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末年,珠三角有一種特殊的風俗。沒結(jié)婚的女子,只要把辮子挽成發(fā)髻,就表示永不嫁人,獨身終老。隨著時間的推移,自梳女的身影已經(jīng)漸漸淡出了我們的視野。但是在肇慶崇禧塔邊,至今仍然住著10位“自己的頭發(fā)自己梳,自己的生活自己養(yǎng)”的自梳女,她們被認為是“中國最后一群自梳女”。
在肇慶塔腳路,蜿蜒曲折的小巷深處,一座古老的大屋靜居一隅,它的名字叫“觀音堂”,這也是自梳女們的家。兩百多年前,一位姓何的富家太太把它捐送了出來,讓自梳女們可以有自己的棲身之地。鼎盛時期,這里住了100多位自梳女,而今天,出入門宅就只剩下十位了。
在當?shù)亟值览顣浀囊娤?我們找到了其中一位自梳女——76歲的夏姑婆。自梳女對陌生人比較排斥,可能是看在當?shù)仡I導的份上,夏姑婆還是答應了帶我們?nèi)ァ坝^音堂”參觀的請求。
一把古老的鐵絲鑰匙,木門打開了,蒙在觀音堂上神秘的面紗,向一線記者掀開了一角。大屋有4個房間,兩個齋房,一個灶房,還有一個空房,在中間的齋房里供奉著三尊菩薩。房內(nèi)白煙裊裊,在天窗直瀉而下的陽光下,分外寧靜。據(jù)說,以前的觀音堂可很熱鬧,姐妹們在這里一起勞動、一起說笑,儼然就是一個大家庭。
現(xiàn)如今,故去的故去,搬走的搬走,當年熱鬧景況早已不在。保持的,是姑婆們每天都到這里來上香拜佛的習慣。整理整理大屋,偶爾還小聚片刻,這里永遠是她們的家,也是永遠是她們精神的家園。
面對一線記者的來訪,大屋里的人有些淡然,更不愿意多說什么,夏姑婆的背后又有什么不為人知的故事呢。記者試探著與夏姑婆聊起來
記者一開口就被拒絕,也許我們的到來,擾亂了她們寧靜的生活,更不愿意打開塵封的記憶。但是午飯之后,她們可能感覺到了記者的誠意,夏姑婆說她要去觀音堂上香,并邀請我們一同前往。
這時,有一位姑婆來上香了,夏姑婆介紹說她姓趙,68歲了,但已經(jīng)是姑婆里最年輕的一個了。趙姑婆性格很開朗,對記者在場一點也不抗拒,對于自己“自梳女”的過去,她也不避諱。趙姑婆說,她自小就沒有爸媽,13歲就來了這里。20多歲就梳起。
夏姑婆說,在觀音堂里的姑婆都要學編席,這也是她們這些年來賴以生存的手段。但是現(xiàn)在買席的人越來越少。自己也老了,干不動了,幸好每月政府還給210元的低保補助,否則生活實在難以為計。為了節(jié)省,姑婆們都要把觀音堂后院的雞蛋花樹的落葉揀起來,曬干了,可以當柴火。掉到地上的雞蛋花也是個寶,曬干了可以泡茶喝。
自己的頭發(fā)自己梳,自己的飯自己煮,自己的苦樂自己享,自己的生活自己養(yǎng)。這是自梳女們給自己的全部詮釋。
時間的流逝,沒有改變自梳女們的清貧,但時代的進步,卻危及到她們內(nèi)心圣殿----觀音堂的安危。房地產(chǎn)開發(fā),讓小巷失去了往日的寧靜,也讓觀音堂面臨被拆的險境。
肇慶市文化廣播電視局局長跟記者說,自梳女其實是研究珠三角地區(qū)婦女運動不可空白的一頁。在這里他們將要好好保護。觀音堂看來是會永遠的保存下來了,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隨著一個又一個姑婆的老去,我們還會想起這里曾經(jīng)居住過的這些,獨自一人和命運抗爭到底的自梳女嗎?
幾十年來,任憑外面的世界風云變幻,她們的生活卻依然故我,平靜而淡然,祝福她們,健康長壽
在肇慶塔腳路,蜿蜒曲折的小巷深處,一座古老的大屋靜居一隅,它的名字叫“觀音堂”,這也是自梳女們的家。兩百多年前,一位姓何的富家太太把它捐送了出來,讓自梳女們可以有自己的棲身之地。鼎盛時期,這里住了100多位自梳女,而今天,出入門宅就只剩下十位了。
在當?shù)亟值览顣浀囊娤?我們找到了其中一位自梳女——76歲的夏姑婆。自梳女對陌生人比較排斥,可能是看在當?shù)仡I導的份上,夏姑婆還是答應了帶我們?nèi)ァ坝^音堂”參觀的請求。
一把古老的鐵絲鑰匙,木門打開了,蒙在觀音堂上神秘的面紗,向一線記者掀開了一角。大屋有4個房間,兩個齋房,一個灶房,還有一個空房,在中間的齋房里供奉著三尊菩薩。房內(nèi)白煙裊裊,在天窗直瀉而下的陽光下,分外寧靜。據(jù)說,以前的觀音堂可很熱鬧,姐妹們在這里一起勞動、一起說笑,儼然就是一個大家庭。
現(xiàn)如今,故去的故去,搬走的搬走,當年熱鬧景況早已不在。保持的,是姑婆們每天都到這里來上香拜佛的習慣。整理整理大屋,偶爾還小聚片刻,這里永遠是她們的家,也是永遠是她們精神的家園。
面對一線記者的來訪,大屋里的人有些淡然,更不愿意多說什么,夏姑婆的背后又有什么不為人知的故事呢。記者試探著與夏姑婆聊起來
記者一開口就被拒絕,也許我們的到來,擾亂了她們寧靜的生活,更不愿意打開塵封的記憶。但是午飯之后,她們可能感覺到了記者的誠意,夏姑婆說她要去觀音堂上香,并邀請我們一同前往。
這時,有一位姑婆來上香了,夏姑婆介紹說她姓趙,68歲了,但已經(jīng)是姑婆里最年輕的一個了。趙姑婆性格很開朗,對記者在場一點也不抗拒,對于自己“自梳女”的過去,她也不避諱。趙姑婆說,她自小就沒有爸媽,13歲就來了這里。20多歲就梳起。
夏姑婆說,在觀音堂里的姑婆都要學編席,這也是她們這些年來賴以生存的手段。但是現(xiàn)在買席的人越來越少。自己也老了,干不動了,幸好每月政府還給210元的低保補助,否則生活實在難以為計。為了節(jié)省,姑婆們都要把觀音堂后院的雞蛋花樹的落葉揀起來,曬干了,可以當柴火。掉到地上的雞蛋花也是個寶,曬干了可以泡茶喝。
自己的頭發(fā)自己梳,自己的飯自己煮,自己的苦樂自己享,自己的生活自己養(yǎng)。這是自梳女們給自己的全部詮釋。
時間的流逝,沒有改變自梳女們的清貧,但時代的進步,卻危及到她們內(nèi)心圣殿----觀音堂的安危。房地產(chǎn)開發(fā),讓小巷失去了往日的寧靜,也讓觀音堂面臨被拆的險境。
肇慶市文化廣播電視局局長跟記者說,自梳女其實是研究珠三角地區(qū)婦女運動不可空白的一頁。在這里他們將要好好保護。觀音堂看來是會永遠的保存下來了,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隨著一個又一個姑婆的老去,我們還會想起這里曾經(jīng)居住過的這些,獨自一人和命運抗爭到底的自梳女嗎?
幾十年來,任憑外面的世界風云變幻,她們的生活卻依然故我,平靜而淡然,祝福她們,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