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家歷史
土家族是中華大家庭中一個歷史悠久、文化較發(fā)達的少數民族。二千多年前,他們就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土家人民以自己的勤勞和智慧,開發(fā)了湘鄂渝黔接壤的廣大地區(qū),創(chuàng)造了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對我們偉大祖國的締造和發(fā)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主要集中在湖南西北部、湖北西南部、重慶西南部、貴州東北部等地。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巴氏之子務相以“擲劍”、“浮船” 兩種方式從巴氏、樊氏、覃氏、相氏、鄭氏五姓中脫穎而出,被推舉為首領,是為廩君。后率五姓沿夷水西上,稱君夷城(今恩施)。范曄《后漢書·西南夷傳》載:“巴郡南郡蠻,本有巴氏、樊氏、覃氏、相氏、鄭氏。皆出于武落鐘離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于黑穴。未有君長,俱事鬼神,乃共擲劍于石穴,約能中者,奉以為君。巴氏子務相乃獨中之,眾皆嘆。又令各乘土船,約能浮者,當以為君。余姓悉沉,唯務相獨浮。因共立之,是為廩君。乃乘土船,從夷水至鹽陽。鹽水有神女,謂廩君曰:‘此地廣大,魚鹽所出,愿留共居。’廩君不許。鹽神暮輒來取宿,旦即化為蟲,與諸蟲群飛,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積十余日,廩君(伺)其便,因射殺之,天乃開明。廩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廩君死,魂魄世(化)為白虎。巴氏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祠焉。”后來,“巴方”之民進入川東,建立巴國。這一時期(春秋時期),土家族先民統稱為巴人。
從秦到清的漫長歷史中,土家族深受封建王朝的影響。其發(fā)展可分為四個時期 :
第一階段是秦至隋的郡縣制時期;
第二階段是唐宋時期的羈縻州縣制時期;
第三階段是元明至清初的土司制度時期;
第四階段是清代中晚的改土歸流時期。
土家族在我國歷長期沒有確定的族稱,曾因其歷史淵源、白虎圖騰、呼賦稱為“?”、所居江左之地域、其所屬地、所屬的土司政治制度等多種因素被分別稱為“廩君種”、“白虎夷”、“?人”、“蠻左”、“巴郡南郡蠻”、“建平蠻”、“施州蠻”、 “北江蠻”或“武陵蠻”、“土蠻”,直到明末清初,漢人大量遷入土家族地區(qū),才有別于漢人或其他民族,“土家”方作為相對的族稱出現。
1956年10月,國務院正式確認土家族為單一的少數民族,土家族正式成為祖國民族大家庭里的一員。 土家族,現有人口5704223人, 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 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陽、 黔江等縣也有分布。
二、土家文化
1.白虎崇拜
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土家族自稱是“白虎之后”。相傳,遠古的時候,土家族的 祖先巴務相被推為五姓部落的酋領,稱為“廩君”。廩君率領部落成員乘土船沿河而行,行至鹽陽,殺死兇殘 的鹽水神女,定居下來。人民安居樂業(yè),自然廩君也深受人們的愛戴。后來廩君逝世,他的靈魂化為白虎升天 。從此土家族便以白虎為祖神,時時處處不忘敬奉。每家的神龕上常年供奉一只木雕的白虎。結婚時,男方正 堂大方桌上要鋪虎毯,象征祭祀虎祖。
除了進行宗教式的虔誠敬祭,土家人的生活中也隨處可見白虎的影子。古代土家族先民作戰(zhàn)時所持的(钅 享)釬、戈、劍上面,都鑄鏤有虎頭形或鏤刻有虎形花紋。如今小孩穿虎頭鞋,戴虎頭帽,蓋“貓腳”花衾被 ;門頂雕白虎、門環(huán)鑄虎頭。其意用虎的雄見來驅惡鎮(zhèn) 邪,希翼得到平安幸福。
2.民歌
薅秧、鋤草有薅秧歌和薅草鑼鼓,放牛有山歌,相愛有情歌,出嫁有哭嫁歌,死人有孝歌,石工、扛工、土工、船工,有相應的號子。
土家人有自己的語言?!爱吰澘ā笔峭良胰说淖苑Q,“舍巴”指擺手舞。土家人的語言豐富:象父稱爹(讀“的”),母稱“奶子”,岳父、岳母稱老丈(讀“灶”)、老丈母等。
3.“毛古斯”舞
“毛古斯”,土語為“拔步長”,是老公公的意思 。它是土家族紀念祖先,開拓荒野,捕魚狩獵等創(chuàng)世業(yè) 跡的一種古老舞蹈。形式風格,異常古樸、別致。每逢 過年節(jié)跳擺手,都要跳這種古老的舞蹈。
跳演“毛古斯”,需十五六人組成,為首的祖輩叫 “拔步長”,其他的是小輩兒孫。這樣就組合成一個家 庭。無論輩份高低,渾身都得用稻草、茅草、樹葉包扎,甚至臉面也用稻草樹葉遮蓋住,頭上還要扎五條大棕 葉瓣子,四根稍彎,分向四面下垂。跳演至《接親》時,特別要用稻草扎根男性生殖器,夾在兩腿中。觀看跳 演的人,沒有誰認為是“丑事”,卻覺得這樣裝扮才真 實。
“毛古斯”舞,從動作到內容,都別具一格。演出 自始至終,講土話、唱土歌,形態(tài)滑稽,詼詣有趣。碎 步進退,曲膝抖身,左跳右擺,渾身顫動。搖頭聳肩, 茅草刷刷作響,全是模仿古人的粗獷的儀態(tài)。
跳“毛古斯”的形式,相當自由,不受內容的限制 ??筛杩晌瑁勺鲇螒?,玩雜耍,翻跟斗,打秋千。但 以對白為主體,方式靈活多樣,觀眾也可答話插白。
跳“毛古斯”,規(guī)模大者要跳六個晚上,大致以土 家族的歷史、漁獵、婚姻、工作等為內容。融歌、舞、 話為一體的原始祭神戲劇。這一形式在其他民族比較少 見,早已引起國內外戲劇舞蹈家的關注。被稱為古老文 化藝術的“活化石”。
4.“西蘭卡普”
“西蘭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藝中的一朵奇葩。
“西蘭卡普”又稱“打花鋪蓋”,它是一種土家錦。以其獨特的工藝和美妙的構圖被列為中國五大織錦之 列。在土家族習俗中,土家姑娘從十一、二歲起就開始學習彩織。姑娘結婚時必須有自己織出的打花鋪蓋作嫁 妝。因而,土家姑娘在婚前的日子里總是起早貪黑,精心制作她心愛的打花鋪蓋。關于打花鋪蓋的來歷,在土 家族地區(qū)流傳著這樣的一個傳說:遠古時代,有一位心 靈手巧,穿針走線,織了有1 0 0 種花朵圖案的西蘭卡 普。后來,受到了嫂子的嫉妒,誣陷她夜里出門私會, 敗壞了門風,挑唆其哥,將她殘害了。噩耗傳出,土家族姑娘非常懷念她,把她織的彩錦,取名打花鋪蓋。成 了土家姑娘的嫁妝?,F在打花鋪蓋均用三塊西蘭卡普綴 連而成。 西蘭卡普是以深色的錦線為經線,各種色彩的粗絲、棉、毛絨線為緯線,進行手工挑織。它色彩艷麗,圖 案新穎,多達幾百種。一般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自然景物、禽獸、家什器具、鮮花百草;二是幾何圖案,最常 見的是“”字圖,單八勾、雙八勾等等。三是文字圖案,如喜、福、壽等。整體效果古樸典雅,層次分明, 惟妙惟肖,光彩奪目。
土家族是中華大家庭中一個歷史悠久、文化較發(fā)達的少數民族。二千多年前,他們就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土家人民以自己的勤勞和智慧,開發(fā)了湘鄂渝黔接壤的廣大地區(qū),創(chuàng)造了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對我們偉大祖國的締造和發(fā)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主要集中在湖南西北部、湖北西南部、重慶西南部、貴州東北部等地。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巴氏之子務相以“擲劍”、“浮船” 兩種方式從巴氏、樊氏、覃氏、相氏、鄭氏五姓中脫穎而出,被推舉為首領,是為廩君。后率五姓沿夷水西上,稱君夷城(今恩施)。范曄《后漢書·西南夷傳》載:“巴郡南郡蠻,本有巴氏、樊氏、覃氏、相氏、鄭氏。皆出于武落鐘離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于黑穴。未有君長,俱事鬼神,乃共擲劍于石穴,約能中者,奉以為君。巴氏子務相乃獨中之,眾皆嘆。又令各乘土船,約能浮者,當以為君。余姓悉沉,唯務相獨浮。因共立之,是為廩君。乃乘土船,從夷水至鹽陽。鹽水有神女,謂廩君曰:‘此地廣大,魚鹽所出,愿留共居。’廩君不許。鹽神暮輒來取宿,旦即化為蟲,與諸蟲群飛,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積十余日,廩君(伺)其便,因射殺之,天乃開明。廩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廩君死,魂魄世(化)為白虎。巴氏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祠焉。”后來,“巴方”之民進入川東,建立巴國。這一時期(春秋時期),土家族先民統稱為巴人。
從秦到清的漫長歷史中,土家族深受封建王朝的影響。其發(fā)展可分為四個時期 :
第一階段是秦至隋的郡縣制時期;
第二階段是唐宋時期的羈縻州縣制時期;
第三階段是元明至清初的土司制度時期;
第四階段是清代中晚的改土歸流時期。
土家族在我國歷長期沒有確定的族稱,曾因其歷史淵源、白虎圖騰、呼賦稱為“?”、所居江左之地域、其所屬地、所屬的土司政治制度等多種因素被分別稱為“廩君種”、“白虎夷”、“?人”、“蠻左”、“巴郡南郡蠻”、“建平蠻”、“施州蠻”、 “北江蠻”或“武陵蠻”、“土蠻”,直到明末清初,漢人大量遷入土家族地區(qū),才有別于漢人或其他民族,“土家”方作為相對的族稱出現。
1956年10月,國務院正式確認土家族為單一的少數民族,土家族正式成為祖國民族大家庭里的一員。 土家族,現有人口5704223人, 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 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陽、 黔江等縣也有分布。
二、土家文化
1.白虎崇拜
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土家族自稱是“白虎之后”。相傳,遠古的時候,土家族的 祖先巴務相被推為五姓部落的酋領,稱為“廩君”。廩君率領部落成員乘土船沿河而行,行至鹽陽,殺死兇殘 的鹽水神女,定居下來。人民安居樂業(yè),自然廩君也深受人們的愛戴。后來廩君逝世,他的靈魂化為白虎升天 。從此土家族便以白虎為祖神,時時處處不忘敬奉。每家的神龕上常年供奉一只木雕的白虎。結婚時,男方正 堂大方桌上要鋪虎毯,象征祭祀虎祖。
除了進行宗教式的虔誠敬祭,土家人的生活中也隨處可見白虎的影子。古代土家族先民作戰(zhàn)時所持的(钅 享)釬、戈、劍上面,都鑄鏤有虎頭形或鏤刻有虎形花紋。如今小孩穿虎頭鞋,戴虎頭帽,蓋“貓腳”花衾被 ;門頂雕白虎、門環(huán)鑄虎頭。其意用虎的雄見來驅惡鎮(zhèn) 邪,希翼得到平安幸福。
2.民歌
薅秧、鋤草有薅秧歌和薅草鑼鼓,放牛有山歌,相愛有情歌,出嫁有哭嫁歌,死人有孝歌,石工、扛工、土工、船工,有相應的號子。
土家人有自己的語言?!爱吰澘ā笔峭良胰说淖苑Q,“舍巴”指擺手舞。土家人的語言豐富:象父稱爹(讀“的”),母稱“奶子”,岳父、岳母稱老丈(讀“灶”)、老丈母等。
3.“毛古斯”舞
“毛古斯”,土語為“拔步長”,是老公公的意思 。它是土家族紀念祖先,開拓荒野,捕魚狩獵等創(chuàng)世業(yè) 跡的一種古老舞蹈。形式風格,異常古樸、別致。每逢 過年節(jié)跳擺手,都要跳這種古老的舞蹈。
跳演“毛古斯”,需十五六人組成,為首的祖輩叫 “拔步長”,其他的是小輩兒孫。這樣就組合成一個家 庭。無論輩份高低,渾身都得用稻草、茅草、樹葉包扎,甚至臉面也用稻草樹葉遮蓋住,頭上還要扎五條大棕 葉瓣子,四根稍彎,分向四面下垂。跳演至《接親》時,特別要用稻草扎根男性生殖器,夾在兩腿中。觀看跳 演的人,沒有誰認為是“丑事”,卻覺得這樣裝扮才真 實。
“毛古斯”舞,從動作到內容,都別具一格。演出 自始至終,講土話、唱土歌,形態(tài)滑稽,詼詣有趣。碎 步進退,曲膝抖身,左跳右擺,渾身顫動。搖頭聳肩, 茅草刷刷作響,全是模仿古人的粗獷的儀態(tài)。
跳“毛古斯”的形式,相當自由,不受內容的限制 ??筛杩晌瑁勺鲇螒?,玩雜耍,翻跟斗,打秋千。但 以對白為主體,方式靈活多樣,觀眾也可答話插白。
跳“毛古斯”,規(guī)模大者要跳六個晚上,大致以土 家族的歷史、漁獵、婚姻、工作等為內容。融歌、舞、 話為一體的原始祭神戲劇。這一形式在其他民族比較少 見,早已引起國內外戲劇舞蹈家的關注。被稱為古老文 化藝術的“活化石”。
4.“西蘭卡普”
“西蘭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藝中的一朵奇葩。
“西蘭卡普”又稱“打花鋪蓋”,它是一種土家錦。以其獨特的工藝和美妙的構圖被列為中國五大織錦之 列。在土家族習俗中,土家姑娘從十一、二歲起就開始學習彩織。姑娘結婚時必須有自己織出的打花鋪蓋作嫁 妝。因而,土家姑娘在婚前的日子里總是起早貪黑,精心制作她心愛的打花鋪蓋。關于打花鋪蓋的來歷,在土 家族地區(qū)流傳著這樣的一個傳說:遠古時代,有一位心 靈手巧,穿針走線,織了有1 0 0 種花朵圖案的西蘭卡 普。后來,受到了嫂子的嫉妒,誣陷她夜里出門私會, 敗壞了門風,挑唆其哥,將她殘害了。噩耗傳出,土家族姑娘非常懷念她,把她織的彩錦,取名打花鋪蓋。成 了土家姑娘的嫁妝?,F在打花鋪蓋均用三塊西蘭卡普綴 連而成。 西蘭卡普是以深色的錦線為經線,各種色彩的粗絲、棉、毛絨線為緯線,進行手工挑織。它色彩艷麗,圖 案新穎,多達幾百種。一般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自然景物、禽獸、家什器具、鮮花百草;二是幾何圖案,最常 見的是“”字圖,單八勾、雙八勾等等。三是文字圖案,如喜、福、壽等。整體效果古樸典雅,層次分明, 惟妙惟肖,光彩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