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驗交流:騮崗涌特大橋水中樁施工(二)

字號:

3、成孔工藝
    a、造漿:正式鉆進前,往要施工的樁及循環(huán)用的護筒孔底供泥漿,換出原孔內清水。泥漿制備采用優(yōu)質膨潤土,鉆進過程中,要根據(jù)不同的土層制備不同濃度的泥漿,使泥漿既起到護壁及清渣的作用,又不致于太濃而影響鉆進速度。
    b、鉆孔:鉆機就位后,進行樁位校核,保證就位準確。造漿完畢后低速開鉆,待整個鉆頭進入土層后進入正常鉆進。在護筒腳部位必須慢速鉆進。當回旋鉆機鉆進至巖層面后換下刮刀鉆頭,改用牙輪鉆頭鉆進。整個成孔過程中分班連續(xù)作業(yè),專人負責做好記錄并觀察孔內泥漿面和孔外水位情況,發(fā)現(xiàn)異常馬上采取措施,泥漿比重控制在1.2~1.25,粘度控制在18~22s。
    樁孔中的泥漿指標應嚴格控制,好的泥漿不但利于保證孔壁穩(wěn)定,而且有利于懸浮起巖渣加快施工進度。在鉆進過程中應定期每班檢測樁孔中的泥漿的各項指標。在成孔后清孔時應在孔底注入優(yōu)質泥漿,以保證孔底干凈。
    如果發(fā)現(xiàn)實際地質情況與設計提供的資料不符,則馬上通知監(jiān)理工程師匯同設計部門協(xié)商解決。
    C、清孔:孔深達到設計標高后,對孔徑、深度、垂直度和孔底嵌巖情況進行全面檢查合格后,采用換漿清孔法,當孔底基本無沉渣,泥漿溝只排出濁水而無泥漿廢渣時,即可停止第一次清孔,移機準備鋼筋籠下放
    4、成孔的檢測
    a、鉆、沖孔在終孔后應進行孔位、孔深檢測。
    B、孔徑、孔形和傾斜度可采用外徑為鉆孔鋼筋籠直徑加100mm,長度為4~6倍孔徑的鋼筋檢孔器吊入鉆孔檢測。
    5、鋼筋的制作及下放
    ①鋼筋籠制作:
    鋼筋籠在岸上分節(jié)進行制作,采用加勁筋(間距2m)成型法,每節(jié)長度9~12米。制作時加勁筋點焊在主筋內側,校正好加勁筋與主筋的垂直度,然后點焊牢固,布好螺旋筋并點焊于主筋上,按設計在主筋上沿圓周方向每5米均勻分布焊接4個保護層耳環(huán)。焊接加工要確保主筋在搭接區(qū)斷面內接頭不大于50%;焊接采用單面焊,焊縫長不小于10d(d為鋼筋直徑)。
    根據(jù)設計,每條樁基有超聲波檢測要求,檢測管每樁放4根同時固定在鋼筋籠上下放。檢測管標準長為8m,外徑57mm,接頭焊接Ф70mm鋼管,上端應高出樁頂50cm,下端用鋼板封底焊接嚴密。
    ②鋼筋籠吊裝:
    加工好的鋼筋籠由駁船運往現(xiàn)場采用45t船吊下放就位。安裝時采用兩點起吊,以防止骨架變形;鋼筋籠豎直后,檢查其豎直度,進入孔口時扶正緩慢下放,嚴禁擺動碰撞孔壁。鋼筋籠邊下放邊拆除內撐。鋼筋籠連接采用單面焊,焊接長度10d的搭接,并且保證各節(jié)鋼筋籠在同一豎直軸線上,鋼筋籠下到設計標高后,定位于孔中心,將主筋或其延伸鋼筋焊接在護筒上,以防骨架在澆注混凝土時上浮及移位。澆注混凝土前在檢測管內灌滿水,上口用塞子塞住。鋼筋籠下放完成后,馬上下放導管進行二次清孔,并做好水下混凝土灌注工作。
    6、水下混凝土灌注
    樁基混凝土由設在兩岸的混凝土攪拌車供應,砼輸送泵通過鋼棧橋送至澆注點直接灌注。
    ①灌注前準備
    灌注前進行二次清孔,采用氣舉法清孔。擬用一上端密封的管,插入一空壓管和出漿管,插至離孔底20cm,外側伸入進漿孔。空壓機用大功率空壓機,宜用20m3/h。當二次清孔的泥漿性能指標和沉渣厚度達到設計和規(guī)范要求,并經(jīng)監(jiān)理工程師檢查合格后,盡快進行水下混凝土灌注。主橋樁基混凝土澆注施工采用導管法灌注。導管采用內徑Ф300mm的剛性導管,在第一次使用前和使用一定時間后均按規(guī)范對其進行水密性和承壓試驗、檢查,防止膠墊老化,以保證導管接頭良好,不漏氣。
    ②砼配合比基本要求
    樁基礎砼標號為C30,考慮到水下砼澆注的各種因素,在進行配合比設計的時候要滿足以下要求:
    坍落度:18~22cm;
    坍落度降至15cm的最小時間:3h;
    砼初凝時間:≥12h;
    粗骨料直徑:30mm 3、導管
    導管選用壁厚5mm,直徑30cm的無縫鋼管。導管在使用前和使用一個時期后,除應對其規(guī)格、外觀質量和拼縫構造進行認真地檢查外,還需做拼接、過球、承壓及水密性試驗。
    導管分節(jié)加工,分節(jié)長度應便于拆裝和搬運,并小于提升設備的提升高度,每節(jié)長度以2~4m,還需加工兩節(jié)1m長作為高度調節(jié)。
    導管在開始澆注砼前離開孔底面25~40cm左右。
    3.6.4砼澆注
    當二次清孔的沉渣厚度及泥漿比重達到設計和規(guī)范要求,并經(jīng)監(jiān)理工程師檢查合格后,即可進行水下砼灌注。
    開始澆注混凝土要滿足首批砼需要量要求,保證首批砼灌注后導管埋深1m以上。
    首批砼用頂塞法澆注,首批砼灌入孔底后,立即探測孔內砼面高度,計算導管埋置深度,確信符合要求后即可正常灌注,砼澆注過程應注意以下事項:
    A、灌注開始后,應緊湊連續(xù)進行,并注意觀察管內砼下降和孔內水位升降情況,及時測量孔內砼面高度,正確指揮導管的提升和拆除。導管在砼內埋深控制在2m~6m左右。
    B、砼澆注面上升到鋼筋骨架下端時,為防止鋼筋骨架被砼頂托上升,澆注速度適當放緩,而當砼進入鋼筋骨架4~5m以后,適當提升導管,減小導管在鋼筋骨架下的埋置深度。
    C、在砼灌注過程中,后續(xù)砼要沿導管壁徐徐灌入,以免在導管內形成高壓氣囊。另外,為保證樁基礎的密實,要定時抽插振動導管,達到振搗效果。
    D、為確保樁頂質量,砼澆注標高應比設計樁頂標高高出80cm,在澆注完成后挖除多余砼,但應留出30cm左右在樁基礎達到強度后用風鎬鑿除至設計標高。
    E、砼澆注過程可能遇到的問題及其處理:
    (1)、首批砼灌注失?。河脦Ц邏荷渌魔?00mm空氣吸泥機將已灌注砼吸出,重新按要求灌注。
    (2)、導管進水:如因導管埋深不足而進水,則將導管插入砼中,用小型潛水泵抽干導管內的積水,再開始灌注;如因導管自身漏水或接頭不嚴而漏水,則應迅速更換已經(jīng)拼接檢查好的備用導管,然后按前面做法處理;如上述兩種方法處理不能奏效,則應拆除灌注設備,用帶高壓射水的Ф300mm空氣吸泥機將已灌注砼吸出,清孔后再重新灌注砼。
    (3)、卡管:初灌時隔水拴卡管,或因砼自身卡管,可用長桿沖搗導管內砼,用吊繩抖動導管,或在導管上安裝附著式振搗器使隔水拴下落。如仍不能下落,則將導管連同其內砼提出鉆孔,另下導管重新開灌。如因機械發(fā)生故障或因其他原因使砼在導管內停留時間過長,孔內首批砼已初凝,宜將導管拔出,用吸泥機將孔內表層砼和泥渣吸出,重下新導管灌注。灌注結束后,此樁宜做斷樁予以補強。
    (4)、埋管:若埋管事故已發(fā)生,初時可用鏈滑車、千斤頂試拔。如仍拔不出,已灌表層砼尚未初凝時,可加下一根導管,按導管漏水事故處理后繼續(xù)開灌砼。當灌注事故發(fā)生在護筒底標高以上式,可考慮終止灌注砼,待護筒內抽水后按施工縫處理,接長樁柱。
    7、樁基檢測
    水下砼澆注結束后砼達到一定強度后才能進行樁基檢測。檢測合格可立即進行樁頂部結構系梁及柱施工。
    ②安全防護措施:在通航口上、下游均設置醒目施工導航標志,以策來往船舶航行安全,施工航標志的設立須符合《內河助航標志》的規(guī)定。施工前精確測量、放線,當溝槽與堤岸較近時,及時采取有效的方案進行解決。合理布置施工走道,對施工總平面進行科學、周密、綜合分析和布置,盡量避免在棧橋邊堆放重型材料。施工過程中加強對堤岸的監(jiān)測,及時采取措施消除隱患,確保河堤安全。
    五、防洪措施:
    按照施工計劃安排,水中墩施工時間在2003年11月—2004年1月旱季期間,查水文資料《2003年水位預報表》,水位出現(xiàn)在農(nóng)歷10月、11月、12月的初四,分別為143、148、139(以上為水利部門使用高程系統(tǒng));為確保工程施工安全及周邊群眾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我部將在水中墩施工間采取如下措施:
    1、 建立全組織機構
    A、險領導小組
    組長:
    副組長:
    組員:
    指揮部設在經(jīng)理部辦室
    B、防洪搶險小分隊
    由經(jīng)理部在崗青年組成,在緊急情況下能迅速集合參與搶險。
    C、建立定期報告制度及巡視制度
    六、河堤破除
    20、21、23號墩蓋梁施工完成后進行河堤的破除,根據(jù)施工時通車的要求考慮其破除寬度為6m。破除時應向兩邊放坡,并在破除范圍兩側打入木樁,確保河堤及施工車輛、人員安全。對于河堤不便清除的殘土等我們將用吸泥船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