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做事先看指南

字號:

客居東京十數(shù)年,深感日本人是本本主義的一群。行路,他們要看地圖;吃飯,他們要購買餐館介紹;戀愛,他們要先買求愛必讀;甚至逛煙花柳巷、搞自殺,他們也要預讀入門指南。前些年,不知誰寫了本自殺指南,弄得日本社會好長時間不得安寧。
    出版地圖能賺大錢
    記得初到日本甫下飛機,接機的教授中途將車停在一家書店門口,引導本已疲憊不堪的記者來到地圖柜前,示意我應該馬上買本當?shù)氐貓D隨身帶著。于是,記者在日本的購書生涯就此開始。
    日前,某中國旅日作家欣喜相告,其大作《中國分省地圖》5萬冊悉數(shù)售罄,榮登日本暢銷書榜。對此,筆者不以為奇。因為,編工具書、指南書在日本賣,只要別粗制濫造,少有賠錢,如要選對題目,想不賺錢都難。
    新井(化名)是記者的好友,曾是東京一家雜志總編。一次,他說,雜志編輯做得有點煩,沒多久,便回家做了作家。為了老婆孩子,他挺高產(chǎn)。記得那段時間,每隔不久,記者的信箱里就有他的新作出現(xiàn)。那些書都是“HOWTO”系列,什么《如何使用因特網(wǎng)學英文》、《如何寫暢銷書》。他很自信地說:“人總是有夢的,而且總想用簡單的方法去實現(xiàn)夢想,告訴他們步驟和方法,你就能發(fā)財,就這么簡單?!?BR>    戀愛也要讀“指南”
    或許真的如新井所說吧,“HOWTO”類書才充斥著日本的大小書肆。不過奇怪的是,日本人連談戀愛、找對象這么感性和私人的事情也相信書的指導。最近,有本美國人寫的戀愛指南在日本銷得特好。這本教人尋找異性朋友的教科書,給找不到伴侶的不幸男人提出了從頭到腳的13項“身體改造計劃”:l.頭發(fā),2.眉毛、鼻毛、耳毛,3.眼鏡,4.不要擤鼻涕,5.不要吐痰,6.胡須的處理方式,7.嘴唇,8.皮膚,9.體臭,10.衣兜,11.皮帶,12.襪子與皮鞋,13.身體姿態(tài)。這種“易容”書在記者看來未免幼稚可笑,但周圍許多日本男士倒真的在認真閱讀。
    與上述指南相配合的女性指南當然也有很多。一次看日文婦女雜志,上面竟在介紹大庭廣眾下男女接吻應該遵從的步驟和禮貌,包括接吻前后應相互鞠躬、互相說對不起等等,還配有插圖的詳細說明,真是讓人啼笑皆非、匪夷所思,而日本人卻覺得這樣的指導很實用、很有必要。
    有時候記者會突發(fā)奇想,不知道日本的“傍大款”和“包二奶”專用指南發(fā)行了沒有,如果沒有的話,這一領域可是急需填補的空白,有志者不妨做一下這個絕對有利可圖的大買賣。
    最怕被人恥笑
    為何日本人如此熱衷指南書籍?有人說,這與其前近代歷史有關系。日本長期處于身份社會,士民工商之間少有流動,各種身份生活自有規(guī)范,因此他們慣于“類型化”交往,人人循規(guī)蹈矩,社會交往方式極為簡單。但是,近代以后,社會交往變得復雜,一旦超越自己的“型”,人們就茫然無措。尤其是日本人缺乏多種文化交流的傳統(tǒng)與習慣。這樣,指南書便應運而生。
    如果引進“恥感文化”這個概念的話,還可以進一步解釋日本人的行為心理動力問題。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認為,假如歐美文化是“罪感文化”的話,日本人的文化心理特征就屬于“恥感文化”,也就是說他們做事非常謹慎小心,生怕被人笑話。到外國旅行,尤其是到歐美國家旅行,日本人舉手投足很忌露怯,因為露怯就是恥。日本沒有付小費的習慣,為免去日本游客的惶惑,日本出版的歐美旅游指南,都會詳細介紹,何時何地應付小費多少,如何付費等。再如打高爾夫,中國人不管三七二十一,上場揮桿,打了再說,而日本人一定要先買本兒高爾夫指南看看,按書指導購買高爾夫球桿,再買頂帽子,買套高爾夫球裝和球鞋,這樣他才能安心步入高爾夫球場。否則,他擔心被人恥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