留園
    2、 園林產生的道家文化背景
    道家思想更重視個體的生命價值,與重視人的群體價值的儒家文化互補。在魏晉(公元220-公元420)時期得到了長足發(fā)展,形成了中國儒道互補的文化格局。
    道家思想與儒家?guī)缀跬瑫r產生,但它更重視個體的生命價值,這與重視人的群體價值的儒家文化互補,在中國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漢(公元前202-公元220)末的戰(zhàn)亂與瘟疫,讓中國的知識分子們更多地思考生命的意義等終極問題。國家法紀的混亂,大大削弱了儒家道德的約束力,張揚個體生命價值的道家思想的影響力不斷增加。晉代(公元266-公元420),道家思想對儒家思想形成了強有力的競爭與挑戰(zhàn)。
    西晉(公元266 - 公元316)末年,大批貴族為躲避入侵者南渡長江,江南逐漸成為文化中心。士大夫們?yōu)榱嘶乇芄賵鰞A軋,開始流連于江南秀美的山水之中。就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大量山水詩,和要把山水納入庭院中的私家園林。
    園林是一種集居住與觀賞為一體的建筑。它的產生,從一開始就源自道家的出世思想。以模擬自然意境為目的,所以江南園林非常注重分割和布局,富有濃郁的藝術氣息。
    私家園林是一種集居住與觀賞為一體的建筑,能讓人生活在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自然環(huán)境中。為了創(chuàng)造出模擬自然的意境,所以江南園林非常注重分割和布局,創(chuàng)造多種空間環(huán)境及濃郁的藝術氣息。例如,位于蘇州的網師園,占地僅5400平米,卻形成了一組組層次豐富,錯落相連,有節(jié)奏、有色彩、有對比的空間,是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明軒" 的建筑設計藍本。
    網師園
    園林的產生,從一開始就源自道家的出世思想(道家出世思想是指一種超凡脫俗,回歸自然的思想),在此后的發(fā)展中,它們的建造者、擁有者也的確常常是退休官員、躲避官場的才子或是回避塵囂的巨商。
    3、 儒道互補的"天人合一"
    儒家學說與道家學說都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這導致了中國崇尚自然,師法自然的藝術追求。園林把自然美與人工美和諧統(tǒng)一,是與自然環(huán)境協(xié)調共生、天人合一的藝術綜合體。
    儒家學說與道家學說都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這導致了中國崇尚自然,師法自然的藝術追求。
    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園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有限的空間內利用自然,模擬自然,經過精心的加工提煉,把自然美與人工美統(tǒng)一起來,創(chuàng)造出與自然環(huán)境協(xié)調共生、天人合一的藝術綜合體。
    中國的園林,從一開始就有文人參與設計與規(guī)劃。大量詩人、書畫家參與園林設計,促進了建筑對自然美的發(fā)掘。江南園林常采用各種手法擴大景物的深度和廣度,位于無錫的寄暢園,西靠惠山,東南靠錫山,園的總體布局就抓住這個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引惠山泉水作園內池水,在西、北處用惠山石堆砌假山,仿佛是惠山的自然延伸。近以惠山為背景,遠以東南方錫山龍光塔為借景,園的面積雖不大,但山外有山,樓外有樓。"青山正補墻頭缺",園林與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寄暢園
    4、道教對建筑的影響
    道教是道家思想的發(fā)展。道教成型的年代正是園林開始出現的公元5世紀,因此,道家傳說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園林的布局。
    "一水三山"園林模式表現出道教傳說痕跡。
    在道教傳說中,東海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人們到了這里就能夠實現"長生不老"的愿望。
    與此同時,中國園林形成了一個龐大水體中座落三個小島的"一水三山"模式。北京頤和園的昆明湖中有三座島嶼,蘇州拙政園的水中有象征著"島 "的三座亭。"一水三山"模式留有園林誕生時期追求道教"長生"境界的文化痕跡。園林中的山水植物,各種建筑和它們所組成的空間,不僅是一種物質環(huán)境,而且還應該是一種精神環(huán)境,一種能給予人們思想感悟的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