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書法,相信不少人會認為它是中國獨有的一門藝術。其實,書法在日本不僅盛行,更是人們修行養(yǎng)性的方式之一。
古代日本人稱書法叫「入木道」或「筆道」,直到江戶時代(十七世紀),才出現(xiàn)「書道」這個名詞。在日本,用毛筆寫漢字而盛行書法,應當是在佛教傳入之后。僧侶和佛教徒模仿中國,用毛筆抄錄經書,中國的書法也隨之在日本展開。圣德太子抄錄的「法華經義疏」,就是受中國六朝時代書法風格影響的代表作。日本天臺宗始祖最澄和尚從中國返國時,帶回了東晉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并將之推廣。
唐太宗曾下令收藏王羲之的作品,一時間使王羲之作品身價百倍,遣唐僧和遣唐使回國時帶回了大批王羲之的手跡?,F(xiàn)今的「東大寺獻物帳」內收藏的二十卷書法集中,大部分是王羲之的真跡。唐張懷瓘「書斷.王羲之」,晉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孫過庭的「書譜」也有入木之術。古代日本人尊王羲之為書圣,故將書法稱作「入木道」。日本人喜愛王羲之書法風格現(xiàn)于言表,他們親熱地稱王羲之為大王,稱其第七子王獻之叫小王。承繼了二王骨風的,是平安朝的真言宗創(chuàng)始人空海和尚。他與嵯峨天皇、橘逸勢三人被稱為平安「三筆」,空海的「聾瞽指歸」二卷更被指定為國寶。
平安中期,日本廢除了遣唐使,隨著假名(日本文字)的出現(xiàn),書法也開始和化(日本化),書法界又出現(xiàn)了小野道風、藤原佐理和藤原行成,世人稱之為「三跡」,「三跡」的書法成了后世書法的規(guī)范,并由此產生了多種書法流派。
和化書風創(chuàng)始人藤原行成創(chuàng)立了「世尊寺流」,歷經七世,由于墨守陳規(guī),而失去吸引力,留于形式,書法也從以貴族為中心而轉向武士階層。書法不僅要求雄渾有力,也要求速度要快。于是出現(xiàn)了以藤原忠通為代表的「法性寺流」,其勢壓倒了「世尊寺流」。其后,后京極良經承繼忠通的風格,創(chuàng)立了「后京極流」。到了鐮倉時代又出現(xiàn)了寂蓮、藤原俊成、藤原定家等書法大家。
日本把「世尊寺流」、「法性寺流」等總稱為「上代風格」,而將武士社會盛行的書法風格稱之為「武家風格」,其代表者是源賴朝、源義經、北條時政等將軍。
鐮倉時代,在與宋朝做生意時引進了宋代的書法。如臨濟宗大師榮西禪師就師承了黃山谷的風格,曹洞宗的道元禪師將張即之的書法介紹回日本。以京都五山、鐮倉五山的禪僧為中心的書法流派更是崇拜張即之和蘇東坡的宋代風格。其后,一山一寧等僧又將元代風格帶進了日本,為日本書法界增添了宗峰妙造大師、夢窗疏石等高僧的墨寶,世人稱之謂「禪宗風格」。 「禪宗風格」長期流行于日本南北朝和室時時代的武士、官吏之間。
桃山時代,豐臣秀吉一統(tǒng)天下,使亂世造成的文化停滯情況得以恢覆,書法界出現(xiàn)了三名奇才近衛(wèi)信尹、木阿彌光悅、松花堂昭乘,世人稱為「寬永三筆」。
江戶時代幕府獎勵儒學,「唐風」再度盛行。江戶末期出現(xiàn)了如市河未庵等職業(yè)教授書法的專家,「書道」就產生在這一時期,并成了日本固有藝道的代表。
古代日本人稱書法叫「入木道」或「筆道」,直到江戶時代(十七世紀),才出現(xiàn)「書道」這個名詞。在日本,用毛筆寫漢字而盛行書法,應當是在佛教傳入之后。僧侶和佛教徒模仿中國,用毛筆抄錄經書,中國的書法也隨之在日本展開。圣德太子抄錄的「法華經義疏」,就是受中國六朝時代書法風格影響的代表作。日本天臺宗始祖最澄和尚從中國返國時,帶回了東晉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并將之推廣。
唐太宗曾下令收藏王羲之的作品,一時間使王羲之作品身價百倍,遣唐僧和遣唐使回國時帶回了大批王羲之的手跡?,F(xiàn)今的「東大寺獻物帳」內收藏的二十卷書法集中,大部分是王羲之的真跡。唐張懷瓘「書斷.王羲之」,晉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孫過庭的「書譜」也有入木之術。古代日本人尊王羲之為書圣,故將書法稱作「入木道」。日本人喜愛王羲之書法風格現(xiàn)于言表,他們親熱地稱王羲之為大王,稱其第七子王獻之叫小王。承繼了二王骨風的,是平安朝的真言宗創(chuàng)始人空海和尚。他與嵯峨天皇、橘逸勢三人被稱為平安「三筆」,空海的「聾瞽指歸」二卷更被指定為國寶。
平安中期,日本廢除了遣唐使,隨著假名(日本文字)的出現(xiàn),書法也開始和化(日本化),書法界又出現(xiàn)了小野道風、藤原佐理和藤原行成,世人稱之為「三跡」,「三跡」的書法成了后世書法的規(guī)范,并由此產生了多種書法流派。
和化書風創(chuàng)始人藤原行成創(chuàng)立了「世尊寺流」,歷經七世,由于墨守陳規(guī),而失去吸引力,留于形式,書法也從以貴族為中心而轉向武士階層。書法不僅要求雄渾有力,也要求速度要快。于是出現(xiàn)了以藤原忠通為代表的「法性寺流」,其勢壓倒了「世尊寺流」。其后,后京極良經承繼忠通的風格,創(chuàng)立了「后京極流」。到了鐮倉時代又出現(xiàn)了寂蓮、藤原俊成、藤原定家等書法大家。
日本把「世尊寺流」、「法性寺流」等總稱為「上代風格」,而將武士社會盛行的書法風格稱之為「武家風格」,其代表者是源賴朝、源義經、北條時政等將軍。
鐮倉時代,在與宋朝做生意時引進了宋代的書法。如臨濟宗大師榮西禪師就師承了黃山谷的風格,曹洞宗的道元禪師將張即之的書法介紹回日本。以京都五山、鐮倉五山的禪僧為中心的書法流派更是崇拜張即之和蘇東坡的宋代風格。其后,一山一寧等僧又將元代風格帶進了日本,為日本書法界增添了宗峰妙造大師、夢窗疏石等高僧的墨寶,世人稱之謂「禪宗風格」。 「禪宗風格」長期流行于日本南北朝和室時時代的武士、官吏之間。
桃山時代,豐臣秀吉一統(tǒng)天下,使亂世造成的文化停滯情況得以恢覆,書法界出現(xiàn)了三名奇才近衛(wèi)信尹、木阿彌光悅、松花堂昭乘,世人稱為「寬永三筆」。
江戶時代幕府獎勵儒學,「唐風」再度盛行。江戶末期出現(xiàn)了如市河未庵等職業(yè)教授書法的專家,「書道」就產生在這一時期,并成了日本固有藝道的代表。