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題。
齊民者,若今言平民也,蓋神農(nóng)為耒耜,以利天下。殷周之盛,《詩》《書》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晁錯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為開其資財之道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輕暖;饑之于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夫腹饑不得食,體寒不得衣,慈母不能保其子,君亦安能以有民?”
皇甫隆為敦煌,敦煌俗不曉作耬犁,及種,人牛功力既費,而收谷更少?;矢β∧私套髀e犁,所省傭力過半,得谷加五①。又,敦煌俗,婦女作裙,攣縮②如羊腸,用布一匹。隆又改之,所省復不貲③。黃霸為潁川,使郵亭、鄉(xiāng)官皆畜雞豚,以贍鰥寡、貧窮者;及務(wù)耕桑,節(jié)用,殖財,種樹。鰥寡孤獨有死無以葬者,鄉(xiāng)部書言,霸具為區(qū)處④:某所大木,可以為棺;某亭豚子,可以為祭。吏往,皆如言。
李衡于武陵陽汜洲作宅,各柑橘千樹。臨卒,救兒曰:“吾州里有千頭木奴⑤,不責汝衣食,歲上一匹絹,亦可足矣。”后柑橘成,歲得絹數(shù)千匹。樊重欲作器物,先種梓、漆,時人嗤之。然積以歲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此種植之不可已已也。諺曰:“一年之計,莫如種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贝酥^也。孔子曰:“居家理,治可移于官?!比粍t家猶國,國猶家,其義一也。
今采捃經(jīng)傳,爰及歌謠;詢之老成,驗之行事;起自耕農(nóng),終于醯醢⑥。資生之業(yè),靡不畢書,號曰《齊民要術(shù)》。凡九十二篇,分為卷,卷首皆有目錄。鄙意曉示家童,款敢聞之有識。故叮嚀周至,不尚浮辭。覽者無或嗤焉。
(選自《齊民要術(shù)·序》,有刪改)
[注] ①加五:增加五成。②攣縮:褶皺。③不貲:不計其數(shù)。④區(qū)處:分別處理。
⑤千頭木奴:暗指千棵柑橘樹。⑥醯醢(xī hǎi):指釀造、腌制的方法。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書》所述,要在安民 要:鍵
B.吾州里有千頭木奴,不責汝衣食 責:需要。
C.詢之老成,驗之行事 詢:詢問。
D.資生之業(yè),靡不畢書 資:資財。
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神農(nóng)為耒耜,以利天下
藺相如徒以舌為勞
B. 李衡于武陵龍陽汜洲上作宅
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C. 家猶國,國猶家,其義一也
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D. 鄙意曉示家童,未敢聞之有識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0.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舉皇甫隆治敦煌、黃霸治理潁川的事例是為了說明:地方官獲得擁戴,是因為能與百姓同甘共苦,甚至與他們共享家產(chǎn)。
B.文中李衡、樊重種權(quán)雖然是居家理財?shù)氖吕?,但結(jié)合全文看,舉這兩個例子的目的,與全書為發(fā)眾提供謀生之術(shù)的宗旨是一致的。
C.作泛搜集各種耕作、種植、加工技術(shù)的知識,目的是為平民提供一部謀生致富的讀物,所以把這本書命名為《齊民要術(shù)》。
D.作者把全書分為十卷,在每卷開頭標上目錄,并詳盡交代相關(guān)內(nèi)容,有追求詞藻的華麗,用意是讓文化不高的人也能讀懂。
11-13題暫缺
且說我那天來到行吟閣畔,東湖兩岸,積雪茫茫,素裹紅裝,江山如畫,四顧無人,萬籟俱寂,連幾里外水鳥振翅的聲音都聽得到。我參觀過屈原紀念館之后,又在矗立湖濱的屈原像前憑吊了一番。我仿佛看到這位項上掛著花環(huán)、腰間佩著長劍、足下穿著芒鞋的古代入詩人,披發(fā)佇立,蹙額低吟:“瞻前而顧后兮,相觀民之計極。夫孰非義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仿佛看到穿著破舊的長袍、飄拂著長髯、背著雙手的聞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脈僨張,作獅子吼:“有一句話說出就是禍,有一句話能點著火,別看五千年沒有說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緘默?說不定是突然著了魔,突然青天里一個霹靂,爆一聲:‘咱伯的中國!’”后來這兩個形象就合而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為聞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
我無意以古人喻后人,以后人比古人,但一接觸到與屈原有關(guān)的事物,總是情不自禁地聯(lián)想起聞一多先生的風貌。的確,他們雖然相隔兩千多年,但無論是對人民的熱愛,對祖國的忠貞,還是斗志的堅強,死事的壯烈,都是頗有些相似的。因此,漫游之余,我又忽然生暇想,聞先生是湖北人,且曾幾度寓居武昌,假如在行吟閣上,屈原館中,另辟一室,陳列先生的遺物、著作手稿以及金石創(chuàng)作,使這古今兩位偉大的愛國詩人相得益彩,也許不見得毫無意義的事情吧。作為一個景仰聞一多先生的學生,我是殷切地期望著的。
14.作者在行吟閣產(chǎn)生了哪些“暇想”?請簡要概括。(6分)
15.結(jié)合原文內(nèi)容,回答下面的的問題。(6分)
(1)作者對屈原“曠百世而相感”,“相感”的是什么?
答:
(2)引發(fā)作者對屈原“相感“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
②
③
16.屈原與聞一多的形象在作者心目中“合而為一”,原因是什么?(4分)
答:
17.文中畫線部分所描寫的自然環(huán)境有什么特征?這樣描寫什么作用?(6分)
(1)特征:
(2)作用:
六、(15分)
18.請在保留主要住處的基礎(chǔ)上,將下面一則手機雉壓縮到15字以內(nèi)。(3分)
我正在車上,環(huán)境嘈雜,通話不方便。9點到達目的地。等我到了目的地,會給你打電話,你也可以給我打電話。
19.請圍繞“節(jié)約”這一話題,用“少一點……,多一點……”的句式寫三句話,每句話的前后要整齊勻稱。(6分)
(1)
(2)
(3)
20.請從下列歷史人物或文學形象中任選一組,說明你更喜歡其中哪一位,并陳述理由。(6分)
第1組:孔子與莊子 第2組:項羽與劉邦
第3組:李白與杜甫 第4組:林黛玉與薛寶釵
[要求]①對年選組中兩個人物或形象進行比較。②不出現(xiàn)常識性錯誤。
?、圩謹?shù)在50-70字之間。
七、(60分)
21.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60分)
自然是一本書,社會是一本書,父母是一本書,老師是一本書,同學是一本書,自己是一本書……
人生經(jīng)歷中,各種接觸、交流的過程都是“讀”的過程。讀是面對,讀是探索,讀是了解,讀是感悟,讀是品味,讀是溝通,讀是超越……
請以“讀”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所寫內(nèi)容必須在話題范圍之內(nèi)。
②立意自定。
③文體自選。
?、茴}目自擬。
?、輹鴮懸?guī)范,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薏坏贸u。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題。
齊民者,若今言平民也,蓋神農(nóng)為耒耜,以利天下。殷周之盛,《詩》《書》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晁錯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為開其資財之道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輕暖;饑之于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夫腹饑不得食,體寒不得衣,慈母不能保其子,君亦安能以有民?”
皇甫隆為敦煌,敦煌俗不曉作耬犁,及種,人牛功力既費,而收谷更少?;矢β∧私套髀e犁,所省傭力過半,得谷加五①。又,敦煌俗,婦女作裙,攣縮②如羊腸,用布一匹。隆又改之,所省復不貲③。黃霸為潁川,使郵亭、鄉(xiāng)官皆畜雞豚,以贍鰥寡、貧窮者;及務(wù)耕桑,節(jié)用,殖財,種樹。鰥寡孤獨有死無以葬者,鄉(xiāng)部書言,霸具為區(qū)處④:某所大木,可以為棺;某亭豚子,可以為祭。吏往,皆如言。
李衡于武陵陽汜洲作宅,各柑橘千樹。臨卒,救兒曰:“吾州里有千頭木奴⑤,不責汝衣食,歲上一匹絹,亦可足矣。”后柑橘成,歲得絹數(shù)千匹。樊重欲作器物,先種梓、漆,時人嗤之。然積以歲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此種植之不可已已也。諺曰:“一年之計,莫如種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贝酥^也。孔子曰:“居家理,治可移于官?!比粍t家猶國,國猶家,其義一也。
今采捃經(jīng)傳,爰及歌謠;詢之老成,驗之行事;起自耕農(nóng),終于醯醢⑥。資生之業(yè),靡不畢書,號曰《齊民要術(shù)》。凡九十二篇,分為卷,卷首皆有目錄。鄙意曉示家童,款敢聞之有識。故叮嚀周至,不尚浮辭。覽者無或嗤焉。
(選自《齊民要術(shù)·序》,有刪改)
[注] ①加五:增加五成。②攣縮:褶皺。③不貲:不計其數(shù)。④區(qū)處:分別處理。
⑤千頭木奴:暗指千棵柑橘樹。⑥醯醢(xī hǎi):指釀造、腌制的方法。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書》所述,要在安民 要:鍵
B.吾州里有千頭木奴,不責汝衣食 責:需要。
C.詢之老成,驗之行事 詢:詢問。
D.資生之業(yè),靡不畢書 資:資財。
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神農(nóng)為耒耜,以利天下
藺相如徒以舌為勞
B. 李衡于武陵龍陽汜洲上作宅
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C. 家猶國,國猶家,其義一也
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D. 鄙意曉示家童,未敢聞之有識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0.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舉皇甫隆治敦煌、黃霸治理潁川的事例是為了說明:地方官獲得擁戴,是因為能與百姓同甘共苦,甚至與他們共享家產(chǎn)。
B.文中李衡、樊重種權(quán)雖然是居家理財?shù)氖吕?,但結(jié)合全文看,舉這兩個例子的目的,與全書為發(fā)眾提供謀生之術(shù)的宗旨是一致的。
C.作泛搜集各種耕作、種植、加工技術(shù)的知識,目的是為平民提供一部謀生致富的讀物,所以把這本書命名為《齊民要術(shù)》。
D.作者把全書分為十卷,在每卷開頭標上目錄,并詳盡交代相關(guān)內(nèi)容,有追求詞藻的華麗,用意是讓文化不高的人也能讀懂。
11-13題暫缺
且說我那天來到行吟閣畔,東湖兩岸,積雪茫茫,素裹紅裝,江山如畫,四顧無人,萬籟俱寂,連幾里外水鳥振翅的聲音都聽得到。我參觀過屈原紀念館之后,又在矗立湖濱的屈原像前憑吊了一番。我仿佛看到這位項上掛著花環(huán)、腰間佩著長劍、足下穿著芒鞋的古代入詩人,披發(fā)佇立,蹙額低吟:“瞻前而顧后兮,相觀民之計極。夫孰非義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仿佛看到穿著破舊的長袍、飄拂著長髯、背著雙手的聞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脈僨張,作獅子吼:“有一句話說出就是禍,有一句話能點著火,別看五千年沒有說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緘默?說不定是突然著了魔,突然青天里一個霹靂,爆一聲:‘咱伯的中國!’”后來這兩個形象就合而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為聞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
我無意以古人喻后人,以后人比古人,但一接觸到與屈原有關(guān)的事物,總是情不自禁地聯(lián)想起聞一多先生的風貌。的確,他們雖然相隔兩千多年,但無論是對人民的熱愛,對祖國的忠貞,還是斗志的堅強,死事的壯烈,都是頗有些相似的。因此,漫游之余,我又忽然生暇想,聞先生是湖北人,且曾幾度寓居武昌,假如在行吟閣上,屈原館中,另辟一室,陳列先生的遺物、著作手稿以及金石創(chuàng)作,使這古今兩位偉大的愛國詩人相得益彩,也許不見得毫無意義的事情吧。作為一個景仰聞一多先生的學生,我是殷切地期望著的。
14.作者在行吟閣產(chǎn)生了哪些“暇想”?請簡要概括。(6分)
15.結(jié)合原文內(nèi)容,回答下面的的問題。(6分)
(1)作者對屈原“曠百世而相感”,“相感”的是什么?
答:
(2)引發(fā)作者對屈原“相感“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
②
③
16.屈原與聞一多的形象在作者心目中“合而為一”,原因是什么?(4分)
答:
17.文中畫線部分所描寫的自然環(huán)境有什么特征?這樣描寫什么作用?(6分)
(1)特征:
(2)作用:
六、(15分)
18.請在保留主要住處的基礎(chǔ)上,將下面一則手機雉壓縮到15字以內(nèi)。(3分)
我正在車上,環(huán)境嘈雜,通話不方便。9點到達目的地。等我到了目的地,會給你打電話,你也可以給我打電話。
19.請圍繞“節(jié)約”這一話題,用“少一點……,多一點……”的句式寫三句話,每句話的前后要整齊勻稱。(6分)
(1)
(2)
(3)
20.請從下列歷史人物或文學形象中任選一組,說明你更喜歡其中哪一位,并陳述理由。(6分)
第1組:孔子與莊子 第2組:項羽與劉邦
第3組:李白與杜甫 第4組:林黛玉與薛寶釵
[要求]①對年選組中兩個人物或形象進行比較。②不出現(xiàn)常識性錯誤。
?、圩謹?shù)在50-70字之間。
七、(60分)
21.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60分)
自然是一本書,社會是一本書,父母是一本書,老師是一本書,同學是一本書,自己是一本書……
人生經(jīng)歷中,各種接觸、交流的過程都是“讀”的過程。讀是面對,讀是探索,讀是了解,讀是感悟,讀是品味,讀是溝通,讀是超越……
請以“讀”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所寫內(nèi)容必須在話題范圍之內(nèi)。
②立意自定。
③文體自選。
?、茴}目自擬。
?、輹鴮懸?guī)范,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薏坏贸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