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Ⅱ卷(共105分)
四、(15分)
1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5分)
⑴我欲特賜李忠,諸卿得無望乎?
譯文:
⑵若縱賊不誅,則二心也。
譯文:
17.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題破山寺后禪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馀鐘磬聲。
寫詩講究造境造意。此詩歷來被認(rèn)為是造境造意的佳作。請從全詩出發(fā),簡要分析作者運用了哪些手
法出色地造出怎樣的境和意。
答:
18.根據(jù)文句中的作者與篇目提示,聯(lián)系句子內(nèi)容,準(zhǔn)確填寫詩文名句(4分)(任選兩小題)
①在越來越凝重的夜色里,我越來越分明地聽到春雨輕扣著地面、窗框的沙沙聲,仿拂遼遠(yuǎn)而又逼近
,單調(diào)中透著迷離的神韻。我捧讀陸游在《臨安春雨》中的名句“ , ?!蔽宜坪跻褲u漸領(lǐng)悟出我們的
祖先隔著矮矮竹樓聆聽著這樣的初春小雨時悠然淡泊的心境了。
②一眼望去,蘆葦灘莽莽蒼蒼,海面上水天一色,正如王勃在《滕王閣序》里所描繪的“ , ”,漁
舟晚唱,鶴陣驚寒,美景美色美不勝收。臨此境,真?zhèn)€是回歸大自然,感天地之無窮,嘆風(fēng)光之無限。
③古書《周易》上說:“ , ?!边@個預(yù)就是一種對未來事件處理的預(yù)案,就是一種機(jī)制。世界各大
媒體對重大新聞事件都有非常詳盡科學(xué)的預(yù)案,以確保一旦突發(fā)事件發(fā)生,從記者出發(fā)、采訪、各媒體
協(xié)調(diào)、后方編輯配合如背景資料調(diào)用、后期包裝,到頻道整合、連續(xù)播出等等環(huán)節(jié),一切盡在有條不紊
的掌控之中。
五.(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題。
大地上的事情(葦岸)
我觀察過螞蟻營巢的三種方式。小型蟻筑巢,將濕潤的土粒吐在巢口,壘成酒盅狀、灶臺狀、墳冢狀
,城堡狀和疏松的蜂房狀,高聳在地面;中型蟻的巢口,土粒散得均勻美觀,圍成喇叭口或泉心的形狀
,仿佛大地開放的一枝黑色花朵;大型蟻筑巢像北方人的舉止,隨便、粗略,不拘細(xì)節(jié),它們將顆粒遠(yuǎn)
遠(yuǎn)地銜到什么地方,任意一丟,就像大步奔走撒種的農(nóng)夫。
寫《自然與人生》的日本作家德富蘆花,觀察過落日。他記錄太陽由銜山到全然沉入地表,需要三分
鐘。我觀察過一次日出,日出比日落緩慢。觀看落日,大有守侍圣哲臨終之感,觀看日出,則像等待偉
大英雄輝煌的誕生。太陽從露出一絲紅線,到伸縮著跳上地表,用了約五分鐘。
世界上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勝于崛起。我看到一具熊蜂的尸體,它是自然死亡,因疾病或敵害而死
,不得而知。它偃臥在那里,翅零落地散開,肢蜷曲在一起。它的尸身僵硬,很輕,最小的風(fēng)能將它推
動。我見過胡蜂巢、土蜂巢;蜜蜂巢和別的蜂巢,但從沒有見過熊蜂巢。熊蜂是穴居者,它們將巢藏在
房屋的立柱、檁條、橫梁、椽子或枯死的樹干上。熊蜂從不集群活動,它們個個都是英雄,單槍匹馬到
處闖蕩。熊蜂是昆蟲世界當(dāng)然的王,它們身著黃斑紋,是地上最怵目的圖案,高貴而恐怖。老人們告訴
過孩子,它們能蜇死牛馬。
麻雀在地面的時間比在樹上的時間多。它們只是在吃足食物后,才飛到樹上。它們將短硬的喙像北方
農(nóng)婦在缸沿礪刀那樣,在枝上反復(fù)擦拭。麻雀蹲在枝上啼鳴,如孩子騎在父親的肩上高聲喊叫,這聲音
蘊含著依賴、信任、幸福和安全感。麻雀在樹上就和孩子們在地上一樣,它們的蹦跳就是孩子們的奔跑
。樹木伸展的愿望是給鳥兒送來一個個廣場。
在我的住所前面,有一塊空地,它的形狀像一只盤子,被四周的樓群圍起。它盛過田園般安詳?shù)难?BR> 盛過赤道般熱烈的雨,但它盛不住孩子們的歡樂。孩子歡樂撤在里面,仿佛一顆顆珍珠滾到我的窗前。
我注視著男孩和女孩在一起做游戲,這游戲是每個從他們身邊匆匆走的大人都做過的。大人告別了童年
,就像游戲像玩具一樣丟在了一邊。但游戲在孩子們手里,依然一代代傳遞。
在山岡小徑上,我看到一只螞蟻在拖蜣螂的尸體。蜣螂可能被人踩過,尸體已經(jīng)變形,滲出的體液粘
著兩粒石子,使它更加沉重。螞蟻緊緊咬住蜣螂,它用力扭動身軀,想把蜣螂拖走。蜣螂微微搖晃,但
絲毫沒有向前移動。我看了很久,直到我離開時,這個可敬的勇士仍不懈地努力。沒有其他蟻來幫它,
它似乎也沒有回巢去請援軍的想法。
麥子是土地上美、最典雅,最令人動情的莊稼。麥田整整齊齊擺在遼闊大地上,仿佛一塊塊耀眼
的黃金。麥田是5月最寶貴的財富,大地蓄積著精華。風(fēng)吹麥田,麥田搖蕩,麥浪把幸福送到外面的村
莊。到了6月,農(nóng)民搶在雷雨之前,把麥田搬走。
下過雪許多天了,地表的陰面還殘留著積雪。大地斑斑點點,仿佛一頭在牧場垂首吃草的花斑母牛。
積雪收縮,并非因為氣溫升高了,而是大地的體溫在吸收它們。
我時常憶起一個情景,它發(fā)生在午后時分,如大兵壓境滾滾而來的黑云很快占據(jù)了整面天空。隨后,
閃電迸綻,雷霆轟鳴,豆大的雨點砸在地上,煙霧四起,驟雨是一個喪失理性的對人間復(fù)仇的巨人。
在這萬物偃息的時刻,我看到一只銜蟲的麻雀從遠(yuǎn)處飛回,雷雨沒能攔住它,它的兒女在雨幕后面的屋
檐下。在它從空中降落飛進(jìn)檐間的一瞬,它的姿勢和蜂鳥在花叢前一樣美麗。
立春一到,便有冬天消逝、春天降臨的跡象。整整過了一冬的北風(fēng)已經(jīng)從天涯返回。看著曠野,我有
一種莊稼滿地的幻覺。踩在松動的土地上,我感到肢體在伸張,血液在涌動。我想大聲喊叫或急速奔跑
,想拿起鋤頭拼命勞動一場。愛默生認(rèn)為,每一個人都應(yīng)該與這世界上的勞作保持著基本關(guān)系。勞動是上
帝的教育,它使我們自己與泥土和大自然發(fā)生基本的聯(lián)系。
但是,在這個世界上,有一部分人,一生從來未踏上土地。
(選自《青年文摘》2002年11期)
19.文章第三段首句寫到: “世界上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勝于崛起”,作者這樣說有什么依據(jù)?把
它放在第三段首句有什么作用?
答:①
②
20.作者在寫麻雀時寫到:“它們將短硬的喙像北方農(nóng)婦在缸沿礪刀那樣,在枝上反復(fù)擦拭?!保囄?BR> 北方農(nóng)婦礪刀與麻雀擦拭硬喙有什么相似點?這一比喻有什么深刻含義?
答:①
②
21.文章第一段與第六段都寫到了螞蟻,第四段與第九段也都寫到了麻雀,作者分別對螞蟻與麻雀的兩
次描寫,其角度一樣嗎?試作簡要分析。
答:
22.下列對此文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
A.這篇散文采用多視角的觀察方法,對生活在大地上的螞蟻、麻雀、熊蜂以及人等生命的生活情狀
進(jìn)行了描寫,表達(dá)了作者熱愛這些勤勞勇敢熱愛生活的生靈們的寫作主旨。
B.全文選用材料看似散漫,但由于作者能用一條感情的線索把它們貫串起來,集中地揭示了“世界
上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勝于崛起”這一主題。
C.文章在描寫不畏雷雨而為女兒銜食的麻雀時說“它的姿勢和蜂鳥在花叢前一樣美麗”,這是因為
鳥的羽毛上不會被雨水淋濕而失去美麗的光澤。
D.冬去春來的時候,作者說“我有一種莊稼滿地的幻覺”,這種感覺是激發(fā)作者“想拿起鋤頭拼命
勞動一場”的興奮劑和推動力。作者這樣,也是為激發(fā)讀者“拿起鋤頭拼命勞動一場”。
E. 文章最后寫到“在這個世界上,有一部分人,一生從來未踏上土地”,含蓄地揭示了現(xiàn)實生活中
,有一部份人從來沒有用心去感受過、熱愛過大地,以及大地上生生不息的生命和為生活勞作著的
美好。
四、(15分)
1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5分)
⑴我欲特賜李忠,諸卿得無望乎?
譯文:
⑵若縱賊不誅,則二心也。
譯文:
17.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題破山寺后禪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馀鐘磬聲。
寫詩講究造境造意。此詩歷來被認(rèn)為是造境造意的佳作。請從全詩出發(fā),簡要分析作者運用了哪些手
法出色地造出怎樣的境和意。
答:
18.根據(jù)文句中的作者與篇目提示,聯(lián)系句子內(nèi)容,準(zhǔn)確填寫詩文名句(4分)(任選兩小題)
①在越來越凝重的夜色里,我越來越分明地聽到春雨輕扣著地面、窗框的沙沙聲,仿拂遼遠(yuǎn)而又逼近
,單調(diào)中透著迷離的神韻。我捧讀陸游在《臨安春雨》中的名句“ , ?!蔽宜坪跻褲u漸領(lǐng)悟出我們的
祖先隔著矮矮竹樓聆聽著這樣的初春小雨時悠然淡泊的心境了。
②一眼望去,蘆葦灘莽莽蒼蒼,海面上水天一色,正如王勃在《滕王閣序》里所描繪的“ , ”,漁
舟晚唱,鶴陣驚寒,美景美色美不勝收。臨此境,真?zhèn)€是回歸大自然,感天地之無窮,嘆風(fēng)光之無限。
③古書《周易》上說:“ , ?!边@個預(yù)就是一種對未來事件處理的預(yù)案,就是一種機(jī)制。世界各大
媒體對重大新聞事件都有非常詳盡科學(xué)的預(yù)案,以確保一旦突發(fā)事件發(fā)生,從記者出發(fā)、采訪、各媒體
協(xié)調(diào)、后方編輯配合如背景資料調(diào)用、后期包裝,到頻道整合、連續(xù)播出等等環(huán)節(jié),一切盡在有條不紊
的掌控之中。
五.(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題。
大地上的事情(葦岸)
我觀察過螞蟻營巢的三種方式。小型蟻筑巢,將濕潤的土粒吐在巢口,壘成酒盅狀、灶臺狀、墳冢狀
,城堡狀和疏松的蜂房狀,高聳在地面;中型蟻的巢口,土粒散得均勻美觀,圍成喇叭口或泉心的形狀
,仿佛大地開放的一枝黑色花朵;大型蟻筑巢像北方人的舉止,隨便、粗略,不拘細(xì)節(jié),它們將顆粒遠(yuǎn)
遠(yuǎn)地銜到什么地方,任意一丟,就像大步奔走撒種的農(nóng)夫。
寫《自然與人生》的日本作家德富蘆花,觀察過落日。他記錄太陽由銜山到全然沉入地表,需要三分
鐘。我觀察過一次日出,日出比日落緩慢。觀看落日,大有守侍圣哲臨終之感,觀看日出,則像等待偉
大英雄輝煌的誕生。太陽從露出一絲紅線,到伸縮著跳上地表,用了約五分鐘。
世界上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勝于崛起。我看到一具熊蜂的尸體,它是自然死亡,因疾病或敵害而死
,不得而知。它偃臥在那里,翅零落地散開,肢蜷曲在一起。它的尸身僵硬,很輕,最小的風(fēng)能將它推
動。我見過胡蜂巢、土蜂巢;蜜蜂巢和別的蜂巢,但從沒有見過熊蜂巢。熊蜂是穴居者,它們將巢藏在
房屋的立柱、檁條、橫梁、椽子或枯死的樹干上。熊蜂從不集群活動,它們個個都是英雄,單槍匹馬到
處闖蕩。熊蜂是昆蟲世界當(dāng)然的王,它們身著黃斑紋,是地上最怵目的圖案,高貴而恐怖。老人們告訴
過孩子,它們能蜇死牛馬。
麻雀在地面的時間比在樹上的時間多。它們只是在吃足食物后,才飛到樹上。它們將短硬的喙像北方
農(nóng)婦在缸沿礪刀那樣,在枝上反復(fù)擦拭。麻雀蹲在枝上啼鳴,如孩子騎在父親的肩上高聲喊叫,這聲音
蘊含著依賴、信任、幸福和安全感。麻雀在樹上就和孩子們在地上一樣,它們的蹦跳就是孩子們的奔跑
。樹木伸展的愿望是給鳥兒送來一個個廣場。
在我的住所前面,有一塊空地,它的形狀像一只盤子,被四周的樓群圍起。它盛過田園般安詳?shù)难?BR> 盛過赤道般熱烈的雨,但它盛不住孩子們的歡樂。孩子歡樂撤在里面,仿佛一顆顆珍珠滾到我的窗前。
我注視著男孩和女孩在一起做游戲,這游戲是每個從他們身邊匆匆走的大人都做過的。大人告別了童年
,就像游戲像玩具一樣丟在了一邊。但游戲在孩子們手里,依然一代代傳遞。
在山岡小徑上,我看到一只螞蟻在拖蜣螂的尸體。蜣螂可能被人踩過,尸體已經(jīng)變形,滲出的體液粘
著兩粒石子,使它更加沉重。螞蟻緊緊咬住蜣螂,它用力扭動身軀,想把蜣螂拖走。蜣螂微微搖晃,但
絲毫沒有向前移動。我看了很久,直到我離開時,這個可敬的勇士仍不懈地努力。沒有其他蟻來幫它,
它似乎也沒有回巢去請援軍的想法。
麥子是土地上美、最典雅,最令人動情的莊稼。麥田整整齊齊擺在遼闊大地上,仿佛一塊塊耀眼
的黃金。麥田是5月最寶貴的財富,大地蓄積著精華。風(fēng)吹麥田,麥田搖蕩,麥浪把幸福送到外面的村
莊。到了6月,農(nóng)民搶在雷雨之前,把麥田搬走。
下過雪許多天了,地表的陰面還殘留著積雪。大地斑斑點點,仿佛一頭在牧場垂首吃草的花斑母牛。
積雪收縮,并非因為氣溫升高了,而是大地的體溫在吸收它們。
我時常憶起一個情景,它發(fā)生在午后時分,如大兵壓境滾滾而來的黑云很快占據(jù)了整面天空。隨后,
閃電迸綻,雷霆轟鳴,豆大的雨點砸在地上,煙霧四起,驟雨是一個喪失理性的對人間復(fù)仇的巨人。
在這萬物偃息的時刻,我看到一只銜蟲的麻雀從遠(yuǎn)處飛回,雷雨沒能攔住它,它的兒女在雨幕后面的屋
檐下。在它從空中降落飛進(jìn)檐間的一瞬,它的姿勢和蜂鳥在花叢前一樣美麗。
立春一到,便有冬天消逝、春天降臨的跡象。整整過了一冬的北風(fēng)已經(jīng)從天涯返回。看著曠野,我有
一種莊稼滿地的幻覺。踩在松動的土地上,我感到肢體在伸張,血液在涌動。我想大聲喊叫或急速奔跑
,想拿起鋤頭拼命勞動一場。愛默生認(rèn)為,每一個人都應(yīng)該與這世界上的勞作保持著基本關(guān)系。勞動是上
帝的教育,它使我們自己與泥土和大自然發(fā)生基本的聯(lián)系。
但是,在這個世界上,有一部分人,一生從來未踏上土地。
(選自《青年文摘》2002年11期)
19.文章第三段首句寫到: “世界上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勝于崛起”,作者這樣說有什么依據(jù)?把
它放在第三段首句有什么作用?
答:①
②
20.作者在寫麻雀時寫到:“它們將短硬的喙像北方農(nóng)婦在缸沿礪刀那樣,在枝上反復(fù)擦拭?!保囄?BR> 北方農(nóng)婦礪刀與麻雀擦拭硬喙有什么相似點?這一比喻有什么深刻含義?
答:①
②
21.文章第一段與第六段都寫到了螞蟻,第四段與第九段也都寫到了麻雀,作者分別對螞蟻與麻雀的兩
次描寫,其角度一樣嗎?試作簡要分析。
答:
22.下列對此文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
A.這篇散文采用多視角的觀察方法,對生活在大地上的螞蟻、麻雀、熊蜂以及人等生命的生活情狀
進(jìn)行了描寫,表達(dá)了作者熱愛這些勤勞勇敢熱愛生活的生靈們的寫作主旨。
B.全文選用材料看似散漫,但由于作者能用一條感情的線索把它們貫串起來,集中地揭示了“世界
上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勝于崛起”這一主題。
C.文章在描寫不畏雷雨而為女兒銜食的麻雀時說“它的姿勢和蜂鳥在花叢前一樣美麗”,這是因為
鳥的羽毛上不會被雨水淋濕而失去美麗的光澤。
D.冬去春來的時候,作者說“我有一種莊稼滿地的幻覺”,這種感覺是激發(fā)作者“想拿起鋤頭拼命
勞動一場”的興奮劑和推動力。作者這樣,也是為激發(fā)讀者“拿起鋤頭拼命勞動一場”。
E. 文章最后寫到“在這個世界上,有一部分人,一生從來未踏上土地”,含蓄地揭示了現(xiàn)實生活中
,有一部份人從來沒有用心去感受過、熱愛過大地,以及大地上生生不息的生命和為生活勞作著的
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