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普通高等學(xué)校全國統(tǒng)一招生考試仿真試卷二2

字號:

三、(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8~10題。
    齊湣王既滅宋而驕,欲為天子。
    燕昭王日夜撫循其人,益為富實,乃與樂毅謀伐齊。樂毅曰:“齊,霸國之余業(yè)也,地大人眾,未易獨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約趙及楚、魏?!庇谑鞘箻芬慵s趙,別使使者連楚、魏,且令趙啖秦以伐齊之利。諸侯害齊王之驕暴,皆爭合謀與燕伐齊。燕王悉起兵,以樂毅為上將軍。秦尉斯離帥師與三晉之師會之。趙王以相國印授樂毅,樂毅并將秦、魏、韓、趙之兵以伐齊。齊湣王悉國中之眾以拒之,戰(zhàn)于濟西,齊師大敗。分魏師以略宋地,部趙師以收河間,身率燕師,長驅(qū)逐北。劇辛曰:“齊大而燕小,賴諸侯之助以破其軍,宜及時攻取其邊城以自益,此長久之利也。今過而不攻,以深入為名,無損于齊,無益于燕,而結(jié)深怨,后必悔之?!睒芬阍唬骸褒R王伐功矜能,謀不逮下,廢黜賢良,信任諂諛,政令戾虐,百姓怨懟。今軍皆破亡,若因而乘之,其民必叛,禍亂內(nèi)作,則齊可圖也。若不遂乘之,待彼悔前之非,改過恤下而撫其民,則難慮也?!彼爝M軍深入。齊人果大亂失度,湣王出走。燕王親至濟上勞軍,行賞饗士,封樂毅為昌國君,遂使留徇齊城之未下者。樂毅聞晝邑人王蠋賢,令軍中環(huán)晝邑三十里無入。使人請蠋,燕人曰:“不來,吾且屠晝邑!”蠋曰:“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國破君亡,吾不能存,而又欲劫之以兵,吾與其不義而生,不若死!”自奮絕脰而死。燕師乘勝長驅(qū),齊城皆望風(fēng)奔潰。樂毅修整燕軍,禁止侵掠,求齊之逸民,顯而禮之。寬其賦斂,除其暴令齊民喜悅。六月之間,下齊七十余城。
    荀子論之曰:國者,天下之利勢也。得道以持之,則大安也,大榮也,積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則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無之。及其綦也,索為匹夫,不可得也。故用國者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quán)謀立而亡。
    (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周記四》)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燕昭王日夜撫循其人 循:順從。
    B.諸侯害齊王之驕暴 害:害怕。
    C.分魏師以略宋地 略:侵略。
    D.齊王伐功矜能 矜:夸耀。
    解析:A.“循”為“安撫”;B.“害”為“苦于”;C.“略”為“強取、進占”。
    答案:D
    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乃與樂毅謀伐齊
     A.
    乃不知有漢
    宜及時攻取其邊城以自益
     B.
    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若因而乘之
     C.
    因利乘便
    而又欲劫之以兵
     D.
    而母立于茲
    解析:C.都為介詞“趁著”。A.前者為“于是”,后者為“竟然”。B.前者是表示行為目的的連詞,相當(dāng)于“而”,可譯作“來”;后者是表示行為方式的連詞,“船載”是“入”的方式。D.前者為“并且”,后者為“你的”。
    答案:C
    10.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A.樂毅起先反對燕國對齊國發(fā)動戰(zhàn)爭,原因是齊國強大而燕國弱小,更何況強大的秦國不愿意支援燕國打贏這場戰(zhàn)爭。
    B.劇辛認(rèn)為樂毅不應(yīng)該在沒有他國軍隊支援的情況下孤軍深入,應(yīng)該以占領(lǐng)齊國邊境城池為主要目的,這樣會充實燕國的領(lǐng)土。
    C.樂毅聽說王蠋賢能,就下令軍隊不要騷擾王蠋,并派人前去相邀謀事,但王蠋最終還是因為樂毅的部下惡意相逼而自殺身亡。
    D.文中的齊湣王是齊宣王的父親,成語“濫竽充數(shù)”的故事就與他們父子二人有關(guān)。
    解析:A.樂毅只是反對燕國單獨對齊作戰(zhàn);C.“樂毅的部下惡意相逼”只是王蠋自殺的部分原因,還因為亡國之痛;D.齊宣王是齊湣王的父親。
    答案:B
    附參考譯文:齊湣王滅掉宋國后十分驕傲,想自立為天子。
    燕王日夜安撫教導(dǎo)百姓,使燕國更加富足,于是他和樂毅商議進攻齊國。樂毅說:“齊國稱霸已久,根基豐厚,地廣人多,我們不易獨力攻打。大王如果要討伐它,不如聯(lián)合趙國及楚、魏三國?!毖嗤醣闩蓸芬慵s定趙國,另派使者聯(lián)系楚國、魏國,再讓趙國用討伐齊國的好處引誘秦國。各國苦于齊國的驕橫暴虐,都爭相贊成參加燕國的攻打齊國的戰(zhàn)爭。燕王調(diào)動全部兵力,以樂毅為上將軍。秦國軍官斯離率領(lǐng)軍隊連同韓、趙、魏聯(lián)軍也前來會合。趙王把相國大印授給樂毅,樂毅統(tǒng)一指揮秦、魏、韓、趙大軍發(fā)動進攻。齊湣王集中國內(nèi)全部人力進行抵御,雙方在濟水西岸大戰(zhàn),齊國軍隊大敗。(樂毅)便派魏國軍隊進占宋國舊地,部署趙國軍隊去收復(fù)河間,自己率領(lǐng)燕軍,長驅(qū)直入繼續(xù)追擊潰敗的齊軍。劇辛勸說道:“齊國大,燕國小,依靠各國的幫助我們才打敗齊軍,應(yīng)該及時地攻取邊境城市,充實燕國領(lǐng)土,這才是長久的利益?,F(xiàn)在大軍經(jīng)過城鎮(zhèn)而不攻占,一味(孤軍)深入,既無損于齊國又無益于燕國,只能結(jié)下深怨,日后必定要后悔?!睒芬阏f:“齊王好大喜功,剛愎自用,(遇事)不與下屬商議,又罷黜賢良人士,專門信任阿諛諂媚小人,政令貪虐暴戾,百姓十分怨憤?,F(xiàn)在齊國軍隊已潰不成軍,如果我們乘勝追擊,齊國百姓必然反叛,內(nèi)部發(fā)生*,齊國就可以收拾了。如果不抓住時機,等到齊王痛改前非,體貼臣下并撫恤百姓,我們就難辦了?!庇谑窍铝钸M軍深入。齊國果然大亂,失去常度,齊湣王出逃。燕王親自到濟水上游去慰勞軍隊,頒行獎賞,犒勞將士;燕王封樂毅為昌國君,讓他留在齊國進攻其余未攻下的城市。樂毅聽說晝邑人王蠋賢良,下令軍隊不得進入晝邑周圍三十里。又派人邀請王蠋(前來議事,王蠋辭謝不去),燕國軍人威脅說:“你要是不來,我們就在晝邑屠城!”王蠋嘆息說:“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嫁二夫。國破君亡,我不能使他們保存,而自身又被燕人逼迫,我與其茍且偷生,還不如一死!”于是把脖子系在樹枝上,縱身一躍,自盡而死。燕國軍隊乘勝長驅(qū)直入,齊國大小城市望風(fēng)崩潰。樂毅整肅燕軍紀(jì)律,禁止侵掠,尋訪齊國的隱士高人,致以榮譽禮待。還放寬人民賦稅,革除苛刻的法令,齊國人民都十分喜悅。六個月之內(nèi),燕軍攻下齊國七十余座城。
    荀況評論說:國家集中了天下的利益和權(quán)勢。有道行的人主持,可以得到大的安樂、大的榮耀,成為幸福的源泉。無道行的人主持,卻帶來大的危險、大的拖累,有這樣的君王還不如沒有。等到形勢極度急化,他(君王)即使想當(dāng)一個普通老百姓也做不到。所以治理國家的君主如果提倡禮義,就可以稱王,樹立信譽就可以稱霸,玩弄權(quán)術(shù)則必然滅亡。
    第Ⅱ卷 (共120分)
    四、(23分)
    11.把第I卷文言語段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于是使樂毅約趙,別使使者連楚、魏,且令趙啖秦以伐齊之利。(4分)
    (2)遂使留徇齊城之未下者。(2分)
    (3)故用國者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quán)謀立而亡。(4分)
    答案:(1)燕王便派樂毅約定趙國,另派使者聯(lián)系楚國、魏國,再讓趙國用討伐齊國的好處引誘秦國。(注意“別使”“啖”“以伐齊之利”。)(2)就讓(他)留在齊國進攻(其余)還沒有攻下的城市。(注意“徇”和定語后置。)(3)所以治理國家的君主(如果)提倡禮義,就可以稱王,樹立信譽就可以稱霸,玩弄權(quán)術(shù)則(必然)滅亡。(補充“如果”,注意“用國者”“權(quán)謀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