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儺堂戲”

字號:

在貴州東北部烏江沿岸土家族聚居區(qū)的德江、思南等縣,民間還完整地保留著享譽海內(nèi)外的“土家族儺堂戲”。其神秘的表現(xiàn)形式和豐富的文化內(nèi)蘊,引起了海內(nèi)外專家學者的強烈興趣,相關(guān)的學術(shù)研究至今仍然綿延不絕。
    “儺堂戲”是土家族的一種祭祖活動,又受到中原文化及巴、楚文化的影響,有著比較明顯的巴人“俱事鬼神”和楚人篤信巫術(shù)的文化痕跡。它融巫術(shù)、原始宗教和戲劇為一體,成為一種佩戴面具演出的宗教祭祀戲劇,據(jù)說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經(jīng)過不斷充實、擴展和完善,形成了以儺儀、儺戲、儺舞、儺技為主要形式的儺文化,至今仍然活躍在黔東北的村村寨寨。在德江縣,現(xiàn)在就還有130多“壇”儺堂戲在民間活動,每壇有一位“掌壇師”(當?shù)胤Q“土老師”),演出時少則三五人,多則十來人。儺戲演出與儺壇祭祀交織在一起,分為祭祀、開洞、閉壇三個部分。每當從事此項活動的“土老師”頭戴面具,身穿“法衣”,在莊嚴肅穆、香煙繚繞的“神案”前,在鼓、鑼、絲弦、嗩吶的伴奏聲中“開壇”,或跳神唱戲,或占卜問卦,或為祈愿人家通報神祗意旨、禍福吉兇時,特別是當牛角和司刀這兩件特殊“樂器”發(fā)出森嚴悲壯之聲時,總會勾起一些潛藏于人們心靈深處的“萬物有靈”的原初情愫。土家族的先民相信,在他們的周圍還存在著一個鬼神的世界,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在主宰著人世的一切,只有頂禮膜拜、祈禱,用巫術(shù)、符咒、舞蹈等儀式,才有可能影響它們,避疫逐鬼,驅(qū)邪化兇,降福呈祥。在土家族人看來,任何神靈,即使是兇神,只要自己誠心實意地去“許愿”、“還愿”、 “酬敬”,也能夠使它回心轉(zhuǎn)意、與人為善。這里蘊含著土家族人寬厚、善良的民族本性。
    在德江的“土家族儺堂戲”中,還有一些非常獨特的“絕活”,十分高難驚險,如“踩刀祭”、“溜鏵口”、“翻叉?!钡缺硌?,無疑是繼承了古代巫術(shù)用符咒威力進行表演的傳統(tǒng)。觀看這類表演時,觀眾都是屏住呼吸,提心吊膽,嘆為觀止。比如“踩刀祭”,踩“地刀”時,是把一排鋒利的大鋼刀刀刃朝上置于地面;踩“天刀”時,則把若干大鋼刀刀口朝上置于木柱之上排列為樓梯狀。祭祀開始時,“土老師”身穿法衣,赤腳,一邊畫符念咒,一邊從容不迫地走上刀刃,如履平地。“溜鏵口”則是把若干鐵鏵口(有時用磚頭)全部用火燒紅,排列在地上,由“土老師”光著腳板逐一走過?!胺嫠!眲t更為驚心動魄,“土老師”為了降伏惡鬼,要用鋼叉向另一個扮演惡鬼的“土老師”的咽喉或胸膛用力投擲過去,而對方則要用單手準確地接住飛來的鋼叉……
    中國現(xiàn)代作家沈從文在小說《神巫之愛》中,對這一帶儺堂戲的演出有十分傳神的描寫:“他(指神巫)頭纏紅巾,雙眉向上直豎。他臉頰眉心擦了一點雞血。紅緞繡花衣服上加有珠繪龍虎劃黃紙符咒。手持銅叉和鏤銀牛角。一上場便在場坪中央有節(jié)拍的跳舞著,還用嗚嗚的調(diào)子念著娛神歌曲。他雙腳不鞋不襪,預(yù)備回頭赤足踹上燒得通紅的鐵犁。那健全的腳,那結(jié)實的腿,那活潑的又顯露完美的腰身轉(zhuǎn)折的姿勢,使一切男人羨慕,一切女人傾倒。那在鼓聲蓬蓬下拍動的銅叉上圈兒的聲音,與牛角嗚嗚喇喇的聲音,使人相信神巫的周圍與本身,全是精靈所在?!?BR>    也許這就是人們在觀看儺堂戲時,內(nèi)心深處會受到強烈震撼和共鳴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