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屋洞
位于西山東部林屋山麓。因洞平如屋,洞內(nèi)立石如林而得 名。在道教十大洞天中居九,稱天下第九洞天,亦名“左神幽 虛之天”。在道書中多有記載林屋洞有地脈通向各地名山之說。 此洞在漢代已被發(fā)現(xiàn),唐宋之際成為道教勝地。 洞有三門,游覽面積4000平方米,游程達(dá)1200米。洞景多 與道教有關(guān):洞頂有塹壕,長20余米,名為天溝,溝面有石紋, 視之為龍,故有龍洞之稱;有天然形成天鍋、石灶,傳為道士 煉丹之用;石床,亦稱仙人床;石室相傳為大禹藏天書之處; 又有怪石林立,稱之謂萬仙朝尊。全洞有6個(gè)景區(qū),分別為: 1.雨洞,洞頂密布水珠,灑落如雨;2.隔凡洞,此處已在太 湖之下,洞頂時(shí)傳波濤之聲,恍如與凡界相隔,有超塵之感; 洞多鐘乳石,景致甚佳;3.天后別宮,據(jù)《吳郡志》載:“ 天后者,林屋洞之真君,住大湖包山下”,此傳為天后居處; 4.丙洞,有“碧波清漪”題刻,亦稱水晶宮;5、龍洞,唐宋 時(shí)帝王遣使投放金龍玉簡之處;近年出土有4條金龍,7條銅龍 和3塊玉簡;6.煬谷洞,有仙坪、神臺,即大禹藏書石室所在。 林屋山摩崖石刻自宋至民國有20余處,有宋李彌大、范成 大(至能)、明胡纘宗,清錢大昕、俞樾等人的遺跡。山高60 米,有云巖,曲巖,伏象巖,鱗巖等怪石,象形奇石甚多,古 人稱之齊物觀。每當(dāng)霞光初起,登山而見山村炊煙漸升,裊裊 冉冉,與太湖水霧相融,如詩如畫,即的西山勝景“林屋 晚煙”。
位于西山東部林屋山麓。因洞平如屋,洞內(nèi)立石如林而得 名。在道教十大洞天中居九,稱天下第九洞天,亦名“左神幽 虛之天”。在道書中多有記載林屋洞有地脈通向各地名山之說。 此洞在漢代已被發(fā)現(xiàn),唐宋之際成為道教勝地。 洞有三門,游覽面積4000平方米,游程達(dá)1200米。洞景多 與道教有關(guān):洞頂有塹壕,長20余米,名為天溝,溝面有石紋, 視之為龍,故有龍洞之稱;有天然形成天鍋、石灶,傳為道士 煉丹之用;石床,亦稱仙人床;石室相傳為大禹藏天書之處; 又有怪石林立,稱之謂萬仙朝尊。全洞有6個(gè)景區(qū),分別為: 1.雨洞,洞頂密布水珠,灑落如雨;2.隔凡洞,此處已在太 湖之下,洞頂時(shí)傳波濤之聲,恍如與凡界相隔,有超塵之感; 洞多鐘乳石,景致甚佳;3.天后別宮,據(jù)《吳郡志》載:“ 天后者,林屋洞之真君,住大湖包山下”,此傳為天后居處; 4.丙洞,有“碧波清漪”題刻,亦稱水晶宮;5、龍洞,唐宋 時(shí)帝王遣使投放金龍玉簡之處;近年出土有4條金龍,7條銅龍 和3塊玉簡;6.煬谷洞,有仙坪、神臺,即大禹藏書石室所在。 林屋山摩崖石刻自宋至民國有20余處,有宋李彌大、范成 大(至能)、明胡纘宗,清錢大昕、俞樾等人的遺跡。山高60 米,有云巖,曲巖,伏象巖,鱗巖等怪石,象形奇石甚多,古 人稱之齊物觀。每當(dāng)霞光初起,登山而見山村炊煙漸升,裊裊 冉冉,與太湖水霧相融,如詩如畫,即的西山勝景“林屋 晚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