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游職業(yè)資格之歷史知識:清代官員的出身

字號:

清多承明制。時官員呼出身曰:進士、舉人、貢生、監(jiān)生、陰生、生員、官學生、吏者。未入流之漢人稱“俊秀”,旗人為“閑散”。憑出身亦分正途雜途。經科舉錄之進士、舉人及貢生、陰生和監(jiān)生中的恩監(jiān)、優(yōu)監(jiān)是為正途;凡保舉得官者也視同正途。余項及捐納得官的都叫雜途。
    舉人應會試三科未錄者,可至吏部注冊,取任國子監(jiān)之監(jiān)丞、翰林院待詔、知縣、直隸州州同等官的資格。又在幾科會試之后,檢選會試三科以上未取的舉人舉行“大挑”,朝官親審之,及格者一等任為知縣,二等任為復設教諭、訓導等官。 進士之一甲一名為狀元,授官翰林院修撰,一甲二名為榜眼,三名為探花,授官翰林院編修。但凡中在二甲、三甲里的,再應朝考,其時三甲也要陪考。其質優(yōu)者可遣翰林院學習,稱作庶吉士。在下一科時舉行的“散試”中,可以留在翰林院任編修、檢討,也可以為主事、知縣等官。進士沒有考中庶吉士的,也可以任為主事、知縣、府教授等官。所不同的是,庶吉士做知縣,可以帶缺出京,曰“班老虎”;非庶吉士的進士任為知縣,叫做“榜下即用”,分撥給各省補用,不像庶吉士那樣有優(yōu)先權。而且,庶吉士為主事,分部行走,可隨時補缺;非庶吉士的進士只能做額外主事,學習三年期滿,才有真正的資格。
    修撰、編修、檢討及庶吉士,統(tǒng)叫翰林??既×耸浚凶鼽c翰林。科甲出身的人是非常希望做翰林的,因為做了翰林可以和皇帝經常接近,飛黃騰達的機會較多;而且主考、學政、御史,也多從翰林里考選。由翰林開坊,其前途是很有希望的。
    貢生有撥貢、恩貢、歲貢、優(yōu)貢、副貢之別。其中還有例貢一課,但是由捐納而得,不稱正途之列。副貢即是鄉(xiāng)試的副榜,其他四貢也是先選成績優(yōu)異及年資較深者充任。貢生都有資格進入國子監(jiān)讀書,名為讀書,實為做官的補候,復經考試,上官的驗看后,可任知縣、教職、佐雜等職。 陰生,是父親做了四品以上官,逢國家喜慶大事,,入生之列,曰恩陰。如果其父為國殉難,不論是否四品以上,一般皆可授之,曰難陰。保舉,是辦理邊防、河務、賑災、剿匪等事后,依勞績,且由主官保舉而入流的。保舉又有明保、密保、大案之分。密保比明保鄭重些,大案就是一批人同時保舉的。 監(jiān)生,分恩監(jiān)、陰監(jiān)、優(yōu)監(jiān)、例監(jiān)等等。前二者也作為正途為官。
    吏,指各官署內管理文書的官吏。五年以上的書史,應該有為官的資格的。
    捐納,即花錢買官做的,影響不小。
    正途科甲出身的官員,多為自己憑學問換來的,故多輕視捐納之輩。清末捐納之風盛,花錢多的人,很快就能補缺;正途者,雖是科甲出身,不另外花錢,也難得到官缺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